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假設,設想不可能。
假如把二戰時期的德國人和日本人的名族性格換一下,歷史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指揮高超、英勇善戰的日耳曼人不但是希特勒進行侵略擴張的工具,同時也是希特勒取得初期勝利必不可少的條件;沒有紀律嚴明、訓練有素的德國軍隊,希特勒也就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而通過希特勒大肆擴張侵略行動,日耳曼人的機械盲從和堅韌頑強也充分表現出來。
而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表現的民族性格,我想大家都有一些了解。日本人大和民族的性格呈複雜的兩極化特徵,一方面極端的自尊排外,另一方面又特別崇拜強者。所以應當肯定其善於學習其他民族的一面,但也不要忘記日本是一個心胸狹隘的民族。軍事上日本人信奉武士道,這是一種極端的精神。當武士道與狹隘民族主義和擴張政策相結合,就變為了無視他人的生命價值同時也那樣對待自己的生命瘋狂信念,變為虐殺狂和自虐狂。但是他們也有值得肯定的優點,吃苦耐勞,服從性,工業的精工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不考慮形成這兩種民族性格的地理和社會背景,那當這兩個國家的民族性格互換。德國成為大和民族的天下,日本則成為日耳曼民族的天下,將會發生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呢?為了方便敘述,下面我們把日本人控制下的德國叫大和國,把德國控制下的日本叫日耳曼國。
首先來如果說大和民族移植德國會怎麼樣?
1.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周邊大大小小的國家有10個,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且地勢平坦,與周邊國家接壤處並無天險可守,是個四戰之地。二戰時期的德國工業能力在周邊國家中首屈一指,在美英法等國陷入經濟危機的時候,德國的日子也不好過。所以他們選擇法西斯道路,利用戰爭轉移民眾注意力,並掠奪資源恢復經濟。
2.大和國遇到這種情況的做法應該與德國人如出一轍,肯定會發動戰爭藉此得到更多的資源。因為沒錢,一樣會選擇對佔有大量資產的猶太人下手,而且剝削的程度比德國人更加嚴酷。由於武士道精神對國民思想的把控,其國內的麻煩要少的多。
3.由於戰術思想落後,導致大和國戰術呆板,並未形成以坦克為主要突擊力量的「閃電戰」戰法,還是以坦克伴隨步兵的方式進攻。
4.大和國不會出現很多坦克王牌、飛行王牌和狙擊手王牌,因為他們的作戰方式往往為了追求最大的殺傷效果而玉石俱焚。
5.因為有世界第一英國海軍壓著,大和國海軍肯定發展不起來。所以他們軍事裝備發展的重點肯定是陸軍的裝備,結合他們的槍彈通用概念,可能會第一個發展出通用機槍概念。因為兩個民族都有追求精工的性格,所以在相同外界環境下,他們在武器方面應該是會走在一個方向。
6.因為有著極端的民族性格,他們對佔領區的剝奪肯定會非常嚴重。也許出於某些不知名的原因會進行屠城之類的反文明行為。
7.在蘇聯戰役中,大和國應該不會進攻基輔,而選擇直接進攻莫斯科。因為現實裡德國不直接攻打莫斯科是因為基輔方向有他們需要的資源。而大和族不到最後應該不會因為食物的問題放棄滅掉對方首都的想法。
8.在整場戰爭中,大和國應該不會產生太多俘虜。在盟軍攻入其本土後,窮兵黷武的大和國肯定會發動全民戰爭。到時候為了安全起見,大和國平民肯定大量死亡。打到柏林後,全國也不會剩下多少人。
以下是小編自己瞎想的二戰歐洲戰場推演:
二戰爆發前夕,世界都在經濟危機中。為了求生和滿足自己的野心,加上大和族與生俱來的「賭性」,他們肯定也會主動挑起二戰。這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由於歐洲經歷過完整的工業革命,所以大和國也就不會有天皇這個東西。但是他們的性格也會催生一個類似於領袖的領導,這個領袖必然也是也個戰爭狂人。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由於大和國戰術呆板,並未形成以坦克為主要突擊力量的「閃電戰」戰法,還是以坦克伴隨步兵的凡是進攻。對波蘭發動戰爭後,並沒有迅速解決戰鬥,但是佔據絕對優勢的日本人還是很快將波蘭擊潰,波蘭滅國。
波蘭戰場上大和國表現的呆板和遲鈍,讓英國和法國人更加輕視。只是名義上對大和國宣戰,但並未作出任何實質性的軍事措施,雙方進入「假戰」狀態。
第二年,大和國順利的消化了波蘭。由於前期細緻的間諜和偵查工作,同樣選擇了繞過馬奇諾防線,正面佯攻比利時,主力在阿登森林偷襲。
奇襲非常成功,小國盧森堡很快被滅國。但是由於大和國步兵行動緩慢,導致沒有及時攻佔馬斯河防線。但佔據優勢的大和軍還是在付出很大代價後成功渡過馬斯河。
通往英吉利海峽最後的防線失手,英、法聯軍驚慌失措。只能一邊布置防線,一邊計劃往英國撤退。對於大和國來說,戰爭進行的並不順利。因為軍隊的進攻雖然摧枯拉朽,但是進展不是很快,只能和英、法聯軍撤退的速度相當。這個速度下去,大部分敵軍都得跑,不能完全摧毀法國的戰爭潛力。此時英國海軍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大和國的幾艘破船完全不敢去封鎖英吉利海峽。而空軍並不能完全封鎖英吉利海峽。
由於前線部隊有用大量坦克,在戰爭中迅速催生了坦克集群突擊的作戰方式,這種方式被反饋回了大和國高層。所以大和國改變戰鬥方式,以坦克集群快速進攻。
革新後的戰法進展迅速,但是為時已晚,大批英、法聯軍撤退回了英國,隨後法國投降。大和國將投降的盟軍士兵關進集中營,並對法國進行了嚴酷的掠奪,法國人被刺激的組建了大量遊擊隊。大和國不得不派大量軍隊駐守。
法國戰役結束後,大和國一邊佯裝要強渡英吉利海峽進攻英國本土,一邊秘密籌劃東線作戰。蘇聯同樣做好的準備,大量陳兵邊境,準備先一步發動進攻計劃。
由於大和國計劃周密,將剛學會的裝甲集群用在戰場上。閃電戰第一次使用,就迅速消滅了蘇聯前線準備進攻的大量軍隊。
雖然戰爭還算順利,但是大量的戰爭消耗和人員傷亡讓大和國內不堪重負。此時大和軍面對兩個選擇,第一是進攻糧倉烏克蘭,第二是進攻莫斯科。而現實裡德國為了麵包選擇進攻烏克蘭,放棄了一舉解決蘇聯的機會。而大和國選擇了進攻莫斯科,想要一舉解決蘇聯。
由於攻勢比現實裡的德軍慢,所以在大和軍進攻列寧格勒時已經入冬。國內物資的匱乏導致前線防寒物資不夠。這種物資的缺乏也反映到了中央集團軍上。列寧格勒會戰和莫斯科會戰就在這種情況下打響了。
巷戰尤為慘烈,由於大和國士兵非常瘋狂,人肉炸彈和不記傷亡的進攻。給了蘇聯極大的壓力。蘇聯一度被趕出了兩個城市,但是由於大和國戰死、凍死的人數太多,導致兵力缺失。很快被後勁更足的蘇聯反推。大和國並沒有撤退計劃,所以在春季到來前,蘇聯集結大量兵力,在付出巨大傷亡後基本全殲大和軍。
大和國高層不甘心大勢已去,在西線和佔領區再次抽調兵力調往東線,並戰爭動員14歲以上60歲以下所有男人參戰。然而由於兵員素質下降和物資匱乏,還是屢戰屢敗。
並且佔領區遊擊隊迅速做大,逐漸收復了大面積領土。英、法聯軍在諾曼第登陸,由於實力沒有損失太大,而且大和軍主力已經被抽調的近乎枯竭,聯軍迅速反攻回了大面積領土。
因為很多零散的狂熱大和國守軍阻攔以及春季泥濘的凍土平原,蘇聯沒有第一個攻入柏林。盟軍先一步佔領柏林,並掠奪了大量科技和人才。
由於大和國在戰爭時表現出來的獸性太過駭人,再結合一戰的制裁經驗。盟國會將大和國的國土分為幾部分吞併。由於蘇聯並未與大和國接壤,所以他們犧牲波蘭大片領土作為交換。
最後,盟軍對大和國剩餘領土進行全方位的軍事管制,並在文化上進行磨滅。經歷幾代人努力,大和人在地球消失……(純屬YY,不要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