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漢詩在另一個國度盛行,改頭換面的和歌,自有它的風雅

2021-01-09 染上世俗

高度精煉的語言,意境優美的文字,飽含豐富情感的內容,反映一定社會現實的文學體裁,中國的詩歌,幾千年來一直是我們的驕傲。

當這種古老的文學在另一個國度盛行,再次掀起一場空前絕後的文化風暴,似乎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漢詩早在魏晉時期就已傳入日本,日本貴族們常常在舉行正式的宴會活動時,模仿中國的五言、七言絕句,創作出五七調長短句形式的詩歌,並逐漸發展為日本本土的一種詩歌,也就是和歌。

日本和歌雖然是以中國文化為源頭而興起,但是終究是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它是日本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等在文學上的藝術結晶。

成書於八世紀的《萬葉集》,是日本最早的和歌集。它的地位就如同《詩經》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且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始於民間。

直到日本第一部敕選和歌集《古今集》的問世,和歌才終於取代漢詩文,佔據日本文壇。可以說,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都喜愛創作和歌。如今,許多和歌依然被人們爭相吟誦。

為了讓更多讀者了解和欣賞日本和歌,我國譯者鄭民欽編著了《風雅和歌》系列書籍。和歌雖然不同於俳句那樣有著明確的季語,但是仍可按照敕撰和歌集的四季形式進行編排。

因此,我們也就得以看到具有鮮明四季特色的和歌集。其中,《漫山秋色濃》正是《風雅和歌》系列中的秋卷。

「暮色小倉山,今宵不聞鹿鳴聲。秋夜靜入眠。」

舒明天皇的這首和歌是萬葉初期最具代表性的和歌之一。呦呦鹿鳴,在安靜的夜幕中,聞之悽然,然而歌人的思鄉戀妻之情於心中油然而生,今夜自然也就聽不到鹿鳴聲了。這是一首抒情性的敘事歌,表達了對人、對故鄉的深切眷戀。

「熊野海濱上,素靜文殊蘭。思如百重葉,不得到君前。」

柿本人麻呂的這首和歌是我比較喜歡的,它情感真摯而熱烈,描繪了陷入愛戀的男女,想念不能相見的哀嘆。「思如百重葉」,多麼形象的比喻啊,可是卻「不得到君前」,又是多麼地無奈,這讓我想起了宋詞中的那句「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心隨明月行,心如明月清。心月融一體,此心終迷濛。」

西行法師是平安時代末期至鎌倉時代初期的歌人,他的和歌充滿了浪漫的精神追求。這首和歌表現了人的生命與自然的關係,「心」與「月」完美地融為了一體,猶如我國「天人合一」的思想。不過,大概不知道漂浮在天空中的月亮究竟會去往何處,歌人才會為之感到迷茫不安。

在我看來,和歌很美,就如同中國的詩歌一樣。它並不需要你花費什麼心思,只要你去認真地誦讀,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韻味。一遍不成,兩遍,兩遍不成,三遍……多讀幾次,一切就豁然開朗了。

