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服飾以顏色論尊卑

2020-12-21 漢服衣冠

中國傳統服色尊卑有別,等級森嚴,其色彩製作具有鮮明的特定性。如:皇帝龍袍色用明黃,他人不敢覬覦。但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上,每個朝代都有著自己的專用色彩。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看隨著時間和朝代的更替,這些色彩也在相互更替和變遷:夏,黑:商,白:周,紅:秦,黑;漢,紅:唐,黃;宋,清淡;明,鮮豔;清,清淡。

此外,《周禮》規定「禮服」、「朝服」的主色為青、赤、黃、白、黑五種特定的色彩。而《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九文、六採、五章,以奉五色。」又指明這五種主色構成的服飾,分別用於相應的著裝者。

漢代以紅色為上服,青綠色較次。吏卒衣黑,平民衣白,罪犯衣赭。「散民不敢服雜採」,只能以單色和獨色為主。通常,特定性是指因時、因地而設定的服色,如漢代的「五時衣」,即為按時節而變換色彩的服飾。

《後漢書·東平憲王傳》:「乃閱陰太后舊時器服,愴然動容,乃命留五時衣各一襲。」註:「五時衣,謂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也。」

然而就整個古代社會的服飾色彩運用來說,又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常用色

常用色是指「服制"規定使用的色彩,如青、赤、黃、白、黑五色,或是「服制」允許使用的色彩,如民間服上所見者。

禁用色

禁用色對象主要有兩人類: 類是統治階層內部的,如官員品級服需按等用服色,除特殊情況外,低級官員不得用高級官員服色;另一類是針對軍民士庶的,這是歷代「服制」詔禁的主要內容。另還有限用色,指朝廷限於某個人或某個階層服用的色彩。

限用色與禁用色是互相關連的,如唐代以後,黃色為皇帝專用色,限皇帝(或皇室)使用,而對官民來說即是禁用色。

正色:「正色」,指純色

青五方正色之一。在中國古代陰陽五筆學說中,青為木、為東、為春。色彩形象廣博、寧靜。地位卑下如婢女,稱作「青衣」。藍與青屬同一大類。藍,深青色藍色深而青色淺。

赤五方正色之一。在古代陰陽五行學說中,赤為火、為南、為夏。色彩形象熱烈、鮮明。服赤乃附會赤系火德。赤衣,貴官所著,但亦為隸卒、囚徒服。

作為正色而為上層統治階級所重視的是「朱」

黃五方正色之一。古代陰陽五行學說中,黃為土,居中。《詩·邶風·綠衣》:「綠衣黃裳」。朱熹集傳:「黃,中央土之正色。」色彩形象莊嚴、輝煌,是中國儒家思想中地位極高的色彩。傳說黃帝服黃衣,戴黃冠。古代臘祭時穿黃衣,《禮記·效特牲》:「黃衣黃冠而祭。」到後來,五色的地位被分出高低,黃色幾乎成為皇家的專用色彩。

從史料上看,隋代對常人尚不禁黃,隋文帝聽朝時著赭黃色文綾袍,與朝臣同服。所不同者,在帶上加飾十三個環。唐制,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服綢、、布,色用黃、白。可見初亦不禁黃。據傳,後以洛陽縣尉柳服黃衣夜行,為部人所毆,故一律不得服黃。

白五方正色之一。古代陰陽五行學說中,白為金、為西、為秋。色彩形象純淨、冷峻。古代未仕者服色多用白、稱「白衣」,「白丁」。南朝時,白帽白衫不局限於「白丁」或「吉服」,官宦士庶均用。唐宋間白衫便服,兼為兇服。

