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歌中的風雅、美麗與哀愁

2021-01-09 緩緩有點慢

川端康成作為日本的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1968年的頒獎典禮上的演說中曾引用過這樣一句詩句:「春花秋月夏杜鵑,冬雪皚皚寒意加。」

這句看似在技法和表達上並無什麼特別之處的詩句,卻將一年四季中最有特色的意象融於這十四個字當中,也表達了日本對於四季的審美。而這句詩就是來自於日本佛教曹洞宗創始人——道元和尚所做的一首和歌。

01.再續風雅

對於和歌的鑑賞和研究,著名翻譯家、學者鄭民欽先生可以說是非常權威的,他不僅有著多年的日本文學研究經驗,譯有《源氏物語》《奧州小道》《東京人》《春琴抄》《燃燒的綠樹》等日本文學作品,還著有《日本俳句史》《日本民族詩歌史》《和歌美學》等日本詩歌研究鑑賞作品。

《風雅和歌》系列叢書是鄭民欽先生繼《風雅俳句》系列之後再次推出的鑑賞文集,再續風雅之韻。

與《風雅俳句》相似的是,在這一套叢書之中依然以春夏秋冬的四季為主題倆劃分,將日本經典和歌分為《春苑桃花紅》、《夏野芳草碧》、《漫山秋色濃》、《寒冬雨意遙》四卷,對包括紀貫之、柿本人麻呂、在原業平、西行法師、和泉式部、小野小町、石川啄木、與謝野晶子等數十位著名歌人,共計三百餘首和歌進行賞讀。

木心說:日本和歌很淺,淺得有味道。很輕,很薄,半透明,紙的木的竹的。日本味。非唐非宋,也非近代中國的白話詩。不見哪兒有力度、深度,或有智慧出現。你要寫卻寫不出來。

就是這種清淺的小詩,卻綿遠悠長,也滲透著日本歷史文化中的精髓與特色。

02.和歌之遠

日本的詩歌形式對於我們來說,或許被更多人了解的是俳句,而和歌這種詩歌形式被提起的時候就相對較少了。

其實,和歌比俳句要更加古老,它起源於口耳相傳的遠古時代,是日本韻文學最早的傳統形式之一,從《古事紀》等書籍中就出現了和歌孑遺,到《萬葉集》時期就已經基本定型,而在平安時代的《八代集》時期,和歌作為日本宮廷文學的樣式之一,發展達到了繁榮的頂峰。

由於和歌歷史悠久,所以從很多流傳於世的和歌之中可以反映出日本的歷史、文化、風土、宗教等發展的進程,受漢詩的影響但又不同於漢詩,和歌有著鮮明的日本特色,因此被稱為「大和之歌」。

《萬葉集》作為日本現存的最早的和歌集,在日本的地位相當於《詩經》在中國的地位,其中「萬葉"有「萬言"、「萬世相傳"的意思,這個名字正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了和歌內容的涵蓋之廣。

在這20卷4500首和歌中,從帝王的行幸遊宴到百姓的婚戀思歸,從風土人情,到四時之景,不一而足。於是早期的《萬葉集》以題材分為「相聞"、「輓歌"和「雜歌"三大部類,以「相聞"講感情,「輓歌」作哀悼,「雜歌"表廣博。

人們用這些短句抒發胸臆,感嘆著生活之苦悶,讚頌著自然的美好,也述說著內心的相思,哪怕一千多年過去,和歌在日本文學史上依然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比如去年的時候,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就宣布說,日本將從今年5月1日起啟用新年號「令和」。

而這個新年號「令和」就是出自《萬葉集》中《梅花歌並序》的詩句「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燻珮後之香」。

日本漫畫作家新海誠的動畫電影《言葉之庭》和《你的名字》,就都曾出現過《萬葉集》的經典和歌,比如《你的名字》中,三葉的老師教授的這首和歌:

長月黃昏後,佇立露沾身。莫問我為誰,我自待伊人。

而回溯一下就會發現,這位老師就是《言葉之庭》的女主角雪野百香裡,她對男主角吟誦的也是一首和歌: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

