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中深情的母愛:她這樣挽救了兒女瀕臨破裂的婚姻

2020-08-28 阿娟阿躍



《廊橋遺夢》是美國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於1995年拍攝的一部電影。二十幾年過去了,電影中的人物及故事依然倍受爭議:一面是真愛,一面是家庭責任,該不該發生婚外情?


1

影片是以倒敘的方式展開的:母親費朗西斯卡死後,立遺囑要求火葬,並把骨灰撒在廊橋。兄妹倆不能同意母親匪夷所思的要求,於是母親留下的3本日記,揭開了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


農場主詹森太太費朗西斯卡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卻淪落為只能圍著孩子和丈夫轉的家庭主婦。一天,在孩子和丈夫去參加博覽會為期4天的空檔,攝影師羅伯特走進了她的莊園。經過短暫的接觸與了解,兩人彼此欣賞彼此熱愛,由此發生了一段令人羨慕的婚外情。


為期4天的博覽會即將結束,丈夫和孩子們即將回來,而羅伯特也將要離去,是跟羅伯特走呢?還是留下來,繼續以往枯燥乏味的生活?弗朗西斯卡陷入了矛盾之中。


假設在愛情的強烈驅動下,弗朗西斯卡跟羅伯特走了,於是她和羅伯特回到羅伯特的居住地,或者跟他四處奔波遊蕩,她會幸福嗎?


每一頓飯前,她會不會想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吃飯了?天涼了,孩子加衣了嗎?孩子的學習怎麼樣?他們安全嗎?心情好嗎?還有那個沒什麼情調事事依賴她的丈夫,他的心境如何呢?會不會因為一個人的離去而使一家人陷入悽風苦雨之中?……畢竟她是一位全職家庭主婦,這些都是她的日常,她不會因為離開而忘記這些的。


她的種種擔憂,羅伯特看在眼裡,也會感到不安與愧疚。


長此以往,兩人的幸福快樂就會大打折扣。

況且,羅伯特早就說過:我把一生的愛都濃縮在了這4天。也就是說,愛在這4天已經達到了極限,不會有比這4天更美好的光陰了。


這時,弗朗西斯卡就會悔恨自己的選擇:一己之私,置那麼多人不顧,未嘗不是懲罰。


2

縱使明白自己必須留下,但是思想上還是免不了掙扎。


一面是愛情,一面是責任,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為此,費朗西斯卡一次次淚流滿面。


費朗西斯卡立在門口,迎接家人的歸來,一面因想到羅伯特而流淚,一面又不得不抹去淚水,換上笑臉面對自己的親人。


費朗西斯卡夫婦外出購物,在街上和羅伯特相遇。羅伯特立在雨中,欲言又止。回到車上,他拿出弗朗西斯卡送給他的配飾,掛在車的前方,告訴自己在等她。費朗西斯卡明白他的心意,內心在激烈的鬥爭:是跟他走?還是留下?羅伯特理解費朗西斯卡的左右為難,最終開車一個人離去。


羅伯特死後,把自己的大部分遺產留給了費朗西斯卡,並把骨灰灑在了廊橋,以此守護自己一生的真愛。


兄妹倆也被這份感情打動,遵照母親的遺願,把骨灰灑在了廊橋。生前不能在一起的兩個人,死後長眠在一起。


3

這部影片雖然是婚外情,卻很唯美。這也是它廣為人們喜愛的原因之一。


費朗西斯卡把自己的故事告訴兒女,有兩個目的:


一是即使在婚姻中,女人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事業,追求自己的夢想。年老的詹森說:弗蘭妮,我知道你有理想,我沒有讓你實現它。婚姻中的兩人本就應該相互支撐,相互成全。而詹森為了家庭,讓費朗西斯卡棄教做了一名家庭主婦,致使她整日圍繞在忙不完的柴米油鹽之中,生活沒有一點亮色,這成了費朗西斯卡婚外情的導火索。


二是因為羅伯特的離去,弗朗西斯卡一直生活在思念之中,飽受思念之苦,由此得出無論多麼美好的婚外情都不是上上之選。因此,真正的幸福還是在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身上。多關心自己的家人, 給彼此多些精神上生活上的撫慰與體貼,盡力避免婚外情的發生。


