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結婚後遇到今生摯愛是否離婚?

2020-10-03 小煦時光

看了《奇葩說》的辯論,結婚後遇到今生摯愛是否離婚。

看了這題材的電影,《廊橋遺夢》。

一個40歲的家庭婦女,從義大利嫁到美國,老公不讓工作,守著家庭、兒女過平淡的生活。

老公與孩子出門四天,她邂逅一個60歲的攝影師,攝影師帶來新鮮體驗,一起抽菸喝酒,一起做浪漫的事,心動復活的愛情感覺。

女子為悅己者容,買知性衣服,改變農婦的形象。

最後為了家庭、兒女、責任,沒有私奔。

甜蜜的幸福是短暫的,用一輩子來回憶這四天的甜蜜。

死後的遺願就是骨灰撒向他們初識約會的地方,廊橋。

愛情是什麼?婚姻是什麼?婚姻是不是愛情的墳墓?

如果他們私奔,會不會就沒有那麼美好的了?因為只有4天的愛情,沒有被瑣碎單調的婚姻生活所磨滅。

相關焦點

  • 結婚後遇到今生摯愛,會選擇分開嗎
    當婚姻的激情散去,婚外的誘惑隨之而來,若是遇到所謂「摯愛」,要不要和曾經選擇共度一生的人分開呢?曾經遇到了摯愛隨著時間歸於平淡,於是我們不甘心,又遇到了摯愛,但終究還是會歸於平淡,周而復始。《我的前半生》裡的陳俊生,歷盡艱辛地和凌玲在一起,卻被婚後的瑣碎生活打敗,激情不再。最後,陳俊生痛哭:我寧願回到從前,從前的從前。
  • 《廊橋遺夢》|為了追求真愛而出軌,有錯嗎?
    《廊橋遺夢》:不是為了宣傳「出軌」,而是讓我們認真對待婚姻一場意外相遇,造就一場愛情奇緣劇情簡介女主已婚多年,育有一兒一女,有一個平凡而普通卻能夠給他安穩生活的丈夫,一家人生活在農場裡,平淡單調的家庭生活。女主做著世俗裡合格的妻子、母親、家庭主婦角色。
  • 佳片推薦 |《廊橋遺夢》
    事實上,婚姻關係中的倫理幾經變遷:四十年代的《魂斷藍橋》中,費雯·麗苦苦守候著戰場中杳無音訊的未婚夫歸來,卻因為無法忍受自己在等待中為了生存的被迫失身,主動選擇葬身車輪之下;而《廊橋遺夢》幾十年後的當下,社會提倡自由戀愛,出軌似乎再也不是一件需要多少成本的事。片中關於愛情抉擇的兩難境地自然而然地讓我想到了《午夜巴塞隆納》。
  • 《廊橋遺夢》婚外情:如果婚後遇到真愛要不要離婚?
    婚後遇到真愛,是不是要考慮離婚?可以看看《廊橋遺夢》這本書。如果沒有時間看書,也可以去看看同名電影。據說1995年影片在美國一上映,在當時就掀起了一陣離婚狂潮。很多人開始反思自己的婚姻。激起了弗朗西斯卡心底對浪漫生活的渴望,讓她突然發現自己內心的聲音——一個屬於她的少女時期的夢!所以只能說弗朗西斯卡的婚姻生活太無趣,才使她想要逃離。
  • 《廊橋遺夢》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去世
    美國著名作家、電影《廊橋遺夢》原著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3月10日因病在美國德州家中去世,享年77歲。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39年生於美國愛荷華的洛克福特。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92年,沃勒以中篇小說《廊橋遺夢》(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一舉成名,此書榮登美國1993年暢銷書排行榜第一。
  • 《廊橋遺夢》你是否被經典感動?
    《廊橋遺夢》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愛情電影。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梅麗爾·斯特裡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該片於1995年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了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在家人外出的四天裡遇到了《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羅伯特·金凱,在經歷了短暫的浪漫和甜蜜後,嘗到了愛情的滋味。
  • 分享電影:《廊橋遺夢》
    我最喜歡的一句電影臺詞是《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對羅伯特·金凱說的一句話:我才明白,我們瘋狂愛過的,和步入婚姻殿堂的,永遠不是一個人
  • 重溫《廊橋遺夢》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重溫《廊橋遺夢》 2020-10-19 15: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廊橋遺夢》:最好的愛情,是愛而不得
    《廊橋遺夢》是1995年的一部經典影片。《廊橋遺夢》劇照弗朗西斯卡已婚已育,住在美國鄉下。《廊橋遺夢》劇照弗朗西斯卡四天後沒有跟隨羅伯特一起走,直到羅伯特死去,《廊橋遺夢》橫在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中間的,是時間,空間,道德,責任和義務
  • 《廊橋遺夢》:被囚禁的人生
    這證明了《廊橋遺夢》的影響力,也證明許多中國電影導演,不是到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去找素材《廊橋遺夢》選擇把家庭責任置於愛情之上,並把這種選擇表現為一種美,這反映了當時正在興起的美國新保守主義價值觀。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部電影也反映了一種人類永難擺脫的困境——人無非是自己的情感、社會關係乃至生活經歷的囚徒罷了。
