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授權轉載自【食慄派ChestnutMates】
微信號ChestnutMates
銀鱈魚是這些年的餐桌新寵,因為刺少肉多,尤其深受寶媽喜歡。
在網上搜「銀鱈魚」,幾乎都打著「寶寶輔食」的標籤;一些商家甚至扮演起營養專家的角色↓↓
某寶上一家賣鱈魚店鋪的頁面
但問題是,銀鱈魚根本不適合嬰幼兒和孕婦食用啊!
鱈魚是個龐大的家族,一般市面上的銀鱈魚,可以分為兩種:
▫國際銀:阿拉斯加黑鱈,也叫裸蓋魚sablefish
▫中國銀:南極犬牙魚,toothfish,也叫法國銀鱈魚。
▲ 裸蓋魚,sablefish
裸蓋魚因為藍灰色或黑色的膚色,還有「藍鱈」、「黑鱈」 等名稱;
犬牙魚在美國和加拿大,也被稱為Chilean seabass,智利海鱸魚。
▲ 犬牙魚 toothfish
網上有賣家聲稱,裸蓋魚才是真正的銀鱈魚;但其實,它倆都不屬於鱈形目。
跟鱈魚沾邊,大概因為都有鱈魚一樣雪白的肉吧。
唯一需要擔心的「假」鱈魚是油魚。
油魚切成塊後,外形和鱈魚塊非常相似,口感也和鱈魚沒差,甚至比鱈魚更加嫩滑,不良商家經常拿來以假亂真。
油魚之所以吃來滑滑嫩嫩的的,是因為它的脂肪含量非常高,而且其中有 40% 是蠟酯。
蠟酯一般用於工業,雖然對人體無害,但完全不適合拿來吃啊!
這種成分人體沒辦法吸收,食用後會被直接排出體外,具體表現為:
屁股一直漏油
而且
味道很腥臭
而且
止不住地漏.
美國食藥監局(FDA)和美國環保署(EPA)共同頒發的草案中建議:因為魚類含有的ω-3 脂肪酸對胎兒大腦發育至關重要,孕期和哺乳期女性應適當多吃 DHA 和 EPA 含量相對高的魚類(建議不少於 340 克每周)。同時也強調,對甲基汞含量相對高的魚類應謹慎。
甲基汞是無機汞離子在微生物作用下生成的,廣泛的存在於江河湖海中,被食物鏈底端魚蝦攝取後,會通過食物鏈作用逐漸在大型魚體內富集,進入人體後主要損害神經系統。世衛組織給出的人體對甲基汞每周可耐受最高攝入量為1.6微克 / 公斤體重。(註:ppm=mg/kg)
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給出的寶寶吃魚建議。
FDA的最佳推薦魚類有很多,其中有真鱈魚和三文魚,而國內魚類輔食界的王者銀鱈魚(裸蓋魚和犬牙魚都是銀鱈魚的一種)只是次優選擇。
這是大前提,嚇人的是數據。
▲ Mercury Levels inCommercial Fish and Shellfish(1990-2012)
這是美國FDA海產品汞含量監測項目的數據,時間範圍是1990年到2012年。
銀鱈魚的甲基汞含量在食用魚中屬於中上水平,這是由它所處的食物鏈位置決定的(生長周期長+食物鏈頂端)。均值甚至在黃鰭金槍魚和長鰭金槍魚(罐頭原料)之上,儘管它生活在相對純淨的海域。對比一下,海蝦的甲基汞含量均值為0.001ppm;三文魚0.02ppm;鯡魚0.08ppm,它們和銀鱈魚的甲基汞含量不在一個數量級。
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下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FCFA)給出的甲基汞的暫定每周可耐受攝入量(PTWI)為1.6 微克/公斤體重。
銀鱈魚的甲基汞含量按0.35mg/kg算,那麼成年人每周攝取量最好別超過300g;孕婦和兒童還應更少。
並且,這還沒有考慮其它食物中甲基汞的含量。這就是為什麼,銀鱈魚雖然優點很多,但作為嬰幼兒和孕婦的食物,尤其是做成輔食,並不推薦。
舉個更簡單易懂的例子:假設你家寶寶現在1歲,體重大約20斤,那麼Ta一個星期最多只能吃45g銀鱈魚。也就是說,一周的量一頓幹完,這個星期都不能再吃魚啦。
▲「推薦」和「控制食用量」的一些魚類:銀鱈魚食用量成人每周不應超過手掌(掌心)大小,兒童需減半,幼兒不推薦食用 。
魚的品種、年齡、生活的水域、食物來源,都會影響魚的汞含量。所以各機構的數值會有差異,大致有個數就好。
一般來說,體型小的、養殖的魚,體內甲基汞含量較低。
日常食用的水產中,相對安全的通常為食物鏈底端的物種和大洋性速生魚類,譬如海蝦、牡蠣、扇貝、沙丁、鯡魚、魷魚、海蟹、三文魚、真鱈、鯧魚等;需要控制攝入量的包括螯蝦、鮟鱇、大比目魚、鯛魚、石首魚(黃魚類)、鯖魚、馬鮫、石斑魚、銀鱈魚等,偶爾能過嘴癮的包括鯊魚(涉保除外)、旗魚、大型石斑、大型金槍魚等。
孕媽媽每周吃100g三文魚,就能滿足平均每天250mg 的EPA+DHA攝入量;寶寶的話,每周50g也夠了。
另外,黃魚、蝦、蟹、貝類、墨魚等海鮮,也都富含DHA;黑魚、桂魚、鱸魚等淡水魚,DHA含量也較高。日常也可以換著吃,不一定非得買昂貴的銀鱈魚;已經買了,就分幾次吃。
某種食物再有營養,也只是均衡飲食的一部分而已;捂好錢包,別被廣告忽悠得失去了判斷力,都是苦錢。
浙江在線健康網整合自食慄派(ChestnutMates)、物種日曆、丁香媽媽
監製:曹漪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