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鯤龍」海上首飛成功

2020-12-23 環球網

專家解讀國產水陸兩棲飛機為何有三次首飛

本報記者   馬俊

中國「大飛機家族」26日再傳喜訊: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當天成功完成海上首飛。這艘「會遊泳的飛機」「會飛的船」實現人類自古以來「飛天入海」的夢想。不少關心「鯤龍」進展的網友26日也發出好奇的感嘆:這是國產水陸兩棲飛機的第三次首飛了吧?這麼多次首飛意義何在?

先海上降落再起飛

《環球時報》記者26日從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了解到,「鯤龍」這次海上首飛選擇在山東青島團島附近海域。約9時28分,「鯤龍」從山東日照山字河機場滑行起飛,在空中飛行約28分鐘後順利抵達試飛海域。

與普通飛機不同的是,「鯤龍」的海上首飛是先在海上降落,然後再起飛。10時14分,「鯤龍」輕盈入水,平穩地貼著海面滑行,隨即完成迴轉、調整方向、加速、機頭昂起……一氣呵成。10時18分,「鯤龍」再次迎浪騰空,直插雲霄,圓滿完成海上起飛。

在安全飛行約31分鐘,完成一系列既定試飛科目後,「鯤龍」於10時49分順利返回日照,降落在山字河機場,成功完成首次海上飛行試驗任務,這標誌著型號研製取得重大進展。伴隨著《歌唱祖國》的激昂旋律,「鯤龍」通過氣勢恢宏的水門回到主席臺前。機長趙生報告順利完成首次海上起降科研試飛任務。

據介紹,這是「鯤龍」繼2017年12月24日在廣東珠海金灣機場實現陸上首飛、2018年10月20日在湖北荊門漳河機場完成水上首飛之後的第三次首飛,為下一步飛機進行海上科研試飛及飛機相關性能驗證奠定了基礎。

三次首飛差別在哪裡

普通飛機令人矚目的首飛通常只有一次,為何「鯤龍」會有多達三次首飛?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該機具有「水陸兩棲、一機多型」多用途的特殊性,這決定了它與其他陸基飛機在首飛科目上的差異。

其中,陸上首飛和大多數其他類型的飛機一樣,驗證飛機的基本功能和飛行性能,是型號從圖紙到實物產品的重要環節;水上首飛則是在湖面進行,驗證飛機在面臨突發火災等自然災害危機情況下,在浪高相對較小的湖面進行起降汲水等功能。而海上首飛主要檢驗飛機遠海救援時,在海麵條件下飛機的起降特性,檢查飛機各系統在海洋環境下的工作情況,重點驗證飛機海上抗浪能力、腐蝕防控等性能。同時針對海洋高鹽度、高溼度環境下帶來的腐蝕防護問題,對飛機防腐效果進行評估,對未來飛機執行遠海貨物運輸、水上應急救援等任務的需要做好準備。

尤其是後兩次首飛,雖然都是在水面上起飛,但海面與內陸湖面的巨大差異,給試飛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

首先,水的鹽度不同。水上首飛選擇在湖面進行,湖泊中是淡水,鹽度相對較低,對飛機各系統的腐蝕防護考驗較小;而海上首飛在海上進行,海水鹽度明顯高於湖泊中的淡水,腐蝕性更強,對於試驗機的防腐蝕要求更高。

第二,密度不同。海水密度大,湖水密度小,飛機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起飛時需要克服水的「粘性」也會有差異。這種差異在飛機高速滑行時更為明顯,尤其是降落時,在同等飛行條件(飛行重量、飛行姿態、飛行速度、下降率等相同)下,海水密度更大,飛機在海面降落時,海水對飛機的反作用力相對湖水要大,這種差異會讓飛行員覺得比淡水水面「偏硬」。

第三,波浪不一樣。內陸湖面一般是由風形成的風浪,是短碎波浪,浪高相對較小,且波浪傳播方向一般與風向一致。因此飛機在湖上起降時,一般選擇迎風迎浪起降。而海面上波浪類型多(由風形成的風浪、水下的整體運動形成的湧浪、大型船行波等),浪高大、能量大,不同類型波浪可能同時存在,而且傳播方向不一致。同時,海面還伴有洋流和風等複雜因素,會使得飛行環境變得更加複雜。

