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樂、外星人、無政府主義,這部「邪典」片驚呆了好萊塢

2020-10-07 環球銀幕

今天為大家安利一部曾「驚呆」好萊塢的電影——


《追討者》



因《席德與南茜》大放異彩之前,亞歷克斯·考克斯1984年便憑處女作《追討者》引起過好萊塢和西方知識分子的驚嘆,儘管這份驚嘆往往伴隨著困惑——《追討者》並未遵循任何電影界的創作規則,它更像是考克斯融合了個人趣味的思想表達。


它包含了太多的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神秘的外星人、汽車後備箱裡致命的光芒、無處不在的朋克樂手以及關於社會形態的尖銳發問。不僅集齊了搖滾樂、霓虹美學、迷幻劑等文化符號,更一針見血地指出虛無主義、消費主義、無政府主義以及冷戰迷茫的時代陣痛。


涵蓋如此多的元素,影片時不時胡來,時不時故意反著來,連片尾字幕都要從上向下走。荒腔走板、自成一派的考克斯,出道伊始便為自己的電影蒙上了混亂的詩意和深邃的哲思。


年輕的亞歷克斯·考克斯,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讓業界驚掉了下巴


《追討者》製作完畢後,由於風格過於怪異,一度沒有發行。沒人能想到,它竟然在半年之後憑藉雲集了伊基·波普、BlackFlag、CircleJerks和ThePlugz的原聲專輯成功「復活」。直到今天,這張專輯依舊是上世紀80年代洛杉磯地下朋克音樂影響力的最佳體現。



標準收藏公司為《追討者》設計的封面更是定位精準,可以直接為朋克專輯所用了。



影片主角奧託,一個遊手好閒的洛杉磯朋克,失業後終日無所事事。家中的父母深受電視購物裡的演說家所害,為此花光了積蓄。在對家庭和未來的不安中,奧託碰見了厭世的汽車回收者巴德,巴德為他提供了一份工作。


對奧託而言,巴德不僅代表著父親的形象,更是一個冒險世界的嚮導,這個世界充滿了競爭、金錢和毒品。儘管工作並不光鮮,奧託卻從中找到了平衡,稍稍扭轉了頹廢的生活狀態。出乎意料的是,這份平衡很快被一輛後備箱裡藏有外星人的雪佛蘭邁銳寶給打破了……


能用文字說清的劇情,差不多就這些,這可能也是本片在商業上失敗的原因。總之,知道這是一個陷入虛無主義的年輕人從事強制回收汽車的行當期間追尋外星人的故事就夠了。



《追討者》的社會背景與它上映的1984年一致,看起來欣欣向榮、充滿自由,實際上卻是經濟衰落、精神頹敗的年代。歷史證明了,贏得自由的代價,就是超高的犯罪率和失業率一起湧來。經濟的命門被資本家和銀行牢牢把控,國家和社會陷入信用喪失的不仁不義中。


「追討者」這一職業,便誕生於消費主義橫行的大環境中,他們的職能是「強制回收」。具體而言,當貸款出現嚴重違約時,提供貸款的機構就會派出追討者,將貸款時的抵押物強制回收,或據為己有,或拍賣變現。


乍一看,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可導演顯然另有所指,儘管對方違約在先,但是這種「強制回收」顯然帶有強佔乃至搶劫的性質。先違約的不是那些「被追討者」,而是背棄了社會契約的資本主義制度,失職的政府和嗜血的資本家才是真正該背鍋的。



於是,我們看到影片統一用「淡啤」和「食物」標示啤酒和罐頭,諷刺消費主義陷阱;



搶劫便利店未遂而中彈的奧託的朋克好友,臨死前更是直言:「是犯罪讓我落到這般下場,但其實是社會把我變成了今天的樣子。」


這種說辭顯然不能成為每一個遊手好閒者的託辭,究竟怎樣才是完美的社會形態,想必無政府主義者也很難給出答案。但如果國家和社會天平的兩端,一端是所謂的「偉大的美利堅」,另一端是萎靡不振的年輕人,它離失衡就不遠了。



《追討者》中的兩個主角,看似庸常卻十分具有代表性。人人自危的年代,人們將情緒發洩在搖滾樂尤其是朋克樂中,奧託幹啥啥不行,陷入虛無主義的家人也不能給他任何幫助,他是當年所有朋克青年的縮影。



彼時剛二十出頭的埃米裡奧·埃斯特維茲,真實自然地展現出年輕人對生活不滿的心態,以及奧託從一個無趣的混蛋,到變成一個成熟的混蛋的全過程,即使放在今天,仍能讓年輕觀眾找到共鳴。


