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鮑勃·迪倫的戀人和伯樂,也是賈伯斯的女神

2020-09-03 虎妞官方

她曾是鮑勃·迪倫的戀人和領路人,是她一手挖掘並舉薦了迪倫,他們並肩合唱《答案在風中飄》的畫面代表著整個60年代的榮光;


她曾是馬丁·路德·金的同路人,在「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現場,她光芒萬丈,領著三萬五千人放聲齊唱;


她還是賈伯斯的女神,賈伯斯的iPod裡收藏著她的專輯,而她在他葬禮上深情獻唱。


今天給大家安利一位寶藏女神——瓊·貝茲,她的傳奇遠不止此。


從天才少女到自由女神:

她的歌唱至關重要


曾經多少人愛著瓊·貝茲青春時代抱著吉他唱歌的容顏和天籟般的嗓音,如今,這位民謠女神已經老成朝聖者的容顏,卻保留了一雙少女的眼睛。


瓊·貝茲

1959年,18歲的瓊·貝茲在紐波特民歌節上首次登臺表演,一舉贏得萬眾矚目。1960年,瓊·貝茲19歲,發行了第一張個人專輯。1962年,她登上了《紐約時報》封面,成為家喻戶曉的民謠皇后——一段傳奇由此揭幕,既是時代的,也是她個人的。


23年後,在永載史冊的偉大演唱會Live Aid (義助非洲)的美國舞臺上,她高聲清唱著聖曲Amazing Grace為眾星開場,天使般的聲音貫穿了一整個時代。


少女貝茲在遊行現場

誰能不愛瓊·貝茲呢?她的聲音,她的臉龐,她的行動力,都閃耀著60年代的理想主義光輝


當時的美國正處於「二戰」後的平靜時期,人們對新鮮事物的渴望日漸強烈,反叛成為了時代精神的重要部分,民謠的復興便恰逢其時,媒體與大眾對時代女性和理想主義者的熱愛也恰逢其時。


於是,貝茲這樣一個桀驁不馴的民謠少女橫空出世,她的長相神秘而充滿異域風情,她的嗓音純淨、曲風清新,但歌詞卻極其入世,充滿了現實關懷。這種矛盾讓她顯得更加複雜而動人,而她獨一無二的美學則讓民謠和政治都變得時髦而青春,進而迅速地成為了一種新的性感符號。


所以,在60年代的民謠復興中,甚至在整個60年代的美學體系中,瓊·貝茲的歌聲和形象無疑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少女貝茲

她歌唱並且行動,結識了馬丁·路德·金並成為了他的終身摯友,每次都為他的演講站臺演唱,利用自己的魅力號召更多的人參與到遊行中來。


1963年的著名華盛頓遊行中,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了名垂青史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是22歲的貝茲帶領著遊行隊伍高唱抗議歌曲,歌聲響徹世界,並宣告了一種新聲音的誕生。


馬丁·路德·金與貝茲

原來歌聲是可以作為武器的,原來話語與藝術是真的可以改變世界的。這種非暴力的抗議理念也貫徹了她的一生。民謠在她這裡則變成了一種力量,一把射出鮮花子彈的槍,變成了她的王冠與荊棘。

黃金時代的戀人:

與鮑勃·迪倫的相愛與相悖

瓊·貝茲一生堅持創作和演唱民謠,將其帶給了龐大的主流聽眾群體,她同時發掘並引薦過許多卓越的歌曲創作者,最著名的便是鮑勃·迪倫。

1961年,嶄露頭角的民謠少女瓊·貝茲,在格林尼治村認識了一個不名一文的酒吧歌手。他是那麼的年輕青澀,又那麼的「荒唐、新潮、粗鄙」,她回憶道:「我比他大六個月,卻感覺像是他母親。」

瓊·貝茲與鮑勃·迪倫在遊行現場

在與迪倫的關係中,她是戀人、姐姐、女王,也是戰友、知音以及領路人——最後以分道揚鑣收場。在貝茲的自傳中,關於鮑勃·迪倫的部分是最複雜的部分,既有愛與溫柔,又流露出意難平。

1963年,已經大紅大紫的貝茲邀請她的「小流浪漢」站到了她的舞臺上唱歌。這是一場賭博,她堅信他們一定會聽出鮑勃·迪倫是個天才。她賭贏了,1963是屬於鮑勃·迪倫的一年,長達半個世紀的迪倫神話由此開始。

鮑勃·迪倫與瓊·貝茲同臺表演

關於迪倫和貝茲之間的分歧,兩派歌迷們至今還在爭論不休。到底應該獻身音樂還是投身社運?忠於自我還是忠於信仰?他們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這既是天賦也是命運的選擇。

