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惡趣味的怪咖邪典,勾起了我們對復古老片的欲望

2021-02-08 桃桃淘電影

最近,有一部風格奇怪的邪典電影非常受關注,就是這部《愛之女巫》

別看評分不那麼高,但是,如果你也是一位復古邪典電影迷,這樣怪咖的電影,一定會滿足你,我們先看看本片的類型,喜劇、愛情、恐怖、青澀、奇幻。感受下,連分類都這麼高級。

這樣的影片,也激發了我的友鄰大奇特的強烈興趣。因為他就是一個熱衷於老電影與邪典怪咖影片的老片影迷。今天這期,就看他來介紹,如何在當代,拍一部地道的復古老片。

美國去年的一部電影《愛之女巫》很是奇特,它的復古性爆棚,從攝影、布光到拍法,都在高度還原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英、美撒旦巫術片及赫蘇斯·弗朗科、讓·洛林等歐洲Cult片大導的邪典電影。

它的復古基調深入骨髓,這主要歸功於服化道的細緻考究,如果不說這是2016年的電影,除非你看到結尾那部手機,否則很難辨識。在這個時代,想要拍一部完全擁有老片質感的電影,絕對是門學問。

首先,要熟悉你想拍的電影流派,可以套用那個時代的殼來反映當下的議題。

我們可以先來熟悉一下當時代關於黑巫術、撒旦和神秘主義的美國電影,當中最有名的就是波蘭斯基的《羅絲瑪麗的嬰兒》(1968)。

《羅斯瑪麗的嬰兒》

自從影片上映並引起轟動之後,與撒旦巫術有關的剝削電影蔚然成風,如《敦威治恐怖事件》(1970)、《女巫季節》(1972)、《西蒙國王的女巫》(1971)等,不過這些電影大都是由男性執導,片中滲透著女性胴體和暴力等眼球效應。這個子類型在80年代開始消逝,波蘭斯基後來那部《第九道門》(1999)算是回潮之作。

約翰尼·德普主演的邪惡恐怖片《第九道門》

美術是「復古電影」的重中之重,大環境做得好,演員自然也能沉浸其中。

《愛之女巫》從外景到內景,再到各種陳設、道具的小細節,都做到了極致,並且它們能夠填的特別滿,沒有一樣是隨便放進去的。準備工作絕非一朝一夕,單是這一點就相當感人。略有遺憾的是警員和警局的設置,像是80至90年代的產物,略微出戲。

當然,還要熟悉那一時期該類型流派的經典道具,塔羅牌佔卜是70年代初期吉普賽女巫的經典道具(另一個道具就是水晶球了),不論是同類型電影《惡魔的血腥狂歡》(1973)還是《007之你死我活 》(1973),塔羅牌都對女巫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女巫佔卜的祭壇也是經典道具,之前曾經在赫蘇斯·弗朗科的電影中看到過。雖然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擺設方式,但通常來說下圖這種最常見。一張畫有五芒星的圓形祭壇布,三根蠟燭,兩個擺兩旁,一個擺中間。

然後是演員,需要找到符合時代氣息的演員,他們的長相、氣質尤為重要,然後通過化妝和表演去調。法國導演麥可·哈扎納維希烏斯在這方面就得心應手,無論是《藝術家》還是《OSS117》系列,都擁有匹配的演員。

《愛之女巫》中除卻少許角色,大部分演員都貼合60至70年代的人物特徵,女主角甚至有點兒義大利女星愛雲芬芝(Edwige Fenech)的feel。一旦這樣的演員放入這樣的情景之中,再上與之配戲演員的搭配,那種時代氣息立刻撲面而來,包括片中吧檯裡的老侍應生都有一種老片裡才會有的人物狀態。演員的表演背後一定也有高人指點。

