畝產3000斤!白芨產業成桴焉鎮群眾的致富「良方」!

2020-12-27 天眼新聞

從萌發新芽,到紫花盛放,從夏之爛漫,到秋之蕭疏。

在正安縣桴焉鎮桴焉居朝門組中藥材基地,瀰漫著陣陣藥香,二十餘名群眾抓緊時間採挖白芨,在土地裡不停地忙碌、翻找,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2016年種植的700畝白芨,其中部分已達到採收期,1到2月是最佳收穫時期,但受到疫情影響,不得不推遲在3月採收。

「若過了收穫期,白芨發出新芽,將造成很大損失。」基地負責人周樹勇說,爭取在1個月內將成熟的白芨全部收穫。

加人手,搶損失。從3月1日開始,平均每天有15人在基地採收白芨。周樹勇說:「按現在的規模,每天採收不停歇的話,每天大概採挖6畝左右。」

近三年來,該鎮通過引進遵義市黔北綠野科技產業有限公司,在桴焉居、坪生村、四聯村等地陸續種植白芨700餘畝、前胡200畝、玄參100畝等,並建起了桴焉鎮藥博園示範基地。

在2016年,桴焉鎮與遵義市黔北綠野科技產業有限公司深化合作渠道,通過「支部+公司+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讓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務工增收。

60歲的鄭維秀是桴焉鎮四聯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有8口人,日常開銷大,為貼補家用,鄭維秀成了基地務工的「常客」。

「在基地收白芨一天有80元,可以幹1個多月,大概能掙到3000元。農忙時可以在基地裡除草、施肥等,再加上土地流轉費,一年下來怎麼著也有1萬多元收入。」 鄭維秀在2017年脫了貧,她相信今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周樹勇介紹到,由於白芨的管護和收穫勞動強度不大,務工群體主要以老年勞動力、貧困戶閒散勞動力為主,在白芨生長周期吸納180餘名群眾就近務工,人均增收2萬元左右。

據了解,該基地白芨成熟面積達280畝,畝產1500公斤左右,總產值2800萬元,累計產值可達7500萬元。

近年來,為壯大地方經濟,增加群眾收入,桴焉鎮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速度,先後建起了烤菸基地、中藥材基地、茶葉基地、方竹基地等。

「下一步,將繼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宣傳引導老百姓發展中藥材產業,擴大種植規模。」桴焉鎮黨委書記駱國說,讓中藥材成為致富「良方」,鋪就脫貧路。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楊倫麗