海上首飛需克服更多難題

兩棲飛機在水面加速滑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噴濺,若要在「波浪洶湧」的海面起降,噴濺會變得更加嚴重,可能造成飛機襟翼、螺旋槳等結構部件發生變形甚至損壞。為此「鯤龍」採用V型船體、加裝抑波槽和導流板等措施,有效地抑制噴濺,對進入抑波槽的水流進行控制,降低噴濺高度和減弱噴濺衝擊能量,保障了飛機在波浪海面上的起降安全。因此「鯤龍」海上首飛重點檢驗飛機噴濺特性、抗浪性、加速特性和水面操縱特性,檢查飛機各系統在海洋環境中的工作情況,並收集海上飛行數據,為後續相關工作提供支撐。

此外,飛機在陸上起飛和降落時依託堅硬平滑的跑道和有緩衝作用的起落架系統,相對來說飛機的安全更有保障。而水上首飛和海上首飛都包括飛機「從空中降落到湖面或海面」和「從湖面或海面加速滑行升入空中」這兩個階段。尤其是海面起降過程中,由於浪湧的波動起伏更大,更容易導致飛機發生上下顛簸和搖擺,專業術語叫「縱搖」。如果縱搖發散,飛機就會像海豚一樣上躥下跳,也就是所謂的「海豚跳」,嚴重的話飛機會失控,一頭鑽進水裡。另外海水的密度大約是空氣的800倍,飛機在水上起飛時要想加速到離水速度,飛機的水動阻力特性就要設計得比較好,儘可能降低阻力係數,要使飛機在通過阻力峰時仍具有足夠的加速度,以保證飛機短時間內加速到離水速度起飛。

而對於飛行員來說,海面環境比湖面環境複雜得多,飛行員只能基於對飛機飛行特性足夠了解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經驗去決定是逆風降落、逆海浪降落,或者是正側風、沿波峰等降落,有時或許是順風降落才是最好的選擇。▲

