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上,納蘭性德是著名的一位詞人,但不是頂峰的最耀眼的那一個。但是近一二十年,清代人納蘭性德突然成了網紅。有關他的影視劇、小說層出不窮,更多的還是各種「傳」。在納蘭性德短短三十一歲的生命裡有太多故事和謎,再加上他超出文學以外的魅力,給讀者和文藝工作者留下想像力和創作空間。在多數作者筆下,納蘭性德是個痴情種,是個多愁善感的文人,是個無意仕途、淡泊名利的貴公子。這些作品中對納蘭的想像和推測都是帶著強烈的個人色彩、「蘭迷」情結。
新出版的樊志斌撰寫的《納蘭成德傳》則讓你看到了一個比較全面、立體豐富的納蘭性德。
∥ 詞不是納蘭的全部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
在大眾認知裡,詞,當然是納蘭性德最基本的身份,但,學者樊志斌認為,詞並不是其全部,其詩、其文、其文章、其雜記,都是他一生的基本成分,而其生活的時代、社會、家庭、交遊又一起譜就了性德的生活氛圍、生活內容、創作節奏、創作意向。對後世來講,這一切是解讀一個「真實的性德」最基本的功課;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後世對性德的解讀或者僅僅著眼於其詞,或者將性德的全部分塊解讀,進而造成對性德現象解讀上的種種偏見或簡單化。
《納蘭成德傳》寫作的目的是希望解析一個比較接近性德本身的性德:某種程度的還原性德生活的時代、所處的部族、文化的歸屬、政治的追求等等;而不是寫一個「蘭迷」喜歡的性德。
樊志斌的這種觀念實際上是傳記與傳記文學或者傳記題材文學的基本不同。
樊志斌是學清史出身,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畢業後一直從事紅學、曹學、八旗制度、北京園林的研究。現在是曹雪芹紀念館副研究館員,是紅學界中青年翹楚。
《納蘭成德傳》這部編年體的傳記有哪些亮點呢?或者說是與以往的研究觀點有什麼不同呢?樊志斌說,做研究和傳播不一樣,採用的資料要用有效證據,還是離那個年代近的有效證據。
下面舉幾個「蘭學」(姑且這樣稱呼)研究中爭議較多的問題。
∥ 納蘭的初戀是康熙的妃子嗎?
納蘭成德的婚戀故事見於數不過來的影視劇和小說,幾乎每一部都採用了一些野史的說法,即納蘭成德和表妹是初戀,後表妹入宮成了康熙皇帝的妃子。因這段傳說在正史中沒有記載,且不可考,樊志斌沒有採用。但他還是對納蘭成德的婚姻家庭做了一些考證。
納蘭成德一生有記載的原配盧氏,側室顏氏,繼室官氏,外室沈宛。子三人,女四人。
早亡的盧氏是納蘭成德一生最愛。樊志斌依照滿人貴族習俗,推測顏氏大概是家中包衣女兒,比納蘭小一歲多,就像紅樓夢的襲人角色,也許起初只是作為屋裡人的存在。
納蘭跟官氏顏氏也有感情,納蘭的侍衛生涯是在盧氏病亡後,侍衛生涯思念家的詩詞,可能多是為官氏所寫,只是誰也代替不了盧氏的位置。
清初的滿洲貴族崇尚江南生活,有個溫婉的江南女子相陪是一種時尚,納蘭自然也有這樣的追求,從他和友人如嚴繩孫等的書信看,其實在盧氏生前,他已委託朋友為他在江南物色。沈宛在當時已很有名氣,她的出現是必然的。
《納蘭成德傳》寫道:「因為是納妾,沈宛又系漢人——違背旗民不得通婚之制,故成德與沈宛的婚姻並沒有大張旗鼓地辦理,不過幾個至交友人見證一下,行個基本禮節罷了。正如《紅樓夢》賈璉偷娶尤二姐一般。」
樊志斌還澄清了一些毫無根據的推測:「有說法認為,成德與官氏不牟,成德死後,官氏改嫁,以至於並未葬入成德家族皂甲屯祖塋。
實際上,這是不通的,官氏出名門,深悉成德與盧氏的感情,不願自己身後在皂甲屯成德墓邊做一個旁人,便選擇死後下葬桑榆墅,其子富爾敦死後,便陪母親埋身桑榆墅中。」
∥ 納蘭真的無意仕途嗎?
大多數人從納蘭詞中得出結論,納蘭是一個無意仕途、淡泊名利之人。果真如此嗎?
樊志斌認為,持續的當值,尤其是跟隨皇帝各處巡幸,令身體本就單薄的成德感到疲憊。成德在《與嚴繩孫》中寫道:「弟比來從事鞍馬間,益覺疲頓,發已種種,而執殳如昔,從前壯志都已隳盡。」對於成德那既想建功又想學文的理想來說,自然是只能先顧一頭。
樊志斌說:「把這種一時牢騷或者願望,當作成德的長期願望來看是極其錯誤的。」
樊志斌認為納蘭其實對仕途是非常渴望的,但是父親明珠權傾朝野,康熙皇帝從制衡角度,不可能再給納蘭外放的機會,這也讓納蘭造成雄心抱負不得實現。他性周密,不愛說話,對朝中之事閉口不談。他有能力,卻無奈老爸太強大。當明珠被彈劾倒臺,勢力不再時,納蘭的弟弟揆敘仕途就非常快了。
∥ 北京的納蘭,旗人的納蘭
樊志斌說,歷史上其實有三次納蘭熱。第一次是在納蘭生前身後,第二次是在民國,第三次就是近20年。
在以往一些書中,由於作者研究的局限和知識的局限,很少把納蘭放在北京人的生活、旗人的生活來寫。不了解北京,不了解旗人,很難了解納蘭。
樊志斌的研究方向原本就是清史、八旗制度、北京風俗、京西名園。在此書中,試圖還原納蘭生活的那個時代。
樊志斌和納蘭成德的緣分來自於研究《紅樓夢》、曹雪芹、海澱,總是要談到成德。
樊志斌十數年,研究曹雪芹、《紅樓夢》、海澱園林史地、北京民俗,使他能夠比較立體地看待清朝的人物,不管是曹雪芹,還是成德。
因此,寫《納蘭成德傳》,不管從體例、知識、形象、文章諸多方面,都得益於他過去《曹雪芹傳》的寫作、得益於《曹雪芹生活時代北京的自然與社會生態》的研究,得益於過去近二十年的清史和傳統文化學習。
樊志斌說:「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不論曹雪芹也好,成德也好,他的教育、生活、學養、思想是大不同於今人的;同樣的,作為研究和深度賞析,他們的作品也不能按照今人的學養和喜好去理解,自我的喜歡閱讀除外。」
這本《納蘭成德傳》不是暢銷書的寫法,是學術式的編年體傳,樊志斌笑稱,最後要向許多蘭迷表示抱歉,我的《納蘭成德傳》力圖恢復成德一生,包括他的諸多方面,也許會打破一些人對成德的「主觀希望」,那倒是我的希望之一。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 王葳
流程編輯:王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