網際網路代表的流行文化,改變了日本影視作品中的中國形象

2020-11-17 騰訊網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 副研究員 支菲娜

2019年,經典日劇《深夜食堂》的最新一季中出現了讓中國觀眾大呼「傳神」的一場戲。劇中,來到深夜食堂的兩個中國客人先是用即時翻譯軟體找人,然後結帳付款時亮出手機說:「我掃你?你掃我?」

餐廳老闆和客人們面面相覷之下只能忙不迭用英語回答「只收現金」。等這兩個風一樣的男子離開後,客人們才緩過神來陷入無限的回味中。真是「友邦驚詫」。畢竟,二維碼是日本人發明的,日本人卻錯過了將二維碼廣泛商用的最佳時期——我2009年旅居日本時,二維碼更多的是用於驗證產品的序列號、生產日期等相關信息。

可以說,微信支付改變了日本影視作品中的中國形象。自從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於2010年超過日本,日本影視劇中頻繁出現的中國元素,再不是新宿的中國黑幫或到偷渡客,而變成了中餐、暴發戶等。2013年,日本國民導演山田洋次翻拍了小津安二郎導演的傳世之作《東京物語》,在這部名叫《東京家族》的影片中,老夫婦被兒女打發寄身的橫濱某家豪華酒店,半夜住進了一群吵吵嚷嚷的中國遊客,導致老夫婦徹夜未眠。這是電影轉向悲劇的重要過渡場。

山田洋次是從小在中國東北長大的親華藝術家,其作品《幸福的黃手帕》和《寅次郎》系列,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他也是較早捕捉到中日實力變化的日本導演。當然,此外還有2016年的日劇《寬鬆世代又如何》中,解決一切麻煩的切口是到日本爆買後又又因愛情非法滯留的中國女子;

2019年的日劇《我要準時下班》中,女主角療愈工作壓力的法寶,是街角一家上海菜館的小籠包;是枝裕和的電視劇《回到我家》設定了一個中餐廚師,風靡中國的《半澤直樹》則選取橫濱中華街為外景。但不得不說,無論正面讚頌還是反面諷刺,這些元素顯得相對老套。

《深夜食堂》中的這一幕,實在太酷了。或許應該說,《深夜食堂》中的這一幕,展現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流行文化輸出與中國形象塑造行為。它不僅僅是中國的海外銀幕/熒幕形象建構問題,更折射了一場現在進行時態的支付領域「降維打擊」,範圍覆蓋全球。對國內,掃碼支付更是已經像空氣般熟悉的經濟形態。

2020年微信公開課PRO主論壇中,我最喜歡的一場演講,是《碼上經濟影響力報告》。微信小程序2019年全年交易總額累計8000億元,同比增長160%。至2019年底,微信個體戶和商家數逾5000萬戶,在全國個體工商戶中佔比79.4%,碼上經濟帶動就業機會達2601萬個。

在我們隨處可見的範圍內,碼上經濟有效提升了交通出行、醫療、零售和酒店服務等效率。尤其在零售業,據說微信支付交易額佔比達42%,是碼上經濟的最主要構成部分。在通過掃碼行為連接起來的另一端,是大量中小甚至小微商戶。他們地處全國各地,也許是家門口早市上的小販,也許是自主創業的城市青年,也許是剛剛敲門給我送乾洗衣服的乾洗店小哥,也可能就是我家鄉那些到鄉上趕場的貧苦山民。他們就通過一次次的掃碼,小心而堅韌地堅持著創業或是謀生的夢想。

涓滴匯流,終成江河。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碼上經濟的高速發展,迅速彌合了交通、知識、圈層、財富、文明程度等造成的隔閡,讓我們實現了在掃碼面前的平等參與和平等發展。

也許講創新驅動發展、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等等是一堆令人望而卻步的大道理,但碼上經濟毋庸置疑就是對全面小康和「歸雁經濟」的一種可視化呈現,它何嘗不是活躍的民營經濟以標準化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一種實踐呢?

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PRO上播放的視頻中指出,微信將上線短內容,「公眾平臺的形式本應包含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多種形式,但後來做成了文章為主的載體,使得騰訊在短內容上有缺失。」以後會增強從事優質原創內容長尾小號的生存空間。

2020年微信公開課PRO結束後不久,微信開啟了訂閱號付費閱讀的灰度測試。1月15日,騰訊科技發布消息稱,符合條件的訂閱號運營者可以在公眾平臺開通付費功能。成功開通後,運營者可對原創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內容設置收費,用戶購買文章後方可閱讀全文。騰訊科技稱這是因為「好的內容創作者,值得更好的收益」。

