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心理課:不妥協,才是最高級的溝通技巧
前段時間,我的三個朋友,技術男小王失業了,小中產陳美女離婚了,賣手機的老李破產了。
三個完全沒有交集,也相互不認識的人,突然有了相似點——他們最近都遭遇了人生中的一次巨大改變,而更巧合的是引發這一切的原因都是一樣的。
引發他們悲劇的原因,都是看似不起眼的一次爭執。
改變人生的一次爭執
小王曾經是很多人羨慕的技術男,供職在傳說中的網際網路大公司,月薪比我整整多一位數。
然而高額的月薪並不妨礙小王因為產品設計那點事兒和領導大吵一架。而老闆也就以「最近網際網路公司裁員潮」為由,順勢讓小張和公司告了別。
陳美女一路順風順水,大學畢業進了國企,熬了幾年成了公司中層,前幾年還嫁了個年少有為的金融高管,年紀輕輕就成了手握好幾套房的人生贏家。
最近國家要出臺房產稅的傳聞越來越多,陳美女和老公商量想賣套房,「金融高管」張口就是「不動產保值」「要先風險評估」,說什麼也不同意賣房子。
陳美女說不過老公,感覺受了天大的委屈,憋了幾天實在忍不住,兩人大吵一架,終於一拍兩散。
老李在數碼城開了家賣手機的鋪子,靠厚道耿直的經營思路,幾年下來也積累了不少口碑,鋪面也從一個變成了三個,還成為了某品牌的區域代理。
老李找供貨商開會,想把進貨價格壓得再低三個點,不曾想供貨商反而要求縮短帳期。
後來兩家談崩了,老李丟了最大得到供貨商,生意損失了一大半,再加上最近實體店的手機銷售越來越差,不出兩個月,老李的三個鋪面都關門了,他也破了產。
認識爭執的本質
沒有人是絕對理性的,當情緒主導溝通時,小矛盾就很容易引發更嚴重的爭執,換句話說,就是大家都「咽不下這口氣」。
人會陷入爭執,是因為在溝通中,各方會在潛意識中把自己的身份設定為另一方的對立面:我對你,我們對他們。
這就將溝通變成了「捍衛己方利益、要求對方做出讓步」的零和博弈。
隨後人們會進入橫加指責,固執己見、逼迫對手妥協等高度情緒化的對抗狀態,這種以損害長期利益為代價的短視行為,結果往往使爭執升級為更激烈的衝突。
這些爭執不僅僅是發生在夫妻、公司內部和交易雙方之間,原生家庭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生活習慣不同的鄰裡之間、本地「土著」和外來「移民」之間;
理念不同的兩個團體之間、信仰不同的兩個國家之間,都很用容易爆發這種彼此對抗的情緒,有時候甚至會導致更壞的結果。
如何避免爭執
發生爭執時,在強烈的對抗情緒影響下,我們都會傾向認為對方是故意的,但實際上,這些爭執的真正原因是因為雙方在溝通開始時就把對方假定為「對立的一方」。
這種假定往往會引發彼此的誤解,歪曲了溝通的真正目的和訴求。
把這個觀點套用在小張、陳美女和老李的故事裡,就更容易理解了——小張把領導視作對立的一方,陳美女把老公視作對立的一方,老李把供貨商視作對立的一方。
在溝通中他們限定了自己與對方是對立的,雙方都「逼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因此雙方都產生了對抗情緒,讓簡單的溝通升級成了激烈的爭執。
如果對立溝通變成協同合作
在小王的故事裡,對立身份是小王和領導,但實際上小王和領導的核心訴求都是希望產品更好,幫助公司創造更高的收益。
但這兩者間的對立身份,讓這次溝通轉變為上級和下屬間的對抗。
如果他們在溝通最開始時就建立一個共同願景(創造一個好產品),那麼雙方是否還會吵架,小王還會不會失業?
在陳美女的故事裡,她與丈夫的矛盾核心是「房子要不要賣」,但是這並不是他們的核心訴求。
他們的核心述求是「如何讓財產不受損失」,而這一核心訴求,其實是兩個人都認同的。
如果在溝通前兩人能夠明確這一點,把對立觀點轉變為「為瞭然財產不受損失,我們應該共同做什麼」,那麼陳美女還是否會覺得委屈?
在老李的故事裡,老李的訴求是降低進貨價格,提高利益;而供貨商的訴求是縮短帳期,降低風險。
這兩者其實並不矛盾,之所以雙方談崩了,是因為他們認為對方的行為損害了自己的利益,而最終的結果是放棄了多年友好合作的背景。
如果雙方在溝通開始時先明確自己的訴求並不是以損害對方利益為目的,再一起尋找一個雙贏的結果,那麼老李是否會與供貨商談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