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納蘭性德

2020-12-23 北京日報客戶端

中國文學史上,納蘭性德是著名的一位詞人,但不是頂峰的最耀眼的那一個。但是近一二十年,清代人納蘭性德突然成了網紅。有關他的影視劇、小說層出不窮,更多的還是各種「傳」。在納蘭性德短短三十一歲的生命裡有太多故事和謎,再加上他超出文學以外的魅力,給讀者和文藝工作者留下想像力和創作空間。在多數作者筆下,納蘭性德是個痴情種,是個多愁善感的文人,是個無意仕途、淡泊名利的貴公子。這些作品中對納蘭的想像和推測都是帶著強烈的個人色彩、「蘭迷」情結。

新出版的樊志斌撰寫的《納蘭成德傳》則讓你看到了一個比較全面、立體豐富的納蘭性德。

∥ 詞不是納蘭的全部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

在大眾認知裡,詞,當然是納蘭性德最基本的身份,但,學者樊志斌認為,詞並不是其全部,其詩、其文、其文章、其雜記,都是他一生的基本成分,而其生活的時代、社會、家庭、交遊又一起譜就了性德的生活氛圍、生活內容、創作節奏、創作意向。對後世來講,這一切是解讀一個「真實的性德」最基本的功課;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後世對性德的解讀或者僅僅著眼於其詞,或者將性德的全部分塊解讀,進而造成對性德現象解讀上的種種偏見或簡單化。

《納蘭成德傳》寫作的目的是希望解析一個比較接近性德本身的性德:某種程度的還原性德生活的時代、所處的部族、文化的歸屬、政治的追求等等;而不是寫一個「蘭迷」喜歡的性德。

樊志斌的這種觀念實際上是傳記與傳記文學或者傳記題材文學的基本不同。

樊志斌是學清史出身,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畢業後一直從事紅學、曹學、八旗制度、北京園林的研究。現在是曹雪芹紀念館副研究館員,是紅學界中青年翹楚。

《納蘭成德傳》這部編年體的傳記有哪些亮點呢?或者說是與以往的研究觀點有什麼不同呢?樊志斌說,做研究和傳播不一樣,採用的資料要用有效證據,還是離那個年代近的有效證據。

下面舉幾個「蘭學」(姑且這樣稱呼)研究中爭議較多的問題。

∥ 納蘭的初戀是康熙的妃子嗎?

納蘭成德的婚戀故事見於數不過來的影視劇和小說,幾乎每一部都採用了一些野史的說法,即納蘭成德和表妹是初戀,後表妹入宮成了康熙皇帝的妃子。因這段傳說在正史中沒有記載,且不可考,樊志斌沒有採用。但他還是對納蘭成德的婚姻家庭做了一些考證。

納蘭成德一生有記載的原配盧氏,側室顏氏,繼室官氏,外室沈宛。子三人,女四人。

早亡的盧氏是納蘭成德一生最愛。樊志斌依照滿人貴族習俗,推測顏氏大概是家中包衣女兒,比納蘭小一歲多,就像紅樓夢的襲人角色,也許起初只是作為屋裡人的存在。

納蘭跟官氏顏氏也有感情,納蘭的侍衛生涯是在盧氏病亡後,侍衛生涯思念家的詩詞,可能多是為官氏所寫,只是誰也代替不了盧氏的位置。

清初的滿洲貴族崇尚江南生活,有個溫婉的江南女子相陪是一種時尚,納蘭自然也有這樣的追求,從他和友人如嚴繩孫等的書信看,其實在盧氏生前,他已委託朋友為他在江南物色。沈宛在當時已很有名氣,她的出現是必然的。

《納蘭成德傳》寫道:「因為是納妾,沈宛又系漢人——違背旗民不得通婚之制,故成德與沈宛的婚姻並沒有大張旗鼓地辦理,不過幾個至交友人見證一下,行個基本禮節罷了。正如《紅樓夢》賈璉偷娶尤二姐一般。」

樊志斌還澄清了一些毫無根據的推測:「有說法認為,成德與官氏不牟,成德死後,官氏改嫁,以至於並未葬入成德家族皂甲屯祖塋。

實際上,這是不通的,官氏出名門,深悉成德與盧氏的感情,不願自己身後在皂甲屯成德墓邊做一個旁人,便選擇死後下葬桑榆墅,其子富爾敦死後,便陪母親埋身桑榆墅中。」

∥ 納蘭真的無意仕途嗎?

