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作為日本的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1968年的頒獎典禮上的演說中曾引用過這樣一句詩句:「春花秋月夏杜鵑,冬雪皚皚寒意加。」
這句看似在技法和表達上並無什麼特別之處的詩句,卻將一年四季中最有特色的意象融於這十四個字當中,也表達了日本對於四季的審美。而這句詩就是來自於日本佛教曹洞宗創始人——道元和尚所做的一首和歌。
01.再續風雅
對於和歌的鑑賞和研究,著名翻譯家、學者鄭民欽先生可以說是非常權威的,他不僅有著多年的日本文學研究經驗,譯有《源氏物語》《奧州小道》《東京人》《春琴抄》《燃燒的綠樹》等日本文學作品,還著有《日本俳句史》《日本民族詩歌史》《和歌美學》等日本詩歌研究鑑賞作品。
《風雅和歌》系列叢書是鄭民欽先生繼《風雅俳句》系列之後再次推出的鑑賞文集,再續風雅之韻。
與《風雅俳句》相似的是,在這一套叢書之中依然以春夏秋冬的四季為主題倆劃分,將日本經典和歌分為《春苑桃花紅》、《夏野芳草碧》、《漫山秋色濃》、《寒冬雨意遙》四卷,對包括紀貫之、柿本人麻呂、在原業平、西行法師、和泉式部、小野小町、石川啄木、與謝野晶子等數十位著名歌人,共計三百餘首和歌進行賞讀。
木心說:日本和歌很淺,淺得有味道。很輕,很薄,半透明,紙的木的竹的。日本味。非唐非宋,也非近代中國的白話詩。不見哪兒有力度、深度,或有智慧出現。你要寫卻寫不出來。
就是這種清淺的小詩,卻綿遠悠長,也滲透著日本歷史文化中的精髓與特色。
02.和歌之遠
日本的詩歌形式對於我們來說,或許被更多人了解的是俳句,而和歌這種詩歌形式被提起的時候就相對較少了。
其實,和歌比俳句要更加古老,它起源於口耳相傳的遠古時代,是日本韻文學最早的傳統形式之一,從《古事紀》等書籍中就出現了和歌孑遺,到《萬葉集》時期就已經基本定型,而在平安時代的《八代集》時期,和歌作為日本宮廷文學的樣式之一,發展達到了繁榮的頂峰。
由於和歌歷史悠久,所以從很多流傳於世的和歌之中可以反映出日本的歷史、文化、風土、宗教等發展的進程,受漢詩的影響但又不同於漢詩,和歌有著鮮明的日本特色,因此被稱為「大和之歌」。
《萬葉集》作為日本現存的最早的和歌集,在日本的地位相當於《詩經》在中國的地位,其中「萬葉"有「萬言"、「萬世相傳"的意思,這個名字正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了和歌內容的涵蓋之廣。
在這20卷4500首和歌中,從帝王的行幸遊宴到百姓的婚戀思歸,從風土人情,到四時之景,不一而足。於是早期的《萬葉集》以題材分為「相聞"、「輓歌"和「雜歌"三大部類,以「相聞"講感情,「輓歌」作哀悼,「雜歌"表廣博。
人們用這些短句抒發胸臆,感嘆著生活之苦悶,讚頌著自然的美好,也述說著內心的相思,哪怕一千多年過去,和歌在日本文學史上依然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比如去年的時候,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就宣布說,日本將從今年5月1日起啟用新年號「令和」。
而這個新年號「令和」就是出自《萬葉集》中《梅花歌並序》的詩句「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燻珮後之香」。
日本漫畫作家新海誠的動畫電影《言葉之庭》和《你的名字》,就都曾出現過《萬葉集》的經典和歌,比如《你的名字》中,三葉的老師教授的這首和歌:
長月黃昏後,佇立露沾身。莫問我為誰,我自待伊人。
而回溯一下就會發現,這位老師就是《言葉之庭》的女主角雪野百香裡,她對男主角吟誦的也是一首和歌: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
03.和歌之美
法國藝術史家艾黎福爾曾說:「日本人始終具有很強的感受力和敏銳性。」
日本和我們一樣,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國家,對於四季變換的敏感和讚美也是在文學作品當中很常見的,隨著季節不斷輪迴,大自然中的景致和人們的生活都隨之發生著變化,這些變化被人們捕捉到,體現在文學之中,歌詠著四季之美。
這種美中有很多是在表達著一種哀傷的情懷,我們都知道,「物哀」是日本自古以來流傳已久的一種美學理念,尤其在日本文學中的體現是最多的,其中在日本文學中佔有重要位置的和歌自然也不例外。
「物哀」之中包含著多種感情,譬如同情、哀傷、悲嘆、讚頌、愛憐、憐惜……這些感情與情景融合,就像是一種觸景生情的真情流露,比如《萬葉集》中就有一首和歌,講述了上宮聖德皇子出遊竹原井之時,見龍田山死人的場景,於是悲從中來:
汝在自家中妹子手中抱旅途臥草枕遊子實可憐
四季變換中轉瞬即逝的形態自然也是和歌題材中的重點,日本著名的弘法大師在《文鏡秘府論文意》 中說:「春夏秋冬氣色,隨時立意」,松尾芭蕉在《三冊子》也曾說:「謂之隨順造化,以四時為友。所觀無不有花,所思無不有月 。」
比如在這套和歌集的《春苑桃花紅》一卷中,收錄了大伴家持的這樣一首和歌:
春日豔陽天,雲雀歡唱入雲端,我卻獨傷悲。
雲雀唱著歡快地歌飛到雲端之上,一派春末夏初生機盎然的美好景色,可是在大伴家持的眼中,卻是花鳥帶愁,山川含恨的,心中的愁雲慘霧讓眼前的春意融融都失去了蓬勃之感,由人的生存之悲而產生的悽惆之意油然而生。
又如小野小町的這首:
花色漸褪盡,此身徒然過俗世,長雨下不停。
小野在這首和歌中以花自喻,然而花開有時花落亦有時,正如女子容顏,年輕時再花容月貌,也有年老色衰之時,美好的事物總是無法長久的留住。
這些轉瞬即逝的剎那之景往往能激發出人們內心深處不一樣的情感,周作人就曾說:「如果我們『懷著愛惜這在忙碌的生活之中浮到心頭又復隨即消失的剎那的感覺之心』,想將他表現出來,那麼數行的小詩便是絕好的工具了。」
自然中的變幻與消逝正如生命中的無常,所以在這些不斷變化著的景致之中,也無不體現著物哀之美,春花秋月,夏荷冬雪,都可以成為訴說情懷的最好意象。
正如日本美學家今道友信所言:「按照日本人的一般的思維方法,他們常把美看成一種十分渺茫的東西,看成一種很快就會消失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