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我走》向死而生,值得一看的電影

2021-01-09 承受我所能承受的

生老病死,是一個人乃至大自然的必然規律!無論技術再先進科學,也抵不過幾十年的時限循環。

《別讓我走》根據英國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說改編,講述了一九九零年代末期的英國在鄉間一所「學校」裡面的學生發現自己非同尋常的出身和不可思議的人生故事,更確切的說是一群複製人的故事。

影片的開始便是冷灰色的界面直到出現「別讓我走」的字樣畫面才變成看似暖意的綠色,可實質上代表希望的綠色蒙著一層很厚厚的灰,而故事正式開始畫面又變成了暗藍色,深不見底,看不清未來的樣子!短短的幾個色變,就已經暗示出來主人公們的一生。

影片的開始介紹著從1952年,人類的幾乎攻克了所有的癌症,到1967年人類的整體壽命已經超過百歲······

故事從英國的一所寄宿學校海爾森展開,這所學校迷人又莊嚴、遺世又獨立。在這裡學生都能受到良好的照護與教育,並且在藝術與文學方面訓練有素。

符合這個世界對於他們的期望,然而這個期望是什麼,學生們一無所知!直到有一天,海爾森來了一位新老師露西,才開始揭露海爾森學生的特殊性。

湯姆在玩球時,看見球被扔在柵欄外,卻不敢撿回來,哪怕球就在離他不到兩米的地方,更奇怪的是周圍的同學見狀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只有新來的露西老師有些疑惑。

然而同學們對露西老師提出的「為什麼湯米不去把球撿回來」的疑問給出了不可以思議的答案!

對於這樣奇怪的事情學校裡比比皆是!比如畫畫課,其他同學都在胡亂的塗鴉,而湯姆畫了一隻大象,卻沒有人認出來畫的是什麼!

比如,凱西臉上的細微的看不見的傷,學校卻進行了非常仔細認真的檢查

再比如學生們上課的內容是演練在咖啡廳點飲料的過程,模擬一個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情景。很顯然,這些孩子從來沒有去過咖啡廳,甚至未見到過實實在在的咖啡廳。

這樣壓抑扭曲的教育,終於讓善良的露西老師看不下去了,受不住內心的煎熬,在上課時對他們說出了「關於未來」的話!

對於孩童而言,未來可期!他們可能會成為演員、歌手亦或是上班族、超市購物員或是老師,種種皆有可能他們的未來一切可期,然而海爾森的學生卻沒有。

在此之前,學生們應該從來沒有想過「未來」是什麼吧!從出生開始,他們就在這所學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藝術培養,杜絕一切垃圾飲食和不良嗜好,他們的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所以未來也是,他們只是備需品,他們所需要完成的就是接受教育,健康長大成人!

露西老師因為說實話因為對這群孩子的不忍心,最終離開了學校,被開除或是主動已經不重要了。

17歲是孩子們離開學校的時間,這期間他們有一兩年的時間去偏遠的鄉村享受校園以外的生活,然後開始以捐獻者和護理者的身份完成他們的使命,捐獻者顧名思義,而所謂的護理者只不過是晚一點變成捐獻者而已!

鄉村小舍還有來自其他跟「海爾森」一樣性質學校的學生,他們相聚在一起,有了更多更「正常」的社交和娛樂,但只僅限於在偏僻的鄉村。

雖然在不久的將來他們都知道要去完成什麼任務,這段時間更像是那群主宰者給他們的空間,在限制的範圍內讓他們自由活動,多麼的可笑。

雖然他們是克隆,是活生生的鮮活生命,也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可這一切並沒有人真正的在意,因為從一開始他們就帶著任務出生,他們只是為了捐獻器官而存在。

女主偶然間在垃圾桶撿到的黃色雜誌,躲在草屋裡快速的翻看著,說看還不如說是在找尋什麼。

後來露絲也以為找了真身,那個坐在明亮辦公大廳的裝扮精緻的職業女性,只相視一眼,露絲就否認了!原來他們的造就者從不是什麼高貴的人。

小編開始的時候也曾疑慮,為什麼造就者不是這樣的社會精英呢,為什麼露絲和凱西都認為造就者一定來自社會底層?

後來覺得是複製人骨子裡的善良,相信造就他們的肯定生活困苦的底層人民,造就者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走投無路才會克隆出他們進行捐贈,相信有良知有社會責任的人不會讓他們面臨這樣殘酷的人生。

捐贈一旦開始,便停不下來,他們從村舍會被分配到指定的醫院,接受捐贈手術,捐贈的器官可能是眼角膜、肝、肺、腎、心臟等等,只要被捐贈者需要。

有些捐贈者在第一次捐獻時就終結了生命離開這個殘忍的世界,而另一些等待他們的是第二次、第三次或是更多次的捐贈。

露絲在第三次捐贈時,生命終結!