03.和歌之美

法國藝術史家艾黎福爾曾說:「日本人始終具有很強的感受力和敏銳性。」

日本和我們一樣,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國家,對於四季變換的敏感和讚美也是在文學作品當中很常見的,隨著季節不斷輪迴,大自然中的景致和人們的生活都隨之發生著變化,這些變化被人們捕捉到,體現在文學之中,歌詠著四季之美。

這種美中有很多是在表達著一種哀傷的情懷,我們都知道,「物哀」是日本自古以來流傳已久的一種美學理念,尤其在日本文學中的體現是最多的,其中在日本文學中佔有重要位置的和歌自然也不例外。

「物哀」之中包含著多種感情,譬如同情、哀傷、悲嘆、讚頌、愛憐、憐惜……這些感情與情景融合,就像是一種觸景生情的真情流露,比如《萬葉集》中就有一首和歌,講述了上宮聖德皇子出遊竹原井之時,見龍田山死人的場景,於是悲從中來:

汝在自家中妹子手中抱旅途臥草枕遊子實可憐

四季變換中轉瞬即逝的形態自然也是和歌題材中的重點,日本著名的弘法大師在《文鏡秘府論文意》 中說:「春夏秋冬氣色,隨時立意」,松尾芭蕉在《三冊子》也曾說:「謂之隨順造化,以四時為友。所觀無不有花,所思無不有月 。」

比如在這套和歌集的《春苑桃花紅》一卷中,收錄了大伴家持的這樣一首和歌:

春日豔陽天,雲雀歡唱入雲端,我卻獨傷悲。

雲雀唱著歡快地歌飛到雲端之上,一派春末夏初生機盎然的美好景色,可是在大伴家持的眼中,卻是花鳥帶愁,山川含恨的,心中的愁雲慘霧讓眼前的春意融融都失去了蓬勃之感,由人的生存之悲而產生的悽惆之意油然而生。

又如小野小町的這首:

花色漸褪盡,此身徒然過俗世,長雨下不停。

小野在這首和歌中以花自喻,然而花開有時花落亦有時,正如女子容顏,年輕時再花容月貌,也有年老色衰之時,美好的事物總是無法長久的留住。

這些轉瞬即逝的剎那之景往往能激發出人們內心深處不一樣的情感,周作人就曾說:「如果我們『懷著愛惜這在忙碌的生活之中浮到心頭又復隨即消失的剎那的感覺之心』,想將他表現出來,那麼數行的小詩便是絕好的工具了。」

