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同仁,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我們一年一度的盛會又如期進行,儘管今年遭遇疫情,但是學會會員們依然表達了對於我們學會的一種強烈的熱情。據不完全統計,今天到場的會員代表達到了470多人,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我們舉辦這麼一個隆重的盛會,充分體現出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的同仁們,對於影視學術和影視學科建設的一種關切,所以對於大家對學會工作積極的支持和參與,也對我們共同事業的熱情支持,我心存感激,在這裡也向大家表示敬意!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面向未來的戲劇與影視學科創新發展的若干思考」。面向未來,中國戲劇與影視學科將會有一種怎樣的景觀和情形?這將涉及到新的環境和新的需求,涉及到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也涉及到新的思路和新的理念。
首先從新環境來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當下和未來中國與世界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大變局深層次的情形,實際上是中國和美國作為全球化的引領者。以美國為代表的舊全球化已經引發了世界各國的詬病,因為它是美國至上、美國中心的理念,這種理念發展到一定程度,已經成為妨礙世界發展的一個阻力。而2012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我們迅速成為了世界經濟的火車頭。這些年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提升,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中國事實上已經開啟了新的全球化徵程,這種徵程體現體現在一帶一路,體現在金磚五國,體現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重要的主張上。以中國為主導的新全球化和美國主導的舊全球化發生了激烈的衝突,這也從深層次上體現了東西方文明之間的衝突。這種衝突不僅體現在軍事經濟和政治領域,也體現在文化、傳播、影視等領域。這是一種全面的東西方的對峙,這種對峙讓我們面臨著一種全新的環境,東西方文明的衝突已經是一個現實問題。如何面對這樣的衝突、尋找最恰當和最理想的通途,這是我們面向未來所處的第一個新環境問題。當下,單邊主義的思路實際上已經很難為繼,但是新全球化的引領也是困難重重,畢竟世界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西方文明主導的過程。在大的文化背景上,實際上我們是受制於這麼一種困惑,這是中國影視教育不得不考慮的一種新環境,這種情形也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
第二個新環境是融合發展,剛才王效傑總工在前面的致辭中也講到,今天這個時代是高科技發展影響世界的新時代。在我看來,這種融合至少有三個層面:第一是技術融合,第二是媒介融合,第三是文化融合。首先是技術融合方面,傳統技術和新興技術正在融合。原來處於不同領域的新技術也在融合,比如說廣播電視和新媒體的融合、電影和新媒體的融合、三網融合、臺網融合等等。還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技術,比如說5G、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這些新技術的融入,打破了我們傳統的技術邊界。原來由於技術的原因分割出來的不同工種和門類也在新的環境中融合,這對我們影視教育的影響非常之大。第二個是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就是不同的介質、不同的平臺也在打破邊界。原來的報紙指的是紙制的報紙,但是今天所有的報社都已經網際網路化,也都在新的融合中,把音視頻和紙質文字打通,變成了全媒介的平臺。原來的廣播和電視只做廣播電視,而現在它也在向文字和新媒體領域拓展。新興網際網路媒體更是這樣,它會吸納各種傳統媒介變成更新的介質,這種媒介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這也是我們影視教育面臨的新環境。第三是文化融合。過去因為年齡的原因、區域的原因、種族和國家的原因,不同文化是沒有辦法融合的。但是,今天我們看到,在四川就有一個案例,比如李子柒。李子柒這一現象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她竟然可以跨越數百個國家、不同語言、種族、文化,成為一個世界級的景觀。這種融合就使得我們看到,影視教育以往面對的是傳統的技術,而在今天,我們說技術融合、媒介融合、文化融合,給我們的影視教育在專業設置、學科設置上出了新的命題,我們到底怎麼樣去設計才能夠適應今天這種高科技發展形成的融合發展局面?這是我想講的兩個重要的環境。
從我們面臨的需求來看,至少有三種需求是顯性的:第一是國家需求,第二是行業需求,第三是影視教育自身的需求。
