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日本《投降詔書》:遣詞造句值得玩味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重讀日本《投降詔書》:遣詞造句值得玩味
2015-08-26 15:09:31來源:新民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歡

2015年08月26日 15:09 來源:新民晚報 

參與互動

(

)

  姜龍飛

  70年前的8月15日,是日本裕仁天皇公布《投降詔書》的日子。據此,新中國成立後,曾一度將8·15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但隨後又據太平洋戰場之大局,將紀念日改為9月3日,原因是此前一天裕仁再次發布詔書,正式授權籤字接受投降書。

  短短半個多月,裕仁連發兩道詔書,值得玩味的不是詔書的頒發頻度,而是它的遣詞造句。確如裕仁所言,第二道詔書事實上是一份「由同盟國最高統帥指示的投降書」,換言之,「詔書」的文稿是由美國擬定的,「投降書」等字眼,也是由同盟國「強加」的,日本所認可的,僅僅是「停止敵對行為」。而在8·15裕仁自擬的第一道「詔書」中,則根本看不到「投降」、「戰敗」等字眼,更不存在自認「侵略」的懺悔性詞語,雖然它被歷史地解讀為《投降詔書》。

  關於投降,裕仁在第一道詔書中是這樣界定的:「朕深鑑於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採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時局。」言及戰爭動機,裕仁一如既往,振振有詞:「帝國所以向美英兩國宣戰,實亦為希求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定而出此。」倒是對美軍在廣島等地投放原子彈,他毫不遲疑地高調譴責:「頻殺無辜,慘害所及,真未可逆料」,「並將破壞人類之文明」。至於日本給中國及東亞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裕仁也隻字不提,相反,還將侵略行逕自詡為「為東亞解放而努力」,惟念及「死於戰陣、殉於職寧、斃於非命」的帝國臣民,「則五臟為之俱裂」,「深為軫念者也」。

  這就是裕仁作為大和民族的精神教主和最高象徵對全世界輿論所作的戰爭解讀。

  以史為鏡,重讀70年前的兩道天皇詔書,我相信,所有稍具辨析力的人,都不難從中看到歷史對現實的粗壯投影,清晰地觸摸到當下日本安倍政府所持立場的邏輯起點,並由此推測日本右翼政客今後可能的行為走向。

  戰後70年,日本除語義多岐的「深刻反省」外,始終拒絕對戰爭罪行進行道歉。更有甚者,針對今年以來中國開展的一系列抗戰紀念活動,日本官房長官竟於「7·7事變」紀念日的第二天,公然聲稱:此舉不利於地區和平。持論之荒謬,和70年前的裕仁如出一脈。1973年,已經80歲的毛澤東曾評價日本,「是個沒有安全感的國家」。也許,這便是日本眾多問題疊加的根由之所在。

  領土狹窄、資源貧乏、文化粗鄙,種種先天不足決定了這個沒有安全感的國家與生俱來的擴張野心和劫掠欲望。早在抗戰爆發前的1927年,日本政府就秘密炮製《田中奏摺》,稱:「如欲徵服中國,必先徵服滿蒙;如欲徵服世界,必先徵服中國。」而比《田中奏摺》坐胎更早的,則是這個國家對一衣帶水的近鄰的原始覬覦,以及按捺不住的佔有衝動。曾憶否,以鑑真東渡為表徵的中日交好的一頁剛剛翻過,富庶而淵博的大唐在啟迪了島國蒙昧的同時,也打開了東洋武士貪婪的胃囊。元末明初以來,倭寇對我東南沿海連年騷擾持續掠奪,可憐當初之上海,亦為刀俎間備受宰割的魚肉。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索性將海盜式的搜刮擴張為對大清藩屬國琉球的吞併,將之攫入版圖,更名衝繩。繼而發動甲午戰爭,悍然割佔臺澎,直至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一部中日交往史,可以說筆筆噴火,字字濺血,滿紙嗚咽。

  如同歐洲戰場上的希特勒不是邱吉爾一家打敗的一樣,太平洋上的腥風血雨也非羅斯福憑一條殘腿獨自承受。日本的狡詐,在於戰後利用同盟國之間的巨大裂縫,進行選擇性站邊,媚強凌弱,火中取慄。以安倍為首的右翼政客,更是步其祖宗的後塵,把日本往火坑裡拽。鑑往知來,我們不能不說,和甲午風雲、抗戰硝煙同樣深重的威脅始終存在,能讓強盜雌伏的,決非唇槍舌劍,而是真正將其徹底打趴下的人。

