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奶奶生命的最後時刻,我們沒能和奶奶說上一句話,一想起心裡就隱隱作痛,成為終身的憾事。
奶奶生於耕讀之家,耳濡目染,知書達理,賢淑善良,任勞任怨,勤儉持家,相夫教子,粗茶淡飯,與世無爭,知足樂觀,直到走完九十三載的人生路。
融入在我們血液裡,留在我們記憶深處的是奶奶教我們怎樣做人處世。奶奶信奉神明,遵循傳統中國人的生活理念:「拜天謝地,遵紀守法,敬黨愛國,紀念祖先」。她認為這才是做尋常百姓的本分。每到傳統節日和祭祀祖先的日子,奶奶虔誠的態度、莊重的神情感染著每個家人,奶奶是在祈求神明保佑家人平安幸福。
奶雖然不懂「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施比受幸福」的大道理,但奶奶相信因果報應,常向我們說:人要行善積德,善有善報。奶奶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鄰村有一孤寡老人,腿腳不便,眼睛也不好使,每年一到冬天,奶奶就叫父親給其在門口準備一垛柴禾,方便其燒飯和取暖,還讓父親定期幫其購買生活用品,一到夏天,讓母親給其拆洗被褥,年復一年,傳為佳話,為了感恩,每年的大年初一,兩個村子中,那位孤寡老人總是早早的最先到我們家拜年問好,在我們那裡,這是莫大的尊重和榮光。
村裡有了紅白喜事,不等鄰居來邀請,奶奶就讓家人主動去幫忙,以解別人之急。小時候有兩件事印象深刻:一是夏天在打穀場上曬糧食,六月天,孩子的臉,說變就變,一會還是晴空萬裡,一會就烏雲滾滾,於是就出現了「搶場」一詞,就是沒下雨之前,把糧食收起來,不讓其淋著雨,那場面緊張、刺激,最需要的是人手,一到這時,奶奶總讓家裡抽出一個人來去幫助那些勞力少的鄰居「搶場」,儘管我們家也在「搶場」。二是那時有很多人到我們那裡乞討,有時一天會來幾撥,有些人家,一看乞討的來了,就關門閉戶躲起來,而我們家的院門,奶奶卻讓其敞開著,趕著飯點盛碗飯,趕不著給把糧食,雖然我們家也不富裕,但奶奶說人都有困難的時候,幫別人一把,人會心安,行善積德,善有善報。
奶奶,您放心吧!行善積德是我們的傳家寶,我們自信我們做得到,並默默地做著,日月可鑑,「倚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