是的,我們只有一個鮑勃·迪倫,這個生如滾石、變色龍般有著無數面具的複雜天才。但同樣的,我們也只有一個瓊·貝茲,這個高純度如鑽石清透,這個從少女到老去都堅定如初、一成不變的理想主義化身。

老去的鮑勃·迪倫與瓊·貝茲同臺獻唱

絕口不提貝茲的數年後,迪倫在自傳中寫道:「她的樣子令我嘆息。她所有的一切,還有她的聲音。這聲音能驅散厄運,像是直接對著上帝歌唱。她無所不能。」

「必須有人去拯救世界,我感覺自己適合這項工作」


每一個聽過瓊·貝茲唱歌的人都會被她的嗓音所震撼。她的音色純淨而有力,歌聲中傳遞著對一個更美好、更豐饒世界的憧憬與嚮往。她清楚自己的歌唱天賦,但她的夢想卻是改變世界。


在她的自傳《鑽石與鐵鏽》中,瓊·貝茲坦言道:「僅僅做音樂對我來說是不夠的。如果我的生命中不是行動和音樂並行,那麼那些聲音再動聽,也與這個世紀唯一、真正的問題毫不相干——我們如何制止人們自相殘殺,我又該如何用生命幫助人們停止殺戮?」


《鑽石與鐵鏽:瓊·貝茲自傳》實拍

貝茲奮不顧身地投身社會運動,1968年,她在名聲如日中天的時候跑去拍反徵兵海報,不惜遭受了不少來自女權主義者的批評。

1969年,身懷六甲的她在伍德斯託克的百萬觀眾前放聲歌唱。她經歷過萬眾歡呼,也經歷過二次入獄,穿越過戰地與鮮花。

書中最令人緊張的段落,是她詳細記錄了自己在越戰期間訪越南的幾日,一個接一個的空襲之夜裡,她躲進防空洞中瑟瑟發抖,持續不斷地想著 「我要死了」。為了填滿恐懼的間隙,她給他們唱歌,並且為了顯得輕鬆愉快,在歌裡加入很多即興的古怪詞兒。她記得空襲過後的天空異常明亮,也記得坐在廢墟中的人們哭泣的面容。

貝茲也在書中記錄下70年代後期,她因批評越南政府違反人權而與美國左派發生的一場論戰。她從來不會被某種固定不變的價值觀所蒙蔽,她的行動也不為任何政治立場所左右,她清醒而充滿了意志力,又單純得像個孩子:「必須有人去拯救世界,很顯然,我感覺自己適合這項工作。」

她的行動往往高於理念,她只為人民而戰,並且始終勇敢地扮演著體制裡的一根刺。

1985年的瓊·貝茲

貝茲想要在自傳中告訴我們的,或許正是她此生最大的秘密:在踐行自我的背面,到底有什麼?在一個始終如一的理想主義者的前行路上,她付出了什麼?在她的聲名到達巔峰時期之時,也是她與內心恐懼和不安全感奮力搏鬥的時候。在堅定不移的外表下,她也會陷入憤怒,也會自我懷疑,甚至自嘲自己的名字成了某種「厄運」。

可以說,正是這種藝術家的「神經質般的誠實」構成了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它極其生動地展現了這場持久的鬥爭:它告訴我們貝茲何以成為了貝茲。

在她的一生中,堅定信念、積極行動與痛苦的自我懷疑往往並存共生——而我們將此稱為真實的力量,偉大的成長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虎妞說】