相關焦點

  • 日本和歌中的風雅、美麗與哀愁
    01.再續風雅對於和歌的鑑賞和研究,著名翻譯家、學者鄭民欽先生可以說是非常權威的,他不僅有著多年的日本文學研究經驗,譯有《源氏物語》《奧州小道》《東京人》《春琴抄》《燃燒的綠樹》等日本文學作品,還著有《日本俳句史》《日本民族詩歌史》《和歌美學》等日本詩歌研究鑑賞作品。《風雅和歌》系列叢書是鄭民欽先生繼《風雅俳句》系列之後再次推出的鑑賞文集,再續風雅之韻。
  • 《風雅和歌》:日本人的《詩經》,越過四季、寫盡和式傳統與美學
    漢詩傳入日本後,文學創作者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逐漸再造出自己民族特色的形式與韻味,和歌便是兩國文化融合的產物,是日本獨有的一種詩歌體。和歌(わか)這一名稱,是漢詩相對而言的,日本人稱自己為「大和民族」,加之寫了詩要吟唱,所以就有了大和之歌,也就是「日本的歌」。
  • 城市地理|風雅揚州城
    眼前浮現出陽春三月揚州的繁花似錦,心海泛起微醉和愜意的漣漪。揚州,如夢如幻,風雅精緻。揚州,從童年到少年,它都成了我遙不可及又渴望走近的盛世繁華。揚州,在我腦海裡流轉了千百回,今年的煙花三月,我終於逮到機會走近它,領略它的千年風雅。賞花漫步,風雅之地,首選瘦西湖。
  • IDF·展播 | 《國度》:詩是呼吸和節奏,紀錄片也是
    比較有趣的是,休·瓦爾還用一個低配錄音機,錄了不少自然和城市的噪音。這些噪音被他偷偷配進原本不相稱的畫面裡,融合得竟然好極了。不仔細辨認還不太容易發現。這和我們常見的紀錄片有點不一樣。全片沒有使用配樂。如果隨著這種藝術化、抽象化的視覺散文詩節奏往下看,會發現《國度》並不是完全無序的。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暫教涇渭各清渾
    通過比較,我決定花一些時間,寫一個系列「與元好問一起讀詩」,元好問的《論詩絕句三十首》相當全面地評價了從漢魏到宋朝這一千多年間的重要詩人及詩派,不僅點評了詩人詩派的特點,還明確地表露出自己一貫的文學主張,是中國詩論的重要人物,一直為後世所看重。我想通過這位金代文壇領袖的《論詩絕句三十首》與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些詩人,讀一讀他們的詩。
  • 《上邪》 漢樂府詩
    山竹暗,妖樹泣,桃源悽悽,冬雨綿綿,秋霜淚,天地裂,汝之棄,吾之悲,思久,悔之,乃與汝絕。(疑為後人添加,原本無此句。) (2)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稜,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決。普遍的說法是出自漢樂府: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稜,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決。
  • 天歌說傳統文化:元宵節的那些事
    大家好,我是蕪湖風雅鹿鳴漢文化社社長天歌,值此元宵佳節之際,祝大家團團圓圓、心想事成!
  • 詩性國度丨立陶宛
    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度,養育出說著這麼詩性的日常用語的國民?立陶宛人對文化和藝術的熱愛與傳承,更是使得這片土地成為不斷滋生藝術的溫床,將詩性融到了這個國度的骨骼裡,血液裡。  這裡是藝術家與文化人的集中地,藝術畫廊和咖啡館填滿了這塊被維爾尼亞河分隔開的區域。現任總統Romas Lileikis是一個詩人、音樂家和電影導演。
  • 漢糕堂蛋黃酥|鹹甜之間,自有滋味
    漢糕堂蛋黃酥鹹甜之間,自有滋味。在所有中式點心裡漢糕堂蛋黃酥有著獨特的地位揉、起、擀、包、刷、烘每一步都極其講究的工序配以精心挑選的食材最終得以成就層次豐富的滋味在蛋黃為核心的美味王國裡雪媚娘或麻薯皮的加入仿佛是再絕妙不過的組合酥脆的外殼、鹹香的蛋黃
  • 董炳月|日野強《伊犁紀行》中的漢詩
    更為重要的是,《伊犁紀行》是用散文和詩歌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記錄,其中存在著大量漢詩,這些漢詩成為該書的有機組成部分。應當說明的是,這裡使用的「漢詩」概念是從日語漢字詞彙中借用的,但涵義比日語所謂的「漢詩」更寬泛,指用漢字創作的舊體詩。日本權威辭書《廣辭苑》對「漢詩」一詞的解釋是:「中國漢代的詩。用漢字創作的詩。與和歌相對的詩歌名稱。
  • 大風歌 【漢】劉邦
