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怪咖邪典竟然有這麼多有趣的地方!

2021-03-03 桃桃淘電影

今年坎城主競賽單元影片《銀湖之底》是部很奇怪的影片。評論也很兩極,同時,也註定不是人人都愛的影片。不過,我卻挺喜歡的。

它是一部向「黑色電影」和「邪典電影」致敬的作品,還擁有對流行文化的諷刺——人們崇拜虛構的影像、偶像,猶如「戀物癖」。

片中那位音樂主唱「耶穌」,可以說是從精神圖騰降格為超級巨星,又變成血肉凡夫,宗教主義不再能填補心靈的空白,娛樂人物趁虛而入,奇蹟似的成為新文化的英雄。

導演大衛·羅伯特·米切爾繼《它在身後》(2014)之後,再度以迷影姿態夾帶了不少私貨,構成了一道迷影密碼,或者說是刻意迎合影迷的小把戲。

將電影、音樂、漫畫和遊戲等流行文化中隱藏的信息串聯起來,與一場陰謀論有機結合,說它是偵探小說/電影版本的《頭號玩家》(2018)也不為過。

男主角山姆迷失在一場可怕且毫無意義的調查中,好像雷蒙·錢德勒筆下「屌絲版」的頹廢偵探,城市感的營造則是洛杉磯黑色小說流派,如詹姆斯.埃羅伊的「洛杉磯四部曲」。

山姆沉浸在這個充滿激情的調查中,與電影《迷魂記》(1958)裡的男主角詹姆斯·斯圖爾特和《粉紅色殺人夜》(1983)裡的男主角克雷格·沃森融為一體,他們都有著「形象戀物癖」的執念,且完全繼承了這兩部影片的跟蹤戲。

《迷魂記》

《粉紅色殺人夜》

大衛·羅伯特·米切爾對希區柯克的致敬最明顯,包括山姆在好萊塢永恆公墓無意中發現了希區柯克的墓碑。

不止希區柯克元素,還有接班希區柯克的懸疑大師布萊恩·德·帕爾瑪。偷窺在影片中也變本加厲的升級了,山姆的朋友使用無人機偷窺窗口的女子,也是對帕爾瑪作品《粉紅色殺人夜》的致敬。

《粉紅色殺人夜》

包括山姆在報紙上偶然看見做性伴侶的電影明星,也都是《粉紅色殺人夜》用過的伎倆(在成人電視上看到)。

《粉紅色殺人夜》

最具有德·帕爾瑪元素的恐怕還是裂焦濾鏡鏡頭(split-focus diopter)的運用,這是一種附在攝像機鏡頭前的半凸透鏡,該鏡頭在實焦拍近景的同時另一邊也可實焦拍攝遠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蔚然成風,尤其是布萊恩·德·帕爾瑪倡導用該鏡頭表現視覺語言和情感體驗,即使有些運用得有些過,也不失成為其慣用招牌手法。

《銀湖之底》的汽車電影院一幕,攝影師使用了該鏡頭表現,也讓觀眾加深了短髮女演員的印象,為她接下來的再次會面做了鋪墊。


《兇線》

還有一幀百葉窗視角,也能引發對《粉紅色殺人夜》的聯想。

《粉紅色殺人夜》海報

與希區柯克、德·帕爾瑪的有效致敬還在於音樂,電影配樂與伯納德·赫爾曼(希區柯克御用配樂)或皮諾·唐阿吉歐(德·帕爾瑪御用配樂)的風格如出一轍,它與山姆的凝視結合在一起,激起了高度的戲劇效果。

正是由於以上種種荒謬感,形成了全片那無可替代的怪誕風格。

說完風格,再看「引用」。山姆的房間內掛有多幅好萊塢老電影的海報(下圖),客廳左側牆上分別是《兩傻大戰化身博士》(1953)《後窗》(1954)《狼人》(1941)《驚魂記》(1960),顯示出希區柯克對本片的影響;右側是一張單獨的《黑湖妖潭》(1954),用「黑湖」與「銀湖」做出水之呼應。

我們不需要看牆上的海報便能感受到希區柯克電影《後窗》對本片的影響,山姆把望遠鏡對準一位赤裸上身的女鄰居,然後目光又聚焦在年輕的女鄰居薩拉身上。



《後窗》

那位赤裸上身的女鄰居,分明是在致敬羅伯特·阿爾特曼的影片《漫長的告別》(1973),她或許可以看作是《漫長的告別》裡公寓裡那些女鄰居的人到中年。


《漫長的告別》

山姆房間的其他角落還掛有《瘋狂之愛》(1935)《海底兩萬裡》(1954版)《德古拉》(1931版)的海報。

以及《上海小姐》(1947)《十二猴子》(1995)的海報

《戰地春夢》(1932版)的海報

至於電視機裡總在播放的黑白片是一套劇集《反鬥小寶貝》(Leave It to Beaver,1957),這一點看片尾的引用注視就知道了。



《反鬥小寶貝》是一套美國上世紀50年代的電視劇集,跟《成長的煩惱》很像,通過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四口之家來看孩子的教育問題,樹立標準的道德觀。《銀湖之底》的挪用,則是與「狗狗殺手」的新聞事件進行串聯。



