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第一次看《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 。
第一次看是剛畢業的待業青年,霓虹異國,寡姐寂寞,默裡叔蒼白眼神,我都沒看懂。
拍攝周期27天、總成本400萬美元。斬獲2004年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圖片源自網絡
也許是年齡越來越大,人也就越來越懷舊,這段日子總是,把過去的電影、過去的書、過去的日記拿出來讀 。這種多次閱讀帶來根深蒂固的感染力。
官方海報 圖片來自MTIME
電影主線簡單, 過氣男星哈裡斯和人妻夏洛特,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美國人在日本東京相遇了。巧然相遇的兩人鑄就一段奇妙友誼。期間他們遇到了各層次的市民,歡欣之餘,他們也找到了新的人生信念。
夾在霓虹國陌生人的電梯裡 兩個美國人第一次相遇在地球的另一端
來聊《迷失東京》,就必須聊一聊它的導演索菲亞·科波拉(Sofia Coppola)。
1971年生於美國北加州。父親是郎西斯·福特·科波拉,那位教父三部曲的製造者;表哥是巨星尼古拉斯·凱奇,獲獎到手軟的實力巨星。
索菲亞和父親著名導演郎西斯·福特·科波拉的合影
我們用幾個事件來說明這個女寶寶的金鑰匙的含金量。
看到這些,你酸了麼?
眼神篤定自成一派的索菲亞
索亞菲接受採訪時被問到如何看待自帶科波拉電影家族的基因,她坦誠的說:我很幸運我的作品有來自家族的指導,比如哥哥看劇本,爸爸幫剪輯。同時,我也承受著來自電影家族的壓力。
和表哥尼古拉斯凱奇的合影
索菲亞開啟導演生涯的第一部作品是《折翼天使》。電影源自著名同名小說,原製片人看了索菲亞改編後的劇本,決定放棄原劇本,將改編權讓給了索菲亞。1999年,《折翼天使》上映,索菲亞因該片獲得了好萊塢年輕導演獎。影片還入選了法國權威雜誌《電影手冊》2000年的「十大佳片」。
索菲亞在片場
今天我們聊的《迷失東京》,正是索菲亞的第二部電影。電影拍攝周期27天、總成本400萬美元。正是這部電影為索菲亞贏來了2004年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同時,也使她成為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的第三位女導演和首位美國女導演,那一年索菲亞剛滿33歲。
如果說人類的世界裡 有1000種感情類別,《迷失東京》裡的感情一定霸佔了一個分支。女性導演視角徹底到位的定義這種感情:有些人他們不能貫穿你的生活,不能陪著你看夕陽看流水,但是他們走後留下的背影 會一直靜靜的留在每一個畫面裡。
參加丈夫和同事飯局,寡姐無法融入
其實她也無所謂要拍一個Jack 和 Rose的經典愛情、諾丁山裡的差異愛情、再或者是吸血鬼與人類的愛情。導演想做的就是闡述這種淡淡的情感,這種柔柔軟軟 看似無支撐力,卻又妥妥不能相忘的情感,僅此而已在愛中的人一定看得懂讀的明白。
在《迷失東京》中,總有斯佳麗扮演的女主角坐在大窗戶邊,寂寞地俯瞰街景的景象,東京很繁榮、也很繁忙,可是就是沒有她的位置,使這個哲學系女生有了淡定又孤獨的笑容。直到遇到比爾墨瑞飾演的失意的過氣明星,不知道為什麼,他們那麼合拍。
我想人也許都更願意把心事告訴陌生人吧,也更容易在異國他鄉的旅途上,結識知己,雖然如果在平時,他根本不可能靠近你。我不敢去解釋那種感情,一如我不敢解釋愛情。看著他們在東京街道上奔跑,我感覺很爽;看著他們互相依偎,我能理解。我羨慕他們的狂歡。
在東京街頭帶著奇怪假髮奔跑
不怕孤獨的人 是最可怕的人 因為他的心臟已固然成石
不被掛念的人 是最無助的人 茫茫人海
卻偏偏找不到某人的心房來寄放你滿滿情感
結束工作 男主角要回美國之前
好的電影不一定要 高科技 高清晰 3D 什麼MAX 玩低俗 玩高雅 等等,那些附加的手段只能繼續將電影本末倒置。
電影就是幻想家的表達,由於現實生活無法改變,於是在電影世界裡尋找通往幸福的出口。
最後告別的場景 導演刻意留下懸念
沒有曲折的情節,沒有血腥和肉麻,卻照樣把你激動這就叫本事。就像用最簡單的青菜豆腐卻做出了讓人驚豔叫絕的佳餚。
看完《迷失東京》,我就有這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