首先從國家需求來講,中國現在引領全球化,但是大家會發現我們非常被動。因為世界上80%的國家可能是宗教國家,中國不是,80%以上可能是所謂的美國式民主國家,中國也不是。我們在很多方面跟西方文化,跟這個世界的百分之八九十的文化取向都不同,這就形成了輿論格局上的西強我弱。妖魔化中國的現狀依然沒有改變,西方依然會覺得中國是一個跟他們不同的怪物。輿論上的西強我弱將長期存在,這是我國要打破這種格局的迫切需求,我們需要改變這種局面。世界都沾著中國的光,都想著中國的福利,但是他前腳掏你的錢包,後腳在輿論上罵你,誰受得了是吧?第二是意識形態的對峙。由於無論是政黨制度,還是國家的政治制度,我們都是中國特色的一整套體系,這套體系和西方的意識形態完全不同,而這種意識形態之爭也將是個長期的一個博弈。這次疫情中國打了一次翻身仗,我們通過強有力的國家管制,有效遏制了有可能在中國蔓延成人類世界災難的巨大災情。這一災情被中國控制住了。當然我們封城、抗疫的種種政策,在西方輿論中也有褒貶的不同意見,但總體上,這個強有力的事實——即中國抗擊疫情的巨大成功,讓西方不得不服氣中國共產黨執政的能力,不得不服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力量。這些事實都是東西方意識形態爭執和博弈當中很重要的問題,也是我們國家迫切想要產生新需求的要點。第三是文化價值。文化價值是個深層次的問題,中國幾千年積澱的文化價值體系和西方文化價值體系十分不同,中國是以集體主義為基礎的話語體系,這和西方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形成長期的對峙。因此,在輿論格局、意識形態格局和文化價值格局上,東西方的衝突將是一個長期問題,而這也是國家層面打破的已有的、僵化的格局的迫切需要,以及贏得中國主導權,整體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強力的國家需求。
接著,從行業需求來看,戲劇這個行業在逐漸變成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隨著城鎮化的大規模拓展,城鎮生活、小區生活逐漸成為主流,戲劇將成為一種日常化的生活方式,戲劇人才在未來也將會有大量的需求。從電影來講,現在中國的電影產業有三個重要特徵:第一是我們擁有最大的銀幕數和觀影人數,第二是我們擁有超高的票房,第三是我們的創作能力。中國的銀幕數和觀影數全球第一,票房位居全球第二,生產電影數量全球第三——一年產出在800至1000部左右,而這個「一、二、三」的體量使得我國電影產業將來對人才有很大的缺口和需求。再看電視,儘管大家都在唱衰電視,但實際上它也面臨著新技術的挑戰和轉型升級的要求,未來的電視行業應該還有很大前景,因此我們不應該簡單地唱衰電視,這是不符合規律的。當然,電視需要經歷一個艱難的轉型升級的過程,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行業對於新型電視人才也有迫切的需求。
再看教育本身的需求。在先前的領導致辭當中,提到了「雙一流」和新文科的問題,這也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張樹庭副校長在前面講到,「雙一流」是新時代教育的指揮棒,這是中國教育部主導的新的評價體系。至於新文科,我認為它有兩個要點,第一強調中國價值,第二強調學科交叉融合。在當今時代,新文科面臨著一個迫切需要改變的問題:由於新技術的發展,專業學科面臨調整,而剛剛確定的國家第14個學科門類,明確的將交叉學科變成一個獨立的門類,這實際上在新文科體現著一個同樣的理念。未來的專業學科發展應該是融合的狀態,特別是在影視專業、影視教育中,傳統的工種分設包括電視的採編播、電影的編導演攝美,在未來都面臨著重新調整,當然,如何進行調整是一個考驗我們的難題。因此,在這個新的教育發展背景下,我們的學科、專業都面臨著全新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創造新模式。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第二個大的問題就是:我們面臨什麼樣的難題?會有多少挑戰?
首先我們必須要看到,到目前為止我國影視學術和學科對於行業和國家而言,無論是人才培養的貢獻度、學術研究的貢獻度、社會服務的貢獻度,還是文化傳承創新的貢獻度,從更高的要求來看都還是遠遠不足的。我們還不能說,我們學科有力支撐了國家的各種新需求,跟這些需求相比,我們的貢獻度還是不足的。
除了貢獻度以外,從人才培養上來看,師資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還有待提升。現在我國開設戲劇與影視專業學科的有1000所高等院校,但無論是應用型還是學術型的師資都遠遠不足,我國高端的影視教育學師資隊伍還遠遠不夠,這是我們的一個現狀,需要慢慢改變。從人才培養的類型來看,除了傳統的工種類型,我們特別需要的國際型、複合型和各種新工種的精專型人才,這是一個需要改變的局面。國際型指的不僅是語言上的國際化,而且需要熟悉國際規則;複合型指的則是一專多能;新的精專型就是在新興的工種當中在某一方面有極強的優勢。比如最近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正在開發一套預演系統,這一預演系統的作用在於將電影電視創作的未來景觀提前做一個預設,這種預設將大大降低成本,因此這一預演系統未來的工程師、設計師一定是搶手的工種和專業。現在我們還沒有針對這種人才類型成熟的培養經驗,但這些都是我們可能非常需要的人才類型。
在學術研究和科學研究方面,電影電視的學術研究理論落後於實踐,學術影響力薄弱且標誌性重要成果還不足。儘管戲劇與影視學科現在慢慢比原來有更好的發展,但是評選長江學者以及國家級、省部級的各種獎項中,總體來說還遠遠不夠。
在社會服務方面,剛才王效傑總工也說到,我們對於行業的諮詢和支撐是有力的。其實影視行業迫切需要學界給它非常到位的社會服務,但現在看來仍存在著不全面和不充分的問題。不全面體現在對於一些新工種,我們完全不懂,也無法提供相應的人才。不充分體現於我們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到一定程度就無法繼續深入,面對行業深層次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還很難完全提供諮詢服務。
在文化傳承創新方面,我們的問題在於:在文化傳播力總體上說我們是否能夠進行文化傳承創新?影視和影視教育能夠對無論是我們對中國的影視文化還是整個國家文化競爭力、原創力、傳播力、影響力、引領力的提升中做多少貢獻?
