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種人普遍比黃種人高,一直以來是大家的思維定式。
現實也的確如此:在北歐國家如荷蘭和德國,男性的平均身高超過了180釐米,不少去過那裡旅遊的同學是能真切體會到那邊和國內同胞身高的明顯差距。
(圖源:smithonian)
再稍微矮一點的,如美國、英國、加拿大,平均身高也在175-180之間,也和亞洲國家有明顯的優勢。
各種影視作品裡面,每次有白人來到中國,總是一群人裡面最高的那個。
(圖源:金陵十三釵)
小時候看春晚,每次加拿大人大山出來的時候,都能明顯感覺到有鶴立雞群的感覺:
中國人乃至亞洲人不高,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網友根深蒂固的共識。在谷歌用英語搜索,輸入「中國人為什麼都…」就會出現自動補全的「中國人為什麼都這麼矮」
而在美劇裡面,亞洲人的身高,那也是一言難盡:
說不在意身高,那肯定是假的。
人類幾萬年的自然演變,已經把身材龐大和力量聯繫在了一起。在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時代,體型越大,生存的機率才越大。這是深刻在我們DNA裡面的東西。
雖然在現在這個後工業時代,強健的體魄已經越來越和一個人的社會價值脫離了關係:大多數人都不再需要打獵和種地,腦力勞動者越來越多。但是對於強健體魄的崇拜依然是一種本能。
比如說不論英語還是中文,描述崇拜一個人,我們會用「仰望 look up to」,就因為我們潛意識裡會認為,比我自己高的人也一定比自己強。
不論是華夏還是西方,藝術作品和雕塑裡面的英雄和偉人,都一定是偉岸的。
不論男女,找對象的時候大都會對對方的身高有要求,都想要自己的後代可以繼承高個子的基因;五星級酒店招門童,也都一定要規定最低身高;每個小孩子成長過程中,爸媽也會絞盡腦汁給他補營養…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身高優勢,是會轉化成心理優勢的。而一個國家國民普遍的身高優勢,也能有力加強他們的民族自信。
每次看到歷史照片裡面,矮小的中國人和身高馬大的美國人站在一起的時候,雖然知道身高不能代表什麼,但那種潛移默化的不自信,真的可以影響到很多人。
(圖:史迪威和中國遠徵軍)
這也是為什麼,說中國人即便在亞洲也是身高墊底的文章總能激起大家的焦慮。
不過一個好消息是,上面這些傳言其實都是不同時期、不同統計手段的歷史數據互相對比產生的結果。隨著近20年來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人的身高也逐漸趕上來了。
根據柳葉刀最新的調研結果,中國19歲男性平均身高 175.7cm,女性 163.5cm,兩個數據都是亞洲第一,超過了日本韓國。
並且,中國人的平均身高在過去20年間一直在穩步上升,以每年0.1-0.2釐米的速度上漲。現在,00後們的身高已經超過葡萄牙(174.4)、義大利(174.1)這樣的南歐國家,朝西班牙、法國接近了。
考慮到歐美國家的身高目前都是持平的狀態,如果中國人的身高繼續按照現在的速度持續上升,到2050年,中國18歲人口平均身高超過180的希望很大。
或許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中國人身高很高」就會逐漸成為世界的一個共識。
很多同學可能不知道,在1900年以前,中國人和白人的身高几乎是沒有區別的,男性都在165左右。如下圖是網上流傳比較廣的外國人在中國進行的身高測量。
在同時間的歐洲,幾乎沒有國家的平均男性身高超過170,根據圖賓根大學的數據,法國人當時為166.8,英國為169.4,美國則是達到了170整。
有網友翻出了一戰時期中國勞工前往歐美工廠製造武器的老照片,發現照片裡面的歐洲人都和中國人差不多身高,甚至還比中國人矮。
(圖源:知乎@黑門山)
(圖源:知乎@黑門山)
而再往前追溯,根據2008年的一篇論文,其實人類從石器時代一直到1900年間,身高都沒有很大變化,男性都在160-170之間徘徊(女性數據欠缺):新石器時代的歐洲人167釐米,法老時代的埃及人166釐米,公元前2500年在土耳其地區發現的古人類——166釐米。
好吧,除了日本。日本人是真的矮,不論是歷史時期還是當代。江戶時代的日本男人平均身高低到了158,是論文中唯一跌破160的國家。看來「小日本」還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
