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烈士喬東皋終於找到了!昨天一早,烈士的兒媳75歲的朱曉雲和家人,拜訪了抗日戰爭時期揚州地下工作者、揚州城建專家朱懋偉,了卻了這位93歲老人多年的心願。
70年前與摯友永別
70年來,朱懋偉一直珍藏著他與喬東皋在1950年的一張合影。「那是1950年春天,他從部隊回來探親,在回部隊前,我們去中國照相館拍的照片。」朱懋偉回憶,離開前喬東皋特別囑託自己幫他照顧好他的父親。「沒想到,這一別竟是永別。」
早年,家住老城區卸甲橋的喬東皋和朱懋偉是鄰居,兩人的父親是至交,兩家只隔了一道院牆。他們在城西小學同班,上中學時在江都縣中又是同班。「每逢放假,我們都會一起爬上南門的城門樓玩耍,暑期就一起到荷花池遊泳,也會到通揚橋去看開合橋的起閉,偶爾還到教場看看熱鬧。」
1944年,兩人從江都縣中(揚州西門街)畢業。朱懋偉考上了揚中工科繼續讀書,喬東皋因家貧沒能繼續讀書,幫父親打理染坊,「彼此暇餘時,還是常在一起玩。」
1945年,在揚州中學讀書的朱懋偉受兄長影響,已秘密成為地下黨的一名情報員。1946年,擔任解放區邵伯市市長的楊祖彤秘密派人來揚州找他,讓他推薦兩名有文化的青年到邵伯解放區去工作。朱懋偉立即想到了喬東皋和另一個住在南城根的同學梅政富。
「聽我一講,他們立馬就答應了,沒過幾天他們就去了江都邵伯。在楊祖彤的安排下,他們參加了邵伯解放區的工作,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6年,喬東皋他們隨組織北撤,朱懋偉與他失去了聯繫。再度見面時是1950年,喬東皋從部隊回來探親了。
「直到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我們卻再也沒有等到喬東皋回家。在部隊同志送來烈士證明時,我才知道他已在當年的6月不幸犧牲!」每每講到這段過往,老人總是禁不住淚目。
苦苦尋找英靈歸處
喬東皋犧牲時年僅27歲。依照當時的風俗,他一位姐姐的孩子更名喬峰過繼於他。「喬峰當年還不到7歲,和外公喬柏山相依為命。幸虧朱老一家人相助,才得已勉強度日。」說到已去世18年的老伴幼年經歷,朱曉雲心懷感恩。
喬峰人生中很多重要的節點,都離不開朱懋偉一家的關心。「喬峰身體好時,我們常常回到卸甲橋探望小舅舅(朱懋偉)。而他看到我們,總會說起舅舅喬東皋,說如果他能在,該多好。」
後來,喬峰患了重病,身體每況愈下。朱曉雲當時身為小學校長,還要照顧愛人,慢慢地與朱懋偉失去了聯繫。她沒想到的是,朱懋偉因沒能從揚州革命烈士陵園查到喬東皋的名字,多年來一起記掛於心。
烈士更名早已魂歸家鄉
功夫不負有心人,朱懋偉的女婿顧誠終於在幾天前找到了朱曉雲,得知了烈士喬東皋英靈的歸處——揚州烈士陵園。
「高峰(1927—1953),原名喬東皋,揚州市人。1946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歷任第三野戰軍三十三軍炮兵團黨委書記,志願軍七十四師炮兵團作戰參謀等職。1953年6月7日在朝鮮戰場光榮犧牲。」
這段烈士生平連同一張舊照,一起印在揚州烈士陵園「抗美援朝」烈士展牆上。為了讓朱懋偉看得真切,喬峰的兒子特地前往拍攝。
昨天,晌午的陽光照在朱懋偉家客廳,溫暖舒適。朱曉雲向多年未見的小舅舅講起這一切的過往。原來,喬東皋犧牲後,其犧牲證明、烈士遺物全部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博物館收藏。
朱曉雲介紹,揚州革命烈士陵園在上世紀90年代擴建,讓家屬提供簡歷。「我的婆婆也就是喬東皋的姐姐提供了一部分資料,其中姓名,她登記的是高峰。那是因為喬東皋在如皋地下黨工作時,曾化名高峰,後來在部隊裡,直到犧牲一直用的是這個名字。」
烈士高峰就是喬東皋!得悉朱懋偉多年來苦苦尋找的經過,朱曉雲感動不已,她動情地說:「相隔這麼多年,小舅舅這麼大年歲,卻從不曾忘記他的革命摯友。老人的這份深情,也讓我們及後代永遠銘記!」
記者 張慶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