大多數人從納蘭詞中得出結論,納蘭是一個無意仕途、淡泊名利之人。果真如此嗎?

樊志斌認為,持續的當值,尤其是跟隨皇帝各處巡幸,令身體本就單薄的成德感到疲憊。成德在《與嚴繩孫》中寫道:「弟比來從事鞍馬間,益覺疲頓,發已種種,而執殳如昔,從前壯志都已隳盡。」對於成德那既想建功又想學文的理想來說,自然是只能先顧一頭。

樊志斌說:「把這種一時牢騷或者願望,當作成德的長期願望來看是極其錯誤的。」

樊志斌認為納蘭其實對仕途是非常渴望的,但是父親明珠權傾朝野,康熙皇帝從制衡角度,不可能再給納蘭外放的機會,這也讓納蘭造成雄心抱負不得實現。他性周密,不愛說話,對朝中之事閉口不談。他有能力,卻無奈老爸太強大。當明珠被彈劾倒臺,勢力不再時,納蘭的弟弟揆敘仕途就非常快了。

∥ 北京的納蘭,旗人的納蘭

樊志斌說,歷史上其實有三次納蘭熱。第一次是在納蘭生前身後,第二次是在民國,第三次就是近20年。

在以往一些書中,由於作者研究的局限和知識的局限,很少把納蘭放在北京人的生活、旗人的生活來寫。不了解北京,不了解旗人,很難了解納蘭。

樊志斌的研究方向原本就是清史、八旗制度、北京風俗、京西名園。在此書中,試圖還原納蘭生活的那個時代。

樊志斌和納蘭成德的緣分來自於研究《紅樓夢》、曹雪芹、海澱,總是要談到成德。

樊志斌十數年,研究曹雪芹、《紅樓夢》、海澱園林史地、北京民俗,使他能夠比較立體地看待清朝的人物,不管是曹雪芹,還是成德。

因此,寫《納蘭成德傳》,不管從體例、知識、形象、文章諸多方面,都得益於他過去《曹雪芹傳》的寫作、得益於《曹雪芹生活時代北京的自然與社會生態》的研究,得益於過去近二十年的清史和傳統文化學習。

樊志斌說:「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不論曹雪芹也好,成德也好,他的教育、生活、學養、思想是大不同於今人的;同樣的,作為研究和深度賞析,他們的作品也不能按照今人的學養和喜好去理解,自我的喜歡閱讀除外。」

這本《納蘭成德傳》不是暢銷書的寫法,是學術式的編年體傳,樊志斌笑稱,最後要向許多蘭迷表示抱歉,我的《納蘭成德傳》力圖恢復成德一生,包括他的諸多方面,也許會打破一些人對成德的「主觀希望」,那倒是我的希望之一。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 王葳

