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風格奇怪的邪典電影非常受關注,就是這部《愛之女巫》
別看評分不那麼高,但是,如果你也是一位復古邪典電影迷,這樣怪咖的電影,一定會滿足你,我們先看看本片的類型,喜劇、愛情、恐怖、青澀、奇幻。感受下,連分類都這麼高級。
這樣的影片,也激發了我的友鄰大奇特的強烈興趣。因為他就是一個熱衷於老電影與邪典怪咖影片的老片影迷。今天這期,就看他來介紹,如何在當代,拍一部地道的復古老片。
美國去年的一部電影《愛之女巫》很是奇特,它的復古性爆棚,從攝影、布光到拍法,都在高度還原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英、美撒旦巫術片及赫蘇斯·弗朗科、讓·洛林等歐洲Cult片大導的邪典電影。
它的復古基調深入骨髓,這主要歸功於服化道的細緻考究,如果不說這是2016年的電影,除非你看到結尾那部手機,否則很難辨識。在這個時代,想要拍一部完全擁有老片質感的電影,絕對是門學問。
首先,要熟悉你想拍的電影流派,可以套用那個時代的殼來反映當下的議題。
我們可以先來熟悉一下當時代關於黑巫術、撒旦和神秘主義的美國電影,當中最有名的就是波蘭斯基的《羅絲瑪麗的嬰兒》(1968)。
《羅斯瑪麗的嬰兒》
自從影片上映並引起轟動之後,與撒旦巫術有關的剝削電影蔚然成風,如《敦威治恐怖事件》(1970)、《女巫季節》(1972)、《西蒙國王的女巫》(1971)等,不過這些電影大都是由男性執導,片中滲透著女性胴體和暴力等眼球效應。這個子類型在80年代開始消逝,波蘭斯基後來那部《第九道門》(1999)算是回潮之作。
約翰尼·德普主演的邪惡恐怖片《第九道門》
美術是「復古電影」的重中之重,大環境做得好,演員自然也能沉浸其中。
《愛之女巫》從外景到內景,再到各種陳設、道具的小細節,都做到了極致,並且它們能夠填的特別滿,沒有一樣是隨便放進去的。準備工作絕非一朝一夕,單是這一點就相當感人。略有遺憾的是警員和警局的設置,像是80至90年代的產物,略微出戲。
當然,還要熟悉那一時期該類型流派的經典道具,塔羅牌佔卜是70年代初期吉普賽女巫的經典道具(另一個道具就是水晶球了),不論是同類型電影《惡魔的血腥狂歡》(1973)還是《007之你死我活 》(1973),塔羅牌都對女巫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女巫佔卜的祭壇也是經典道具,之前曾經在赫蘇斯·弗朗科的電影中看到過。雖然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擺設方式,但通常來說下圖這種最常見。一張畫有五芒星的圓形祭壇布,三根蠟燭,兩個擺兩旁,一個擺中間。
然後是演員,需要找到符合時代氣息的演員,他們的長相、氣質尤為重要,然後通過化妝和表演去調。法國導演麥可·哈扎納維希烏斯在這方面就得心應手,無論是《藝術家》還是《OSS117》系列,都擁有匹配的演員。
《愛之女巫》中除卻少許角色,大部分演員都貼合60至70年代的人物特徵,女主角甚至有點兒義大利女星愛雲芬芝(Edwige Fenech)的feel。一旦這樣的演員放入這樣的情景之中,再上與之配戲演員的搭配,那種時代氣息立刻撲面而來,包括片中吧檯裡的老侍應生都有一種老片裡才會有的人物狀態。演員的表演背後一定也有高人指點。
導演技巧自然功不可沒,導演一定要是該類型流派的死忠,會使用那一時代特有的手法,比如女主角開車的戲就完全採用老片中背投幕的處理。
背投幕是在棚內豎一塊底架牢固的半透明屏幕用於投放背景畫面,屏幕後方放置投影儀,前方則依次放置用高流明布光照明的前景物件(演員、布景或交通工具等)和攝影機。
實拍時,需讓投影儀和攝影機的快門同步,隨後再拍演員在背投動態或靜態畫面前的表演,攝影師適當採用大光圈,使背投畫面在正片中略微虛化,以加深觀眾的視覺錯覺。還需保證背投畫面與攝影機內底片的色溫一致,以免前後不搭。
不過在70年代,驅車戲的合成技術已經有了實質性進步,《愛之女巫》還是採用這種老式背投幕的效果,更多是出於一種讓你看出它在有意「復古」的效果。
片中還有幾場用來表現幻象、回憶的鏡頭,使用的是那種「焦點之外」+「暗角」邊緣效果,並使用一個主色調作出那種義大利老鉛黃片(giallo)裡才會出現的大膽用色,通常為紅、黃、綠、藍。
女主角和大學教授的親熱時,攝影上用了彩色霓虹燈旋轉效果和萬花筒稜鏡,以鮮豔的迷幻效果來表現教授此時的精神狀態。視覺呈現上,符合那個時代「波普藝術」的處理。當然,這是羅傑·科曼在嗑藥片《旅途》(1967)裡玩剩下的。可見,參考那一時期名導名片的拍攝技巧,也固然重要。
《愛之女巫》
《旅途》
《愛之女巫》
《旅途》
使用傳統的轉場方式,片中有兩處蒙太奇轉場令我印象深刻,由動作到物件的轉化,做到了化腐朽為神奇。
下圖的快速的拉近攝影 (zoom in) 和求救者的驚呼大特寫,是70年代意式恐怖片的慣用手法,可參考馬裡歐·巴瓦的鉛黃電影。然後,再疊化到第二個場景中色彩豔麗的血腥象徵,賦予一種近乎表現主義的風格,提供了純娛樂的視覺意象。
片中還有幾處幕與幕的淡入淡出,加之選取的配樂恰到好處的結束,都是60年代美劇特有的轉場方式。
當然,在傳達復古基調的同時,難免可以出於情懷去「致敬」某部心儀的老片(你們懂得,這是我的菜),這當然要視乎情節的發展,不可濫用。比如像極了《驚魂記》被警車跟隨的開場:
又如《異教徒》(1973)般的儀式和民眾的瘋狂舉動:
在借古諷今的核心層面上,還要知道你所表達的要點是什麼,《愛之女巫》很大程度是女性對於男性只追求性慾的恐懼心理。
女主角的出發點實際上是善意的,她是要用巫術顛覆性別歧視,是一個求解放的女人,雖然套用的仍然是60年代末性解放時期的那套東西,但加入了時下的語境。
通常,用一段臺詞就可以說得清楚:「整個巫術歷史都與害怕女性性表現相交織,女巫被綁在火刑柱燒死,是因為人們害怕女巫並非正當手段所勾起的性慾。後來人們用婚姻束縛女巫,迫使她們成為女僕、妓女和性幻想娃娃。她們想要什麼無人問津。」
「他們告訴我們,一個超理性且恬淡寡慾的男人才是正常,而女人的情感和直覺是需要被治療的病患。他們認為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真正的平等就在於這種不同。」
一旦做到用傳統軀殼反映當下的魂魄,即是成功的。否則,你的復古性做的再好也是毫無意義。
另外,11號晚上桃桃觀影團北京觀看《愛樂之城》的活動中獎名單也出來了,中獎者應該都收到通知簡訊了,記得按時過去就好了。查看完整名單也可後臺回復 愛樂之城 。祝觀影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