可惜的是,《追討者》之後,埃斯特維茲似也陷入了奧託的生活怪圈,演員之路越走越窄,即便他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馬丁·西恩也無濟於事。


至於哈利·迪恩·斯坦頓飾演的巴德(斯坦頓還出現在同年上映的《德州巴黎》中完全不同的洛杉磯),則像是人到中年的奧託,再成熟也掩飾不了他的憤世嫉俗。



如果沒有邁銳寶後備箱裡的外星人,奧託和巴德將日復一日渾渾噩噩下去。天性決定了人們總是在現實生活不如意的時候,去追尋超自然的慰藉。


輪到外星人登場了。


這個打開後備箱被外星生物輻射並溶解身體的鏡頭,致敬了羅伯特·奧爾德裡奇上世紀50年代的經典電影《死吻》,爾後這輛邁銳寶乾脆化身UFO升空


事實上它從影片的第一場戲便存在了,它和科幻沒什麼關係,不過是為了表現在虛妄的社會中,人們的「心嚮往之」:完美的社會是怎樣的,或許只有宇宙中的其它生命才能找到答案,只有堅持人類特色的外星文明,方能拯救地球。


奧託別無選擇,他拋棄一切,坐在熱氣騰騰的邁銳寶上升空,以上帝視角俯瞰洛杉磯城,此時影片的情緒宣洩到達頂峰——他們不用再為生存絞盡腦汁了,他們已投身於更神聖的使命。至於結局,誰在乎呢?


