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萌發新芽,到紫花盛放,從夏之爛漫,到秋之蕭疏。
在正安縣桴焉鎮桴焉居朝門組中藥材基地,瀰漫著陣陣藥香,二十餘名群眾抓緊時間採挖白芨,在土地裡不停地忙碌、翻找,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2016年種植的700畝白芨,其中部分已達到採收期,1到2月是最佳收穫時期,但受到疫情影響,不得不推遲在3月採收。
「若過了收穫期,白芨發出新芽,將造成很大損失。」基地負責人周樹勇說,爭取在1個月內將成熟的白芨全部收穫。
加人手,搶損失。從3月1日開始,平均每天有15人在基地採收白芨。周樹勇說:「按現在的規模,每天採收不停歇的話,每天大概採挖6畝左右。」
近三年來,該鎮通過引進遵義市黔北綠野科技產業有限公司,在桴焉居、坪生村、四聯村等地陸續種植白芨700餘畝、前胡200畝、玄參100畝等,並建起了桴焉鎮藥博園示範基地。
在2016年,桴焉鎮與遵義市黔北綠野科技產業有限公司深化合作渠道,通過「支部+公司+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讓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務工增收。
60歲的鄭維秀是桴焉鎮四聯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有8口人,日常開銷大,為貼補家用,鄭維秀成了基地務工的「常客」。
「在基地收白芨一天有80元,可以幹1個多月,大概能掙到3000元。農忙時可以在基地裡除草、施肥等,再加上土地流轉費,一年下來怎麼著也有1萬多元收入。」 鄭維秀在2017年脫了貧,她相信今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周樹勇介紹到,由於白芨的管護和收穫勞動強度不大,務工群體主要以老年勞動力、貧困戶閒散勞動力為主,在白芨生長周期吸納180餘名群眾就近務工,人均增收2萬元左右。
據了解,該基地白芨成熟面積達280畝,畝產1500公斤左右,總產值2800萬元,累計產值可達7500萬元。
近年來,為壯大地方經濟,增加群眾收入,桴焉鎮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速度,先後建起了烤菸基地、中藥材基地、茶葉基地、方竹基地等。
「下一步,將繼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宣傳引導老百姓發展中藥材產業,擴大種植規模。」桴焉鎮黨委書記駱國說,讓中藥材成為致富「良方」,鋪就脫貧路。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楊倫麗
通訊員 李躍朋
編輯 錢誠
編審 向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