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樂園,書房就是他們的天堂!

2020-12-24 晶哥聊古玩

#古人的書房#

書房是個美妙的地方。無論外界如何喧囂,進入這個小小空間,宛如到了一片淨土。博爾赫斯說,如果有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圖書館太大,小小書房便足以撫慰我們疲憊的心。

其實,要論書房的精緻有品位,中國人的傳統書房絕對是數一數二。

茶香墨韻,書裡芳華。書房骨子裡的風雅,換一刻悠然。

書房在古代又叫書齋,是專門用作閱讀、寫字、清修或工作的地方。

《書齋說》裡講:書齋宜明朗、清淨,不可太寬敞。中國人的書房講究的不是空間大,而是明淨,使心舒暢,太寬敞反會損傷目力。很有意思。

對於書房的裝飾,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說得好:「宜簡不宜繁」。有屋一間,無論大小,一桌一椅一方幾,一燈一人一卷書,便有了於日常中沉思靜悟、安頓心靈的所在。

唐代劉禹錫雖只有一間簡陋的書房,但「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誰都願有這樣的書房,吟詩作畫,彈琴對弈,歡欣會友,不亦樂乎。

對於書房的陳設,中國人的骨子裡一直都有很深的紅木情結。因為木頭既有複雜的紋路記錄時光的變化、歲月的記憶,又有溫和敦厚的品質天性,貼合中國人的心性。

所以只需在書房裡添置一張木桌、一把木椅,一方木幾,闢一扇木質鏤花的窗,搭上屏風、竹簾、帷幕,就是不張揚的心安處。

亂花迷人眼,唯大道至簡。

《說文解字》中說:齋,潔也,即書齋有高潔清雅之意。古人覺得身入書房,心神俱靜、陶冶性靈,如同齋戒一般。

和外國人的張揚相比,中國人的書房則講究內斂,除了陳設至簡,甚至還有諸多文人將其築於山林水濱,或隱於郊野,獨享人間清歡。

古有陸遊,將他的「老學庵」築於鏡湖之濱,開門臨水,啟窗見山,心遊神馳,好不自然,「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今有梁實秋,將書房修於半山腰。