之後與薩拉視頻通話時,對方的電視裡也在播放這套劇集,同樣有小狗出現:


電視機裡播放的影像還有遊戲《超級瑪麗》的片段,熟悉遊戲的人都知道,這屬於隱藏關卡,也暗示山姆在流行文化的隱藏信息中找尋答案。


《超級瑪麗》

以及電影《天外魔花》(1953),上世紀50年代一部用科幻恐怖的外衣去傳達「麥卡錫主義」的陰影籠罩美國的信息,人與人之間充滿懷疑和孤立。

《天外魔花》

山姆和媽媽和兩次電話,都主要聊起電影《七重天》(1928)的女主角珍妮·蓋諾,這位第一屆奧斯卡影后在片中不斷出現,也成為一種精神圖騰。她將山姆、母親及後來看畫的那名女子聯繫在一起。這也是對娛樂人物填補心靈空白的描繪,而且它是跨時代、跨性別的。

包括出現了珍妮·蓋諾的彩畫《黃色雛菊和綠色蘋果組成的靜物畫》(Still Life of Yellow Daisies and Green Apples),娛樂人物不以影像為傳播媒介,還有其它方式留存於世,世人依然可以睹物思人。

當然,以背影看畫入迷,也是希區柯克電影的常見橋段:


《蝴蝶夢》


《深閨疑雲》

《迷魂記》

結尾,山姆終於看到母親寄給他的錄像帶《七重天》,觀眾在耳聞、目睹之後,也終於見到了珍妮·蓋諾的影像真容:



除了珍妮·蓋諾,還有另一位銀幕偶像瑪麗蓮·夢露。僅有過一次交談的女鄰居薩拉,無形中與夢露的意象遙相呼應,就像《愛樂之城》(2016)裡米婭與英格麗·褒曼的對應關係,在不同時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山姆第一次到薩拉家,看的電影是夢露主演的《願嫁金龜婿》(1953),電視機旁還放有三位主角的芭比娃娃,牆上還貼有一張電影海報,是年輕女性追逐「美國夢」的暗示 - 不受阻礙地追求幸福、金錢和聲望 - 沒有什麼地方比浮華的洛杉磯更適合的了。 

片中的《願嫁金龜婿》元素

山姆在新聞中看到那只在火場中殘留下的帽子(給觀眾一種薩拉已死的可能)。而後一晚,他又看到泳池裡一絲不掛的薩拉,這一幕是重現自夢露未完成的遺作《瀕臨崩潰》(1962)中的鏡頭,薩拉的遭遇與香消玉殞的夢露再度勾連在一起。



夢露在《瀕臨崩潰》中的一幕

《瀕臨崩潰》這一鏡頭其實還以兩張照片的形式出現在山姆的冰箱上,說明他看到的裸泳的薩拉只存在於他的性幻想中。夢中的泳池也與「銀湖」這個名詞勾連,仿佛是一場沒有盡頭的噩夢。

第三位精神偶像是詹姆斯·迪恩,他主演的電影《無因的反叛》(1955)中許多場景都是在洛杉磯的格裡菲斯天文臺拍攝的,正是由於這部影片對天文臺的推波助瀾,天文臺為其樹立了一尊雕像。「摸迪恩的頭」就這樣成了一道密碼。

《銀湖之地》裡的迪恩雕像

《無因的反叛》中格裡斯天文臺的爭鬥戲

「坐在牛頓底下等候」這處全景則呈現出天文臺的全貌,巧合的是,去年的迷影片《愛樂之城》也有致敬《無因的反叛》和格裡菲斯天文臺。

《銀湖之底》裡的格裡斯天文臺全貌

《無因的反叛》中的格裡斯天文臺全貌

山姆穿的這身T恤,我正巧之前也存過圖。它不是電影,而是一幅插畫,今年的期刊《Fumo di China》應該是配合本片以此做了封面:



《銀湖之底》多次用到了流行偶像在香消玉殞之後,以另外一種媒介留存於世,除了前面提到的影像、畫作、T恤衫,還有臉模、墓碑乃至墓碑延伸出來的新型消費文化。


好萊塢永恆公墓的珍妮·蓋諾墓碑


奧遜·威爾斯墓碑
導演也算是為洛杉磯的景點帶來了全新的視角

名人臉模

愛爾莎·蘭切斯特墓碑餐桌和簡·曼斯菲爾德的心形墓碑餐桌

以上種種,代出粉絲對娛樂人物的盲目崇拜,這種精神偶像已經如同片尾的邪教一般存在,逐漸替代了政治與宗教,帶來了對新消費文化的猛烈衝擊。也為山姆的偵查賦予一種他潛意識中一直存在著的無政府狀態,不斷抨擊著文化圖騰。

我對迷影片總有一種特殊的好感,有時可能會忽視劇情,希望上面的盤點,能夠使大家加深對這部影片的理解。

相關焦點

  • 這部惡趣味的怪咖邪典,勾起了我們對復古老片的欲望
    最近,有一部風格奇怪的邪典電影非常受關注,就是這部《愛之女巫》別看評分不那麼高,但是,如果你也是一位復古邪典電影迷
  • 百無禁忌的邪典電影
    買兇拍人在談個人對邪典電影的理解之前我們很有必要了解一下早期的邪典電影歷史。其後便是號稱史上第一部真正邪典電影同時也應該是第一部與毒品息息相關的電影《大麻煙瘋潮》(1936)的問世,當然這部電影比起前面列舉的幾部電影更加符合當下人們對於邪典電影的定義——這是一部內容極度荒唐,製作無比粗糙其中又不乏色情暴力場景的電影,甚至從某些方面來看這部本來主題是極力勸阻年輕人莫碰大麻的影片在沉寂了三十年之後再被祭出來的時候卻適得其反地成了助「麻」在年輕人中滋生的誨淫誨毒電影。
  • 試讀福利 | 《星球大戰》:「邪典」還是不「邪典」,這是一個問題
    是什麼定義了一部「邪典」電影?非主流(alternative)?光怪陸離?晦澀難懂?有一點毋庸置疑,即堅守的忠實粉絲基礎,無論外界對影片的藝術價值評論幾何。《星球大戰》夠格當一部「邪典」電影嗎?誠然,它擁有如邪教般狂熱的粉絲群體(其中一部分人甚至稱自己的宗教信仰是絕地武士)。當《星球大戰》逐漸佔領全球市場,「邪典」的光芒隨之逐漸消散。
  • 聊聊豆瓣的《邪典電影本紀》:被藏在背後的「野心」
    《低俗小說》做邪典B級片小站這麼久,雖然頻率不是很高,但偶爾也會碰到有人來問,關於「什麼是Cult,或者說什麼是邪典電影?」以前很容易的就能說出幾條Cult片的典型特徵和規範,因為曾經我拿來當做標準的材料和書其實不多。不過最近兩年我發現了解的越多想要解釋卻好像變得越來越難了。
  • 【邪典 (Cult)】《謀殺綠腳趾》:把一個「沒有意義」的故事,拍出了高級感,還派生出了「督爺主義」 (資源)
    不論你是否曾經聽聞過「邪典電影」,在過往的觀影經驗中你一定都會遇到過那麼幾部:它們是我們對另類亞文化的啟蒙,也告訴我們電影還可以這麼玩
  • 史上最早的「邪典小說」是哪一部?
    如何翻譯這個詞目前好像尚無定論,「Cult」一詞本身有宗教崇拜、邪教等意思,但用在這裡並不是指這類小說與宗教有關,而是形容讀者近乎宗教崇拜式的興趣。另一個相關詞「Cult Movie」如今通常被譯為「邪典電影」,那麼不妨將「Cult Fiction」翻譯成「邪典小說」。
  • Cult film邪典!恐怖「摩天大樓」裡的罪與罰!你想住在哪一層
    聊起這部腐國電影《摩天大樓》,必須先聊一聊,那逆天的編劇、小說家、科幻新浪潮作家、賽博朋克、先鋒邪典、還有現代主義反烏託邦旗手,J.G.巴拉德。不認識,沒關係,史匹柏的《太陽帝國》就是他的自傳體小說。還有白蘭度的《欲望號街車》。好萊塢門清,沒有人敢不待見這怪咖的作品。
  • 韓國電影邪典大師——樸贊鬱
    樸贊鬱,這位邪典電影的大師,以其影像的黑色風貌、主題的大膽叛逆、敘事的懸疑複雜以及持續的哲學追問,獨步於韓國導演之林。樸贊鬱在西方世界擁有大量擁躉。據全球頗具權威性的網際網路站IMDB統計,2011年票選的有史以來最佳250部電影中,《老男孩》竟然力壓眾多歐美名片,擠入排名Top100(第95名),成為繼黑澤明與宮崎駿的代表作之後最被西方影迷所熟知和接受的亞洲電影。
  • 【深度分析】「兒童邪典視頻」究竟有多可怕?爸媽們一定要知道!