面對新環境、新問題,中國戲劇與影視學科未來將有怎樣的發展和創新?我有以下幾點思路和理念跟各位分享:第一是中國特色,第二個是高質量,第三個是傳承與創新。
第一是中國特色。中國特色涉及到中國價值、中國理念和中國模式。無論是新文科,還是新技術,中國要引領新全球化,在影視教育、影視學科方面,首先要用中國價值統領一切,但現在我們的教科書以及話語體系、核心理念、深層次的價值之上仍以西方形式為主。比如說在實踐領域,電視上大批量的綜藝節目都是西方節目模式,而電影最核心的還是好萊塢模式。滲透到每個學科的點上的問題,在價值層面都仍比較偏西方。因此,在未來我們需要加強對中國影視文化的傳統經驗進行進一步梳理總結和提煉提升,在融會貫通世界各國影視文化中提煉出更具中國特色的價值。其次是中國理念,中國影視發展的土壤不同於西方,它關於影視的價值功能和運營的方式都體現出中國特色的理念,這些理念也是需要我們不斷總結、梳理和提升。再次是中國模式,中國不同區域、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影視傳媒、影視藝術運營模式,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梳理,整合起來就是對於中國特色的提煉、提升,這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於學科同樣有這個問題,如果在戲劇與影視學科上能夠提煉出中國特色,我們就能夠在世界舞臺上形成我們的價值和影響力。
第二是高質量。高質量指的是人才、學術成果、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承創新。在上述領域中我們能否有更高水準、更高質量的成果和人才,如果本學科的師資能夠像文學那樣形成更高端的人才聚集,如果我們能出現像第四代、第五代導演那樣的傑出人才,我們就完成了我們的使命。無論是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還是文化傳承創新都一樣,高質量的成果是我們未來必須追求的目標。
最後則是傳承與創新。傳承與創新特別強調的是創新的模式,在我看來有三種類型創新對戲劇與影視學科非常重要。一是自主創新,即根據各高校自身的特點,推出原創性的專業學科。在本次學科評估和新的學位點申報中,許多學位點、學科點結合自己的區域特點和學校特點,提煉出了一些獨特的學科方向,這是我們特別值得推廣和鼓勵的。二是融合創新,也就是學科之間的交叉,比如說把影視和心理學結合起來形成影視心理學,把影視和教育學結合起來形成影視教育學......不同門類學科的交叉形成全新的學科方向。三是延伸創新。延伸創新就是在已有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比如說廣播電視藝術學就是廣播電視文藝編輯延伸到文藝編導、廣播電視編導、再提升到廣播電視藝術學的結果,從專業到學科的緩慢的延伸性創新。同樣道理,傳媒藝術學實際上是在廣播電視藝術學和傳播藝術的基礎上雜糅拓展的一個新的方向領域,這都是我們學科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新的可能性。我認為,學科的創新是一個沒有止境的工作,學科的發展不僅是為自己,也是為整個影視教育和影視行業,甚至為國家的文化發展助力,所以我們的使命應該不限於自己。
因此,戲劇與影視學科創新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不僅影響到其自身的發展,也影響到相關聯的多個層面的需求。面向未來中國戲劇與影視學科充滿了各種挑戰和壓力,但是總的說來面臨的機遇更多。因此,我們需要抓住機遇,協同努力,大家一起把中國的戲劇與影視學科推向新的一個高度。
我的講話到此結束,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謝謝!
責任編輯: 4114R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