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電影《傑出公民》漫談——最好的文化政策就是沒有政策

2021-01-09 娛你的樂

這幾年的外語佳片裡,西班牙語電影頻頻令人驚豔,從2009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謎一樣的雙眼》,2015年的《蠻荒故事》,再到2016年的《傑出公民》,除了讓我們記住了一位不打算進軍好萊塢,只想當一名阿根廷影帝的:裡卡杜·達林,這次我們又認識了一位沉著的演技派:奧斯卡·馬丁內茲。

開篇一針見血的切入角度

這部影片除了有個別致的名字,以及概念獨特的海報,更厲害的是,故事從一開始,就震撼人心。第一個鏡頭中,主人公孤坐在空曠的房間裡,身邊一位司儀小姐,一位安保人員,面無表情的站立在他左右,而他低著頭,導演特意給了一個近景特寫,即便我們沒有看到他的面容,也能感受到他的疲憊與無奈。

在影片的前十分鐘裡,第一個矛盾衝突顯現時,就為影片完成了主題立意,即便這裡的矛盾,不是火藥味十足的暴力衝突,而是深埋在作家獲獎感言裡,那些對於權貴與機構的「感謝」,感謝他們用一個諾貝爾獎,結束了自己的寫作生涯。而他並不覺得自己的作品,取悅了瑞典王室和頒獎評委會是多麼崇高的藝術成就。在這裡,主人公在作家這個身份之下,內心中的現實與現實中的虛偽,其間的鴻溝真實存在又難以逾越,就像在他短暫又犀利的獲獎感言過後,現場的沉默仿佛時間已被靜止,良久,觀眾席上才傳來了零星的掌聲,之後這場頒獎典禮才又恢復了正常。

死掉的火烈鳥與成名後的作家

故事用諾貝爾獎事件引入人物後,展開了對於主角的介紹。池塘中死掉的火烈鳥,再一次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這樣的寓意與符號,是編劇一早給觀眾內心埋下的伏筆,作家靜靜的站在池塘邊,兩者相互映照。也為電影一早設下了抽象與虛幻的基調。這裡與故事結尾的新書發布會相互呼應,新書的封面,同樣是池塘裡死亡的火烈鳥,並給這個故事增添了另外一種解釋的可能。

在現實與虛偽的對立下,作家通過自述,說出了自己與故鄉之間的矛盾。一封來自家鄉的邀請信,讓他吐露了自己的心聲:「我這輩子最成功的事,就是逃離了那個地方。我小說裡主人公永遠也離不開,而現實中的我永遠也回不去。」。這個矛盾即典型又普遍,讓觀眾對於這位作家主人公,多了一份同情與好奇,希望看到他如何解開這個故鄉情結。

這封從眾多官方活動邀請中,脫引而出的家鄉來信,讓主人公丹尼爾決心獨自回到故鄉,接受這枚「傑出公民」的勳章。相信其中更多的動機,是他與自己內心的鬥爭,對於的逃離的反思,對於遺忘的正視。其實他從未忘記自己的故鄉,他記得自己的老師,他記得自己家的舊址。他也並不是家鄉的叛逃者,他說他只是不想書寫政治宣傳單。

影片通過把人物從虛幻的成名作家,拉回小鎮的名人後,通過鎮長和舊友,不斷的引出現實中的矛盾衝突,層層遞進。因為利益衝突而反目的地方霸權,因為舊情人而反目的朋友、因為被拒絕後而失望的讀者、因為被道出真相而氣憤的鎮長,丹尼爾回到家鄉後,在短暫的幾天裡,就從「傑出公民」變成了「全鎮公敵」,因為他拒絕活在虛假的遊戲裡,充當棋子,成為維持虛幻想像與虛榮利益的一份子。

(這三幅作品裡沒有一點美與藝術的影子,而是取悅他人的諂媚、宗教與沒有情感的麻木生活。)

影片中,作家幾次在公眾場合的發言,都令人驚豔,即與他作家的身份相匹配,又顯示了主人公智慧的一面。無論是對於諾貝爾獎的質疑,對於未被獎項認可的作家的讚賞、對於名譽的抨擊,都顯示出了丹尼爾已經把自己與創作、自己與現實的關係,思考的非常清晰了,所以他才敢於回到故鄉,回到這個他曾經無力改變,又不想被同化的地方。

