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立法保護醫護人身安全,專家建議從「醫療損害責任」入手

2021-01-09 第一財經

去年底以來,一些地方相繼發生暴力殺醫、傷醫等涉醫違法犯罪,造成惡劣社會影響。

最高人民法院曾於今年5月公布數據稱,自2019年至今年4月,人民法院共計一審審結殺醫、傷醫、嚴重擾亂醫療機構秩序等涉醫犯罪案件159件,判決生效189人。

如何保障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以及醫療衛生人員權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上海也正在加快「立法護醫」的步伐。

「在上海市司法局、市衛健委等各方推動下,《上海市醫療衛生人員權益保障辦法》(下稱《辦法》)經過多次論證、徵求意見和修改,現已提交審議且有望年內出臺。」上海市醫務工會常務副主席何園近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

從全國來看,《執業醫師法》《護士條例》以及於今年實施的《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中的相關條款,都對保護醫療衛生人員的權利提供了法律保障。

何園表示,此次上海的《辦法》不僅維護了醫院安全、醫療秩序,也更關注醫生個體的安全訴求與身心健康。「在這一意義上來說,上海推動的這一立法是領先全國的。」

以「醫療損害責任」保障醫護權益

加強醫療服務人文關懷,構建和諧醫患關係,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明確要求依法嚴厲打擊涉醫違法犯罪行為特別是傷害醫務人員的暴力犯罪行為,保護醫務人員安全。

「想要實現醫療活動、醫患關係的法制化,最核心的是要對醫療損害責任有正確的理解、適用。」中國衛生法學會常務理事、山東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滿洪傑在2020年第二期「醫·法之治」青聯沙龍上這樣表示。

醫療損害責任,是指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在醫療過程中因過失,或者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無論有無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或者其他損害,應當承擔的以損害賠償為主要方式的侵權責任。

從法律角度來講,醫療損害責任的認定,除了可以使醫務人員的職業行為得到有效法律保障外,也能排除一些對醫療活動屬性理解有偏差的患者,去主張一些不恰當的權利。

滿洪傑舉例道:「比如,有些患者認為有『醫療必有成果』,病人送到醫院就要治好,如果沒治好對他來說就是傷害,要主張自己的權利。這樣的思想與我們醫療活動的基本性質是不吻合的。」

滿洪傑認為,醫療損害責任的認定可以進一步杜絕醫鬧。「醫鬧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不當的利益,前提是法律在適用上給醫鬧者留出了想像的空間,他認為通過醫鬧,可以取得法律之外的利益。正如我們很多案件,其實是基於患者壓力,從而傾向採取了與我們實定法不同的解釋。」

從國家以及地方層面現有的實定法來看,醫療損害責任被涵蓋在了民法典中,主要涉及醫療診療活動中的過錯責任、損害患者自主決定權的責任(違反知行同意權)、醫療產品責任、醫療輸血責任等。

對應來說,醫護人員的權益保障需要從醫療機構環境、醫療衛生服務、醫療產品等多方面來考慮。

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董春華舉例稱,比如在醫療產品責任中,我國現有法律不但將醫療機構完全視為銷售者,而且還直接規定了醫療機構和生產者承擔連帶責任。另外,在因果關係、產品不存在缺陷等證明上,我國法律適用業內應用頗為廣泛的「舉證責任倒置」,即當患者將醫院推上被告席時,首先要由醫院證明自己「清白」。

「這與發達國家截然不同。從國內的法律環境看,司法追究的只是中端的銷售者,因此醫療機構才成為了醫療產品責任的主體,可以說這一點上還存在缺失。」董春華認為。

此外,我國法律規定醫療機構在承擔法律責任後,可以向醫護人員追償,但法律界人士對這樣的規定並不認可。

董春華表示,首先,醫療機構不能為了息事寧人就去賠償;其次,有的醫療機構在對當事人進行賠償後,就根據責任的比例向醫護人員給追償回來,這其實不太友好。「有些醫療機構可能會把明顯不存在的、僅是出於人道主義的醫療過錯補償,向醫務人員、相關科室追償,這就不太合適。這需要醫療機構基於對醫護人員個人從業生涯進行考慮,以免其職業記錄有不良影響。

過度賠償下的醫療品質下降

還有一些法律專家認為,原因力的濫用、引進生產機會喪失理論、醫療過失認定過度寬鬆等原因,造成了醫療機構「一有損害必有責任」,從而導致了過度賠償。

「原因力是判斷醫療過失和其他原因是否會形成『因果關係』的工具,但在司法實踐中卻將它當作概率來看待,因此我們看到判案中醫療機構20%、30%的責任層出不窮。」滿洪傑說。

另外,一些法院還引進了生存機會喪失理論。「比如,一個患者由於醫療過失喪失了40%的生存機會,那麼法院就判定醫療機構賠償整個死亡賠償金的40%。這一做法忽略了患者自身原有的疾病基礎對其生存機會的影響。」滿洪傑說。