醫生面無表情的從她身體裡取出器官,放入保鮮袋,然後關燈離開手術室,留下一片死寂,沒有人關心露絲的離開!

所有複製人的結局都一樣,捐獻器官直到死的那一刻!他們只是供養器官的一個器皿而已!儘管這些器官本身就是屬於他們,而他們也同樣需要器官存活!

所以這樣的醫療技術進步跟殺人的區別在哪裡?是變相的殺人合理化了嗎?

從一開始複製人思想裡就沒有反抗和逃跑,而是平淡地的接受變態的人們給他們安排的一切,影片中糾纏著凱西、露絲和湯姆兩女一男的愛情糾葛,小編想,或許正是作者想要表達的複製人也是正常的人,他們和我們一樣有有思想、有愛情、友情,甚至他們更善良更無私。

為什麼讓我走,我明明還可以健康的活著。

我們也懂得思考,也有愛,這樣都不算正常的人類嗎?

別讓我走,我明明還沒有看夠這世界。

複製人,向死而生,不管如何誕生,最終都是殊途同歸,走向死亡。

凡是生命,都值得敬畏!

相關焦點

  • 棄黑擇明,向死而生
    《黑擇明》收錄於陳奕迅2006年推出的粵語大碟中,相鄰的《黑擇明》、《白玫瑰》取了一對反色標題,一白一黑,站在文字背面的兩個魂魄恰巧是兩位坎普大師:黑澤明和張愛玲。 黑澤明的電影多描繪人性,生與死的意義。林夕把導演名字轉化為一首講及珍惜生命的非主流歌曲,向這位昔日的大師致敬。
  • 戰長沙,向死而生
    我沒想到,在長沙這場必定終生難忘的比賽結束後,我居然有了另一種自我倦怠的失落。二. 向死而生因為這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決勝。這是一場超乎我們偽專業認知的意外勝利。同樣的一群球員,在不同主教練的引領下,在我的家鄉實現了脫胎換股的變化,誰能預想?一頭獅子領袖的群羊,遠勝一頭羊領袖的群獅。
  • 《下一站,天國》向死由生
    (首發於公號:回飛鏢) 前幾天看了一部紀錄片叫《臨終筆記》,看到豆瓣的評論上有人說:「老實說,迄今為止,我所有關於死亡的思考,都來自於日本人。」確實。雖說「生與死」是全人類逃不掉的永恆話題,但日本人的演繹總是很有啟發。
  • 向 死 而 生 !
    有一次我看到奶奶朋友圈轉發了一個音樂相冊,點開看,居然是她和家人的幾十張照片,背景音樂是相親相愛一家人。我問奶奶是誰做的?她說自己做的,倒騰了好幾天。人和人沒法比,我媽才六十五歲,智慧型手機總用不好。奶奶身體很好,腿腳還算麻利,上樓下樓不用人扶。她說唯一的毛病就是睡不好,每天晚上都睡不著,翻來覆去到凌晨幾點。我推薦她念《心經》。
  • 《遺願清單》:一部電影,讓你擁有向死而生的力量
    這部電影於2008年在美國上映,看完有這樣五條感想。1.這是一部越早看到越好的電影,它能讓你更珍惜生命,想做的事就趕緊去做。2.「向死而生」其實是面對生命最積極的心態。3.做個精神世界豐富的人,即便面對死亡也是從容淡定的。4.死亡,是生命最偉大的發明。
  • 別看《信條》解析了,看看身高一米九的女主、向死而生的虐心男二
    最難懂的電影就是那種,哪怕你看了解析也依然雲裡霧裡好像懂了又好像沒懂。所以,看完《信條》之後,我的第一反應,是去搜了一下女主角的身高。但這次拯救世界,和大家以往熟悉的「時空穿越」之類的不一樣,它看上去更複雜更難以理解,是「逆向」,所有的人和事全都是反著來,子彈逆著飛、汽車逆著開、時間逆著走,被燒的人可能會被凍死。所以,要理解這部電影,必須打破我們平常的思維定式,用諾蘭的逆向思維去看。
  • 向死而生
    孔子說過一句話: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活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怎麼去探討死亡。我覺得這隻說對了一半,還有另一個角度:未知死,怎知生?人若預見自己將來會怎麼死,就會知道今天該怎麼活,只有對死亡有真實而深刻的思考,活著的每一天才會那麼地珍惜和寶貴。若能了解永世的價值,就更知道如何投資自己的一生。
  • 向死而生——八佰
    壯士寧死,向死而生。生而何歡,死而何懼。壯士,從不退讓,從不妥協,甘為理想而死。只有放手一搏,才能激發我們靈魂深處乾淨而純粹的東西。孔子講究實用,他說,「未知生,焉知死」:活著的事情都沒弄明白,就別去琢磨死了。然而,在精彩的生命體驗裡,卻可能是「不知死,焉知生」。或許,正是因為預知了死亡的存在,生命才會顯得光芒四射。