在影片矛盾激化的一段爭吵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作家的作品,有多容易被用來對抗大眾,被曲解,被質疑,被用來針對作者本身。而文化創作者即作家本身,回應了一句:又一次現實擊敗了虛構。文化的力量,究竟在哪裡,作者的貢獻到底是什麼,在劇情到達高潮的最後20分鐘時,丹尼爾站在麥克風前,說出了自己對於文化的看法、對於故鄉的感言:「人們總是把文化視為脆弱的,需要保護的、需要資助的,然而文化其實是固有的存在,是堅不可摧的,即便在最困難的環境裡,也是可以倖存的,而最好的文化政策,就是沒有政策。」。

主人公丹尼爾與故鄉的矛盾,最終通過「死亡」達成了和解,同樣也呼應了他剛剛回到故鄉,給司機講述的故事:哥哥殺死了弟弟以獲得了新的身份與新的生活,而他也通過讓過去的自己死在了蠻荒的故鄉,讓現實的自己通過新作品而重生。你可能會問,他為什麼知道危險,還要接受舊友的邀請去狩獵?因為他在第三節課的結束語裡說過,自己三十年逃離的結局,以及自己作為一個名人的唯一欠缺,就是自己的死亡。

結尾的反轉與多種解釋的可能

相信在看到結尾的黑屏時,觀眾們都在猜測,這會是悲劇結尾,還是會有反轉的希望?而編劇並沒有給我們一個簡單的答案,一般的劇作者,會根據自己創作的意圖與目的,決定主人公最後的命運,到底是悲劇收場還是美好結局。在這樣非黑即白、非好即壞的結局前後,還有另外的處理方式。例如本片,也可以結束在槍聲響起後,讓主人公的生死變成一個懸念,結局如何,將取決於觀眾對現實的樂觀亦或悲觀態度。

而除了提前結束,不給出結局之外,還可以利用回馬槍或者增加後續橋段,為影片增添另一種解讀的可能。比如回到事件發生之前,暗示影片發生的一切,可能都是主人公自己的想像,而這部《傑出公民》利用了同樣的手法,給了觀眾一切都可能只是作家在想像中,與自己的故鄉和解的可能性。對於他身上的傷口,他本人的價值觀與真實性,都是未知的謎題。正如這世間所有的「真相」都未必是「真實」一樣,這樣的不確定性,亦正亦邪,亦善亦惡,不才是更接近現實的真實麼?

這部影片符號鮮明,劇情緊湊,亮點頻出,立意高而不虛,大而不空,人物豐富又具有兩面性。真相本身就是人們對於現實的虛構,這樣的深刻主題,如何通過人物故事來表達,讓人們看到了編劇的功力。拍攝手法呈現出的紀錄片效果,更是小成本影片的又一個佳片案例。