導演技巧自然功不可沒,導演一定要是該類型流派的死忠,會使用那一時代特有的手法,比如女主角開車的戲就完全採用老片中背投幕的處理。

背投幕是在棚內豎一塊底架牢固的半透明屏幕用於投放背景畫面,屏幕後方放置投影儀,前方則依次放置用高流明布光照明的前景物件(演員、布景或交通工具等)和攝影機。

實拍時,需讓投影儀和攝影機的快門同步,隨後再拍演員在背投動態或靜態畫面前的表演,攝影師適當採用大光圈,使背投畫面在正片中略微虛化,以加深觀眾的視覺錯覺。還需保證背投畫面與攝影機內底片的色溫一致,以免前後不搭。

不過在70年代,驅車戲的合成技術已經有了實質性進步,《愛之女巫》還是採用這種老式背投幕的效果,更多是出於一種讓你看出它在有意「復古」的效果。

片中還有幾場用來表現幻象、回憶的鏡頭,使用的是那種「焦點之外」+「暗角」邊緣效果,並使用一個主色調作出那種義大利老鉛黃片(giallo)裡才會出現的大膽用色,通常為紅、黃、綠、藍。

女主角和大學教授的親熱時,攝影上用了彩色霓虹燈旋轉效果和萬花筒稜鏡,以鮮豔的迷幻效果來表現教授此時的精神狀態。視覺呈現上,符合那個時代「波普藝術」的處理。當然,這是羅傑·科曼在嗑藥片《旅途》(1967)裡玩剩下的。可見,參考那一時期名導名片的拍攝技巧,也固然重要。

《愛之女巫》

《旅途》

《愛之女巫》

《旅途》

使用傳統的轉場方式,片中有兩處蒙太奇轉場令我印象深刻,由動作到物件的轉化,做到了化腐朽為神奇。


下圖的快速的拉近攝影 (zoom in) 和求救者的驚呼大特寫,是70年代意式恐怖片的慣用手法,可參考馬裡歐·巴瓦的鉛黃電影。然後,再疊化到第二個場景中色彩豔麗的血腥象徵,賦予一種近乎表現主義的風格,提供了純娛樂的視覺意象。

片中還有幾處幕與幕的淡入淡出,加之選取的配樂恰到好處的結束,都是60年代美劇特有的轉場方式。

當然,在傳達復古基調的同時,難免可以出於情懷去「致敬」某部心儀的老片(你們懂得,這是我的菜),這當然要視乎情節的發展,不可濫用。比如像極了《驚魂記》被警車跟隨的開場:

又如《異教徒》(1973)般的儀式和民眾的瘋狂舉動:

在借古諷今的核心層面上,還要知道你所表達的要點是什麼,《愛之女巫》很大程度是女性對於男性只追求性慾的恐懼心理。

女主角的出發點實際上是善意的,她是要用巫術顛覆性別歧視,是一個求解放的女人,雖然套用的仍然是60年代末性解放時期的那套東西,但加入了時下的語境。

通常,用一段臺詞就可以說得清楚:「整個巫術歷史都與害怕女性性表現相交織,女巫被綁在火刑柱燒死,是因為人們害怕女巫並非正當手段所勾起的性慾。後來人們用婚姻束縛女巫,迫使她們成為女僕、妓女和性幻想娃娃。她們想要什麼無人問津。」

「他們告訴我們,一個超理性且恬淡寡慾的男人才是正常,而女人的情感和直覺是需要被治療的病患。他們認為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真正的平等就在於這種不同。」

一旦做到用傳統軀殼反映當下的魂魄,即是成功的。否則,你的復古性做的再好也是毫無意義。

另外,11號晚上桃桃觀影團北京觀看《愛樂之城》的活動中獎名單也出來了,中獎者應該都收到通知簡訊了,記得按時過去就好了。查看完整名單也可後臺回復 愛樂之城 。祝觀影愉快!

