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是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一顆璀璨明珠。成語,是語言經過長期使用和錘鍊,而形成的固定的短語。很多成語,來自於古詩詞,比如前幾期跟大家分享的「春風得意」和「走馬觀花」等,都是來源於古詩詞。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一首南唐後主李煜的《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李煜,是五代時期的南唐國君。開寶八年,趙匡胤率領宋軍攻破金陵,李煜被迫率領文武百官投降,被押解到汴梁。被封為「違命侯」。這首詞,是李煜被幽禁時期,懷念故國的感傷之作。
從低垂的門帘外,時斷時續地傳來潺潺的春雨聲。一場春雨,花園中的花朵,又不知要凋零多少。時令已是暮春時節,春天即將過去了。在這悽涼的雨夜,雖然身上蓋著綢緞做的被子,但還是耐不住五更時分的寒冷。昨日還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今天卻被囚禁在這裡,成為異鄉之客。只有在夢中才能品嘗昔日的歡娛。
獨自一人,在暮色蒼茫中,佇立在小樓上,憑欄遠眺。故國的萬裡江山,離別時是那樣的匆忙,那樣的容易,而再想見到,卻是難上加難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春天伴著這濤濤的流水,和隨水漂流的落花,一起遠去了。過去的美好時光,和現在悽慘的境遇相比,那可真是天上人間的反差啊!
李煜雖然在治理國家方面,是個「門外漢」,然而在文學方面,造詣很深。對音律、繪畫、書法都很精通,尤其是在詩詞方面,成就最大。給後人留下很多優美的詩詞,比如《虞美人》、《浣溪沙》、《烏夜啼》等等,被後人稱為「詞帝」。這首《浪淘沙》,寫的情真意切,悽涼哀婉,讀後令人垂淚。感嘆自己遠離故國,淪為階下囚,過著囚徒一樣的生活。自己和家人備受凌辱,而自己卻敢怒不敢言。只能通過書寫詩詞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對故國深深的懷念之情。即使這樣,自己也沒有避免被毒殺的命運。
這首詞的上片,寫的是在春雨瀟瀟的夜晚,自己倍感悽涼的感受。其中「春意闌珊」,被後人提煉為一個成語。春意,是指春天的氣象。闌珊,是即將結束或者即將衰退的意思。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春天即將結束了。春意闌珊,在這首詞中,也可以理解為春天即將過去了。
元代詩人方伯成寫的一首《端正好 憶別》中,有一句「柳飛棉花瓢瓣,又一番春意闌珊」,說的是柳絮翻飛,像棉花瓣盛開一樣,又是一番春天即將過去的景象。跟李煜這首詞中的「春意闌珊」,是同一個意思。表面意思是春天即將過去,其實也包含著作者對美好春光的依依不捨之情。
但就「闌珊」這個詞語來講,在這裡是即將結束的意思,而在另一個詞語「燈火闌珊」中,則是「稀少」的意思。燈火闌珊,這個成語出自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 元夕》「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意思是詩人猛一回頭,卻看到自己苦苦尋找的那個人,在燈火稀少的昏暗角落裡。
李煜在被囚禁時寫的一首詞,催人淚下,感人肺腑。其中的上片,還是一個成語的出處。大家對李煜的這首《浪淘沙》以及其中的「春意闌珊」這個成語,有什麼不同的見解,歡迎留言探討。
文章中的圖片來自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告知以便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