相關焦點

  • 阿根廷電影《傑出公民》諾貝爾文學獎遭遇
    《傑出公民》是一部由加斯頓·杜帕拉特、馬裡亞諾·寇恩執導,奧斯卡·馬丁內茲、DadyBrieva、AndreaFrigerio等主演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一位旅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時隔四十年後受邀重返故土的故事,於2016年9月8日在阿根廷上映。
  • 推薦電影《傑出公民》
    《傑出公民》,阿根廷與西班牙人合拍。概念似乎是同一概念,但內涵與外延差別很大——「人民」屬於行政化概念;「公民」則屬於法治化概念。 用在網上,不知道「公民」是否規於當今的敏感詞,如果是,隨時可能被屏蔽掉。也許改成「gong民」比較保險,卻不倫不類了。 看運氣吧。 該片講述的是一位諾獎得主丹尼爾重回故鄉的故事。 故鄉應該是固鄉吧?
  • 大衣哥朱之文家大門被踹,像極了阿根廷電影《傑出公民》
    二朱之文現在的遭遇,讓我想起了2017年看過的一部電影,這就是阿根廷電影《傑出公民》,講得是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衣錦還鄉的故事。有一天,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收到了家鄉小鎮的邀請。作家一想自己已經45年沒有回過家鄉,於是推掉了好多其他的邀約,獨自一人踏上了回家了的旅程。
  • 《傑出公民》千萬不要衣錦還鄉
    現在,趕緊扔下手機,找《傑出公民》去看。你看這個海報上的獲獎情況,一串串看完了?我們聊聊。如果這個世界上能做這樣的片子多一些,比如一個月能找到一部,我這個號應該就是幹這個的,為你們找到類似這樣的片。可惜太少了,一年有一次不容易了,上次是《蠻荒故事》,這次還是阿根廷人的貢獻《傑出公民》。
  • 《傑出公民》:回不去的叫作故鄉
    從2009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謎一樣的雙眼》,到2015年的《蠻荒故事》,再到2016年的《傑出公民》,西班牙語電影以知微見著的獨特切入點,用一個個荒誕諷刺卻精彩絕倫的故事反應出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這些充滿著黑色幽默的影片也讓我們明白了喜劇的至高境界,不是裝瘋賣傻、哈哈大笑,而是自黑式的詼諧和內涵深刻的思考意圖齊頭並進所製造出的那種啼笑皆非、笑中有淚。
  • 新片《傑出公民》:難辨虛實的荒誕經歷
    通俗點說就是嘴角自然上揚完還能帶動有效的腦部活動,這並非易事,一個得放得開(不要有所顧慮),也不能刻意過了頭,另外就是能掌握好嚴肅和笑果間的和諧發展和互補平衡,新片《傑出公民》就是個好榜樣。這片不講究拍攝技巧和手法,導演沒有花多餘的心思放在養眼的攝影或是悅耳的配樂上,而是將重點認真的放在了故事本身的構思上,很平鋪直敘,以章節體的小說形式敘述,沒有半點花裡胡哨的旁枝末節。
  • 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的《傑出公民》,究竟有什麼魔力?
    電影《傑出公民》講述了一個相見不如懷念的黑色幽默,而相見和懷念的正是電影主人公的故鄉,一座默默無名的阿根廷小鎮。電影讓我們再度關注阿根廷這個被世界遺忘的「前發達國家」,除了足球這個國家似乎沒有任何值得世人關注的地方。電影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著名的阿根廷作家,就像阿根廷球王梅西一樣他早早地便離開祖國前往歐洲打拼,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西班牙最大的城市巴塞隆納。
  • 《傑出公民》故鄉兇猛
    莫言沒明說,或許看看《傑出公民》,我們可以管中窺豹一下。《傑出公民》是一部阿根廷電影,電影男主人公丹尼爾是個旅居西班牙巴塞隆納的阿根廷作家。電影開場,他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這是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地點)領取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國王和王后都在頒獎禮上坐著等著給他頒獎。他領過諾貝爾獎後,在致辭中說:既然我的創作能被你們這些權貴們所喜歡,我的創作到此就結束了。
  • 《傑出公民》:諷刺幽默隱藏悲觀 搔你癢讓你痛
    阿根廷影片《傑出公民》亮相威尼斯今天亮相的阿根廷影片《傑出公民》更是一份驚喜大禮。  《傑出公民》由加斯頓-杜帕拉特和馬裡亞諾-科恩聯合執導,這兩位導演在英文網頁上幾乎搜索不到資料,只知道兩人從2000年就開始合作,一起拍過電視劇集,一起做過編劇。而本片的編劇則是導演之一杜帕拉特的建築師兄弟。
  • 《傑出公民》一部好片子
    這部電影獨特的海報就可以非常直觀的告訴我們,男主作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但這種準星下焦點不免讓人覺得不寒而慄。本片講述了男主在獲得諾貝文學獎後,受邀重返久別40年的故鄉薩拉斯,阿根廷的一個小鎮,在那裡短短三天,男主從一個小鎮受人追捧的傑出公民成為了眾人排斥的「狼狽公民」,甚至險些喪命。