相關焦點

  • 日本天皇《終戰詔書》隻字未提投降
    此時宜舉國一家,子孫相繼,確認神州不滅,念及任重而道遠;傾全力於將來之建設,篤信道義,堅定志操,誓發揚國體之精粹,以期世界之進運。此為朕之期待,望臣民周之。之所以全文引用天皇的這一詔書,是因為後來的人們往往把天皇在那一天以「玉音」放送形式發表的詔書視為日本投降的標誌。的確,日本的戰後是從天皇宣布這一詔書開始的。
  • 日本裕仁天皇的《終戰詔書》隻字未提投降
    【編者按】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裕仁親自宣讀並錄音《終戰詔書》,15日開始在全日本播放,詔書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裕仁這一舉動被視為日本投降的預兆,至今已69周年。之所以全文引用天皇的這一詔書,是因為後來的人們往往把天皇在那一天以「玉音」放送形式發表的詔書視為日本投降的標誌。的確,日本的戰後是從天皇宣布這一詔書開始的。但戰後日本社會關於戰爭歷史認識呈現的複雜局面,可以說也是從這時開始的。因為《終戰詔書》一次也沒有提到「戰敗」和「投降」,其實是埋下了日本人關於戰爭歷史認識的「伏筆」。
  • 玉音放送:未提「投降」字眼的停戰詔書
    作者:耿雲鵬,來源:新華網原題為《日本此時公開天皇停戰詔書原音意欲何為?》據「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日本宮內廳8月1日首次公開裕仁天皇宣讀停戰詔書的原版錄音,同時還公開了戰時充當皇宮防空洞的「御文庫附屬室」的照片和影像資料。原版錄音有何不同?日本為何選擇此時公開?
  • 裕仁的 《終戰詔書》 隻字未提投降
    此時宜舉國一家,子孫相繼,確認神州不滅,念及任重而道遠;傾全力於將來之建設,篤信道義,堅定志操,誓發揚國體之精粹,以期世界之進運。此為朕之期待,望臣民周之。之所以全文引用天皇的這一詔書,是因為後來的人們往往把天皇在那一天以「玉音」放送形式發表的詔書視為日本投降的標誌。的確,日本的戰後是從天皇宣布這一詔書開始的。
  • 74年前,日本天皇裕仁廣播《停戰詔書》,日本無條件投降.
    引子: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廣播《停戰詔書》,日本無條件投降。
  • 李宗盛歌詞手稿照曝光:遣詞造句多番修改(圖)
    李宗盛的《給自己的歌》手稿上留下各種修改和遣詞造句的痕跡。  著名DJ兼樂評人馬世芳最近在微博貼出李宗盛《給自己的歌》的歌詞手稿照片,引發眾多歌迷轉發——原來大哥的字跡是這樣的,原來大哥是這樣寫歌詞的,原來一首扣人心弦的歌,是這樣遣詞造句多番琢磨才修改而成。在電子化創作的當下,創作手稿已經是屬於「過時」的稀罕物,但因為清晰記錄了修改過程和作者的創作心路又顯得彌足珍貴。
  • 遣詞造句的萬能公式!照著做,寫作也很簡單
    此次公益講座,以「遣詞造句並不難——輕鬆提升語言質感」為題,旨在幫助同學們提高寫作能力,錘鍊作文語言,掃除寫作路上「湊字數」、「凹文風」、「沒新意」等障礙,提升語言質感,讓同學們對優美、幹練、充滿想像力的語言運用自如!洪欣老師精彩的講座好評如潮!
  • 史海鉤沉|圖說日本投降始末
    7月,美、英、中三國根據《開羅宣言》的內容,在波茨坦發布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在對蘇戰爭也在滿洲留下了數以萬計的日僑,許多人因戰後生活艱苦而死亡,被蘇軍俘虜的60萬名日軍也被送往西伯利亞進行強制勞動,後約有十萬人死於當地。塵埃落定:終戰詔書  1945年8月9日開始,日本所有內閣成員與大本營開始就投降事宜召開會議進行討論,直到14日才做出投降決定,草擬《終戰詔書》。
  • 日本歷史大片《日本最長的一天》,日本投降的當天發生了什麼
    7月27日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發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內閣召開會議,和平派主張投降,主戰派則想在本土決戰。兩派爭論激烈,但沒任何結果,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日本陸軍大臣則公開叫囂動員全民,戰鬥到底,國民「玉碎「。
  • 投降這麼難嘛?8·15日本投降前夜的劇變,叛軍一度攻入皇宮
    1945年8月15日中午12點,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的形式正式發布了《停戰詔書》,宣布日本投降,隨後亞洲太平洋地區百萬日軍紛紛卸甲,一切看起來那麼順利。所謂《停戰詔書》,日本絲毫不提投降的事,反而辯解是為人類文明之進步的停戰。但即便是這麼個死要面子的投降書,它的出臺也是難產的。
  • 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銘記日本無條件投降日
    文旅中國特推出特別策劃,回眸「八一五」日本無條件投降這一重要時刻,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共同銘記歷史所啟示的偉大真理: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01珍貴歷史圖片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投降詔書的情景如何?