通訊員 李躍朋

編輯 錢誠

編審 向永東

相關焦點

  • 「脫貧攻堅」 百合花開鋪就群眾致富路
    村民李桃英家的30畝地全部使用新技術種植百合,今年百合產量能達到畝產4000斤。離七裡河區西果園90多公裡遠的榆中縣北山地區園子岔鄉青碾村,相似的生長環境讓蘭州百合也成為這裡的支柱產業。村民金嬌嬌自從在合作社上班後,每月都有4000元工資,加上家裡20畝百合地的收入,她家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對於未來,金嬌嬌有自己的打算:開網店、開直播,讓家鄉的百合銷路更遠、更廣。
  • 最高賣到上千元一斤的白芨,為何農民卻不願意種?
    最高賣到上千元一斤的白芨,為什麼現在農民卻不願意種植?白芨不僅僅用於藥用,在工業與日化產品中也多有應用。那麼,是不是如題主所問的那樣,現在的白芨已無人願意種植了呢?真實的白芨種植情況又如何呢?與以前野生資源枯竭,家種品沒形成規模產量相比,現在的白芨價格與以前的確不能相比,靠種植白芨三年成為富豪已成歷史,現已不可能再複製。但相比較其它糧食植物與經濟類植物,種植白芨還是有較高利潤的,下面就來看看現在種植白芨的收益如何?
  • 產量排名前五的玉米品種,最高畝產3000多斤,特此推薦
    1,寶玉龍高L2此品種是黑龍江農科院培育的玉米品種,目前在黑龍江地區已大面積種植,其他地區也在進行試種,此品種曾打破畝產3000多斤的記錄,平均畝產在1000公斤左右,目前來看,只適合一二季溫帶種植。2,金衝一號金衝一號玉米是內蒙培育的品種,此品種適應性好,抗病、抗寒、抗倒伏,平均畝產1600斤以上,最高時畝產突破2000多斤,在東北三省以及內蒙、新疆等地均有種植,其他地區可以先試種,在推廣。
  • 開陽縣田衝村:種下「致富黃金果」唱響「產業興旺歌」
    通過在田衝村16個村民小組召開村民小組會議,集思廣益討論發展獼猴桃產業,充分徵求、聽取群眾意見,然後邀請市、縣專家11人次,組織論證會3場次的基礎上,最終經過村民代表大會表決決議,定下了2020年400畝獼猴桃產業發展之路。
  • 【你笑起來真好看】廣西來賓市:產業發展同致富 凝心聚力奔小康...
    大嶺村從一個偏僻貧窮落後國家級三類深度貧困村發展成了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首批國家森林鄉村示範村等,並成了來賓市文化旅遊扶貧的典範,帶領貧困群眾逐步走上了一條鄉村民宿文化旅遊助力脫貧致富的新路子。為扶持產業發展,給貧困戶收入提供可持續提高的路子,2019年,合山市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公司投資3000多萬元實施千畝火龍果產業項目,通過「公司+技術+基地+農戶」一體化運作模式,農戶實現「流轉有租金、勞作有酬金」,帶動合山市裡蘭村188戶貧困戶增收。2019年,合山市裡蘭村火龍果扶貧產業園被認定為「合山市第三批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村級示範點」。
  • 畝產超3000斤!袁隆平激動得飆英文 - 今日關注 - 湖南在線 - 華聲...
    畝產超3000斤!袁隆平激動得飆英文 第三代雙季雜交稻創造世界新紀錄 專家解讀破紀錄背後的重大意義 新華社 圖 11月2日,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3000斤攻關測產在衡南縣啟動。 測產結果顯示,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今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了測產驗收,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 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達到1530.76公斤,湖南衡南基地衝擊雙季稻畝產紀錄成功!
  • 袁保平:種下螺絲菜 走上致富路
    2014年,袁保平在家鄉渭河岸邊的灘涂地引種了3畝螺絲菜,當年畝產達到4000多斤,3畝地的收入達2.4萬元。左鄰右舍的鄉親們看到種植螺絲菜效益這麼好,紛紛找袁保平學習種植技術。第二年螺絲菜在東橋村的種植面積擴大到110畝,加之當年雨量較少,螺絲菜獲得大豐收,每畝地的純收入達到5000元,大夥的種植熱情持續高漲。
  • 青川:抓住產業扶貧「牛鼻子」 讓群眾穩就業穩增收
    脫貧攻堅以來,青川縣始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圍繞「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致富技能」目標,一手抓即期性增收的脫貧產業,一手抓可持續增收的致富產業,帶動貧困群眾短期能脫貧、長遠能致富。
  • 昭平縣創業致富帶頭人吳永滿:永不滿足的甜蜜帶富路
    他就是馬江鎮江塘村團委書記、創業致富帶頭人吳永滿。馬江鎮江塘村是「十三五」貧困村,2016年貧困人口1218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4.84%。今年33歲的吳永滿就出生在這裡。2018年的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選聘中,吳永滿深感本村的扶貧任務繁重,很多貧困戶的生活水平有待提高,村屯的各項基礎設施未完善,毅然遞交了報名表。經過選拔和推薦,年輕的吳永滿成功成為了江塘村的創業致富帶頭人。
  • 選擇湖南豐華澤白芨—讓我擁有美好的明天
    當年我結束了長達7年的廣東工廠生活,回到家鄉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三十好幾的年齡,一時間對生活失去了原有的熱情。無意間,看見我在網上看見了湖南豐華澤白芨種植的項目。並認真的了解了一下目前的白芨市場,發現白芨市場進年來供不應求,而且呈逐年遞增的趨勢。一個決定立刻在腦海裡浮現:種植白芨,加盟湖南豐華澤白芨公司。