黑方正色之一。古代陰陽五筆學說中,黑為水、為北、為冬。色彩形象深沉、嚴肅。古代軍士衣黑衣,因而「黑衣」為軍士代稱。黑色又是死喪之色,在歷代喪禮中常見。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服飾的前世今生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是單一地存在,更不機械呆板,而是變化多姿,豐富多彩,是物質與精神的共同載體。
  • 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
    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目錄:1、商周時期--華夏服飾2、秦漢--傳統冠服制的確立 3、魏晉南北朝時期--胡服的流行  4、隋唐時期--服裝的轉變——《左傳·定公十年·孔穎達疏 》 中國傳統服飾的兩種基本形制   傳統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
  • 中國傳統服飾
    所以,在中國傳統上,服裝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遠超出服裝在現代社會的地位。中國有超過4000年以上的確定的歷史,將近1400年的服裝歷史闡述,這其中包括六個時期:有五個主要朝代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和一個時期—民國時期,分別向我們展示了主要男裝和女裝的樣式、細節和色彩等。
  • 中國歷代服飾的變遷(一)
    ,貫穿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歷史。從服飾的演變中可以看出歷史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和中國文化審美意識的嬗變。無論是商的「威嚴莊重」,周的「秩序井然」,戰國的「清新」,漢的「凝重」,還是六朝的「清瘦」,唐的「豐滿華麗」,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壯豪放」,明的「敦厚繁麗」,清的「纖巧」,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人的審美設計傾向和思想內涵。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隋唐和宋遼金服飾藝術
    事實上,在中國20世紀以前的數千年裡,服飾總的特點是比較保守封閉的,像唐朝女子這樣大膽袒露、這樣男女不分,是絕無僅有的,因為這是和禮教相違背的。隋唐婦女髮飾宋遼金元明清,是「古典時期」中國服飾藝術歷經多種變動的時代。
  • 「垂衣裳而天下治」,從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看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觀
    引言:中國服飾講究「神形具備」,這和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密切相連。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都發生全面大變革。經濟上,鐵農具的改良,使得以糧食和桑蠶種植為代表的農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諸侯各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推動了政治上的變革。
  • 中國傳統服飾的過往
    服飾是文化與歷史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也被稱作「穿在身上的歷史」。中國古代服飾主要介紹了中國由商周時期到清朝的服裝形式,制度,從原始社會的貫頭衣,到上周時期的曲裾深衣,隋唐襦裙,宋褙子,明襖裙,中國服飾在朝代更迭中既保持著統一性,又極富時代色彩,為中華文明留下了一抹豔麗。
  • 【中韓文化】—— 傳統服飾
    在中韓兩國的傳統佳節中,除了豐富的傳統美食,各具特色的傳統服飾,也可謂一大亮點。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兩國的傳統服飾——韓服與漢服。      在韓國,每逢重要節日,人們大多會以傳統服飾來表現節日氣氛。以剛剛過去的中秋節(추석)為例,節日當天,不少家族仍保留著換上新制韓服,進行祭祀活動的傳統。時至今日,韓國人在傳統節日或有婚慶喜事的日子裡,都有穿韓服的習俗。
  • 東方審美主創:姑蘇藍氏呈現的中國服飾傳統文化