相關焦點

  • 鯤龍AG600海上首飛成功 飛機性能如何飛出來?專訪首飛機組組長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7月26日,我國首款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圓滿完成首次海上試飛。央視《面對面》記者王寧專訪了鯤龍AG600海上首飛機組機長趙生。湧浪多變 AG600海上首飛需挑戰複雜海洋環境鯤龍AG600具有執行森林滅火、水上救援等多項特種任務的能力,是填補我國大型應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滿足國家應急救援和自然災害防治需要的重大航空裝備。
  • 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成功實現海上首飛!
    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成功實現海上首飛!」AG600,在碧海藍天的見證下,馭風入海,踏浪騰空,成功實現海上首飛,為下一步飛機進行海上科研試飛及飛機相關性能驗證奠定了基礎。
  • 鯤龍-600迎來海上首飛,姍姍來遲,究竟有何厲害之處?
    前段時間,我國大飛機"三劍客"之一的鯤龍600剛剛進行了一次首飛,並且也是三架飛機中最晚登場的一個,可謂是姍姍來遲。那麼這個鯤龍600究竟是什麼來頭呢?它能發揮什麼作用?三次首飛據媒體報導,7月26日,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600在山東青島附近海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這標誌著鯤龍600的研製已經進入了尾聲,但事實上這是它的第三次首飛。這時候一定有觀眾想問,為什麼是第三次首飛呢?
  • 我國大型飛機首飛,關注程度不低於轟20,具有重大意義
    「首次」指第一次,戰機的「首飛」則是指第一次飛行,第一次當然只有一次,但我國一款新戰機的「首飛」卻有三次。7月27日,我國AG600「鯤龍」大型水上飛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雖然是海上首飛,但此次並不是AG600「鯤龍」的第一次飛行,之前AG600「鯤龍」就已經進行過兩次飛行,不過前兩次飛行的環境不同,分別為陸地首飛、以及水上首飛。目前AG600「鯤龍」一共進行了三次首飛,也就是陸地首飛、水上首飛以及海上首飛,這三次首飛均取得了成功。
  • 「鯤龍」AG600現場副總指揮趙靜波詳解其「超能力」
    「鯤龍」AG600海上首飛。7月26日,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海上首飛成功,其踏浪騰空那一刻,人類自古「飛天入海」的夢想終於成真。「鯤龍」AG600現場副總指揮趙靜波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上天為鯤鵬,入海為蛟龍,「鯤龍」由此得名。
  • CCTV-1今晚十點半檔,「鯤龍」AG...
    2020年7月26日 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 水陸兩棲飛機AG600 在山東青島團島海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 本期《開講啦》邀請到 航空工業試飛中心特級試飛員
  • ...訪中航通飛華南飛機工業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鯤龍AG600總設計...
    東北網9月28日訊 2017年12月24日,我國首款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正式首飛;2018年10月20日,AG600飛機成功經受了水上首飛的考驗;2020年7月26日,AG600圓滿完成首次海上試飛。既是「能飛起來的船」,也是「能遊泳的飛機」。
  • 北鬥升空「鯤龍」入海 這一年這些突破彰顯中國實力
    新華社發 張旭東攝7月26日,中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在山東青島團島海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新華社記者 李紫恆攝11月1日,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三峽工程日前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圖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啟洩洪深孔洩洪。
  • 盤點丨「奮鬥者」號在全球海洋最深處成功坐底,還有這些「大國重器...
    &nbsp&nbsp&nbsp&nbsp今年10月27日,中國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11月10日,「奮鬥者」號挺進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挑戰者深淵」,探底萬米深海。
  • 國內首款輕小型艦載無人直升機首飛成功
    11月27日,航空工業集團自主研製的AR500B艦載無人直升機在鄱陽試飛基地首飛成功,填補了中國輕小型艦載無人直升機領域的空白。 為適應艦載無人直升機停放空間小、工作環境惡劣、起降過程風險大、電磁環境複雜等不利因素,航空工業直升機所設計團隊在原型機的基礎上換裝重油發動機,對燃油、結構、電氣、飛控系統進行適應性改裝設計;同時,針對無人直升機的海上使用需求,開展了小型電動助降裝置、著艦引導系統和自動著艦控制律等設計研製;針對海上使用環境,開展了「三防」(防溼熱、防黴菌、防鹽霧)環境試驗,使AR500B艦載無人直升機能夠基本適應海上及船上環境
  • 國產輕型運動飛機AG50在鄂成功首飛 現場賣出105架
    26日,「領雁」AG50輕型運動飛機首飛。千米最大飛行速度:222千米/小時AG50飛機特點·具有良好的氣動特性 失速速度低·標配整機降落傘 有效提高人機安全性長江日報訊(特派記者張珺 通訊員戴海濱 梅春豔)我國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成功海上首飛一個月之後
  • 直20反潛直升機首飛成功,海軍反潛作戰能力將迎來極大提升
    1月11日,中國航空工業直升機所的官方微信號發布了題目為《姜濱:碧海藍天的護衛者》一文,介紹了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裡,我國海軍某新型直升機首飛成功,而這款直升機將能夠有效地增強我海軍的裝備的建設發展。從文章的題目以及內容來看,這款直升機基本上我國的新型反潛直升機直20。
  • 國產輕型運動飛機成功首飛 通航產業發展添助力
    26日8時38分,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自主研製的「領雁」AG50輕型運動飛機成功首飛。AG50項目旨在打造一款高安全性、高性價比的飛機,讓更多人能夠飛行,由此帶動中國通航產業發展。首飛現場上,多家通用航空企業向航空工業方面籤下了105架購機合同。
  • 075型兩棲攻擊艦再添幫手 新型艦載型無人機首飛成功
    圖片說明:AR-500B首飛成功 航空工業東方網·演兵場12月4日報導: 航空工業直升機所昨日披露,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AR500B艦載無人直升機於11月27日在鄱陽試飛基地首飛成功,試飛期間,AR-500B相繼完成了起飛、自動懸停、懸停機動,
  • 中國一箭雙星再次發射成功,海上也早已成功發射,期待空中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多次成功發射火箭自2015年9月25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首飛以來,長徵十一號火箭已連續十次成功發射順利將48顆衛星送入太空。2020年5月30日凌晨,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以「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將兩顆新技術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2020年9月15日9時23分,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 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飛成功(萬珂 攝)  人民網北京12月22日電 (趙竹青)12月22日12時37分,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將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的首飛成功,意味著我國運載火箭太陽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從3噸提升至4.5噸。  我國中型運載火箭「更新換代」  長徵八號由航天科技(000901)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製。
  • 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甘霖-I」首飛成功
    新華社蘭州1月6日電(記者 範培珅)6日15時24分56秒,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甘霖-I」從甘肅省金昌市金川機場起飛,起飛後地面控制系統顯示無人機防除冰、大氣探測、催化劑播撒等功能正常,系統穩定,性能滿足項目要求,經過30多分鐘飛行,「甘霖-I」平穩著陸,首飛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