流程編輯:王夢瑩

相關焦點

  • 「滿清第一詞人」納蘭性德,你知道「人生若只如初見」後半句嗎?
    「人生若只如初見」自古至今一直被評為全詩最佳的一句,用儘可能平淡的語氣描寫對這段感情的惋惜,更能瞧見深情之處,說後一句乃至整首詩都在詮釋這一句也不為過。而你知道後半句是什麼嗎?全詩如下: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 當倉央嘉措遇上納蘭性德
    但曾相見不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傷口中幽居,我放下過天地,卻從未放下過你,我生命中的千山萬水,任你一一告別。那一天,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誦經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 納蘭性德和康熙皇帝:你愛你的江山,我愛我的美人
    納蘭性德是康熙皇帝的侍衛,曾經四次和康熙皇帝一起,出長城後,來到後來熱河區域的寬城、平泉、寧城和壩上圍場。儘管每天都在一起,但畢竟,一個是千古一帝,一個是百轉愁腸。你愛你的江山,我愛我的美人。1.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辭海》裡這樣解釋陰山: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及河北省北部。在清朝,納蘭性德顯然知道塞罕壩就是陰山的一部分,而「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秦長城」就在這裡。納蘭性德在寫「卻擁貂裘怨早寒」的時候,康熙皇帝在請客、喝酒,「黃羊高宴簇金盤」。
  • 清詞第一人——納蘭性德
    雖然不喜歡侍衛工作,但由於家庭從小生長權貴,教育極其嚴格,他沒有李白那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灑脫,也沒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超脫。他有著身不由己的苦衷——掌管繼承納蘭氏家族的大任,光宗耀祖。所以儘管有一萬個不願意,還是不敢說出來,只好一邊做侍衛,一邊吟詩填詞。而他不得已的真情流露,化而為詞,卻贏得了皇帝的喜愛。據說由於他的詩詞寫的好,康熙經常賞賜給他金牌、佩刀、字帖等禮物,以資鼓勵。
  • 納蘭性德:十八歲的你好美,文字再肉麻,還是無法表達你的美
    在愛情面前,無論人仙魔,無一不深陷其中。所以不管在神話故事裡面還是戰爭期間抑或什麼,愛情永遠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而納蘭性德,這個清朝康熙年間的名門貴族,錦衣公子,皇帝親隨,詩人才子,面對自己的愛人盧氏,是深情的不能再深情了。
  • 納蘭性德的《蝶戀花》,致敬歐陽修,一往情深
    眾所周知,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曾經讚揚納蘭性德,說他"北宋以來,一人而已",其實這種說法有點誇張,是帶著老爺子的個人想法。因為文壇上厲害的人可太多了,看看陸遊、辛棄疾,這都是文壇大家。還有易安姐姐,筆者認為這也是納蘭比不了的。
  • 最後一位詞作家-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是清朝人,如果按照時間點不好說納蘭詞屬於哪種流派,但從風格上來看近似於花間派。納蘭容若《送蓀友》人生何如不相逢,君老江南我雁北。 何如相逢不相識,更無別恨橫胸臆。 芙蓉江上芙蓉花,秋風未落如朝霞。 君如載酒須盡醉,醉來不復思天涯。
  • 納蘭性德: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
    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暈紅潮,斜溜鬟心只鳳翹。待將低喚,直為凝情恐人見。欲訴幽懷,轉過回闌叩玉釵。因為宮禁深嚴,納蘭容容和曾經心愛的人,近在咫尺,「竟不能通一語,悵然而出。」在那一刻,納蘭容容才知道,世上最遠的距離,不是迢迢銀漢,而是你就在我身邊,而我們的中間,卻隔著皇權。昏鴉盡,小立恨因誰?急需乍翻香閣絮,輕風吹到膽瓶梅,心字已成灰。
  • 納蘭性德最悽冷的梅花:急雪飄窗,輕風吹到膽瓶梅
    聰慧的納蘭,一直是家族的希望,而他的表現確實也不愧對父親明珠,選擇一個漢旗的女子,更多的是滿足納蘭對漢文化的熱愛,同時也表明納蘭一族無意在滿清的統治下,謀求更多的權勢。而更有理由相信,納蘭性德在婚前是見過盧祖興的女兒的。也相信是因為他的執著,非盧氏不娶。人生最美好的事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20歲的納蘭性德,一夕全佔,人生快意,莫過於此。婚後有非常旖旎的時光。