費朗西斯卡的兒子和女兒分別正處在婚姻破裂的邊緣。他們從母親的故事裡懂得了經營婚姻之道,從而給予愛人以體貼和呵護,改善了夫妻關係,挽救了兩個瀕臨破裂的家庭。


相關焦點

  • 在愛欲之上——簡評電影《廊橋遺夢》
    讀到關於《手機》的一段評論,很有意思——「馮小剛把喜劇片拍成了愛情片,似笑非笑,可同樣是講述婚外情,《廊橋遺夢》卻看哭了很多人。」讀大學時看過《廊橋遺夢》,但不曾看哭過,於是我將其搜羅出來,重溫了一遍,不知道為什麼,看著看著就淚流滿面。古人云,「年少不知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這感慨同樣適用於電影作品。當觀者和電影文本之間的對話發生時,你知道,它不是在訴說一個和你毫不相關的故事,它就在講述你經歷或體驗的某個片段,它就在追問你腦海中曾經浮現或一直存在的困惑。
  • 《廊橋遺夢》:最好的愛情,是愛而不得
    《廊橋遺夢》是1995年的一部經典影片。《廊橋遺夢》劇照弗朗西斯卡已婚已育,住在美國鄉下。丈夫帶一雙兒女外出四天,她恰好在這四天內和來此地拍攝廊橋照片的攝影師羅伯特相識,相愛,永別。費朗西斯卡是一個一生都在為了情字而活的人。換言之,她總能確切地感受到愛。
  • 電影分享:《廊橋遺夢》
    當你身處一段愛情或婚姻,生活平平淡淡,與配偶相濡以沫,兒女正茁壯成長,但其實在你內心你對於這段愛情已經感到枯燥、無聊與無奈了,或者說你為了家庭割捨了自己
  • 重溫《廊橋遺夢》: 藍色的約定,永遠的廊橋
    《廊橋遺夢》是一部美國大片,九十年代曾風靡各大影院,記得那時看完直接淚奔,內心一直有一種無以言說的悲愴感,而且久久不能平靜。我平時比較喜歡藍色,藍色是天空的顏色,天空高遠而純淨,而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的愛正是一種高遠而純淨的愛,他們跨越時空,永遠飄蕩在古老的廊橋上,我把他們的約定稱之為藍色的約定。
  • 重溫《廊橋遺夢》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閒譚編輯 平叔閒譚 收錄於話題#蔣少龍作品2個重溫《廊橋遺夢》作者 ▏蔣少龍10月12日,央視電影頻道「藝術影院」播放電影《廊橋遺夢》,這是我第四次看這部電影。
  • 分享電影:《廊橋遺夢》
    我最喜歡的一句電影臺詞是《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對羅伯特·金凱說的一句話:我才明白,我們瘋狂愛過的,和步入婚姻殿堂的,永遠不是一個人
  • 《廊橋遺夢》:中年女人的愛情,就像鞋櫃裡的高跟鞋
    這是影片《廊橋遺夢》中最讓人動容,又最教人絕望的一句話。影片男女主人公,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他們一個浪跡天涯、四海為家,一個安居一隅、兒女繞膝,他們原是一組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卻在一個偶然的時空裡相知相愛,擁入愛河。這既是一段世俗的婚外情,又是一段反世俗的精神戀愛。那麼個人情感與家庭責任,究竟孰輕孰重?
  • 《廊橋遺夢》——愛情與道德的較量,放手只因尊重
    美國愛情影片《廊橋遺夢》,是導演兼演員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晚年的一部力作。電影用平實細膩的手法,通過演員的實力表演,展示了已婚村婦與四海為家的攝影師在偶然相遇中產生愛情、真摯相愛,卻無力掙脫道德底線。之後十三年彼此用心守望,死後把骨灰撒在一起作為遺願的悽美愛情故事。
  • 經典愛情《廊橋遺夢》,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
    《廊橋遺夢》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愛情有時候真的需要緣分,當你準備好迎接它的時候,它偏偏遲遲不來,卻在你毫無準備時的刻突然地出現,那麼真切,那麼強烈,甚至需要用一生來回憶,來守護。《廊橋遺夢》中的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金凱就是這樣相愛的。一個安靜的清晨,在華盛頓州的一個小鎮上, 弗朗西斯卡正在自家門勞作,一輛車停在了她面前,下來一位陌生的很有風度男士,他就是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羅伯特.金凱,他擁有一雙深邃的眼睛,他是來問路的,打聽羅斯曼橋怎麼走。女人似乎天生對方位不太敏感,描述不太清楚橋的位置,閒來無事做的弗朗西斯卡決定帶著羅伯特去找那座橋。
  • 《廊橋遺夢》:一部「勸退」婚外情的巨著,為何引發了離婚狂潮?
    這是影片《廊橋遺夢》中最讓人動容,又最教人絕望的一句話。影片男女主人公,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他們一個浪跡天涯、四海為家,一個安居一隅、兒女繞膝,他們原是一組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卻在一個偶然的時空裡相知相愛,擁入愛河。這既是一段世俗的婚外情,又是一段反世俗的精神戀愛。