相關焦點

  • 鑽石與鐵鏽:鮑勃·迪倫的最酷MV與瓊·貝茲的不朽民謠
    《嚎叫》:「我看見這一代最傑出的頭腦毀於瘋狂/偉大的作家敲打同一臺糟糕的打字機/他們整夜信筆塗鴉念著高深的咒語搖滾為卑怯的早晨留下一紙亂語胡言/啊,卡爾,你不安穩時我也不安穩,而你如今可真正困入了時代的雜燴湯……」當迪倫唱完《Masters of War》(戰爭的主人),金大叔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 瓊·貝茲,賈伯斯和民謠皇帝都愛過的女人
    她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高音明亮純淨,令人回味無窮,當然,她出眾的容貌也特別加分。貝茲生在大學教授之家,少女時代曾隨父親在伊拉克待過一段時間,見識過人間的疾苦。由於爸爸是墨西哥移民,作為混血兒的貝茲皮膚比一般美國人偏黑,所以她也領略過當時美國無處不在的種族歧視的威力。加上從小就比較獨立,這一切培養了她堅強不屈的獨立思想和個性,從不隨波逐流。
  • 鮑勃·迪倫偉大在哪裡?
    但有時亦覺得幸運,因為若是身在局中,註定也是時代的炮灰,何況那時的中國恰恰活在世界之外。站在當下回望歷史,大時代裡的幸運兒終究是少數,即使他們攬盡了大多數風光。鮑勃·迪倫當然是幸運兒。1961年,他從明尼蘇達大學輟學,開始音樂生涯。1962年發表第一張專輯,「像砂紙一般的嗓音」令人過耳難忘。
  • 她和張曼玉齊名是無線五美,也是周星馳的伯樂
    談到戚美珍時,不得不說正是由於她的推薦周星馳才得以出人頭地,她是周星馳的伯樂。小時候周星馳在小夥伴中自編自導過家家的樣子給戚美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她向老師力薦周星馳。如果沒有她的推薦,可能喜劇界不會出現影響至今的天才了。
  • 2017年過了四分一,鮑勃·迪倫終於要去領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
    也就表示說,迪倫還是能拿到獎金的,2013 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斯·門羅也是通過影像資料完成領獎的最後一步。為什麼是鮑勃·迪倫鮑勃·迪倫摘下 2016 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後,不少人都在討論:為什麼是他。諾貝爾獎評委會頒獎理由是:鮑勃·迪倫在美國民謠的偉大傳統中,開創以詩歌傳情達意的意境。也就是說,主辦方表彰的其實是他歌詞創作裡的文學性。
  • 曾讓賈伯斯買光所有專輯,連鄭鈞汪峰稱他為搖滾樂鼻祖,他是誰?
    曾讓賈伯斯買光所有專輯,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者樂壇詩人,他是誰?有這樣一個人,他重新定義了搖滾時代,就連鼎鼎大名的賈伯斯都買光了他的專輯。他甚至影響了60年代的美國音樂界,讓他們敢怒不敢言。他究竟是誰?沒錯他就是鮑勃·迪倫Bob Dylan!
  • 鮑勃·迪倫拒領諾獎聲明是假的,但用詩人定義他太局限了
    但除此以外,他還和電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今天,就來談一談鮑勃·迪倫與電影。搞文藝(art-up)特寫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是個跨界天才。以卡爾維諾「背景輕音」的概念來觀察和解讀鮑勃·迪倫,就會發現其音樂形象和歌詞意涵特別能提綱挈領地彰顯時代,因此眾多美國經典電影選擇了鮑勃·迪倫藝術作為不可或缺的「背景輕音」。
  • 鮑勃·迪倫的偉大,在於早已超越詩歌本身的表達
    但有時亦覺得幸運,因為若是身在局中,註定也是時代的炮灰,何況那時的中國恰恰活在世界之外。站在當下回望歷史,大時代裡的幸運兒終究是少數,即使他們攬盡了大多數風光。鮑勃·迪倫當然是幸運兒。1961年,他從明尼蘇達大學輟學,開始音樂生涯。1962年發表第一張專輯,「像砂紙一般的嗓音」令人過耳難忘。
  • 從鮑勃·迪倫到痛仰樂隊,非常崇拜一個人,他的作品被認為是聖經
    從鮑勃·迪倫到痛仰樂隊,每個人都崇拜一個人,他的作品被視為聖經。在目前國內搖滾圈。痛仰樂隊一直是各大音樂節的終曲。在那些舊的搖滾樂逐漸消失後,樂隊很快成長為搖滾圈裡的一個大樂隊。鮑勃·迪倫,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歌手,特別喜歡傑克.kai 魯亞克。甚至在採訪中直截了當地說:我想看看傑克魯亞克寫了什麼。仿佛在他的腦海中,傑克魯亞克寫的是他的精神食糧。在歌曲鮑勃·迪倫中,你也可以聽到很多傑克魯亞克的影子。
  • 90後好萊塢影帝的戀愛史,拿下賈伯斯女兒,比小李子還瘋狂
