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命題貌似說一樣對,說不一樣也對,存在一個關鍵點就是範疇的問題。只是原廠優化的話,確實只上個K&N,來個一階程序;有點要求的,再搭個高流量三元催化……高階呢?那就更複雜了。
圖:入門必點的K&N高流量空濾,很多人覺得搭配程序效果更佳。
圖:高流量三元催化慎改,因為其一,可能回催化不完全異味大;其二,有可能過不了年審。
對於動力提升,四衝程引擎四個階段「吸壓爆排」,優化好全部四個步驟,動力則肯定是一定提升的。問題是,如何可以更簡單且有效的去優化呢?舉例渦輪,同時增加了「吸」(強制進氣)和「壓」(壓力值),卻被「排」限制了輸出,因為廢棄渦輪的動力就來自「排」。
自吸機呢?沒了強制進氣,難太多了,單獨一個「進」都頗有講究。換K&N空濾是提高了進氣容許度,實際能進去多少氣,還是看缸蓋的配氣結構。那就是說自吸車進氣沒得搞啦?不不不,進氣溫度了解下。
圖:自吸車常見花重金做氣道研磨,只為進氣流暢度提升那麼一點點。
圖:正真的性能車是非常注重進氣溫度管理的。
空氣溫度每降低40℃,體積則膨脹了約10%。但,進氣溫度低,帶來的好處可不止是含氧量的增加,配合ECU自我調整,推進更多點火角度,帶來的好處可不僅僅是帳面可見的那點氣體理論膨脹值噢!
圖:跟溫度計水銀受熱膨脹原理一樣,氣體也有膨脹係數。
所以說白了,自吸引擎進氣部分必須上整套帶隔熱的進氣套件,而不是冬菇頭直裝。只有高增壓值的渦輪車才支持直套冬菇頭,以達到進氣量最大化的效果。即,既然不能改變進氣的總量,那就只能優化進氣的質量。
圖:最關鍵是普通車型的進氣口都在水箱風扇之後,從水箱抽出的熱風則有可能直接進入進氣口。
K&N也是研發進氣套件的鼻祖之一,區別就在於對隔熱和密封的設計以及管理。空氣流過空氣流量計,經由進氣道進入進氣歧管,與噴油嘴噴出的汽油混合後形成適當比例的油氣,由進氣門送入汽缸內點火燃燒,產生動力。進氣套件除了高流量低進氣溫度外,還有一定空氣動力學設計的管路和管路材質,幫助氣流平滑順暢氣流通過。
1-集風設計確保新鮮冷空氣圍繞在空濾周圍
2-可重複使用的K&N高流量空氣過濾器
3-MAF傳感器安裝,適配現有的電子傳感器
4-高率進氣管路設計,平滑氣流,避免多餘的管路以及彎阻以提高性能
5-大多數使用原裝位安裝點,並採用快拆螺栓式設計,使拆裝更便捷
6-高溫屏蔽功能,阻止發動機熱浪波及進氣空氣,有效隔熱,降低進氣溫度。
自吸引擎如果需要調整到「壓」的話,壓For壓縮比,也算是比較高階的玩法了。升高了壓縮比意味著要改變活塞頂燃燒室形狀,意味著改變油品以及點火提前角度。
所以,我認為,對自吸機器更簡單有效的優化,應該是降低負荷,降低慣性。譬如說,更綿密的齒比?輕量化的皮帶輪和飛輪?效果肯定有的,不過引擎的原廠平順調教,極有可能被打破。
那「爆」和「排」如何優化呢?換點火線圈火嘴這些顯然提升效果有限,排氣部分?則更多是針對高轉區域有效,除非你開的是個大排量自吸引擎。至於程序優化,很多人都覺得效果不明顯,這是肯定的啦!因為NA本身提升幅度小的話,對應ECU的調整幅度也不會太大。
那感覺自吸引擎潛力不如渦輪車吶!但為啥賽道裡,很多自吸車能夠跨級別幹馬力更大的渦輪車呢?其實是這樣的,NA針對賽道的高轉延續調教,搭配變速箱綿密齒輪比設定,反而做到了輕巧,而且多餘熱量更少的效果,引擎負荷小,硬體質量少,車頭更輕,熱衰退更少,自然而然的就越刷越快啦!
圖:高轉自吸,總是和輕量化分不開干係,想想好像確實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