滿洪傑認為,是過度賠償造成了過度威懾,而過度威懾的結果就是防禦性治療,致使醫療服務品質下降,醫患關係進一步惡化。「我認為這才是損害醫患關係、損害醫護人員權利的最重要的原因。」

對此,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王悍也表示:「讓醫生用他的專業技術給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的過程中,會不會讓他束手束腳,已經是個現實問題了。很多醫院的醫生會擔心他的醫療創新會不會導致自己成為被告,因而不敢去突破診療常規和診療指南。」

細化對醫護人員的保護

針對上述情況,《辦法》提出了更具體、細化的舉措,保障醫護人員權益,涉及強制休息、涉醫保險、就醫安檢、失信懲戒等多個方面。

比如《辦法》提到「人身安全保護令」,醫療衛生人員在醫療衛生服務中因遭受不法侵害或者面臨不法侵害的現實危險的,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其所在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提供支持;必要時,可以依法代為申請。

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長羅培新表示,借鑑《反家庭暴力法》的實施,越來越多的法院開始籤發人身安全保護令,大部分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

事實上,已有部分地方法院作出了探索,比如遼寧瀋陽、河北邯鄲、江蘇南京等地的中級法院已分別就醫護人員適用人身安全保護令措施出臺意見。

再比如,《辦法》提到醫療衛生機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進入醫療衛生機構的人員進行必要的安全檢查。

羅培新建議,要建立迴避診療權利、根據需要進行安全檢查、強制清退「醫鬧」等制度,來全面遏制不法行為。「比如考慮到上海部分三甲醫院人流量巨大、出入口眾多,不宜統一規定實施安全檢查制度。應當在建立就診安全風險預警防範系統,充分運用科技識別手段發現風險的基礎上,將安檢作為備選措施,由醫療衛生機構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對進入醫療衛生機構的人員進行必要的安全檢查。」

在涉醫失信行為的聯合懲戒方面,《辦法》對失信行為進行了分級,對於輕度、中度、重度失信主體規定了不同烈度的懲戒措施。

羅培新認為,在制度設計上,要注意需要給予行為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可以擬規定聯合懲戒的實施期限為自失信主體被行政處罰或刑事處罰結束之日起計算,滿五年為止等。」

華東政法大學法學教授練育強對記者表示,《辦法》可以對上海範圍內涉醫療機構、醫護人員的司法裁判起到更細化借鑑作用。對法律維護醫護人員權益有著正面的促進作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線法官建議,醫護人員的職業環境維護也很重要,包括公安部門需快速處置以保證醫院的秩序;醫院內部的就醫秩序也需改善,可以通過網上預約制度,將患者因等候帶來的負面情緒避免掉;合理分配醫生時間和資源,包括其最大負荷的看病人數等。