寫作是有尊嚴的價值創造行為。只有與智識相匹配的體面,才能促進更好的內容生產。微信公眾平臺匯聚了2000萬以上的公眾號。某種意義上,這些公眾號也是一個個小微商戶,他們銷售的是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也許灰度測試會讓人們更有創造價值的尊嚴。

不僅僅是面對國內商戶。經濟和文化的全球化,改變了諸多產業在各個國家滿足內部需求的自己自足狀況。全球化的過程使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差別消解殆盡,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國際文化交流速度的加快,文化和消費習慣迅速從高地向窪地流淌。

如《深夜食堂》所展現的,「碼上經濟」已然帶動更多國家的商戶開始了「你掃我?我掃你?」的探索。也許可以說,這是一場基於支付的、低門檻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行為,它就是我們關於支付經濟的「中國方案」。

相關焦點

  • 隆鑫影視打造「網際網路+金融+影視」文化生態圈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隆鑫影視打造網際網路+金融+影視文化生態圈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不斷改變,文化消費需求急速增加,以影視業為代表的文化產業正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 世界主要國家文化特點分析——以各國代表影視為例
    我們小組選擇了較有代表性的六個國家——日本、韓國、中國、美國、伊朗、義大利,對他們的文化特點進行了分析,並以代表影視文化作品輔以說明。韓國電影反映的民族悲情與剛烈的態度是極具矛盾性的,與之相似的是日本。日本文化中所存在的變形性以及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導致日本民族文化中存在著兩個核心的性格特質,即敏感性和矛盾性。其在影視文化中的反映就是菊花與刀的精神。
  • 當代日本流行文化的怪象,糅合了極端病態的美學
    很少有事物像流行文化那樣日新月異,也很少有某種文化像日本文化那樣對新浪潮、新時尚、新俚語或任何新興事物持如此開放的態度。鑑於當代大眾傳媒的特點——電視、網際網路、手機蔚然成風——這一新舊迭代的進程正愈發加快。
  • 狄仁傑在影視中的形象最初是一名「配角」
    也正是因為這個系列,狄仁傑的形象開始不斷地被神話。從宰相到法官再到偵探,儘管有偶然的因素,但也反映了中國影視產業的娛樂化特點。不過,李元芳成為網絡流行語卻反映了《神探狄仁傑》的裡程碑意義:狄仁傑正在或者已經超越包青天,成為中國古代法律人物的最大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財產,在目前的語境中,更多是指適合二次或多次改變開發的影視文學)。狄仁傑徹底流行開來,出現了各種版本的作品。比如,《神探狄仁傑前傳》《盛世仁傑》《少年神探狄仁傑》等作品。
  • 如何實現中國優秀影視文化作品真正「走出去」?文化自信是基礎
    為了進一步拉近合作成員夥伴之間的情感,此次論壇還專門設置成員推介日,英國INFORMATION TV、南非開普敦電視臺、匈牙利KEDD動漫公司、紐西蘭自然歷史頻道等10餘家成員機構代表,分別根據各自的收視特點和內容需求展開了推介。 正如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總裁助理申家寧所說,「在文化交流中,面對面的溝通是很有必要的。
  • 為何日本ACG作品中的中國系角色都是包子頭 日本動漫
    在日本的ACG作品中一旦出現和中國沾邊的女性的角色往往都是一身旗袍+包子頭的形象登場,例如街霸中的春麗、高達OO中的王留美,日本人民似乎患上了一種
  • 《三體》日本發售遭瘋搶脫銷,老外看網文戒掉毒癮,中國文化正在走向全世界
    作為劉慈欣2006年開始連載的長篇科幻作品。「要認識多少字才能讀懂中國網絡小說」.看網文還能學會一門外語,這種好事我怎麼沒有碰上。大家總說日本和美國的文化輸出有多厲害。但這不就是我們的文化輸出嗎?或許有人會說,大劉的小說的確代表了一流科幻小說水準,值得輸出。
  • 從手遊《陰陽師》看日本妖怪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二、日本妖怪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一)現狀 通過《陰陽師》這款手遊,日本的妖怪文化在國內得到了傳播,也再一次吸引了國人的注意力。此前日本的妖怪文化已經通過影視類作品、書籍、遊戲等傳入中國,也曾經掀起過日本妖怪文化的小浪潮。
  • 中國流行音樂史
    黎錦暉有"中國流行音樂之父"的稱號,他當時就是在這裡開始創作並傳播流行音樂,其影響直到六七十年代的臺灣樂壇。六七十年代,隨著二戰的傷痕漸漸的褪去,世界經濟開始發展起來,港臺地區作為與西方發達世界緊密聯繫的地區,自然也得到了高速的發展,人們對精神文明的需求開始旺盛。歐美的流行音樂再次捲土重來,在港臺地區形成極大的影響,同時日本的流行音樂也深刻的影響著港臺樂壇。
  • 為什麼日本文化對中國年輕人的吸引力那麼大?