即使不在山中,許多文人也會在書房周邊植樹種花,以襯清幽。紀曉嵐就曾在「閱微草堂」的前院種滿藤蘿,後院栽滿海棠。春天海棠花開,滿屋盈香;夏季藤蘿委地,一陣陰涼。

林黛玉的「瀟湘館」更是「翠竹掩映,婆娑玉立,石子漫路,小溪潺潺,繞階緣房」,如詩如畫、清新脫俗、雅致清幽。

靜在屋外,也在屋內。

文人們都會在書房栽上一些小花小草,仿佛將山水間的幽靜帶到眼前。

書房又稱「芸窗」、「芸館」,是因為古人常在書房用芸草幫書防蟲,芸草就是七裡香。於案頭擺上一盆,清新怡人。

古人還喜歡在案頭上擺放菖蒲。盆養的菖蒲生於水中石頭之上,無需泥土,稱為「石菖蒲」,其俊秀卓然的氣韻正合文人寧靜致遠的夢想。

書房因靜而遠。

喧闐神氣散,一靜百慧生。

相關焦點

  • 文人的理想國:王世襄與他的明式書房!
    書房是中國歷代文人私密的理想國,作為明式家具研究的執牛耳者,當代文人王世襄的書房為何模樣? 讓我們一起跟隨前美國加州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策展人莎拉·韓蕙(Sarah Handler)女士重憶往事,從那件著名的紫檀插肩榫大畫案談起,共敘文房清樂。
  • 古代文人的案頭雅趣
    在這樣一個日漸喧囂浮躁的時代,當代人越來越嚮往古人那番寧靜淡泊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古代文人的生活,而文人生活裡尤以書齋文化為甚。
  • 古代文人的文房雅玩,這才是中國氣質
    隋代是我國科舉制度的起源時期,隨著科舉的興盛,促進了隋唐文人階層的出現,於是與筆墨情趣不可分離的文房用器大量出現,這些文房用器早超出了筆、墨、紙、硯的範疇。 古人好古,讀先賢書,重歷史經驗,發思古幽情,追求會古通今的樂趣。書畫真跡、碑帖原拓、古籍善本自然是書房的珍品,那些文房用具也最好有些古意。
  • 古代家居陳設中的文人意境
    有一批文人傾心研玩,著述豐富,其中如文震亨《長物志》、高濂《遵生八箋》、屠隆《考槃餘事》等,及至清初又有李漁《閒情偶寄》,皆為傳世之作。書中闡述了傳統文人的審美理念和精神生活,這些文化遺產,於今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古代士大夫認為,營造優雅和諧、舒適愜意的家居環境,對於修身養性、建功立業裨益匪淺。家居第宅的布局及室內陳設,體現居住者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位。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一、風骨與氣節彰顯華夏美德和東方神韻  風骨與氣節作為一種道德風範和信念追求,在我國古代不同文人身上的表現各不相同。風骨與氣節是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體現和反映中國古代文人的人格品質和精神狀貌。把氣節拆分開來就是志氣和節操,其中志氣植根於宏大抱負和堅定信念,節操發軔於中華傳統價值取向,古代文人氣節,是一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皈依;是一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生價值選擇;是「英雄生死路、卻似壯遊時」的豪邁從容;是一種直抵宇宙天地和人性終極的正氣浩蕩和良知恣肆,質而言之,風骨和氣節是垂範千古的華夏美德和遺世標高的東方神韻,深深浸潤和熔鑄在古代文人的血液裡和精魄中,點繪和狀摹著中華民族高貴的精神譜系和壯美的生命形態
  • 上有天堂,下有書房
    莊信正說過這樣一段話:「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但對我來說,我寧願將這句話改為『上有天堂,下有書房』。」讀到這段話時,我頓了一下,繼而特別開心。雖然我讀書無所得,但對「上有天堂,下有書房」這句話卻深有同感,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對一間書房的喜愛程度,可能並不亞於嚴歌苓的朋友莊信正。我對一間書房的渴望,大概是從求學時代開始的。
  • 「百無一用是書生」,古代文人的窘境與通過武俠的自我安慰
    圖三,古代文人的最高追求在起戰事時,衝鋒陷陣的雖然是身著鎧甲的戰士,但文人的心同他們一起在沙場上浴血鳳廝殺,然而心終歸是心,無法為國家徵戰出謀劃策,貢獻力量,就像一把刀子,不斷刺痛著文人的內心的目標,然而現實總是將他們狠狠的扇醒,這才有了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掛印而去的故事。官場的腐朽與黑暗遠比戰亂給詩人帶來的衝擊大,這也是為何古代文人的一生中總與貶謫,流放兩個詞語不期而至。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烏臺詩案使得蘇軾接連被貶,功高震主使得唐朝幾代名相死於非命。
  • 中國古代文人藏墨文化:以蘇軾為例,為何文人如此愛墨?
    一、文房四寶-墨文化 要問古人為何如此愛墨,這就和士兵如此愛槍是一個道理,在士兵的眼中槍不經是一種武器更是一種信仰,當然文人也不裡外,對於文人而言筆就是他們的武器而筆的子彈便是墨一種好的墨可以讓文人寫出好的字,所以古人熱愛墨原因。
  • 身份的焦慮——中國古代對於「文人」的認同與期待
    有關「恥作文士」、「文人無行」、「文人相輕」或「號為文人便無足觀」之類說法及相關辯護,就是這類話語。這是古人常用但又從未系統闡述的話題。它不僅涉及文章,也涉及政治、道德、人格評價等方面。不僅可遠溯至上古,且源遠流長,至今未泯。每一個古代文人都能感受到它們所帶來的有形或無形的壓力。一個中國古代文人意味著什麼?他需要承受怎樣的期待?他們和他們所作之「文」,何以成為古代集體意識關注的焦點?
