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12億,中企赴德買下工廠生產新冠疫苗!德國卻尚未批准

2020-12-23 新浪財經

來源:金十數據

據聯合早報最新消息,12月21日當天,德國製藥巨頭拜耳(BAYER)與我國知名製藥企業——藥明生物(WuXi Biologics)達成了一項合作協議,拜耳同意以約1.5億歐元(折合約12億元人民幣)將其位於德國伍珀塔爾地區的生物藥原液廠賣給中企,用於新冠疫苗的生產和其他製藥活動。

截至目前,德國有關監管部門還沒有對此交易發放「許可證」,預計將在2021年上半年獲批。據悉,這已經是藥明生物年內第二次到德國收購製藥工廠,上一次是在今年4月,同樣也與拜耳合作。

按照雙方的規劃,這兩間工廠預計都將在2021年投入運營,預計為藥明生物在歐洲地區的醫藥用品供應提供重要支撐。

公開資料顯示,藥明生物有醫藥界的「臺積電」之稱,該司主要為全球各大製藥公司提供醫藥合同定製研發生產服務。說白了就是,藥明生物主要就是為研發出藥品、疫苗的企業提供生產服務。截至目前,該司手上的新冠疫苗項目訂單已經超過10個。

截至12月16日,我國總計15個新冠疫苗邁入臨床試驗,並且有中國科興等3個疫苗處於最終的衝刺階段,數量領先全球。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菲律賓、巴西、阿聯、埃及等在內的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明確表示,之後將從中國採購疫苗。因此,目前中企積極赴海外部署新冠疫苗生產基地,也將進一步幫助我國新冠疫苗服務全球。

多年來,除了耕耘中國市場以外,藥明生物也在積極開拓海外的生產基地。據一財報導,今年 2月,藥明生物旗下子公司藥明海德(CDMO)就與一家全球疫苗巨頭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據悉,雙方籤署了長達20年的疫苗生產供應訂單,合同金額高達約30億美元(折合約196億元人民幣)。之後這家中企將在愛爾蘭新建一座服務全球市場的疫苗生產基地,預計這座工廠將在2年後(2022年)正式投產。