    這樣想來近兩年在中國所謂的「網紅日劇」也就不難解釋了,從《一吻定情》到《朝五晚九》再到《逃跑可恥》,雖然日劇的有趣之處遠遠不止如此,日飯圈的人對於莫名的「紅」也是摸不著頭腦,但是不正說明了這些作品,或者說日本所產出的影視文化對於年輕人的吸引力嗎?
  • 音樂折射歷史 旋律代表時代記錄牟平街頭流行音樂變遷
    流行音樂逐漸進入社會生活。起初,市民對這種新的音樂類型存有一些疑慮。後來,慢慢接受和喜愛。如今,流行音樂方興未艾,我區市民腦海中也印刻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難以磨滅。追溯到改革開放初期,流行音樂在我國剛剛萌發,以鄧麗君為代表的港臺流行音樂逐漸成為都市青年追逐的時尚。
  • 淺析俄羅斯經典影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淺析俄羅斯經典影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門姊陽[西安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 西安 710128] 摘 要:俄羅斯電影中的女性形象是研究俄羅斯文化一個不可忽視的元素。近年來,俄羅斯經典影視作品層出不窮,這些作品相繼刻畫了一系列俄羅斯典型的女性形象。
  • 中國影視作品在海外的翻譯與傳播
    近年來,我國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進當代中國影視作品的輸出。2000年,我國確立了「走出去」戰略;2001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了《廣播影視「走出去工程」的實施細則》;2006年,原文化部頒布了《文化建設「十一五」規劃》;2009年,國務院發布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
  • 你聽過的粵語歌竟改編自日本歌曲?上世紀末日本影視文化的輸出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和中國香港經濟繁榮發展,香港成為亞洲繼日本後的發達地區,與其他三個地區被稱為「亞洲四小龍」當人們的物質生活一旦得到滿足,就會開始有了精神上的追求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上世紀末日本影視娛樂文化對中國香港影視娛樂文化的影響。
  • 有多少日本歌曲在中國流行
    上海世博會上,上海世博會海外推廣形象大使、日本著名歌手谷村新司獻上的經典歌曲《星》是中國翻唱最多的日本歌曲。還有許多日本歌曲像日本詞彙一樣被中國引進、翻唱、盜唱,被中國人當做理所當然的中國歌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 文化符號系列|從日本動漫看中國盲盒經濟背後文化符號價值(51頁深度)
    我們也看好握有中國文化符號之一新經典(童書愛心樹旗下作品長生命周期打磨能力);我們也看好盲盒經濟代表公司泡泡瑪特(在產品端的創新與渠道端的打通)。經典的動漫畫面及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日本動漫的競爭力,為其進軍世界動漫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伴隨日本動漫大舉進入中國動漫市場,《鐵臂阿童木》《哆啦A夢》《聖鬥士星矢》《名偵探柯南》《龍珠》《海賊王》等動漫作品伴隨著中國一代又一代兒童的成長,即使在讀者長大後再去回顧時,其經典的畫面及形象會清晰地浮現於眼前,即可理解為「文化符號」。
  • 一個巨星代表一個國家:印度是阿米爾,日本木村拓哉,你猜中國是誰
    在娛樂圈裡,有很多優秀的明星,但是如果要說哪些明星可以代表國家,那答案恐怕就很少了。首先這個人必須要在國內有很大的影響力,其次在國外也要有很高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這個人要弘揚本國的文化。那小編今天就來帶大家盤點一下,各個國家在影視圈的標誌性人物,看看你是否認同?
  • 淺談日本漫畫創作中,卡通形象的辨識度問題
    卡通形象的辨識1背景:說起日本漫畫,在我們中國可謂是廣泛流傳,也因此使得日本文化輸入到中國很成功,潛移默化的思維轉變或意識發散,效果明顯,而且,H漫畫(偏向成人漫畫的校園漫畫)也在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中漸漸流行
  • 科技+文化:創新驅動中國影視產業湧起"新磁極"
    世界電影正在向數字工業時代邁進,以5G、移動網際網路、數字信息等為代表的創新技術,在影視文化領域的普及,推動著產業結構不斷迭代升級,為影視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內驅力
  • 文化 | 流行文化中的香港
    其二,我們80後以好奇心開始接觸這個多彩世界的時候,恰好處於香港流行文化的巔峰時期。而90後成長的過程,正好是香港流行文化從顛覆走向谷底的時期,在歐美、韓國、內地等多元文化的強勢進攻下,曾經不可一世的香港文化逐漸被邊緣,這顯然嚴重影響到了香港在年輕一代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