相關焦點

  • 30部人類邪典電影精華!中國又有哪些邪典電影和B級片?
    對了,本文標題雖然使用了「邪典」一詞,但正文我還是直接用「cult片」好了,原因下面會解釋。B級片和cult片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儘管也存在一點點的聯繫。 先說B級片吧。這個詞其實我不知道怎麼翻譯,我不想使用「邪典電影」。邪典電影這個譯法來自《環球銀幕》雜誌,當年它們做過一期cult專題,非常成功,於是這個譯名不脛而走。
  • 百無禁忌的邪典電影
    由此,使這部我們之前從未接觸過甚至從未想像過的類型電影順勢成為話題之作,當然我們也會模仿力王在電影中的氣功和神力(是,也只能是在動作上做個空架子)。印象很深的是我們都吹噓自己看完了這電影,但都很默契地對能把這片真的完整看完的夥伴刮目相看。
  • 【邪典 (Cult)】《謀殺綠腳趾》:把一個「沒有意義」的故事,拍出了高級感,還派生出了「督爺主義」 (資源)
    不論你是否曾經聽聞過「邪典電影」,在過往的觀影經驗中你一定都會遇到過那麼幾部:它們是我們對另類亞文化的啟蒙,也告訴我們電影還可以這麼玩
  • 【邪典 (Cult)】《殺手阿一》── 三池崇史的天才之作,S/M的重口味血腥暴力片(資源)
    不論你是否曾經聽聞過「邪典電影」,在過往的觀影經驗中你一定都會遇到過那麼幾部:它們是我們對另類亞文化的啟蒙,也告訴我們電影還可以這麼玩
  • 兒童邪典片的七宗罪和五大危害
    「兒童邪典片」,一種聽起來就很邪的文化垃圾,正在遭遇「全網通緝」。事件回放據媒體報導,「兒童邪典片」在美國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事件,被稱為:艾莎門(Elsagate,因為《冰雪奇緣》裡的艾莎公主是這類視頻中最常出現的主角)。去年7月,《紐約時報》特意報導了這一情況,引起了全美的關注。
  • 「兒童邪典片」的七宗罪和五大危害
    「兒童邪典片」,一種聽起來就很邪的文化垃圾,正在遭遇「全網通緝」。該文章發出後,很快引發網友關注,不少視頻網站中隱藏的「邪典片」被網友找出並引發廣泛熱議。該出手時就出手國家有關部門已發出「通緝令」使出「必殺技」,誓將「毒視頻」逼入絕地。
  • 「兒童邪典片」流毒國內,官方出手了!
    近日,「兒童邪典視頻」通過網際網路傳播引發關注。
  • 這是我近期看過最「噁心」的電影,歐洲邪典版《我們與惡的距離》
    important}2019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主競賽單元出現了一部「神奇」的電影,在展映時不到20分鐘的時間裡,竟然有多位觀眾紛紛離席、倉皇逃跑……這部電影就是代表捷克競逐整部電影就是東歐邪典版《我們與惡的距離》。
  • 試讀福利 | 《星球大戰》:「邪典」還是不「邪典」,這是一個問題
    在今日的西方社會,人人都愛「星戰」,不喜歡的人才是怪咖。事實上,現在不喜歡星戰的人貌似更有「邪典」氣質。在我們身處的多重真相、後「星戰」邪典化的時代,你搞不清人們說自己不喜歡《原力覺醒》(TheForce Awakens)是出於真心還是故作高冷。他們聲稱《原力覺醒》過於迪士尼化,是對《新希望》(New Hope)的廉價復刻,試圖吸引腦殘的年輕人觀眾。
  • Cult film邪典!恐怖「摩天大樓」裡的罪與罰!你想住在哪一層