  • 佳片推薦 |《廊橋遺夢》
    電影拍攝的九十年代,當時的美國人尤其是相對傳統的農村,將任何婚外情視為不可饒恕的行為,凡有此類行為者必將遭到周圍所有人的鄙夷與孤立,這一點通過電影中的一位經歷婚外情的女士在鎮上的冷遇也有體現。事實上,婚姻關係中的倫理幾經變遷:四十年代的《魂斷藍橋》中,費雯·麗苦苦守候著戰場中杳無音訊的未婚夫歸來,卻因為無法忍受自己在等待中為了生存的被迫失身,主動選擇葬身車輪之下;而《廊橋遺夢》幾十年後的當下,社會提倡自由戀愛,出軌似乎再也不是一件需要多少成本的事。片中關於愛情抉擇的兩難境地自然而然地讓我想到了《午夜巴塞隆納》。
  • 《廊橋遺夢》,看懂已中年
    某天,陰有間歇小雨,這樣的天氣很適合睡懶覺,或者窩在床上讀書、看電影。不知怎麼就翻到了《廊橋遺夢》。這麼多年的經歷,早已讓我明白了當年的自己很多認識是極其膚淺、片面甚至偏激的。一本書,在不同的年齡去讀,感觸和收穫大不一樣,電影也當如是吧!那麼,就重溫一次《廊橋遺夢》吧!
  • 《廊橋遺夢》:被囚禁的人生
    這證明了《廊橋遺夢》的影響力,也證明許多中國電影導演,不是到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去找素材,而是到好萊塢電影中去找素材。女主弗朗西斯卡對自己深愛的攝影師羅伯特的放棄,被表現成了一種高尚,也是一種美,她最終贏得了兒女的理解,並且感動了他們。許多觀眾沒有注意到,弗朗西斯卡其實是她丈夫理察的「戰利品」——二戰期間,理察是美軍士兵,參加了對義大利的佔領,弗朗西斯卡是一位義大利那不勒斯姑娘,最終隨理察到了美國艾奧瓦州鄉下當了一位農婦。
  • 《廊橋遺夢》|中年人的情愛,你是誰的珍藏?
    她不能再過回自己的生活,也不記得是什麼令她活著。許久沒人問過她,她也沒有問過自己,她從來沒想過。 ——《廊橋遺夢》片段節選這幾天我接連回溫了幾部經典的家庭倫理題材的電影。其中最引我深思是《廊橋遺夢》。有人說「人到四十時再看這部電影,更懂它的深刻意義。」
  • 《廊橋遺夢》:結婚後遇到今生摯愛是否離婚?
    看了這題材的電影,《廊橋遺夢》。一個40歲的家庭婦女,從義大利嫁到美國,老公不讓工作,守著家庭、兒女過平淡的生活。老公與孩子出門四天,她邂逅一個60歲的攝影師,攝影師帶來新鮮體驗,一起抽菸喝酒,一起做浪漫的事,心動復活的愛情感覺。
  • 《廊橋遺夢》:淺析影片成為經典的三個要素
    《廊橋遺夢》的整個故事情節,我覺得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經典著作裡,解釋的恰如其分,或許人物性別設定不同,但其寓意的婚姻眾生相如出一轍。《廊橋遺夢》採用的是非線性的敘事結構,講述了在麥可與妹妹卡洛林紛紛陷入婚姻的煩惱之際,接到了母親弗朗西斯卡的去世的消息,二人回家整理母親遺物時發現其留下的一封信,從中得知了數年前母親埋藏於心底的一段感情往事。
  • 25年後再讀《廊橋遺夢》,才明白最深的愛是責任與等待
    第一次讀《廊橋遺夢》是在25年前,那時候看到書店鋪天蓋地的宣傳:這本書影響了很多人的愛情觀,美國掀起了對婚姻忠貞的討論,好多年輕人掀起禁慾行為,他們渴望這種純粹的愛。 於是買了一本讀,對書中故事沒有太深刻的印象。
  • 廊橋遺夢:「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影片名字要叫《廊橋遺夢》,因為它只能是個夢。 或許我應該陳述一下我理解的劇情。第一個故事發生在義大利,年輕的女主碰到了帥氣的德國士兵,他們迅速地墜入愛河,女主跟隨丈夫來到美國小鎮從此開始婚姻生活,他們育有一兒一女,正值青春年華,這樣平淡簡單的生活一直持續著。
  • 豆瓣8.7分《廊橋遺夢》成為經典的背後?只因切中年人的痛點
    似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段痛,而《廊橋遺夢》之所以能成為經久不衰的電影,正是因為它戳中了每個人心中的痛點。《廊橋遺夢》是美國導演克林特自導自演的愛情片和家庭倫理片,改編自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處女作。《廊橋遺夢》講述了國家地理雜誌攝影記者羅伯特來到美國鄉村拍攝曼迪遜橋時,與家庭婦女弗朗西斯卡陷入熱戀的故事。
  • 電影時光|《廊橋遺夢》,看懂已中年
    某天,陰有間歇小雨,這樣的天氣很適合睡懶覺,或者窩在床上讀書、看電影。不知怎麼就翻到了《廊橋遺夢》。這麼多年的經歷,早已讓我明白了當年的自己很多認識是極其膚淺、片面甚至偏激的。一本書,在不同的年齡去讀,感觸和收穫大不一樣,電影也當如是吧!那麼,就重溫一次《廊橋遺夢》吧!老婦人弗朗西斯卡·詹森去世了,留下遺囑要求她的一兒一女將自己的骨灰撒在羅斯曼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