  • 日本投降前一天,日本皇宮發生了這樣的一幕
    ,似乎日本已經開始享受戰爭結束的寧靜。那麼,為什麼日本會在天皇宣布投降的前一刻發生兵變呢?又是誰主導了整個兵變?事情還得從1945年8月14號的中午說起。1945年8月14日中午,在盟軍的強大壓力下,日本天皇裕仁做出了最後的「聖裁」,準備在15日發表《終戰詔書》。當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將這個最終命令帶到陸軍省的時候,一批不甘心失敗的軍官們開始串聯,妄圖用兵諫的方式改變日本天皇裕仁的投降決定。
  • 珍貴 4分30秒日本天皇停戰詔書原始錄音70年後首次公開
    △ 視頻:日本天皇停戰詔書原版錄音首次公開  日本宮內廳昨日(8月1日)首次公開了天皇裕仁在1945年8月15日宣讀停戰詔書的原版錄音
  • 專家說造句|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造句能力
    思路是造句的血液,血液質量的好壞,就影響到造句之根本。立意偏了,就影響到句子的意思偏離,導致造句失敗。所以,提純意思和思路,是造句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為什麼有的學生造出的句子平淡無奇,囉裡囉嗦,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們雖然積累了一些字詞知識,但在造句時,還駕馭不了這些字詞,遣詞用字的功夫還不具備或者還不熟練。
  • 為何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時,百姓聽不懂?說的不是日語嗎
    不過,在日本投降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時候,出現了民眾聽不懂的尷尬局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日本是法西斯中最晚投降的國家,雖然在德國宣布投降之後,日本也已經是窮途末路了,但是它仍然堅持了3個月之後才投降,日本為何如此頑強呢?
  •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70年前,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這是值得億萬中國人民永遠銘記的日子。1945年8月15日被稱為「日本歷史上最長的一天」。從上午開始,日本的廣播電臺就反覆播送著將在中午12時有天皇的重要廣播。12點整,電臺以「玉音放送」的形式播出了裕仁天皇親自宣讀的《終戰詔書》。
  • 日本最悲催的師團長,在日本投降的當天,被自己人打死了
    在二戰時期,師團長是日本軍隊中的高級編制,相當於我國的中將軍銜,可以稱得上位高權重。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只有兩名日本師團長戰死於中國,可見想要殺死這等級的軍官不是一件易事。但有一位日本師團長卻死得比較有趣,明明天皇都已經決定要投降了,他卻在詔書宣讀前不久被人打死,且還是在日本本土被自己的手下打死!
  •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前一夜,日本國內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在美國給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後,日本方決定接受無條件投降。但軍國右翼分子仍在做垂死的掙扎,他們企圖掩蓋原子彈的消息,一邊謀劃發動政變。 日本內閣在當時分為主和派和主戰派。主和派認為「目前日本的國力已無力繼續支撐戰鬥」,一旦再次發生戰爭,整個國家都會瀕臨崩潰。當時的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也深刻意識到這點,所以選擇接受無條件投降。
  • 1945年日本的投降儀式,被美國人精心打造成了日本天皇的脫罪儀式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他的子民們宣讀了那一份經過仔細打磨的《終戰詔書》。在這樣一份投降宣言中,全篇卻沒有出現一個「投降」或者是「戰敗」的字眼。甚至裕仁天皇還專門向那些「為東亞的解放而與日本合作的國家」表達了深深的歉意,不得不說裕仁天皇理解中的「合作」與現實意義上的合作差別還蠻大的。
  • 【軍武電影】看日本電影如何重現二戰投降
    這份詔書用了大量的漢字及中文式的日本古文體 (相當於文言文) 寫成。 新版《日本最長的一天》呈現出投降的決策過程,反映了日本的政治決斷特色,整個日本戰爭期間政治架構根本沒有統一的一貫的決策。以畑中健二為首的一批年輕將帥更在得悉天皇在御前會議發表的最終決定後,在午夜發動史稱」宮城事件」的叛變,意圖脅持天皇以收回投降決定,及攔截《終戰詔書》使其不能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