    漢高祖劉邦親自出徵,很快殺死了英布平定了天下。在凱旋迴長安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故鄉沛縣,邀請昔日的父老鄉親,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時,劉邦一邊擊築,一邊即興唱起自己創作的《大風歌》,慷慨起舞,傷懷泣下。
  • 連毛主席都引用日本人的詩,日本人為啥能寫出那麼好的漢詩?
    但對於唐詩宋詞,我們就有不少人弄不明白了:同為一個漢字,日語發音與漢語迥異,他們是怎麼做出漢詩的?一、日本人的漢字漢詩首先說明,日本人管自己模仿唐詩做的古詩,叫漢詩。除了漢詩,他們還有和歌、俳句,狀如唐詩,但沒有漢詩正統、有品、高大尚。
  • 古詩不是「古詩」,應該叫「漢詩」,日本韓國都在傳承漢詩
    我們中華有非常了不起的詩詞文化,現在我們都把他們叫「古詩詞」,但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不應該叫古詩詞,在韓國和日本,他們把我們中國的詩詞「漢詩」。
  • 簡說《敕勒歌》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敕勒歌》是北朝時期流傳的民歌,也稱「樂府」詩。但它與一般漢古詩有所不同,因牽涉到史學、民族學、文學等諸多問題,所以,《敕勒歌》是哪個民族的民歌?作者是誰?其文學價值、史學貢獻等,一直存在著爭論。現根據一些史料作一分析考索:一、《敕勒歌》是哪個民族的民歌?
  • (夏雲)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趙恆《勸學詩》手抄
    此詩為北宋第三位帝王宋真宗趙恆的一首詩,他寫這首詩目的在於鼓勵讀書人讀書科舉,參政治國,使得宋朝能夠廣招賢士治理好天下。他用「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來勸勉學子讀書上進,這幾句詩雖然有著鮮明的功利傾向,卻在民間廣為流傳。
  • 漢匠坊丨不品人間酒,誰知其中醉
    如果要給他敬酒,必要選漢匠坊諸子百家酒——儒家,酒香自然濃鬱,喝起來甘潤和諧,以詩助興,以花伴酒,豈不快哉。 曲水流觴三月三,飲酒賦詩蘭亭會。  曲水流觴就是將酒杯放在水面上,酒杯飄到誰面前,誰就要吟詩,如果做不出來詩,就要被罰酒,可謂極盡文人風雅。 他喝酒,喝的是格調。
  • 從小風雅事件談作家陳嵐, 一個滿嘴謊言的偽善者!
    然而就在這時,陳嵐,一個自稱為護士的無證人員,將寶寶從醫院搶走。號稱自己要治療好寶寶。然而她這樣愚蠢的人居然還給肛門閉鎖的小孩餵奶。不得不說這樣的人又蠢又壞。最後,毫無懸念的,寶寶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他還沒來得及認識的世界。不過,陳嵐出名了,她以及她名下的兒希會、搖籃網和天使媽媽機構都火了,捐款紛至沓來,但是帳目魚目混珠。
  • 穿越時空的經典,不變的中國風雅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在公元10世紀左右大為盛行,上海博物館有兩個經典梅瓶,分別寫有「清沽美酒」和「醉鄉酒海」的銘文,一為金之酒器,一為宋之酒器,可見當時梅瓶作為酒器已普及中國大地南北。據記載,宋地一般大小酒鋪裡都能見到梅瓶。宋之梅瓶,器體一般高且瘦,豐肩細頸,曲線優美,宛如少女一般亭亭玉立,很受文人雅士歡迎。
  • 詩與歌的淵源及重逢
    ◎ 小 海 歌詩同源,詩和歌本來就像是同體共生的一對連體嬰兒,有一張類似雙胞胎的共同出生證,這是詩歌與音樂兩種藝術形態最早的發生學。這種親密的關聯曾讓詩與歌彼此生發、共同成就。 詩經是思無邪的大雅正聲,也是詩與歌的共同源頭之一。詩與歌相合,風雅頌賦比興,詩之六義,表意與表聲相統一,這是儒家文化本原正統(道統)的主旋律。
  • 一場風雅 宋代茶道背後的收藏美學
    一個標準的宋代茶道是怎樣的?與我們現代人散茶泡法不同,宋人飲茶法脫胎於唐代煎茶之法,稱為「點茶」,也就是茶餅經炙烤、碾磨成末後,投入茶盞調膏,以沸水點注調出茶沫的衝茶方法。與唐代相比,宋代茶道整套茶器,在數量上趨於簡化,與明清相比則是要複雜和程式化些。而且宋人茶器的使用配套和點茶的儀軌,也固定了下來,影響到我們今天看到的日本茶道與茶器收藏。儘管都是飲用抹茶,但唐代是煮茶,而宋人流行注湯點茶,且推崇茶有真香不加外物飲用。但像茶碾子、茶羅等物,又繼承了很多唐代茶器中的元素。另茶託與茶盞的固定搭配,也是宋代固定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