    如今小李子和卡米拉戀情穩定,眼看就要走進婚姻的殿堂了。,這對戀人在浪漫的義大利度海灘激情擁吻,下了船兩人一路抱著,即使買東西時也是一直甜蜜的抱著,總之在記者的畫面中,兩人走到哪兒親熱到哪兒畫面中的甜茶既man又甜,而且法國女性浪漫、優雅,在戀情上都是奔放的小狼狗
  • 鮑勃·迪倫:從「叛逆者」到音樂之神
    歌詞中表達了無數個微妙的細節:熱愛、憎恨、恐懼和快意。才能在沙灘上長眠鮑勃悠揚的歌聲在珍妮的吉他伴奏下響起,即使在珍妮最潦倒混沌的歲月裡,她唱出的歌聲仍然是哀而不傷的旋律。「一個男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稱得上男子漢?」這句歌詞也成為所有鮑勃填寫的歌詞中被國人傳唱最久遠的一句。
  • 鮑勃·迪倫:於風中流浪,如頑石滾燙
    片頭突兀的蘋果Logo,讓人不免聯想到與馬丁同為「迪倫迷弟」的賈伯斯,也讓不少人猜想這部電影是兩位粉絲為偶像專門製作的。影片匯總了大量迪倫早期的演出、採訪片段,更走訪了多位迪倫的好友,將早期的迪倫更真實、客觀得帶到熒幕前。
  • 鮑勃·迪倫的答案
    《給伍迪的歌》是他1961年發行的首張專輯《鮑勃·迪倫》中收錄的兩首原創歌曲之一,此曲是向他的藝術和精神啟蒙老師伍迪·格思裡致敬,同時也是告別——年輕的鮑勃·迪倫即將超越格思裡對他的影響,形成自己名垂史冊的獨特風格。鮑勃·迪倫為這首歌所繪的素描,並不是格思裡的形象,而是意氣風發的路易十四。由此可見,他為歌曲手稿搭配的素描並非完全表現歌詞內容,而是有其他思考及深意。
  • 嚇得我趕緊買了幾袋鮑勃·迪倫
    歌中對不義、苦難、環境汙染和戰爭的描繪,直到今天仍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A Hard Rain`s A-Gonna Fall高曉松、樸樹、陳昇、羅大佑、鄭鈞、賴聲川、洪晃等都是他的鐵桿粉絲;甚至歐巴馬、賈伯斯都把他視為偶像。
  • 鮑勃·迪倫是圓的
    」在音樂人的身份之外,鮑勃·迪倫還是畫家、電影製作人、拿過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在關於鮑勃·迪倫生平的傳記電影《我不在那兒》裡,六位演員分別飾演了鮑勃·迪倫的六種身份,包括孩童、歌手、詩人、反叛者……不同身份的故事穿插行進,抽象的故事和象徵的手法,讓鮑勃·迪倫的複雜更加明顯。
  • 「披頭四」和鮑勃·迪倫的音樂革命
    除此之外,1963年流行音樂單曲排行榜前20位的靠後位置有火花閃爍:披頭四的《請愛我》(Love Me Do)和菲爾·斯派特(Phil Spector)的《聲音之牆》(Wall of Sound)。然而這點微弱的火花極易被忽略,因為那時的主流音樂屬於低沉嗓音的歌手。
  • 鮑勃·迪倫早年照片結集出版,回到夢想開始的格林尼治村
    今天的鮑勃·迪倫,早已是舉世矚目的文化偶像,他對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的影響超過50年,幾近被奉若神明。然而在1961年,他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20歲小夥,背著一把吉他,從美國中西部的明尼蘇達州的家鄉只身前往紐約的格林尼治村——這裡是「垮掉的一代」誕生地與波西米亞主義的首都,孕育了無數藝術家的夢想,也是鮑勃·迪倫夢想開始的地方。多年後,他在自傳中深情懷念這段時光,稱其為「紐約,一座將要造就我命運的城市」。
  • 鮑勃·迪倫的新歌來得正是時候
    這首歌是繼2017年的翻唱專輯《Triplicate》之後,鮑勃·迪倫發布的第一首錄音室作品,同時也是他繼2012年的專輯《Tempest》後,發布的第一首原創歌曲。時年已78歲的鮑勃·迪倫看上去還是那麼特立獨行。就在人們以為《Murder Most Foul》會是一首貼合時事、和疫情有關的歌曲時,聽過才發現它的主題其實是發生在1963年的美國總統甘迺迪遇刺事件。
  • 歡迎來到鮑勃·迪倫的平行世界
    鮑勃·迪倫的第39張錄音室專輯《Rough and Rowdy Ways》像個鬼魂在唱歌。唱歌的人今年79歲,他的歌沒有那麼古老,只比他的年齡長一點點。這樣就能理解,為什麼21世紀初乒桌球乓的喧囂專輯之後,老迪倫會轉而翻唱弗蘭克·辛納屈唱過的經典美國老歌,用老式家具和天鵝絨帷幕把巡演現場裝扮成暮色沉沉的古董屋。
  • 賈伯斯:打破陳規是成功的關鍵
    如果賈伯斯沒有這樣的才華,如果他沒有這樣的遠見,如果他沒有這樣的精明謹慎來決定其他人的失敗命運,創造出了不起的產品和成功的必要因素,他的一意孤行和盛氣凌人就會讓他成為人們譏諷的對象。但顯然他具備這樣的實力。他把自己對科技內涵的理解和對消費者反應的敏感融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