  • 潼南小渡鎮:產業興旺腰包鼓 社會和美人心暖
    高壩村黨支部書記周興美說,近年來,鎮黨委、鎮政府為民辦實事、辦好事,不僅硬化了村裡的道路,還整治了山坪塘,修起了生產便道,生產、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我們對未來充滿有信心。產業興了 腰包鼓了 「鎮政府鼓勵我們大力發展深水生態養魚,幫我們養魚戶找到了一條致富新路。」日前,小渡鎮高壩村養魚大戶陳榮林說,今年,他家養了100來畝特色名貴魚,效益不錯,黃辣丁畝產達1400斤,每斤市場價賣到25元,畝效益達35000元;鰱魚畝產達2000斤,每斤市場價賣到10元,畝效益達20000元。
  • 大冬瓜成「致富瓜」
    黎培主「大冬瓜畝產1.3萬公斤左右,每畝利潤至少有1萬元,經濟價值比較可觀。」欽州市欽北區大寺鎮那桑村種植專業大戶、致富帶頭人李仕有說。該村的大冬瓜在採收前30天,被外地客商以每公斤不低於1.6元的價格訂購一空。
  • 山茱萸樹掛滿小紅果 南召為3000餘戶藥農系上產業增收「保險帶」
    今年他家已經採摘了6000多斤,有山茱萸價格係數保險做後盾,他計劃把村裡的山茱萸鮮果全收購後統一銷售,帶領著鄉親們一同致富。南召縣喬端鎮扒地村有85戶265人,耕地面積少,山林面積廣闊,是一個典型的深山小村。
  • 西和:科學布局特色產業體系 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通訊員 梁雲霞 楊軍祥近年來,西和縣堅持「因地制宜、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原則,立足不同鄉(鎮)氣候特點、資源稟賦,按照「一主二輔」或「一主多輔」的規劃思路,緊盯貧困村、貧困人口,因地制宜地選擇效益高、推廣快、覆蓋面廣、市場前景好的優勢產業,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 踏出一條康莊大道——懷化市「四跟四走」產業扶貧精彩畫面
    回到村裡擔任村支書後,把「四跟四走」產業扶貧落實到一項項行動中。產業找對頭,脫貧有奔頭。粟田梅上任後,突出抓特色產業,構築以「侗錦」為核心、特色水果和鄉村旅遊為兩翼的「一核兩翼」產業體系。建立合作社、產業龍頭企業與貧困戶共同參與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全村3000餘人走上了產業致富路。栽活「產業樹」,喜結幸福果。如今,文坡村生產的侗錦漂洋過海出國門,產值達500多萬元。
  • 小果粒撬動大產業 新疆沙棘成民眾「致富果」
    中新社新疆阿克蘇9月27日電 題:小果粒撬動大產業新疆沙棘成民眾「致富果」作者 苟繼鵬 王安妮「野生沙棘刺多果粒少,人工培育的大果沙棘刺少果粒多。目前該中心已培育出5個抗病害能力強,畝產效益高的沙棘品種。」在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沙棘研究中心,烏什縣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副局長王國良介紹道,該研究中心還配套建設了3000畝的大果沙棘良種繁育基地,截至目前已培育沙棘苗木10萬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小人參果,致富「金果果」
    ;2018年榮獲第十四屆昆明國際農業博覽會優質農產品獎和雲南省名牌農產品稱號;2018年7月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2018年9月「石林人參果」獲國家農產品地理保護標識認證、綠色食品認證;2019年被國家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列為「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加以扶持發展。
  • 套種苦瓜、豆角,下市再種草莓,郟縣堂街鎮「一村一品」帶動群眾...
    由於疫情原因,今年的草莓銷售受到了影響,陳亞鉻就利用抖音、微信等渠道開展線上宣傳,打造成了「網紅草莓園」。疫情防控形勢日趨向好的同時,草莓銷量也越來越好,不時有群眾從平頂山市區、寶豐等地駕車前來,上午到臨灃寨、紫雲寺等地參觀遊覽,中午到農家樂吃飯,下午到草莓園採摘草莓,開闢了鄉村旅遊的新路線。
  • 七星關區小吉場鎮:3000畝中藥材精準「治」貧
    柳樹下,300餘名群眾正在開廂、種植中藥材。海子壩組村民陳琳不停地揮舞著鋤頭開廂。「今天早上公司發工資,我才來幾天,領得幾百塊錢。看到鄉親們大多工資上千元,我得加油幹。」村民們正在中藥材基地裡搶抓農時種植白芨陳琳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幾個孩子有的上大學,有的上高中,有的讀職校,夫妻倆勤勞苦幹省吃儉用供孩子上學。前段時間,丈夫意外受重傷,如今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但陳琳沒被困難嚇倒,趁這幾天孩子沒上學,她就抓緊時間到中藥基地找活幹。
  • 「小茶葉」託起「大產業」
    近年來,在該縣人大代表梁建波的帶領下,茶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昔日漫山的荒坡變成如今的「金山銀山」。「以前種田,辛辛苦苦一年,畝收入也就幾百元,現在種茶一年收入幾千元不成問題,而且還有領頭人和專業合作社,我們對種茶致富很有信心。」談起種茶,農戶梁伯笑得合不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