  • 舊地朝花:祁建:納蘭性德的悽惋和寂寞
    沿上莊路一直北行,過上莊水庫大橋,左手邊一公裡處便是容若出生的「明府花園」。只是現在這裡已經成了翠湖溼地保護區,而明珠家的花園也早已不復存在。一座名叫「納蘭園」的民俗賓館在明府花園舊址上正裝飾一新,為吸引更多的客源,在別院裡保留了一個納蘭性德史跡陳列館。
  • 納蘭性德寫下深情又無奈的詞,青梅竹馬的表妹,成了康熙帝的妃子
    導語:納蘭性德寫下深情又無奈的詞,"一生一代一雙人",不只是深情,更多的是無奈。青梅竹馬的表妹,成了康熙帝的妃子。 納蘭性德,一個被譽為宋代以後詞寫的最好的男人。他身上有太多的標籤,大學士明珠之子、康熙身邊的一等侍衛、十八歲中舉、文武全才、清朝最好的詞人、最深情的詞人。
  • 葉赫那拉氏的那英唱起葉赫那拉先人納蘭性德的詞
    真的不是,據說她曾跟滿語原創歌手學唱滿語歌曲,但那英有很強的東北口音,說滿語總是學不好音調,唱不出滿語歌曲的味道,最後只能作罷。母親身體不好,一般不在外露面。那英還有一個姐姐,名 叫那辛,也就是那英的經紀人。
  • 納蘭性德:才華橫溢,用情至深,終敵不過命運
    他就是一代名相納蘭明珠之子,納蘭性德。納蘭性德,字容若,與康熙同年出生,自幼習武,文才更是了得。他最擅寫詞,他的詞清麗婉約,卻又纏綿悱惻,催人心肝,讀起來總不由地輕聲哀嘆,後世稱他為千古傷心詞人。據說,在乾隆末年,《紅樓夢》成了當時的暢銷書,和紳拿了一本《紅樓夢》抄本呈給乾隆看,乾隆一口氣讀完,只甩下一句:「這寫的不就是明珠他們家的事兒嗎?」
  • 納蘭性德,寫給妻子的悼亡詞,深情又傷感,讀著也忍不住感嘆
    一首《江城子》,不知道世世代代感動了多少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而一生為了抗金而奮鬥的辛棄疾,同樣與妻子恩恩愛愛,幾十年相守。如果時間往近了推,會發現還有另外的一位名家,同樣足夠深情,作品足夠令人動容。
  • 苦戀才女沈婉,納蘭性德為她寫了一首詞,讀完令人感動
    通過閱讀史書,大家都能看到,一共有三位女子前後與納蘭性德產生過愛情,納蘭性德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公子,對於每一段戀情他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所以說三段戀情都留給他刻骨銘心的回憶。他的初戀是和他家的一個丫環,這在研究者中有一些爭論,因為有的研究者經過考據,表示這位女子不是丫環,而是納蘭性德的表妹。而另外一些學者找到了更明顯的依據,納蘭性德第一位戀人就是一位府中的丫環,這樣的戀情當時是不允許的,所以納蘭性德的初戀註定悲劇。
  • 「一生一代一雙人」,納蘭性德與三個女人之間的悽美愛情
    一、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世秋風悲畫扇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字容若,出身相門之家,其父親是康熙朝宰相納蘭明珠,納蘭性德與康熙皇帝還是不出五服的表兄弟。按說這樣高貴顯赫的相門翩翩公子,是無數人羨慕巴結的對象,然而納蘭性德卻一生事業不順、感情多舛,心向江湖,落落寡合。
  • 納蘭性德死了,300年來再難有深情的男人
    乾隆御覽完畢,只嘆息著說了一句:「這是為明珠家事而作啊。」《紅樓夢》裡才氣逼人的賈寶玉,的確有幾分納蘭性德的影子。而寶黛感人至深的愛情悲劇,也似乎在影射納蘭性德的悲劇初戀。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納蘭性德的初戀,很可能是他青梅竹馬的表妹納喇氏。
  • 康熙與納蘭性德同時愛上了這個女子,但她卻獨伴青燈空度餘生
    其實,這跟她與康熙帝、納蘭性德之間的故事有關。接下來,我們就詳細的講一講沈宛與納蘭性德的故事。主要分為兩個版本。一、《康熙秘史》的版本:因為,沈宛驚羨於納蘭性德的才華,傾心於他的人品,於是,暗下決心非他不嫁。但是,納蘭性德卻鍾情於自己的表妹。
  • 滿清詞人納蘭性德,作下一首詩詞,精美絕倫,結尾令人陶醉
    而說到這樣的作品,我們就不得提到一位在描繪情愛最出色的一位詞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納蘭性德。但是我們知道,納蘭性德雖然一生追求情愛,但是他的感情生活卻不甚完美。雖然納蘭性德出身名門,從小就非常受到康熙帝的商事。
  • 納蘭性德的四首詞,人間溫情,總是情深不壽
    納蘭性德是富貴公子,卻至情至性;他渴望「一生一代一雙人」,卻總不能如願;他是人間惆悵客,不是人間富貴花。他的一生短暫而燦爛,將縷縷的青絲埋於詞中。近來無限傷心事,誰與話長更?從教分付,綠窗紅淚,早雁初鶯。當時領略,而今斷送,總負多情。忽疑君到,漆燈風颭,痴數春星。《青衫溼·悼亡》納蘭性德之所以走進人們的視野,大多是因為他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