  • 絕妙好字:文人書房聯對,傲骨風流!
    古人的書房,有兩幅字是必須要掛的,一是齋號,即書齋的名字;一是書房聯,凸顯主人的情懷。蘇軾的「文章最忌隨人後,道德無多隻本心」;陸遊的「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徐悲鴻的「直上青雲覽日月,欲傾東海洗乾坤」;老舍的「付出九牛二虎力,不寫七拼八湊文」;程千帆的「讀常見書,做本份事;吃有菜飯,著可補衣。」
  • 把家中這些區域改成茶室,冬日煮茶溫酒看書,古代文人般的愜意
    比如我們這樣的百家號原創作者,就是居家辦公一族,自由工作,既能賺錢養家,又能輕鬆居家。最近我打算在家開闢一間飲茶區,尤其是我希望看到壺裡冒出的滾滾熱氣,尤其是在冬天這真是一種久違的煙火氣,特別是久居都市的人,室內升騰起這樣的茶香氣,煙縷環繞,這種感覺太好了。
  • 我們現代人都喜歡的女孩子為何反而成了古代文人眼裡的賤人?可悲
    而就是這麼一個溫馨的畫面卻被後世的文人無限抨擊,並在各類文章中謾罵這樣的女子不知廉恥、沒大沒小、輕浮淫蕩,甚至作妖下賤等極具攻擊性的語言。儘管作者不說,讀者也知道這是在漢武帝之後文人所發出的聲音。這個故事不是作者杜撰而來的,而是一個典故,這個典故就是「卿卿我我」的故事。
  • 《新天堂樂園》:獻給電影院的電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熱愛電影
    如果要我選擇一部透露電影本質而且又親切可人的電影,那我絕對會毫不猶豫的一再推薦《新天堂樂園》,一方面作為朱賽貝.託納多雷部分人生投影,它包含了許多西西里的生活細節,另一方面前陣子逝世的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也給其提供了作為靈魂的配樂,於是它既是私人的,也是公眾的,如新天堂樂園。
  • 《新天堂樂園》:獻給電影院的電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熱愛電影
    .託納多雷部分人生投影,它包含了許多西西里的生活細節,另一方面前陣子逝世的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也給其提供了作為靈魂的配樂,於是它既是私人的,也是公眾的,如新天堂樂園。而由此開始,我們時而跟著多多,時而脫離多多,看到了他所生活的家鄉之過往,於是見到了一幅西西里浮世繪,看到了那個戰後物質文明匱乏卻因為精神文明而得到寬慰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到教堂與電影院的一體化,這也是天堂樂園還沒有成為新天堂樂園的前身。
  • 「古琴是古代文人音樂的代表」
    原標題:「古琴是古代文人音樂的代表」   本報訊 (見習記者 黃琪奧)12月11日,2013中國古琴藝術的傳承、保護與傳播學術研討會在重慶渝中區召開。「古琴作為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歷來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可以說古琴是古代文人音樂的真正代表。」田青點出了古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與會專家還就市民如何學習和欣賞古琴提出了建議,丁承運表示,作為一門高雅藝術,「聽眾在欣賞古琴演奏前需對所聽曲目進行一定的了解,而學習古琴的人也需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這樣才能更好演繹古琴的獨特魅力。」
  • 古代文人讀書之餘的清玩生活:輔助讀書,以自然幽志怡情
    3)古代文人喜好青觴綠琴青觴,就是曲水流觴。這是一個比較清雅好玩的事情。王羲之《蘭亭序帖》,就是在曲水流觴情境下寫的,王羲之描述的也很到位,「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 書房清居,花光草影
    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沒有空調暖氣電熱毯的古代,古人們也不會讓自己凍著的。 而書房供蒲,非止雅觀,讀書既倦,久視一抹茸茸翠碧,更有清心明目之實效。
  • 美食家的天堂,購物者的樂園,青島臺東
    美食家的天堂,購物者的樂園,青島臺東。在中國的東方,有一個風景如畫的海濱城市,他遺留著民國時期的絢爛文化,它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與此同時它又以繁榮的經濟,超前的科技躋身國內一線城市行列,憑藉著引人入勝的風景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
  • 古代文人騷客追逐的精緻生活—「君子四雅」到底是什麼
    ins風凹出來的精緻那你知道歷代的文人騷客所追求的高山流水般的精緻生活是怎麼樣嗎?想知道在古代你是個合格的文人騷客嗎?古代的文人雅士喜歡追求慢生活,他們認為有了閒情,有了逸致,人們才能從容地、舒心的生活。
  • 不以己悲 | 古代文人酒趣瑣記
    在我國古代,不知多少文人雅士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飲酒與吟詩作畫幾乎就是他們全部的生活內容。因此,他們中許多人常自取或被人賦予了與酒有關的雅號,如「酒聖」、「酒仙」、「酒狂」、「酒徒」、「酒雄」、「酒鬼」、「醉龍」、「醉翁」、「甜中客」等等,並給後人留下許多軼聞趣事。唐代詩人賀知章人稱「酒仙」,與張旭、包融、張若虛並稱「吳中四士」,他們個個都是嗜酒如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