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港式茶餐廳、KFC、街角的麵包小店,甚至是在便利店裡,有一個黃澄的身影總是時常闖進我們的視野,它就是蛋撻。
鬆脆的酥皮,軟嫩甜香的內在,雖然沒有法式甜品的精緻,也沒有日式甜品的細膩,但它卻憑藉著幸福滿溢的口感,俘獲了無數芳心。
但你知道嗎,就是這個你吃過了太多的小傢伙,卻有著並不平凡的身世,在變成這幅模樣之前,它早已在別處風靡了
700+年啦~
01
世界上最早的蛋撻記載,可以追溯到
1399年的英國國王亨利四世的加冕典禮上。
從此這個小傢伙就像開了掛一般,活躍於歷史的舞臺。亨利八世和他的女兒傳說嗜甜成性的伊莉莎白一世,都曾是它的俘虜。
最初的英式蛋撻,有著酥脆的奶油酥皮和甜甜油油的凝乳酪內陷,個頭也不小遠不是現在這副小巧的模樣。
香酥鬆脆的牛油酥皮口感更像是曲奇,幾乎沒有嚼勁兒。
除了大小的多種多樣,英國人還喜歡在蛋撻裡加入各種果醬或覆盆子、草莓、藍莓等水果。在如今的英國,這種英式蛋撻還能時常登上王族典禮的餐桌呢~
02
英式蛋撻雖然出現的時間早,但我們如今常吃的蛋撻來由還得從葡萄牙說起。
美麗的濱海小城裡斯本,就是葡式蛋撻的最初發源地。在這兒無論是街邊小店、咖啡廳、飯館還是高級餐廳,都能尋到蛋撻的身影。
最初的葡萄牙蛋撻,是當地修女製作施捨行善之用,後來因戰亂配方被賣出給了食品廠老闆,才有了如今這幅隨處可見的模樣。
正宗的葡式蛋撻,有著蝴蝶酥一般的牛油千層酥皮,酥鬆到要掉渣。內陷則是由香柔順滑的卡仕達醬製作,高溫烘烤下還會出現標誌性的焦糖斑點十分誘人。
03
而蛋撻真正被帶到中國,是在1989年的澳門。雖然傳入的是葡式蛋撻,但有趣的是,它卻是由一個英國人安德魯·史鬥帶來的。
安德魯將傳統葡式蛋撻的工藝,與中國常見原料融合,用豬油開酥製作出了帶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改良版葡式蛋撻。
後來這種蛋撻逐漸風靡,傳到了香港和廣州,配方也被不斷優化的修改。逐漸才有了如今,口味更加清爽,口感如燉蛋般嫩滑的中式蛋撻~
沒想到吧,小小的蛋撻竟然有這麼多故事~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食物由來,快來評論區告訴好料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