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祝賀《寄生蟲》在本屆奧斯卡上獲得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國際電影、最佳原創劇本等四項重量級大獎!
《寄生蟲》自上映以來,影評不斷,爭議也不斷,但是好的作品從來就不怕審視,更多的是值得回味。
小編也不想再長篇大論的對《寄生蟲》進行評論,因為這部電影實在太優秀了,值得評論的角度很多,小編只想談論一下其中一個被大部分觀眾誤解的觀點:導演是在歧視窮人嗎?
整部《寄生蟲》,著重刻畫的是金家四口,很多網友對他們充滿同情,甚至角色代入,覺得奉俊昊在呈現底層人民的生活,甚至覺得導演是在歧視窮人。
我覺得不是。
金家四口都不是閒人,爸爸開過店,當過司機,媽媽是退役運動員;兒子成績不錯,能說會道,女兒聰慧過人,有一技之長。
所以很多網友都在吐槽:這樣一個家庭,怎麼可能寄生在那麼小的地下室哇,導演扯呢。
首先明確一點,劇中人物的身份,都只是象徵意義,而《寄生蟲》就像一把手術刀,它把這些東西劃開,看看到底是哪裡病了。
小編的理解是,《寄生蟲》裡對「窮人」的態度,就是魯迅的一句名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在影片中,一直在呈現金家人的不爭氣。
比如,電影一開始就講了他家是以折披薩紙盒為生,但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事,結果四分之一的紙盒都折的不合格。
比如,妹妹幫哥哥金基宇偽造證書去樸社長家工作時,爸媽倍感自豪。似乎在他們眼裡,兒女做什麼不重要,只要往上流就值得驕傲。
再比如,他們全家都混進樸社長家工作後,金基宇他媽說了幾句很經典的話:社長夫人並不是「有錢又善良」,而是因為有錢,所以善良。這話聽著沒什麼錯,可事實上不過是在替他們自己的卑劣找藉口。
還有,《寄生蟲》花了很大篇幅去講他們四個人是怎麼一步步混進社長家的,這在很多人看來是敗筆,覺得也太輕易了。
其實,不必太糾結這個過程,它只是個象徵手法,它真正要讓觀眾感知到的,是他們這種迫切想走捷徑的心態。
換句話來說,整部劇裡,導演在多個地方用戲劇性的方法,拍出了這類人內心的想法。
《寄生蟲》裡的「窮人」好吃懶做,自卑怕事,虛偽卑劣,他們不是沒辦法所以寄生,而是一心走捷徑才寄生。
在影片中,也一再的呈現了金家的「麻木無情」。
比如,他們在樸社長家喝酒的時候,金基宇說以後要是能娶上社長女兒,大不了就找演員代替爸媽。
比如,爸爸問起被他們趕走的前司機,女兒說管他呢,顧好我們自己就行。
這種「麻木無情」在金家撞見女管家夫妻後達到高潮,在生存面前,他們連人性都消失殆盡。
在影片中,對富人的刻畫,也暗指了金家自卑心態上的「窮酸味」。
影片中,圍繞富人的整個過程,基本上都在解答最後為什麼「樸社長會被金基澤殺死「。
電影裡最直觀的說法是,因為「氣味」。電影裡,樸社長一家人除了女兒,都有過嫌棄金家人氣味的鏡頭。
影片最後,金基澤看到事情敗露,兒女都流血倒下,就在這麼慘絕人寰的狀況下,樸社長居然還捂著鼻子嫌棄氣味,於是衝上去給了一刀。
表面上看,是這樣的。可事實上,到底什麼是「氣味」呢?
在小編看來,這「氣味」也是充滿象徵性的東西。
一方面,它確實可能是某種地下室的潮黴味。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有另外兩層意思。
對樸社長家來說,這代指一種「嫌棄性的思維」;而對金家而言,這代指一種自卑帶來的心態上的窮酸味。
從這個角度來說,殺死社長的並不是什麼「氣味」,而是他們的冷漠、無視、遲鈍,這並不是來自於有錢的惡,而是來自長期待在所謂上流的那種無法共情。
在影片中,金基婷的死,也是對金家劣根性的批判。
在電影裡,金基婷是金家最像上流社會的一個成員,她在樸社長家浴缸洗澡的時候,弟弟就說她很自然,然而,金基婷死了。
小編的理解是,金基婷的死,是導演對所謂上流下流相通的某種絕望。
於是電影結尾也給了金基宇一個夢,夢裡他成了有錢人,買下了豪宅,夢裡他把那塊石頭放到水裡,才發現,其實所有石頭都是一樣。
總的來說,金家只是一個象徵,並不是特指窮人,象徵的是具有寄生劣根性的一類人,導演也只是批判了像金家那樣有寄生想法的人。
事實上,生活在這個世上,每個人都是寄生蟲,就像金家要寄生在樸社長家,樸社長家要寄生在拿錢換來的服務裡,無論金家還是樸家,他們要的只是上流社會的表象,而不是精神上的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