自然中的變幻與消逝正如生命中的無常,所以在這些不斷變化著的景致之中,也無不體現著物哀之美,春花秋月,夏荷冬雪,都可以成為訴說情懷的最好意象。

正如日本美學家今道友信所言:「按照日本人的一般的思維方法,他們常把美看成一種十分渺茫的東西,看成一種很快就會消失的現象。」

相關焦點

  • 《風雅和歌》:日本人的《詩經》,越過四季、寫盡和式傳統與美學
    為什麼說和歌是日本人的《詩經》呢?因為和歌對日本民族文化的影響相當於《詩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在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和歌滲透到日本民族的脊髓中,成為日本人精神文化的根。這套《風雅和歌》就是翻譯家鄭民欽從這些和歌中選取了三百餘首,按照「春夏秋冬」分類進行賞析的著作。實際上,受和歌影響,日本人也有著與其他國家人不同的季節感,且這種感覺滲透在其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 【奇樂的私房歌 第五期】 錦繡二重唱的美麗與哀愁
    這幾日,忽然有一些旋律就在心頭響起——讓我想起了她們的歌。。。。。。本期《奇樂的私房歌》帶你聆聽錦繡二重唱的《美麗與哀愁》。如果時間回到十多年前,「SHE」和「Twins」的女子組合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她們關於友情、愛情的歌曲,流行至今依然動聽。
  • 當漢詩在另一個國度盛行,改頭換面的和歌,自有它的風雅
    漢詩早在魏晉時期就已傳入日本,日本貴族們常常在舉行正式的宴會活動時,模仿中國的五言、七言絕句,創作出五七調長短句形式的詩歌,並逐漸發展為日本本土的一種詩歌,也就是和歌。日本和歌雖然是以中國文化為源頭而興起,但是終究是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它是日本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等在文學上的藝術結晶。成書於八世紀的《萬葉集》,是日本最早的和歌集。
  • 引力波影劇院|我的美麗與哀愁
    上世紀90年代,陳國富先後導演作品《國中女生》、《只要為你活一天》和《我的美麗與哀愁》這三部實驗性質濃鬱的「習作式」影片,在當時爆冷的臺灣電影市場引起相當反響,同時也飽受爭議。本期引力波影院將帶領大家穿梭時光,回溯其中一部鮮為人知的冷門佳片:《我的美麗與哀愁》,它拍攝於1994年6月16日-1994年7月24日,在1995年9月14日對外公映,女主角是被我們親切地稱為「奶茶」的劉若英。出演該片時她25歲,另兩位女演員芳齡十八,將她們的青春時光永久地鐫刻在了電影膠片中。
  • 臺灣,中國的美麗與哀愁
    日月潭、阿里山景色平平,臺北、高雄一點不像大都會……而那些小島的複雜往事,美麗與哀愁,旅行者步履匆匆,難再追問。兩岸之於彼此,仍像是熟悉的陌生人。Photo©齊柏林中部南投的「忘憂森林」,一處誕生於地震的美麗秘境。▲忘憂森林 有臺灣九寨溝美名,原是一片柳杉森林,9.21地震後形成堰塞湖,樹木沒在湖中。
  • 《看見臺灣》—從音樂中感受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在看到臺灣的環境因自然及人為因素遭到破壞而傷痕累累後,感到無比心痛,驅使他想要拍攝一部環保主題的紀錄片。而Ricky老師則說,「音樂沒有國界之分,能與齊導合作,用音樂來展現臺灣的美麗與憂傷,讓更多人關注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上,是一件超脫音樂、超脫藝術且極具意義的事情」
  • 從《美麗與哀愁》看川端康成文學的獨特藝術風格
    他用優美的筆觸描繪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靈魂,將藝術美與深邃的思想融為一體,向讀者展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我想和你們討論的是《美麗與哀愁》,這是川端康成的後期作品,這項工作於開始在日本《婦人公論》連載,並於結束,他已經出版兩年了,可以看出,這是一部對社會上有廣泛影響的作品。
  • 看見臺灣,我們的美麗與哀愁
    《看見臺灣》宣傳片6月10日,臺灣紀錄片導演齊柏林在拍攝《看見臺灣2》時不幸墜機逝世,《看見臺灣2》相比前作此次拍攝更是深入日本
  • 抖音我放棄整個森林留下眷戀和哀愁是什麼歌誰唱的
    抖音我放棄整個森林留下眷戀和哀愁是什麼歌?最近,抖音上又火了一首歌,歌詞是「我的眼睛望著窗外幻想如何對你表白」,據悉,這首歌歌名叫《地鐵等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地鐵等待這首歌歌詞完整版介紹。