  • 《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向死而生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我與地壇》是史鐵生在2012年出版的散文集,全書共收錄了11篇文章,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 南方有西部 | 向死而生 —電影《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是13年的電影,大陸應該是沒有上映,是真實故事改變。與之類似的國產電影《我不是藥神》18年上映。也是真實故事改變,並且故事核心「藥與命」都是完全相似!單純來比較兩部電影沒有任何意義,畢竟呈現的主題完全不一樣。《我不是藥神》之前火熱異常,也是非常好看!看的時候有幾處表演還比較催淚,好看是好看!
  • 《初戀》:極道類型衝撞純愛電影,向生與向死的兩種生命狀態
    三池崇史顯然對陳舊的日本商業院線感到不滿,溫馨勵志的漫改電影當道,它本人也參與其中,他在《初戀》當中相當惡趣味地以歷史悠久的「極道電影」片型去結合純愛故事,並試圖從這兩個看似平行的類型敘事中找到相接的對口:向生與向死的兩種生命狀態。夜晚屬於幫派分子,而白晝屬於戀人。
  • 「我想要美麗地活下去」―――向死而生的太宰治
    「我想要美麗地活下去」―――向死而生的太宰治 2020-06-21 0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電影《別讓我走》觀後感
  • 萬綠叢中一點紅——評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
    電影《長徵》《血戰湘江》,以及電視劇《歷史的選擇》《絕命後衛師》等作品對這一歷史事件均有所表現。現在,廣西日報傳媒集團、廣西千年傳說動漫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清大知好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又聯合出品了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為湘江戰役題材的影視畫廊錦上添花。目前,影片已在全廣西的大、中、小學巡迴放映近百場,傳承弘揚了紅色革命文化。
  • 臺劇,向死而生
    聯想到月初臺灣的金鐘獎上熱搜時,我還看到有微博網友高高在上地說,金鐘獎有什麼值得看的,這不就是臺灣小圈子裡的事情自娛自樂。 別用老眼光看事情了,現在我們大陸電視劇是女性題材一不小心變《娘道》,而臺劇這幾年優秀得簡直驚人了啊。
  • 胡波並不是喪,是向死而生
    而在我心目中,這屆訓練營真正觸動人心的短片,唯有胡波這一部。三個月後,胡波去世。那幾天,我正輾轉南方宣傳我的新書,去了胡波也曾帶《大裂》去過的先鋒書店,還後知後覺地在蘇州誠品買了本剛剛出爐的《牛蛙》。那幾天,我的腦海裡總是回想起自己六年前寫在豆瓣上的話,「好遺憾阿,不能說服你熱愛死亡,或死而不去,或向死而生」。
  • 《挪威的森林》: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一書中闡述了自己對死亡的獨特見解,讓我們對死亡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死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這本書始終瀰漫著孤獨和寂寞,也不乏對性的描寫和解讀,但我並不認為這很低俗。
  • 【喬這一說】不死就別慫,不信你看我,我就曾是差等生
    為啥要講我的故事?我當年就這娃一樣,極度自卑,不光上學時不敢笑,連人前講句話都不敢。 後來怎麼建立自信的? 靠一前輩講他的故事幫我樹了信心。 我當年為啥會那麼自卑?
  • 關於《別讓我走》這部電影,你對這部電影有什麼樣的看法?
    小編第一次看到《別讓我走》這部影片名字的時候,小編是不想看的,但是看了這部電影的簡介之後,小編覺得還是挺有意思的,但是後來小編還是忍不住看了一下,看完之後覺得這部電影的確不錯,非常值得一看,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看完這部電影之後的感想和想法。
  • 電影《八佰》:有一種精神,叫向死而生
    回過頭遠看發生在60多年前這場戰鬥,可能在14年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小的,但其影響卻是最為深遠的一場戰役。電影《八佰》再現的是1937年10月26日至30日,國民黨中央正規軍為保存實力,實行戰略撤退,留下國民黨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