那麼,在企業積極走出國門的同時,我國自家的疫苗生產狀況如何呢?據中國經營網消息,按照目前多家中企在建的生產車間規模,預計明年我國的新冠疫苗產能將達20億劑。

文 |廖力思 題 | 黃紫鎵 圖 |饒建寧 盧文祥 審 |黃紫鎵

相關焦點

  • 投入12億收購製藥工廠,德國還未批准
    據數據顯示,截至12月16日,中國進入臨床試驗的新冠疫苗達到15個,其中有中國科興等3個疫苗正處於最後衝刺階段。此外,中國還與其他國家展開疫苗相關合作,希望能夠集合眾國之力,儘早結束這場全球災難。
  • 恩格斯故鄉又來中企,生產疫苗
    中企藥明生物收購德國製藥廠,生產新冠疫苗「恩格斯故鄉迎來又一家中國企業!」德國《商報》22日報導稱,德國製藥巨頭拜耳集團周一宣布,當天與中國藥明生物達成一項收購交易,將把位於德國伍珀塔爾的一家藥廠出售給對方。
  • 太倉:注重產業升級 優化營商環境 5年新增百家德企
    2016年,國家科技部發布的《科技創新共塑未來·德國戰略》中,鼓勵太倉開展創新合作,先行先試。「十三五」期間,圍繞「共塑創新」,該市踩準節拍,做大德資規模,推動在太德企創新研發、轉型升級,太倉高頻參加國家層面對德交流互動,形成中德融合創新高位發展格局。
  • 持續看好中國市場 德企在江蘇布局新興領域
    中新社蘇州6月23日電 (周建琳)23日來自江蘇太倉市商務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5月,16個德國項目備案立項增資擴產,註冊外資超8500萬美元,已與去年全年德企註冊數持平;項目到帳7250萬美元,已超過去年全年德企到帳數。
  • 德國,統一尚未完成
    從1989年就開始的若干次的認同爭論,把德國擲入了一個危機與擾攘的階段, 默克爾總理在紀念德國統一20周年時曾說,「統一尚未完成」,如今兩德統一三十年過去,似乎仍然如是。價值顯然略低的東德馬克可以與西德馬克以1:1的匯率兌換,大量的福利政策與社會保障支出被投向東德,一切標準向西部看齊。到1996年,德國政府總共為東德投入了近10000億馬克的資本,堪稱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也是投資密度最大的一次性投資。根據柏林大學的文章,兩德統一的經濟代價約為一萬五千億歐元,比德國的國債還多。
  • 康美藥業被國資全面接管;三星投資20億美元打造生物製藥超級工廠...
    5、賽諾菲和GSK啟動新冠疫苗1/2階段臨床試驗 6、三星將打造20億美元「超級工廠」 醫藥企業動態 三星集團(Samsung)旗下製藥子公司三星生物製劑(Samsung Biologics),計劃打造一座造價近20億美元的製藥廠,該廠在2022年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藥廠。該項目被稱為「超級工廠」,是三星生物製劑的第四座工廠,將佔地約23萬平方米,比該公司現有的三家工廠加起來還要大,面積略大於羅浮宮。
  •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開始生產ModelY_易車網
    他在視頻描述中寫道:「本周我們在上海工廠的停車場內看到了40輛罩著保護罩的Model Y,另外4輛Model Y也剛剛加入,工人正準備給車輛套上保護套。」此前的報導稱,對於Model Y車型,特斯拉採取了新的引進策略。在以往推出新車型時,特斯拉都是先在加州弗裡蒙特工廠生產,然後出口到其他市場。而對於Model Y,特斯拉採取了本地生產的戰略。
  • 歐美車企的至暗時刻:超8萬人等著被裁,德國已爆發遊行示威
    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歐美車企的至暗時刻:超8萬人等著被裁,德國已爆發遊行示威亮點:在汽車市場寒冷的冬天和「四個現代化」浪潮中,歐美的汽車公司不能孤軍奮戰。汽車用品|小涵在過去的一兩周中,奧迪和梅賽德斯-奔馳的母公司戴姆勒已陸續宣布裁員,涉及20,000個工作崗位。
  • 中國電池製造商蜂巢能源投資20億歐元在德國建立電池工廠和研發...
    中國電池製造廠商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將在德國建立一家新的電池製造工廠。這家在德國新成立的歐洲電池生產基地同時將作為該公司歐洲研發中心。建成後,該工廠的鋰離子電池生產總產能將超過24 吉瓦/小時。 此項新投資的總額達20億歐元。蜂巢能源計劃年產30萬至50萬電動汽車的電池並將創建2000個工作崗位。  (美通社,2020年11月18日柏林)
  • 大變局下境外投資:江蘇企業以變應變「走出去」
    12月9日-10日,省商務廳、省貿促會在南京共同主辦第十二屆中國(江蘇)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邀請多個國家駐華機構代表、專家學者、部分境外園區和「走出去」企業人士等,聚焦「後疫情背景下『走出去』的新機遇和挑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積極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擴大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跨國投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 印度出臺新規拖延批准中企收購案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徐東陽】據《印度時報》21日報導,2020年聖誕節前,美國通用公司將關閉其在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最後一家工廠,而中國長城汽車此前則以200億盧比(約合17.7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接盤」。通用汽車2017年還曾將其位於古吉拉特邦的另一家工廠賣給了中國的上汽集團。
  • 韓國鬥山投資約1.8億在中國常熟建一座OLED材料生產工廠
    鬥山投資約1.8億在中國常熟新建首座OLED材料生產工廠。CINNO Research產業資訊,鬥山(DOOSAN SOLUS)將建中國第一座OLED材料生產工廠。 根據韓媒Heraldcorp報導,鬥山在上個月30日時召開董事會並決策通過了在中國江蘇省投資300億韓幣(約合1.8億人民幣)建設OLED材料生產法人的方案。
  • 全球車企大災難,他們關閉了100多家工廠
    三月份後,國內新冠肺炎的疫情已經逐漸得到穩定控制,原以為照這個趨勢下去,不敢說很快結束,但起碼勝利在望了。可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心情其實一點都不輕鬆,因為全球範圍內累計已經突破59萬人感染新冠病毒,並且確診數量還在以每天兩、三萬的數字瘋漲。此前因為疫情的問題,國內許多工廠暫停生產,而這一次,海外車企遇到了相同的遭遇。
  • 中金:美國FDA或於今年12月中下旬批准輝瑞和Moderna疫苗的緊急使用...
    2020年12月07日 14:42 閱讀:4,574 中金公司近日發布一份深度研究報告
  • 好消息:又一巨頭來華投資56億!中國或超過美國成最大外資流入國
    來源:金十數據新年伊始,又有化工巨頭來華投資了!據美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全球化工巨頭英力士正準備在中國投資8億美元(約合56億元人民幣)新建工廠。1、英國化工巨頭56億投資之前,德俄已對中國市場投下1630億巨資據悉,英力士這家化工巨頭成立於1998年,總部位於倫敦,是全世界最大的化工生產商之一,此次投資主要是由英力士的一家子公司完成,其計劃在中國沿海城市寧波興建一家全資工廠生產可塑塑料。
  • 新能源車市「起飛」,中國車企「泰」忙
    尤其是今年泰國汽車業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創,亟需提振,泰國政府近日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措施,希望加快該國汽車業電動化的步伐。乘著泰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東風,中國車企也在加快在泰國的布局。11月2日,長城汽車泰國羅勇工廠揭牌儀式在泰國羅勇府舉行,這標誌著長城汽車正式獲得泰國羅勇製造工廠的所有權。
  • 又一新創車企獲生產資質 這下16萬+的中型SUV能自產了!
    又一家造車新勢力解決了生產資質問題。12月10日,企查查信息顯示,福建新福達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簡稱新福達)完成股權變更,原股東三龍集團有限公司退出,新增股東零跑汽車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0%。這意味著,通過控股新福達汽車,零跑汽車由此獲得了生產資質。
  • 日企「撤離中國」?你想買的Switch遊戲機還能不能安排上?
    在疫情加劇的逆全球化背景下,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無疑將面臨巨大挑戰。而對於日本乃至各國企業來說,「撤離中國」同樣也要冒巨大的風險,是否以及能否放棄龐大的中國消費市場?又該如何兼顧本土的現實問題?顯然,「撤離中國」絕非簡單的事,「日企回流」也將面臨眾多因素的角力與平衡。
  • 動力電池市場大洗牌,下一個超級電池工廠會由誰來建造?
    編者按: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推動下,中國本土的超級電池工廠也將紛紛拔地而起,成為行業新趨勢。   7月9日,寧德時代與德國圖林根州政府籤署了投資協議。
  • 中歐投資協定背後的汽車博弈:歐洲車企謀求股比最大化的機會來了
    【導語:在2020年12月30日,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中歐投資協定歷時7年,總計經歷了35輪馬拉松式的談判,成為中國在區域經濟合作上的又一個裡程碑。在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情況下,和歐洲籤訂投資協定,再加上之前和東協以及日韓澳新籤訂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為今後一段時間內中國對外貿易打下了一個非常紮實的基礎。在中歐投資協定中,我們向歐洲完全開放了新能源汽車市場,成為協議中最大的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