相關焦點

  • 朋克樂、外星人、無政府主義……這部「邪典」片驚呆了好萊塢
    假期每日一片,今天為大家安利一部曾「驚呆」好萊塢的電影——《追討者》
  • 百無禁忌的邪典電影
    我的邪典啟蒙電影是港片《力王》(1991),啟蒙時間是小學一年級某個炎炎夏日的暑假午後,啟蒙地點是同學家裡,啟蒙工具是錄像帶。當涉世未深童心未泯的我看到電視機裡上演的種種嚇死人不償命的血腥鏡頭後完全驚呆了,嚇壞了,以至於上半程幾乎是蒙著眼睛捱完的(蒙著眼睛的同時又犯賤般忍不住從分開的指縫裡偷看幾眼)。
  • 30部人類邪典電影精華!中國又有哪些邪典電影和B級片?
    對了,本文標題雖然使用了「邪典」一詞,但正文我還是直接用「cult片」好了,原因下面會解釋。B級片和cult片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儘管也存在一點點的聯繫。 先說B級片吧。 五十年代後,片廠制度解體,雙片連映制度取消,同時電視崛起,好萊塢大片廠開始集中精力生產超高成本的豪華巨片,低成本B級片漸漸從大片廠內部消失了。但它的市場仍在,只不過生產者變成電視臺或者在好萊塢地位更邊緣的獨立製片商,例如大名鼎鼎的羅傑·科曼,他是科波拉和斯科塞斯的職業領路人,培養了很多好萊塢大咖。
  • 史上最早的「邪典小說」是哪一部?
    1999年,這部小說被好萊塢搬上銀幕,上映後票房並不理想,但當DVD版本出現後卻受到了影迷的強烈追捧,小說《搏擊俱樂部》也得以再版,最終成為一部邪典。不同於大多數暢銷書,像《搏擊俱樂部》這樣的邪典小說不僅僅是因為可讀性、娛樂性而流行,它們當中很多對人們的價值觀和社會文化都起到了影響作用。
  • 「兒童邪典片」流毒國內,官方出手了!
    近日,「兒童邪典視頻」通過網際網路傳播引發關注。
  • 兒童邪典片的七宗罪和五大危害
    「兒童邪典片」,一種聽起來就很邪的文化垃圾,正在遭遇「全網通緝」。事件回放據媒體報導,「兒童邪典片」在美國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事件,被稱為:艾莎門(Elsagate,因為《冰雪奇緣》裡的艾莎公主是這類視頻中最常出現的主角)。去年7月,《紐約時報》特意報導了這一情況,引起了全美的關注。
  • 「兒童邪典片」的七宗罪和五大危害
    「兒童邪典片」,一種聽起來就很邪的文化垃圾,正在遭遇「全網通緝」。該文章發出後,很快引發網友關注,不少視頻網站中隱藏的「邪典片」被網友找出並引發廣泛熱議。該出手時就出手國家有關部門已發出「通緝令」使出「必殺技」,誓將「毒視頻」逼入絕地。
  • 燃爆了的邪典電影!乾乾幹~
    還有一個特別無腦的小孩版邪典 Kick Ass!推薦邪典怎麼能不大推特推昆汀啊,沙龍主說的那倆已經是昆汀大師商業化後的電影了,要說邪乎得厲害,還屬2007年的《死亡證據》。片如其名,8分鐘動畫,24個片段,7個關於性,10個關於暴力,7個關於人性的脆弱。
  • 這部惡趣味的怪咖邪典,勾起了我們對復古老片的欲望
    最近,有一部風格奇怪的邪典電影非常受關注,就是這部《愛之女巫》別看評分不那麼高,但是,如果你也是一位復古邪典電影迷
  • 這位日本邪典大師竟然拍了一部純愛片?
    文|看電影雜誌三池崇史,日本邪典電影大師。還記得他電影中的那些名場面嗎?[殺手阿一]裡的猩紅裂口,一拳向他打來,直接把嘴巴撐開,然後右手被生生剝下了一層皮;[切膚之愛]裡的分屍少女,用鋼絲勒斷了父親的頭顱;[鬼伎回憶錄]裡的日本容嬤嬤,尖針刺進指甲縫,看著都讓人隱隱作痛。
  • 【邪典 (Cult) 】《洛基恐怖秀》 ── 被稱為影史第一cult片,全世界上映最久的電影之一(資源)
    大叔將盤點影史邪典Cult片,希望能給廣大粉絲提供一個全方位重新認識這類電影的契機。如果你對邪典Cult片還不太了解,這個片單則像是一把開啟全新世界的鑰匙,開啟一段最「邪」觀影旅程。籍由電影這種人類創造的最美好的魔術,更加近距離地窺探自己深邃的內心。
  • B片 《伽馬三號》是日本極道導演教父一手培養的邪典雜種
    提及老頭,大多數人會想到的是那部鬼泣般的《大逃殺》,亦或是為後來昆汀名作《殺死比爾》提供了經典配樂的《無仁義戰爭》。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美國製片人Walter Manley與Ivan Reiner開始接連在美國本土外製作一些低成本科幻電影,這就包括了1966年的日本科幻片《TERROR BENEATH SEA》(譯:海底大戰爭) 跟義大利邪典科幻片《Gamma I》。
  • 聊聊豆瓣的《邪典電影本紀》:被藏在背後的「野心」
    | 本文來自豆瓣小站「邪典B級片」,作者@朽瞳最早是《環球銀幕
  • 如何正確看待「邪典電影」?給這類影片一個明確定義,並不簡單
    相信每個人在研究邪典電影的時候,都會疑惑「什麼是邪典?」、「哪些電影算是邪典?」、「邪典的含義究竟是什麼?」這些問題始終都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的確,邪典電影似乎是某種誰都知道,但誰都說不清楚的東西。,但這個詞只有放在一定語境下才成立,並非所有低成本影片都可以稱之為B級片,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某個特定的產業環境下,相對於那些成本更高的A級片來說,成本較低的才被稱為B級。
  • 邪典動畫背後的亞文化:邊緣藝術的出圈與失控
    這類電影充滿著另類的「藝術」之美,可它還有另一個名字:「邪典電影」亦或者稱為「邪典文化」。2020年7月13日,國家網信辦發布關於開展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的通知,其中的重要一項是:「嚴格甄別下架改編自經典動畫作品的『兒童邪典片』」。
  • 中國邪典電影原來也曾經輝煌過,而且還這麼重口
    今天來一篇比較黃暴的,聊一聊那些曾經被遺忘的中國邪典電影。關於邪典電影,首先要說的便是B級片了,這類小成本一般情況下無明星參與的電影,反而有時看得更痛快。而在這些B級片裡還可以分出一類,那便是cult片。但cult片並不是只有外國才有,中國的cult片在某種程度上毫不遜色。
  • 兒童邪典片從何而來?上傳者定位在荷蘭越南美國等
    近日,「兒童邪典片」事件在網上發酵,引發關注。
  • 這部30多年前的香港cult邪典,至今仍影響著很多電影人
    好像《哭聲》裡最突出的那場鬥法的戲,同樣會帶出很多回憶,所以我在評價哭聲的時候,用了邪、邪鬥邪、邪完再邪,這對應著三部電影。今天想介紹的電影就是,《邪》。一部三十多年前的香港邪典恐怖片,不過今天看來,仍然很有意思。
  • 鬼才導演昆汀的暴力世界,這五部電影異常邪典!
    但要說起暴力美學和玩弄敘事,那昆汀塔倫蒂諾才算是大師,作為半路出家的邪典電影大佬,無論是暴力美學還是塑造背後充斥著犯罪醜惡的邪典世界,我們都能在那樣極端的虛構世界裡,看到人性與社會本質的另一個層面。今天讓我們跟著昆汀的成長,通過他各個時期的代表作,來串聯起他不同時期的但本質相同的精神世界。
  • 【另類邪典】殺出個黎明 (1996)
    另類邪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