1900年都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各個國家,卻在接下來一百年中產生了極大的分化:歐洲國家開始飆漲身高,而其他地區則是擠牙膏一樣緩慢變化。
答案很簡單:就是營養,或者更粗暴一點:肉蛋奶管不管夠。
誰都知道身高和遺傳有關,但是遺傳只告訴你你的身高有長到多高的潛力。最後你能不能長到那麼高,主要還是要看營養能不能到位。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結果。
關於遺傳,大家首先要知道即便是在「白人」、「黃種人」、「黑人」這些族群內部,不同民族之間身高就有極大的差異。畢竟這種把人類按照膚色粗暴分為三類的舊式人種觀念,本身就是一種非常落後,帶有殖民主義色彩的偽科學。
其中黑人族群的多樣性尤其巨大。中非的皮格米人男性身高低於150,而南蘇丹的丁卡人則各個都是180的大個子。和非洲大陸極其複雜的人群相比,走出非洲的白人和黃種人的差距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任何人告訴你白人就是比黃種人高,卻沒有討論具體族群的都是在耍流氓。
然後說說營養。
在1900年,世界上身高最高的國家是英國和美國分別是169和170。原因很簡單:英國是率先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人民生活較為富裕,並且罐頭等肉類存儲手段的發明讓更多人吃到了蛋白質。而美國雖然工業革命開始較晚,但依賴於美洲大陸地廣人稀,人均佔有資源多,不內卷,營養也就跟上來了。
(圖源:daily mail)
而現在的歐洲,最高的國家則變成了荷蘭、拉脫維亞、德國等。二戰之後,全歐洲的經濟恢復,這些地區的生活條件趕上了英國和美國。在大家都吃得飽肉蛋奶的情況下,那就是比基因了。所以真正高的民族得以發揮出自己的潛力。
在東亞,也是這樣的情況。
在20世紀,亞洲很長時間內唯一的發達國家就是日本。但日本男性的身高卻一直維持在比較低的171然後就不動了。既然不愁營養,那麼171可能就是日本男性的平均身高閾值。(也有理論認為是日本的飲食文化缺少肉類的原因)
東亞唯一的發達國家表現不給力,而剩下的諸多民族還沒有完成工業化,進入肉蛋奶自由的階段,就導致全世界烙下了這樣的印象:東亞人,就是矮,就是比不過白人。
這當然是沒道理的。
進入21世紀之後,韓國男性的平均身高超過了日本,達到175.5(柳葉刀數據),並且還在增長。而中國則是全世界身高變化最大的國家,男性和女性身高都達到了亞洲第一。
與此同時,中國的人均肉類消耗量在2017年達到了50公斤,超過日本,接近人均76公斤的荷蘭。而愛吃肉的美國則達到了98公斤,但身高還是遠遜於荷蘭,事實證明蛋白質也不是吃的越多越好…
現在,中國00後平均身高達到175.7,顯然還有繼續上升的空間,甚至到荷蘭的180也不是不可能。到時候亞洲人被日本憑藉一己之力造成的個子不高的印象,就可以改觀了。
1981年女排世界盃,中國女排以七戰全勝獲得冠軍,成為中國在三大球運動(足球、籃球、排球)隊伍中的首個世界冠軍。那時舉國歡慶的狂熱,是很多人都沒法想像的。當時人們的感覺就是,中國太需要一個冠軍,來讓世界對中國正視一眼了。
你可以說,這不過就是個女排,不過是體育,而且還是國家體制下訓練出來的。但是,這種最原始的、身體上的強大,是真的對國民,對民族自信有很強大的作用。
並且去看奧運會獎牌榜單,是不是除了中國之外幾乎全是發達國家?冷戰時期美蘇爭霸,獎牌榜上也就是這兩個國家輪流當第一。體育和國力是緊密結合,互為表裡的。
印度12億人口,100多年一共才拿過9枚獎牌,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國力不夠,大部分人都營養不良,更別說開展運動了。這些道理,大家可能不會自己去思考,但潛意識裡其實是知道的。
身高也是一樣。
當你走在陌生國家的街頭,外國人對你一無所知的時候,我們唯一能展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身體和臉龐:高大還是瘦小,是健康還是萎靡。當地人就會根據這些來評價你,評價你背後的國家。
當然,身高只是一個方面。我們現在營養追上來了,接下來也應該把握合理膳食,防止能量過剩。
國民強健的體魄,永遠是強大國家的最好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