  • 《看見臺灣》——俯瞰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 風雅四季——日本的俳
    春花葳蕤,秋月皎潔,夏日杜鵑啼聲悽切,冬日白雪皚皚,千家閉戶,讓人感覺無限寒意的時候,老友相坐,品一杯熱茶或飲一壺老酒,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愜意時光。 日本人崇尚自然,追求與自然和諧的俳道,俳句多能體現出四季之美。道法自然,誠然不虛。在道法自然的過程中俳句又融合了日式的禪意,韻味別長:
  • 《二十四城記》:消逝的美麗與賈樟柯的哀愁
    而從更深的角度看,它所探討的仍舊是時代發展變化中那些消逝的美好,帶著一絲對時光流逝的哀愁與感傷,體現了賈樟柯一貫的悲憫情懷與人文關懷。「我們的歷史可能就是由想像和事實一起來構築的。我們在採訪裡分散的一百多份記憶,我們可以通過虛構的創造集中在幾個人身上。記錄和虛構這種結合的方式就產生了。」
  • 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 吳念真
    如果你正想去臺灣,看一下這部電影,或許你會有更深的認識。如果你已經去過臺灣,看一下這部電影,或許你就會開始準備下一次的臺灣之行。先來看一下,預告片。美到哭! 《看見臺灣》,吳念真說,在這裡看見了臺灣的美麗與哀愁。美得讓人屏息的畫面、憂傷的原創配樂,當布儂族的部落歌曲響起,讓人忍不住淚水盈目。劇終,卻第一次遇見如此情形,沒有一個觀眾離開,直至所有字幕放完,燈光大亮。
  • 一見傾心山海川島 | 寧德城市歌曲《風雅寧德》MV新鮮出爐
    歌曲巧妙地將寧德著名的風景和寧德的主要人文特色融入歌中,讓人們在欣賞歌曲的同時,被寧德獨特的人文和美麗的山水所吸引和陶醉。當美麗的山水遇上動人的愛情,便成就了《風雅寧德》。這是我為展示寧德的旅遊形象,巧妙構思,精心創作的一首歌詞。我願用這一首歌,帶您走進風雅寧德,領略寧德風雅。吳錦鋒青年作曲家對歌詞一見鍾情,被歌詞意境吸引,在體會歌詞的意境和想像的優美畫面中,旋律漸漸清晰。情在寧德山水間,曲在心中自流連。
  • 臺灣,小鎮的美麗和哀愁
    淡水小鎮看過周杰倫電影《不能說的秘密》的人,一定還記得裡面的美麗景象,因為這部電影就是在美麗的淡水小鎮拍攝的。已經說不清是《漁人碼頭》唱紅了淡水的漁人碼頭,還是漁人碼頭為這首歌積累了充分的感情基礎。此後,大陸也開始興起無數個漁人碼頭,但在印象中,皆不正宗,且沒有足夠的積澱和韻味。
  • 日本歌謠的雪月花 | 櫻花紛紛北國春
    日本地形狹長,四季分明,景色各異,定格了大和民族對大自然的傳統審美旨趣。處於「海洋生存圈」的島國,除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並無頻繁的大戰亂,人們生活相對穩定,文學上走上了唯美與藝術至上的道路。由此而來,便是纖細流麗的和歌世界。和歌情如風月,多詠唱炙熱的戀情,纏綿的閨怨以及島國四季繽紛於其中的「雪月花」自然景致。
  •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說起影片,他總是以平緩的口氣表達「臺灣是我家,就像和她談了一場戀愛」。齊柏林的鏡頭下,人們在看見臺灣土地之美的同時,也看到了土地的傷疤,兩者同樣觸目驚心,「美」讓人感動,「傷」卻讓人心痛。這樣的臺灣,「如果你沒看過,那是因為你站得不夠高」,片中吳念真的旁白令人深省。
  • 《雨中哀愁》這首中文歌曲的創作記錄
    我第一次聽鄧麗君演唱《淚的小雨》已經是幾十年之前的事情了,今天我才知道它翻唱自這首日語歌,是不是來得太遲了!真是令人感慨!於是我在qq音樂尋找《長崎今天又下起了雨》這首歌,聽了幾個不同的版本,覺得還是內山田洋演唱的這個最好,無論是演唱還是編排、配器都是最佳。這不得不讓人感嘆日本當時的流行音樂竟然是如此發達,因為這首歌的配器放到現在都可以說十分完美。
  • 24歲美麗又哀愁的劉若英在電影裡穿成了一個優衣庫女孩
    1994年,新人劉若英憑藉陳國富導演的《我的美麗與哀愁》正式出道,同年,出演張艾嘉導演的《少女小漁》中24歲的女主林小漁,並斬獲第40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從此奶茶劉若英開啟了影視歌三棲的演藝生涯。對我們平日的春秋著裝倒是有一些借鑑意義~唯一出現亮色的便是開頭躲避移民局時穿的紅色半裙和與馬裡奧假結婚時穿的白點紅底連衣裙
  • 新作|和歌俳句:雪月花日本料理店
    無論是被稱為「永遠的旅人」松尾芭蕉的一首:「今夜雪紛紛,許是有人過箱根」;還是明惠上人的「更憐風雪漫月身」;抑或是「喜見雪朝來」、「花不為伊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