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服色尊卑有別,等級森嚴,其色彩製作具有鮮明的特定性。如:皇帝龍袍色用明黃,他人不敢覬覦。但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上,每個朝代都有著自己的專用色彩。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看隨著時間和朝代的更替,這些色彩也在相互更替和變遷:夏,黑:商,白:周,紅:秦,黑;漢,紅:唐,黃;宋,清淡;明,鮮豔;清,清淡。
此外,《周禮》規定「禮服」、「朝服」的主色為青、赤、黃、白、黑五種特定的色彩。而《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九文、六採、五章,以奉五色。」又指明這五種主色構成的服飾,分別用於相應的著裝者。
漢代以紅色為上服,青綠色較次。吏卒衣黑,平民衣白,罪犯衣赭。「散民不敢服雜採」,只能以單色和獨色為主。通常,特定性是指因時、因地而設定的服色,如漢代的「五時衣」,即為按時節而變換色彩的服飾。
《後漢書·東平憲王傳》:「乃閱陰太后舊時器服,愴然動容,乃命留五時衣各一襲。」註:「五時衣,謂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也。」
然而就整個古代社會的服飾色彩運用來說,又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常用色
常用色是指「服制"規定使用的色彩,如青、赤、黃、白、黑五色,或是「服制」允許使用的色彩,如民間服上所見者。
禁用色
禁用色對象主要有兩人類: 類是統治階層內部的,如官員品級服需按等用服色,除特殊情況外,低級官員不得用高級官員服色;另一類是針對軍民士庶的,這是歷代「服制」詔禁的主要內容。另還有限用色,指朝廷限於某個人或某個階層服用的色彩。
限用色與禁用色是互相關連的,如唐代以後,黃色為皇帝專用色,限皇帝(或皇室)使用,而對官民來說即是禁用色。
正色:「正色」,指純色
青五方正色之一。在中國古代陰陽五筆學說中,青為木、為東、為春。色彩形象廣博、寧靜。地位卑下如婢女,稱作「青衣」。藍與青屬同一大類。藍,深青色藍色深而青色淺。
赤五方正色之一。在古代陰陽五行學說中,赤為火、為南、為夏。色彩形象熱烈、鮮明。服赤乃附會赤系火德。赤衣,貴官所著,但亦為隸卒、囚徒服。
作為正色而為上層統治階級所重視的是「朱」
黃五方正色之一。古代陰陽五行學說中,黃為土,居中。《詩·邶風·綠衣》:「綠衣黃裳」。朱熹集傳:「黃,中央土之正色。」色彩形象莊嚴、輝煌,是中國儒家思想中地位極高的色彩。傳說黃帝服黃衣,戴黃冠。古代臘祭時穿黃衣,《禮記·效特牲》:「黃衣黃冠而祭。」到後來,五色的地位被分出高低,黃色幾乎成為皇家的專用色彩。
從史料上看,隋代對常人尚不禁黃,隋文帝聽朝時著赭黃色文綾袍,與朝臣同服。所不同者,在帶上加飾十三個環。唐制,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服綢、、布,色用黃、白。可見初亦不禁黃。據傳,後以洛陽縣尉柳服黃衣夜行,為部人所毆,故一律不得服黃。
白五方正色之一。古代陰陽五行學說中,白為金、為西、為秋。色彩形象純淨、冷峻。古代未仕者服色多用白、稱「白衣」,「白丁」。南朝時,白帽白衫不局限於「白丁」或「吉服」,官宦士庶均用。唐宋間白衫便服,兼為兇服。
黑方正色之一。古代陰陽五筆學說中,黑為水、為北、為冬。色彩形象深沉、嚴肅。古代軍士衣黑衣,因而「黑衣」為軍士代稱。黑色又是死喪之色,在歷代喪禮中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