    更可怕的是光著一個頻道就有幾百同類的視頻,許多都是上百萬的觀看!Youtube真的非常失職,到現在為止還讓這些視頻橫行。這麼多點擊都是誰在看呢?只要想像一下牛妞牛妹因為喜歡看寶利小馬而不小心看到了這些的畫面,我就心痛得不行!類似的視頻還有很多。我又搜索了一下最初爆出艾莎門的頻道"Beep Beep TV"。
  • 這位日本邪典大師竟然拍了一部純愛片?
    文|看電影雜誌三池崇史,日本邪典電影大師。還記得他電影中的那些名場面嗎?[殺手阿一]裡的猩紅裂口,一拳向他打來,直接把嘴巴撐開,然後右手被生生剝下了一層皮;[切膚之愛]裡的分屍少女,用鋼絲勒斷了父親的頭顱;[鬼伎回憶錄]裡的日本容嬤嬤,尖針刺進指甲縫,看著都讓人隱隱作痛。
  • 「兒童邪典片」流毒國內,官方出手了!
    近日,「兒童邪典視頻」通過網際網路傳播引發關注。
  • 【另類邪典】殺出個黎明 (1996)
    另類邪典
  • Cult本紀 | 夢遊症患者邪典藝術怪談
    受特定群體歡迎的;被崇拜的Cult,又稱邪典,通常用來形容題材詭異、風格異常,不遵循主流市場和審美,富有爭議性實驗性的藝術作品。邪典文化是亞文化的一個分支,它們大部分以恐怖、科幻、暴力、黑色喜劇或是實驗藝術為創作主題,擁有做作、誇張、荒謬的風格,給予觀眾強烈的視覺刺激。在與社會禁忌、固有文化的對抗中,邪典更是象徵了一種解放與力量。
  • 30部人類邪典電影精華!中國又有哪些邪典電影和B級片?
    對了,本文標題雖然使用了「邪典」一詞,但正文我還是直接用「cult片」好了,原因下面會解釋。B級片和cult片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儘管也存在一點點的聯繫。 先說B級片吧。這個詞其實我不知道怎麼翻譯,我不想使用「邪典電影」。邪典電影這個譯法來自《環球銀幕》雜誌,當年它們做過一期cult專題,非常成功,於是這個譯名不脛而走。
  • 另一種SM|15部邪典SM電影
    這裡說的SM指的是邪典電影(Cult)的一個分支,Slasher Movie,按字面翻譯的話,就是「胡亂砍人的血腥電影」。它和那個觸動你神經的SM也稍微有點關係,這類電影的經典情節可以概括成——正當男女主人公停車坐愛楓林晚的時候,一個變態殺人狂突然衝出來掄刀砍人。
  • 「大表哥」的顏,邪典的畫面,大尺度的顛覆之作!
    講了這麼多,其實,紅顏秀影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另一部Netflix今年的電影作品,《使徒》,加雷斯·埃文斯自編自導的驚悚片。這些都是前戲,但已經有一種邪典般詭異的氛圍,接下來的故事劇情由上島開始,整個故事的氛圍轉向了一種《寂靜嶺》式的陰冷詭異,以及荒地冒險式的緊張刺激感,並且由於《使徒
  • 燃爆了的邪典電影!乾乾幹~
    還有一個特別無腦的小孩版邪典 Kick Ass!推薦邪典怎麼能不大推特推昆汀啊,沙龍主說的那倆已經是昆汀大師商業化後的電影了,要說邪乎得厲害,還屬2007年的《死亡證據》。Don’t;你想一個人看這部電影?Don’t;電影名就叫:「Don’t」。片子放起來劃痕斑斑,有兩次,演到高潮處,突然黑屏了,出一行字:此處膠片丟失,請諒解。《Spring Breakers》
  • 這部30多年前的香港cult邪典,至今仍影響著很多電影人
    好像《哭聲》裡最突出的那場鬥法的戲,同樣會帶出很多回憶,所以我在評價哭聲的時候,用了邪、邪鬥邪、邪完再邪,這對應著三部電影。今天想介紹的電影就是,《邪》。一部三十多年前的香港邪典恐怖片,不過今天看來,仍然很有意思。
  • 【另類邪典】園子溫導演作品《冰冷熱帶魚》 (2010)
    另類邪典
  • 【邪典 (Cult)】這部逗逼喜劇集齊了所有無釐頭死法:《雙寶鬥惡魔》痴線兄弟拯救(死)腦殘學生(資源)
    不論你是否曾經聽聞過「邪典電影」,在過往的觀影經驗中你一定都會遇到過那麼幾部:它們是我們對另類亞文化的啟蒙,也告訴我們電影還可以這麼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