  • 從電影《傑出公民》聯想到純文學的意義
    電影《傑出公民》是一部西班牙語影片,由西班牙和阿根廷合拍,影片講述了一位旅歐作家丹尼爾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重返故鄉,接受故鄉小鎮鎮長授予他傑出公民身份的故事。《傑出公民》的海報電影的開頭,作家丹尼爾坐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大廳外的一個小板凳上,單手掩面,
  • 《傑出公民》|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傑出公民》就為你展示了衣錦榮歸的全過程。它是這樣一部影片:一開場那些沉悶的對話、細碎的故事,幾乎隨時讓注意力游離到劇情之外,隨後漸入佳境,最後讓人情不自禁回味它的黑色幽默,和藏在細節裡的絕妙諷刺。影片上映於2016年,由阿根廷、西班牙聯合製片,加斯頓·杜普拉特、馬裡亞諾·寇恩執導,奧斯卡·馬丁內茲憑藉影片榮膺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影帝。
  • 《傑出公民》: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你有沒有設想過,有一天功成名就、榮歸故裡,會是怎樣的情景?你能否承擔隨之而來的盛名和罵名、風光與落寞?《傑出公民》就為你展示了衣錦榮歸的全過程。它是這樣一部影片:一開場那些沉悶的對話、細碎的故事,幾乎隨時讓注意力游離到劇情之外,隨後漸入佳境,最後讓人情不自禁回味它的黑色幽默,和藏在細節裡的絕妙諷刺。
  • 《傑出公民》: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你有沒有設想過,有一天功成名就、榮歸故裡,會是怎樣的情景?你能否承擔隨之而來的盛名和罵名、風光與落寞?《傑出公民》就為你展示了衣錦榮歸的全過程。這時,故鄉薩拉斯的來信吸引了他,信中邀他領取當地的「傑出公民」獎。薩拉斯是丹尼爾創作靈感的源泉,然而他半生旅居歐洲,40年間從未重返故土。似乎是聽從了某種召喚,他決定在花甲之年,獨自踏上回鄉的旅程。薩拉斯小鎮距離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車程七小時。旅程之初,丹尼爾就遭遇了尷尬的一幕——派來接他的汽車在中途拋了錨。
  • 夢旅人電影沙龍第101期:《傑出公民》
    主人公接過了世界頂級的文學獎,也接下了小鎮送上的「傑出公民」獎項。這個故事,便是本周夢旅人電影沙龍要放映的影片《傑出公民》。主人公在故事的開始就獲得了領域內的最高獎項——諾貝爾文學獎,「傑出公民」則是故鄉小鎮給主人公所頒發的獎項。電影以《傑出公民》為名,講述的也是主角獲得大獎後回到故鄉小鎮所發生的死亡和重生的故事。
  • 張維迎:什麼是好政策?
    經濟學家如何評價政策的好壞在這個問題上,普通人與經濟學家之間可能有很多的分歧。普通人評價政策常常是基於政策所追求的目標,也就是政策的目的是善的還是惡的。儘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善惡標準,但就政策的目標而言,大部分人的標準還是容易達成一致的。
  • 【印尼將暫停所有國家公民落地籤政策】印尼將暫停所有國家公民...
    2020-03-18 02:31:42來源:FX168 【印尼將暫停所有國家公民落地籤政策】印尼將暫停所有國家公民落地籤政策一個月,特別是那些從疫情暴發比較嚴重的國家來的人,以便阻止新冠肺炎在印尼的擴散。
  • 《傑出公民》或許回不去的才是故鄉,到不了的都是遠方
    今天要推薦的這部電影《傑出公民》就是一個關於回歸和逃離的故事。傑出公民,豆瓣8.4分,時長1h59min。40年前,丹尼爾離開了他的家鄉-阿根廷薩拉斯小鎮,來到歐洲追尋自己的作家夢。40年後,丹尼爾終於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攀登上了職業的頂峰。
  • 解碼青島海信學校2020招生政策 關於公民同招的疑問這裡有答案
    公民同招政策推動著海信學校的招生政策變化,概括地說就是,「面向審批地招生,公民同招,電腦派位」。王永祥表示,「面向審批地招生」是指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或按照隸屬關系統一管理,招生範圍限於審批地。因此,海信學校小學招生面向市南區,初中招生面向市內三區小學六年級畢業生。「公民同招」指公辦和民辦學校「三同步」——同步網上報名、同步錄取、同步註冊學籍,時間不分先後。
  • 「傑出公民」的故鄉
    《傑出公民》海報  電影《傑出公民》講述的是一個接近夢魘的故事,當然也是一個主旨令人頗費思量的故事。男主角丹尼爾·曼託瓦尼是一位成名已久的作家,很年輕的時候就逃離了故鄉小鎮薩拉斯,移居國外。在此以後的幾十年裡,他以故鄉薩拉斯為創作素材和靈感,創作了他的全部作品,直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