「法律是有溫度的,維護公平正義的同時也在不斷適應社會變化發展。法律在進步,醫學也在進步,醫務人員對自己的權益維護也要有更多的認識。」何園說。

相關焦點

  • 損害賠償責任承擔的主體
    ,生命大於一切,在小編看來,人身權便是我們最大的最應該為之維護的權利,假如哪一天或者現在的你正在遭受人身權的損害,應該如何維權呢?誰才是你損害賠償責任承擔的主體呢?接下來小編將為您解疑答惑。在審判實踐中非常重要,歸責原則主要包括: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無過失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二、如何確定觸電人身損害賠償糾紛的責任主體1、確定正確的事故責任主體。在審理觸電案件中,首先要在程序上確定民事侵權責任主體,即事故責任主體。
  • 安徽: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或被納入信用「黑名單」
    當事人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實危險的,可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當事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因受到強制或威嚇、年老、殘疾、重病等原因無法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其近親屬、公安機關、婦女聯合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救助管理機構可以代為申請。
  • 2019年全國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大數據報告
    、綜合性的法律, 2019年必將成為中國衛生健康立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 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與其他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適用相同的計算標準。2019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下發通知,授權並要求各高級人民法院在轄區內開展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統一城鄉居民賠償標準試點工作,今後賠償標準「城鄉同一」問題將會得到解決,也就是說在人身損害賠償方面,要實現「同命同價」。因此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的涉案標的額今後將會出現明顯的增長。
  • 《民法典》下的醫療損害賠償
    小編和您一起,來學習《民法典》關於醫療損害賠償有怎樣的新變化。12348律師說法問:醫療損害賠償的範圍有哪些?答:患者遭到人身損害時,可以要求的賠償範圍包括:醫療費、誤工費、夥食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營養費、殘疾賠償金、殘疾用具費、喪葬費、死亡賠償金等。
  • ...熊靜:共同飲酒致人身損害侵權責任糾紛中同飲人責任的裁判規則...
    摘要:聚會中共同飲酒屬於正常的人際交往行為,一般不受法律的特別規制,當前我國法律規範亦未對共同飲酒的侵權責任做出明確規定。就共同飲酒導致人身損害後果,在不作為侵權行為的形態下,同飲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前提是負有應當作為的安全注意義務。司法實踐中,對於同飲人是否負有安全注意義務、注意義務的邊界如何判斷、數人侵權的責任比例如何確定等問題存在較大爭議。
  • 如何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面對家庭暴力,該如何保護自己?可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據悉,今年我市兩級法院已申請反家暴人身安全保護令案件5件,籤發人身安全保護令5件。昨日,市中級人民法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如果市民遭遇到家庭暴力,需要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老年人境外遊遭損害比例高於境內遊 如何保障安全?
    老年人境外遊如何保障安全  門診問題:  老年人境外遊如何應對安全風險  門診專家: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劉俊海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 韓玉靈  專家觀點:  ◇由於成長背景、身體條件、語言障礙
  • 遭遇家庭暴力,如何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有人便認為家長如果能夠以身作則,在家庭中少些暴力行為或傾向,那麼社會中的家庭暴力事件就會少一些。作為家長也是希望下一代家庭和睦,那麼何不從我做起!向法律援助機構尋求法律援助;   5. 保留證據,向法院申請人身保護令;   6. 受害者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還可以向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求助;   7. 監護人實施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近親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撤銷監護人資格,另行指定監護人。
  • ...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侵權責任編醫療損害責任法律培訓會
    >begin--> 11月18日,醫療服務監管科邀請北京威歐盛律師事務所核心律師曾凡恩,在學術報告廳對將在明年1月1日施行的新中國歷史上首部《民法典》中的第七編「侵權責任編」第六章「醫療損害責任」相關法律條文,以及醫療損害案件目前最新的立法、司法狀況為科主任、護士長及臨床醫師進行解讀
  • 【科澤資訊】如何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但以陝西省為例,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案例寥寥無幾,因此,本文結合《反家庭暴力法》,簡要介紹一下如何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第二十三條當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實危險,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 柳葉刀:保護好醫護人員 全球醫療系統將超負荷運行數月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當地時間3月21日,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在線發表社論:COVID-19:保護好醫護人員(COVID-19: protecting health-care workers)。
  • 遭遇家暴,如何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綜合上述情況,人民法院第一時間裁定申請人的申請符合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法定條件,並向申請人和被申請人送達人身保護令:一、禁止被申請人楊某對申請人顧某甲實施家庭暴力;二、禁止被申請人楊某騷擾、跟蹤、接觸申請人顧某甲及其相關近親屬。法官說法:2016年3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開始實施,其中對人身安全保護令作了詳細的規定。
  • 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法律適用
    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四是創設了告誡書制度。對家庭暴力情節較輕,依法不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可以由公安機關對加害人出具告誡書。告誡書可以作為認定家庭暴力事實的證據。五是建立完善了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
  • 什麼是精神損害賠償?對精神損害賠償的範圍如何理解
    二、精神損害賠償的範圍存在的爭論200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一條規定,人格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對民法通則的規定範圍進行了擴充
  • 什麼情況下可以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2015-09-11 10:49:01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謝彩鳳   問:婚姻案件中,如果一方當事人遭受家庭暴力,能否申請人生安全保護令及如何申請
  • 要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被家暴者該如何去做?
    人身保護令是《反家庭暴力法》新規定的一項保護措施,現如今遭遇家庭暴力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這項保護措施,那麼受害人應該如何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呢?關於這項措施還有哪些規定呢?法律快車小編將為您一一解答。一、如何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 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理論與實務
    如果不能,什麼情況下才可以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對此,筆者通過法律規定梳理及案例分析層層深入,明確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理論與實務。(一)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法律規定在《反家庭暴力法》第四章第二十三條至第三十二條中,詳細規定了當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實危險,可以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以及如何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1、第二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的代為申請;
  • 人身安全保護令「不知道 不會用 不敢用」?「接地氣」的適用規則來...
    規則就人身安全保護令案件的申請主體、申請條件、管轄、審判組織、審理方式、證據及證明責任、措施、變更及複議、執行等方面進行了細緻規定。典型案例中,有「同居關係的一方」、「子女」作為申請主體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案例;有曾申請過人身安全保護令的一方,在離婚糾紛中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得到支持的案例。
  • 人身安全保護令信息納入徵信,能遏制家暴嗎?專家:可能適得其反
    受訪專家學者態度不一。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高通認為,將人身安全保護令信息納入社會信用信息平臺,實行失信聯合懲戒,對遏制家庭暴力的作用不大。遼寧大學法學院教授王秀哲表示,對遏制家暴會有一定作用,但很難達到實質性效果。江蘇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於曉琪則認為,將人身安全保護令信息納入社會信用信息平臺,可以調動社會更多力量對施暴行為加以約束,更好地防範家庭暴力發生。
  • 九三學社中央:擴大人身安全保護令適用範圍,含前配偶等關係
    為保障社會穩定、維護家庭和諧,2016年3月,《反家庭暴力法》正式確立了人身保護令制度。該制度的出臺對防止家庭暴力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於立法規定的原則性和技術限制,以及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缺乏具體的操作指引,導致實踐中出現標準把握不統一、程序設計不明確等問題,影響了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實效性。主要問題有,第一,適用範圍釐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