    其中姑蘇藍氏是一種較為中和的呈現,讓該劇成為眾多古裝劇中千篇一律的東方審美的主創和清流之一,最為明顯的就是素色的服裝配飾,藍氏家族的著裝顏色以藍、白色為主,包括抹額、腰封、鞋靴等,處處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匠心精神,令人驚嘆。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傳統工藝作為靈感,目的是發現根植於生活中的手工藝帶來的美感,原始地呈現中國美。民族傳統服飾了解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指服飾材料製作技術、服飾製作工藝和服飾裝飾工藝,包括服裝製作工藝民族傳統服飾以平面結構為主,輪廓比較簡單且各自有固定的樣式,所以人們就把心思花在了服裝的裝飾上。在少數民族服飾中,服裝的領口、袖口、前胸、雙肩、下擺等處是整件衣服中最為出彩的部位,這些部位往往被施以精細的刺繡、挑花、串珠、鑲條、滾邊等工藝製作的圖案,甚至一件服裝的製作周期最長可達數年,由此催生發展出極盡精巧的傳統手工藝。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漢代婦女禮服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它有幾個突出特點:中央集權分崩離析;傳統禮教急遽解體;南北方各民族間相互交流相互融合。這種特點對服飾都產生了影響。
  • 中國古代服飾演變,五分鐘帶你了解各個時期的服飾
    漢服指漢民族傳統服飾,那你知道各個時期的服飾都是什麼樣的嗎?原始時期原始人將獸皮拼接成衣服禦寒。新石器時代,農業和紡織出現,人們開始用麻布縫製衣服。此時的衣服形制是上衣下裳,顏色是上玄下黃。此種服色觀念來源於「天地崇拜」,影響深遠。
  • 命途多舛的迪士尼中國公主~從花木蘭看中國傳統顏色
    一直火在熱搜上的《花木蘭》 作為迪士尼裡的唯一位中國公主,中國觀眾對於這部電影傾注了太多的期待。除去妝容,服飾其實顏色也有我們自己的「中國傳統顏色」今天銀蛇就帶大家來看看以及他們在軟裝可以如何體現吧~
  • 中國古代服飾(一)
    古代服飾商代服裝  中國古代的殷商時期開始有了文字,那時的文字絕大多數是象形字,甚至是圖畫。從甲骨文中我們可以見到衣、履、黃裳、帶、袂等反映服飾著裝的字樣。服飾形制也由於尊卑等級的存在、禮儀的需要而進一步規範化,被納入「禮治」範圍,尊卑貴賤,各有分別。 這時候服飾的專用界限等級標誌開始清晰,品種類別也相應地增加,像宮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時專有祭禮服,上朝大典時有朝會服,軍事之中專有從戎服,婚嫁之儀專用婚禮服,弔喪時又有喪服。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是全部應用傳統面料,還是傳統面料與現代面料混合使用,都要統一在明確的設計風格之下,必須將傳統面料與其他設計因素(如款式、版型、製作)相互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傳統面料的作用。為利用日本傳統印花布設計的服裝,純棉印花布料與簡潔、樸素的服裝風格協調一致; 為美洲民族風格印花面料的運用:為採用東歐傳統風格與中國傳統風格的面料設計的春夏服裝:為採用日本傳統風格的面料設計的服裝。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黃平苗族,盛裝設計
    黃平苗族服飾款式風貌屬於黃平這一支系的苗族,以過去而言,其男裝為青黑色短衣、對襟布扣,包青色頭帕,過筒褲,較為簡樸;而女裝則以交領上衣和百褶裙為基本款式,以自織自染的青土布為主要材料,喜用幾何圖案繡花裝飾,色彩豔麗,明快悅目,有其獨特藝術風格。每逢傳統節日,姑娘們穿上自己精心繡刺的盛裝,佩戴上琳琅滿目的銀飾品,踏著悠揚的蘆笙樂曲,載歌載舞,其情景分外動人。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苗族有了知識文化,不再需要通過服飾來記載本民族的歷史,苗族服飾的社會職責遠去了,這就使得傳統服飾的傳承機制逐漸走向沒落。過去,苗族服飾的傳統工藝是代代相承的。現在,苗族女孩接受學校現代科學文化教育,不可能像長輩那樣自童年起就耐心學習挑花刺繡,苗族傳統服飾漸漸失去了傳承機制。掌握傳統服飾技藝的人數在減少,工藝的精細程度也在減弱。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清朝服飾美學
    特別是扣子的使用,衝破了傳統袍衫只能兩襟相掩以帶纏之的古老模式,出現了對襟、大襟、缺襟等新式樣,大大豐富了清代的服裝式樣。其次,馬褂之所以倍受人們的青睞,以致達到「無貴賤皆服之」的程度,除了穿著方便、式樣豐富以外,更重要的還在於那因頗為不凡的歷史而名為「得勝褂」之美稱。
  • 讓點染中國服飾3000年的草木,給你一點顏色瞧瞧
    這是《詩經.小雅》裡的詩句,它記錄了一種傳統工藝。是用草木為布匹麻線染色的傳統工藝。這種取材自山川大地,藉助自然本身的魔力,順應四季變化,依節氣時令染出不同的顏色。  從詩經的記載來看,植物染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然而自一百年前,西方化學染料傳入中國,植物染逐漸沉寂,淡出人們的視野。  如今,植物染又漸漸重回入人們的視野。
  • 漢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
    漢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與日本和服相比,漢服歷史悠久。與和服的寬敞典雅相比,穿著漢服的女性更加優雅、典雅,展現了中國禮儀之鄉的魅力。那麼,漢服在不同朝代之間有什麼區別? 漢服的歷史發展 《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