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長壽日報
在重慶長壽新城和舊城之間,有一片明清街市建築群,濃鬱的古色古香氣息,居於塵世又隱於城市,迄今為止,重慶唯一被認定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它就是當地人俗稱的「三倒拐」。
三倒拐,是位於長壽長江邊陡峭的山脊上一條古老街區,前臨長江,四望遼闊,八面來風。
一條街要轉三個急彎
三倒拐古街是古縣城明清兩代建成的一條由長江岸至長壽城內的石板大道,全長2.5公裡,是河街至城內的人行通道,其街沿山勢而築,由3000多級石梯拾級而上,整條街蜿蜒曲折,要轉三個急彎,人們習慣稱"三道拐"。三道拐依山傍水,江水共長天一色,沿途古蹟和傳說甚多。
古街巴渝市井文化、民俗文化、鄉土宗教文化、碼頭文化、三峽文化交相輝映,以歷史場景演變為主線,風貌質樸。2013年,三倒拐街道入圍「中國歷史文化名街」15強。
圖源:長壽日報
俗話說「爬三倒拐通身汗,下三倒拐腳打顫」。路過石庫門,便讓你開始領略三倒拐爬坡上坎之艱難。整個街道路面不寬,曲彎延伸,時而平緩,時而陡峭。民謠「好個長壽城,山高路不平,腳爬山倒拐,行路累死人。」,便是對三倒拐坡陡路不平的真實寫照。
沿著石板街道攀爬至半山腰轉身回望,青山腳下,黛青天際之間,滾滾長江水,滔滔東逝而去,江岸邊江面上舟船或泊或行如無聲畫面。遠處無語山頂上的白塔在灰濛霧氣中若隱若現。左下方三洞溝峽谷果木叢生,桃花溪水平蕩如鏡。整個河街西街、關口、東街地貌盡收眼底。
圖源:長壽日報
特色鮮明的「懸崖天街」
這裡不僅是重慶古老街區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長江岸邊規模最大的山地古建築群,更是一條懸崖天街,具有歷史文化、建築藝術、時代記憶三大學藝術價值。
長壽三倒拐舊時是連接長壽上下城必經之路。長壽三倒拐歷史文化街區佔地約70畝,建築面積約3.2萬平方米,以門牌關係劃分為:三倒拐、和平街、八角井和桃園巷約130棟建築。主街長約1千米,小巷路網總約1.5千米,整個區域風貌相對保護完好。
三倒拐垂直高差達到165米,是山地街區的特色非常鮮明的「懸崖天街」,是迄今為止長壽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城市名片。
三倒拐的建築年代為清代至民國時期。整個布局依山就勢,順著青石路面蜿蜒而上。所有建築以穿鬥結構為主,輔以抬梁結構,小青瓦屋面,屋頂懸山式和歇山式相結合,古樸典雅。其中不乏大量的四合院,院內設有小天井,上廳明間用抬梁結構,上廳與左右廂房之間有三到五步踏道,特別是上廳的斜撐多採用鏤空裝飾,內容豐富,生動誇張,配以傳神的雕梁畫棟、樓閣窗欞,極富情趣。
圖源:長壽日報
在抗戰時期,三倒拐曾是長壽最繁華的地段,民族工業發達,有麵粉廠、鹽、茶等店鋪100餘家,為重慶提供了大量的糧食、蔬菜、肉類等後勤保障物資。
充滿鄉土氣息的美食
在重慶長壽的特產中,有一張薄如蟬翼的餅,它就是川江號子《跑江湖》歌詞中那口口相傳的長壽餅子———長壽薄脆。在重慶市公布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中,「長壽薄脆」名列其中。
此餅薄如紙,色澤鮮美,純甜芳香,酥而化渣,脆而不碎,益氣和血,為長壽獨有的特產,在清朝鹹豐年間風行長壽及長江一帶。是綠色、保健的休閒食品。
「血豆腐」是重慶長壽獨具鄉土特色的美食,其來歷因為歷史太過久遠而無從考證。
據說,將「血豆腐」推向全國的是一個名叫孫志平的長壽人。清光緒年間,孫志平先後在北京、廣東等地擔任過道臺,因為其垂涎「血豆腐」的美味,便帶了不少去京、粵等地。
「血豆腐」因為嵌制豬肉,外裹精製豆腐,色澤紅潤而得名。吃「血豆腐」相當的便利,用溫水將「血豆腐」表面洗淨,上籠用大火蒸煮後切成片狀,就可以裝盤食用了。
長壽米粉有著數千年的工藝,據傳,長壽米粉是東漢末年劉備入川時,一個名叫張同甘的隨軍火頭軍,把技術帶過來的,從此米粉便在當地生根發芽,成為人人舌尖上的摯愛。
到了清朝末年,米粉更是被人們奉為吉祥之物,蒸好時圓圓的外形,象徵著團圓幸福。每到陰曆冬臘月,長壽家家戶戶都要蒸米粉,和湯圓一樣,米粉成為長壽人民自食和待客不可或缺的美味。
來源:中國網、華龍網、百度、看點快報、重慶晨報
審核:殷黎 主編:李璐 責編:洪波
祝您一天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