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齋燒鵝,我第一時間想到菜根香,但很可惜它已閉館。
齋燒鵝、齋扎蹄由於工藝複雜、利潤低微,已經逐漸式微,無人再做。幸好在龍津東路的小巷子裡,我還能吃到這道快要失傳的廣州傳統小吃。
今天就帶大家走進小巷,嘗一嘗杜婆婆的手藝。
從陳家祠地鐵站C口出來走幾百米,到達驛巷,一直往前,穿過林立的小商鋪,終於看到杜婆婆的小店。
其實說小店不太準確,整個店面就一個雙層玻璃櫃,只賣兩樣東西:齋燒鵝和齋扎蹄。
齋燒鵝不是指它的口味、食感像燒鵝,是源自出家人或筎素者不能吃肉,只能嘗齋菜,所以將它當做很矜貴的食物,地位正如齋菜中的燒鵝,因此得名。我們廣東人開心時會「斬只燒鵝加餸」,那麼吃素的人能吃到齋燒鵝,同樣有「今晚加菜」的喜悅心情。
用鮮腐皮製作的齋燒鵝被疊成長條,擺放在上層玻璃櫃中。點上一份,老闆會幫忙剪開打包。
製作齋燒鵝時,杜婆婆會先把大片的鮮腐皮過汁水,摺疊成長條,再用牙籤固定,然後下油鍋炸至金黃。翻面幾次,兩三分鐘就製作完成。
炸過的腐皮完美定型,將牙籤一一去除,就能放進玻璃櫃開賣。
5元的分量不多,三兩口就能吃完,細嚼慢咽,細細品味油炸過的腐皮,油香四溢,滿口生香,又脆又韌。
齋燒鵝口感煙韌,配合炒香的白芝麻細嚼,鹹香味隨唾液迸發,越吃越過癮,非常適合當下酒菜或零食。
齋扎蹄同樣用鮮腐皮製作,要用棉繩將它紮起來,反覆摺疊,捆成柱狀,尺寸小小,一口吃完。
剪過的齋扎蹄看起來像大腸,因為被捆得緊,內部組織很紮實。
齋燒鵝勝在油香感,齋扎蹄出色在勁道的咀嚼感。豆香味濃鬱,口感實在,吃起來鹹味要更淡些。
守在玻璃櫃前,杜婆婆已經賣了二十幾年的齋燒鵝。由於常年用力包紮鮮腐皮和拿剪刀,雙手因勞累過度而變形。
但她捨不得放棄,一來是不習慣,二來不想辜負街坊以及遠道而來的客人。
順道經過的小夥伴可以去買幾袋幫襯下,畢竟在這個年代,能有人專心只做兩味齋滷味,非常難得。
婆婆那麼用心工作,服務市民。吃過齋燒鵝,我們這些小青年,都不禁生出要好好努力、認真生活的感慨。
地址
龍津東路驛巷17號
營業時間
周一至四及周末 07:00-13:00
周五 07:00-19:00
交通指引
地鐵1號線陳家祠站C口步行77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