  • 豆瓣8.7分《廊橋遺夢》成為經典的背後?只因切中年人的痛點
    似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段痛,而《廊橋遺夢》之所以能成為經久不衰的電影,正是因為它戳中了每個人心中的痛點。《廊橋遺夢》是美國導演克林特自導自演的愛情片和家庭倫理片,改編自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處女作。《廊橋遺夢》講述了國家地理雜誌攝影記者羅伯特來到美國鄉村拍攝曼迪遜橋時,與家庭婦女弗朗西斯卡陷入熱戀的故事。
  • 電影分享:《廊橋遺夢》
    《廊橋遺夢》就是描述本片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面對選擇題內心矛盾最終做出選擇的一部電影。《廊橋遺夢》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電影。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梅麗爾·斯特裡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該片於1995年在美國上映。
  • 《廊橋遺夢》——愛情與道德的較量,放手只因尊重
    美國愛情影片《廊橋遺夢》,是導演兼演員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晚年的一部力作。電影用平實細膩的手法,通過演員的實力表演,展示了已婚村婦與四海為家的攝影師在偶然相遇中產生愛情、真摯相愛,卻無力掙脫道德底線。之後十三年彼此用心守望,死後把骨灰撒在一起作為遺願的悽美愛情故事。
  • 《廊橋遺夢》作者11天寫就經典 成百萬富翁
    篇幅不長的《廊橋遺夢》在上世紀90年代一經出版,就用獨特的語言和情節打動了全世界。然而《廊橋遺夢》的作者、知名美國作家、攝影家和音樂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於3月10日,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家中去世,享年77歲。據他的女兒透露,父親死於多發性骨髓瘤,他已與病魔抗爭許久。
  • 重溫《廊橋遺夢》: 藍色的約定,永遠的廊橋
    《廊橋遺夢》是一部美國大片,九十年代曾風靡各大影院,記得那時看完直接淚奔,內心一直有一種無以言說的悲愴感,而且久久不能平靜。我平時比較喜歡藍色,藍色是天空的顏色,天空高遠而純淨,而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的愛正是一種高遠而純淨的愛,他們跨越時空,永遠飄蕩在古老的廊橋上,我把他們的約定稱之為藍色的約定。
  • 《廊橋遺夢》:讓你追悔一生的,往往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廊橋遺夢》於1995年正式上映,據說上映當年在美國引發了一波離婚熱潮,果然藝術是來源於生活的,生活中的人們才會從藝術中覺察本身。《廊橋遺夢》一、起點是它,終點也是它 《廊橋遺夢》故事發生1965多年後,她得知他的死訊,遂立下遺囑,請求子女將她的骨灰撒於廊橋橋畔,起點是它,終點也是它。
  • 廊橋遺夢:「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影片名字要叫《廊橋遺夢》,因為它只能是個夢。 或許我應該陳述一下我理解的劇情。第一個故事發生在義大利,年輕的女主碰到了帥氣的德國士兵,他們迅速地墜入愛河,女主跟隨丈夫來到美國小鎮從此開始婚姻生活,他們育有一兒一女,正值青春年華,這樣平淡簡單的生活一直持續著。
  • 《廊橋遺夢》:一部「勸退」婚外情的巨著,為何引發了離婚狂潮?
    這是影片《廊橋遺夢》中最讓人動容,又最教人絕望的一句話。影片男女主人公,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他們一個浪跡天涯、四海為家,一個安居一隅、兒女繞膝,他們原是一組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卻在一個偶然的時空裡相知相愛,擁入愛河。這既是一段世俗的婚外情,又是一段反世俗的精神戀愛。
  • 《廊橋遺夢》中精彩的10句話,經典永恆,願你能遇到真愛
    《廊橋遺夢》中精彩的10句話,經典永恆,願你能遇到真愛這個電影在我小時候就經常聽到,它講述的是一個美國鄉村發生的愛情故事。故事裡家庭美滿的女主人公在丈夫和子女外出時邂逅了她從未預料到的刻骨銘心的愛情。1992年,沃勒寫出了《廊橋遺夢》,一舉成名。小說大獲成功之後,沃勒從默默無聞的作家搖身變成百萬富翁。1995年這本小說被美國華納兄弟公司拍成電影。電影一經播出,也立刻引起轟動。電影延續了小說的輝煌,曾獲1996年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和第53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劇情提名,全球票房收入超過1.82億美元。
  • 《廊橋遺夢》—不光是哭著愛慕,也有笑著羨慕
    大學的時候看過一遍《廊橋遺夢》,那時候使勁讓自己共情,也只能是假裝懂了。轉眼間也到了中年,自己也為人妻為人母,再看一遍又是一番新的滋味。由著名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並攜手梅麗爾·斯特裡普主演的電影版《廊橋遺夢》上映於1995年,電影上映之後,立即便引發了比小說出版時更大範圍的離婚狂潮。但願因為電影而選擇離婚的人是真正審視過自己的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