    聊起這部腐國電影《摩天大樓》,必須先聊一聊,那逆天的編劇、小說家、科幻新浪潮作家、賽博朋克、先鋒邪典、還有現代主義反烏託邦旗手,J.G.巴拉德。不認識,沒關係,史匹柏的《太陽帝國》就是他的自傳體小說。還有白蘭度的《欲望號街車》。好萊塢門清,沒有人敢不待見這怪咖的作品。
  • 這部怪咖邪典竟然有這麼多有趣的地方!
    它是一部向「黑色電影」和「邪典電影」致敬的作品,還擁有對流行文化的諷刺——人們崇拜虛構的影像、偶像,猶如「戀物癖」。片中那位音樂主唱「耶穌」,可以說是從精神圖騰降格為超級巨星,又變成血肉凡夫,宗教主義不再能填補心靈的空白,娛樂人物趁虛而入,奇蹟似的成為新文化的英雄。
  • Cult本紀 | 夢遊症患者邪典藝術怪談
    反烏託邦、末日情結、頹廢美學、哥特藝術、社會批判、黑色幽默、邊緣人群、病態心理、暴力美學,邪典文化中多元化的元素組合塑造了獨立的價值體系。Cult美學一向受到不少先鋒電影人和時尚藝術界的青睞,大量充滿個人風格的獨立作品橫空出世,實驗性又具有衝擊力的藝術作品正是他們內心深處詭譎奇幻的邪典世界,今天我們也來窺探一二。
  • 「恐怖之王」經典邪作,欲望和恐懼的極致眩暈
    80年代,是好萊塢邪典電影的黃金時代,很多經典系列的開端都起源這個時間段期間。
  • 中國邪典電影原來也曾經輝煌過,而且還這麼重口
    今天來一篇比較黃暴的,聊一聊那些曾經被遺忘的中國邪典電影。關於邪典電影,首先要說的便是B級片了,這類小成本一般情況下無明星參與的電影,反而有時看得更痛快。而在這些B級片裡還可以分出一類,那便是cult片。但cult片並不是只有外國才有,中國的cult片在某種程度上毫不遜色。
  • 【邪典 (Cult)】《發條橙》:原始直接的死亡,凸顯的是暴力美學,曾被封殺30年!(網盤資源)
    不論你是否曾經聽聞過「邪典電影」,在過往的觀影經驗中你一定都會遇到過那麼幾部:它們是我們對另類亞文化的啟蒙,也告訴我們電影還可以這麼玩
  • 聊聊豆瓣的《邪典電影本紀》:被藏在背後的「野心」
    | 本文來自豆瓣小站「邪典B級片」,作者@朽瞳最早是《環球銀幕
  • 這部30多年前的香港cult邪典,至今仍影響著很多電影人
    羅泓軫電影的無節制,最容易讓我想起的就是那些老港片、那些過度與瘋狂的老港片。羅泓軫本人也是個港片迷,在他的電影裡,那些為了視覺以及噱頭過度展示血腥與暴力的情況,這也是當年老港片最喜歡的東西。好像《哭聲》裡最突出的那場鬥法的戲,同樣會帶出很多回憶,所以我在評價哭聲的時候,用了邪、邪鬥邪、邪完再邪,這對應著三部電影。今天想介紹的電影就是,《邪》。一部三十多年前的香港邪典恐怖片,不過今天看來,仍然很有意思。
  • 【邪典 (Cult) 】《洛基恐怖秀》 ── 被稱為影史第一cult片,全世界上映最久的電影之一(資源)
    不論你是否曾經聽聞過「邪典電影」,在過往的觀影經驗中你一定都會遇到過那麼幾部:它們是我們對另類亞文化的啟蒙,也告訴我們電影還可以這麼玩。
  • 兒童邪典片從何而來?上傳者定位在荷蘭越南美國等
    近日,「兒童邪典片」事件在網上發酵,引發關注。
  • 暴力,血腥,情色,妖靈—曾經輝煌重口過的中國邪典電影
    關於邪典電影,首先要說的便是B級片了,這類小成本一般情況下無明星參與的電影,反而有時看得更痛快。但cult片並不是只有外國才有,中國的cult片在某種程度上毫不遜色。如今再度審視桂治洪,雖然他和同輩牟敦芾相比,惡趣味亦有譁眾取寵,刻意搏人眼球之嫌,但骨子裡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