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同學】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鋼琴課堂」關注。
【老同學】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事跡:沈文裕,重慶市萬州人。曾在德國卡爾斯魯厄國立音樂大學、漢諾瓦音樂戲劇大學學習。17歲時,獲得第14屆伊莉莎白王后國際鋼琴大賽第二名,成為該項大賽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18歲時,榮獲拉赫瑪尼諾夫國際鋼琴大賽第一名。歐洲專業媒體將他和郎朗、李雲迪一起評為「中國鋼琴三劍客」。
感言:對於我的夢想,無論外界怎麼評論,我依舊會堅信、堅持。因為,我永遠不會放棄我的鋼琴大師夢。
5歲時用玩具鋼琴彈出電視劇主題曲,18歲榮獲拉赫瑪尼諾夫國際鋼琴大賽第一名,重慶鋼琴家沈文裕在黑白琴鍵上演繹夢想,一度風靡整個歐洲乃至全球古典音樂界。
人生有起有落,回國後的沈文裕經歷了一連串的不如意,但成為鋼琴大師的夢想卻一直沒有改變。與音樂相伴,沈文裕的人生註定為了鋼琴大師夢痴而不悔。
歐洲專業媒體把他稱為「中國鋼琴三劍客」之一
3月的北京,乍暖還寒。在大興區的一個居民小區裡,沈文裕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我的夢想是成為鋼琴大師。」28歲的重慶鋼琴家沈文裕在談及自己的夢想時顯得信心十足,甚至隨後補上一句更為自信的話:「我現在應該已經是鋼琴大師了。」
事實上,沈文裕並非是盲目自大。拋開他是否真正是鋼琴大師的爭論,沈文裕至少是一個得到國內外鋼琴權威認可的鋼琴天才。
5歲時未經任何學習就彈出電視劇主題曲,9歲時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10歲時受邀赴南非巡迴演出,12歲時考入德國卡爾斯魯厄音樂學院,17歲時獲得第14屆伊莉莎白王后國際鋼琴大賽第二名……精彩履歷在他18歲時達到巔峰——2005年,在美國落杉磯舉行的拉赫瑪尼諾夫國際鋼琴大賽上,沈文裕榮獲大賽第一名。
拉赫瑪尼諾夫是俄羅斯古典音樂作曲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國際鋼琴大賽,是國際鋼琴界的頂級賽事之一。
沈文裕的參賽曲目是拉赫瑪尼諾夫所作《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俗稱「拉三」。這是一首有著多達十多萬個音符的鋼琴協奏曲,連作曲者本人首演該曲時也戲稱為「大象之作」,其艱深和難度為世界鋼琴界共知。
這次大賽後,歐洲專業媒體評價沈文裕的演奏「比任何大師都美妙」,把他與郎朗、李雲迪並稱為「中國鋼琴三劍客」。
從中國到歐洲再到美國,所有聽過沈文裕現場演奏的權威行家,對沈文裕都不吝溢美之詞,他們共同的評價就是4個字:鋼琴天才。
德國樂評家霍爾維茵甚至曾在沈文裕的音樂會開場前,在人群中莊重地退後數步,脫帽向沈文裕的父親深鞠躬,以表示他對沈父培養出鋼琴天才的敬意。
先後在歐洲兩大音樂學院進修,師從德國音樂教育「三駕馬車」之一的凱沫林,在歐洲最頂級的演奏廳進行演奏,獲得國際頂級鋼琴大賽第一名……連沈文裕的導師凱沫林也曾感慨:整個歐洲已向沈文裕敞開了音樂的大門。
在鋼琴大師這個夢想的徵途上,沈文裕已無比接近登頂。
鋼琴天才背後的付出
儘管沈文裕的鋼琴天賦是天才級,但並不意味著他的成功就是上天賜予。在這條寂寞的音樂之路上,他的汗水與付出太多太多。
1986年,沈文裕出生於萬州。現已年近三十的他,卻有著孩子般的單純與不諳世事。這與二十多年來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練鋼琴功的經歷,有著絕對的因果關係。
從5歲時用玩具鋼琴完整彈出電視劇主題曲那一天開始,沈文裕的鋼琴天賦就被充分挖掘,先後師從由地區到國家級的多位鋼琴老師。
在父母的極大期望之下,與一般男孩子各個時期的個性發展不同,沈文裕自小即顯示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乖順和刻苦。面對鋼琴,他真正做到了一個成年人都難以做到的「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孩提時代,他每天練琴的時間,遠超文化課學習時間。
與生俱來的天賦加上後天刻意強化的訓練,讓沈文裕在鋼琴演奏上的進步,每一年都有驚人突破——
7歲,拿下《莫扎特協奏曲KV488》;8歲,已能演奏莫扎特全部鋼琴「奏鳴曲」;9歲,在重慶主城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10歲,能演奏蕭邦第一和第二鋼琴協奏曲及許多世界鋼琴名曲。
「他沒有其他興趣,練琴他的唯一愛好。」沈文裕的母親說,兒子經常整天整天不出門,就坐在那裡不停地練琴,直到汗流浹背。
人們常說音樂有著超越現實的魔力。這一點在沈文裕的身上被成倍放大。早已成年的他至今未戀愛,但對那架花掉他多年演出費用的斯坦威演奏琴,卻有著近乎痴迷的情感。如今他每天陪伴這架鋼琴的時間,超過做其他事情的時間總和。
沈文裕個子不高,眉眼之間仍舊保留著少年時代的絕大部分特徵,加上他恬淡安靜的性子,所以他笑言常被別人認作是一個學生。不過一旦他坐上鋼琴前的那張凳子,他便像是一臺發動著的超級引擎,渾身上下散發出一種難以言狀的澎湃動力。
每每彈至忘情處,他略顯單薄的身軀會以一種充滿視覺衝擊力的張揚和扭曲,顯示出超強的生命爆發力。待一曲終了時,他必定會以半起立的方式用手在空中劃出一道力道極強的休止符,白淨的臉頰上也興奮得湧上一抹紅暈。
而當鋼琴餘音徹底消散於空氣中時,沈文裕會立即恢復既往的沉靜,甚至是木訥。
落寞亦不改初心
或許上帝在給予一個人天賦的同時,也會給予其相應的考驗。2005年,原本應該繼續在德國進修的沈文裕,由於一系列複雜原因,在赴美參加拉赫瑪尼諾夫國際鋼琴大賽並拿到第一名後,便悄然回國。
原本以為憑藉在歐洲以及各種世界鋼琴大賽獲得的榮譽,回國後便有一番作為的沈文裕,卻意外地迎來了人生這個大演奏廳中的冷場。古典音樂的小眾性、個人性格的局限性等因素,讓沈文裕回國後沒有延續國外的輝煌和傳奇,逐漸趨於邊緣化。
現實的不如意,給沈文裕帶來了種種困擾。回國以後的幾年間,沈文裕幾乎沒有參加過一次嚴肅音樂演奏會,只是偶爾赴中小城市進行商演,境遇每況愈下——頂著天才的頭銜卻飽嘗「冷板凳」的命運。
沈文裕在沉寂8年後,於2013年迎來了眾多媒體的關注。只是這個少年成名、青年沉寂的重慶小夥子,被貼上了「迷失」、「落魄」等諸多灰色標籤。
沈文裕不喜歡標籤,卻無力對抗。他選擇了更多地將自己深藏於音樂的世界裡。他幾乎每天都在位於地下室的鋼琴室裡,拍攝自己彈奏世界古典名曲的視頻,然後上傳網絡。
在沈文裕的微博裡,這樣的視頻已經上千個。隨意的穿著、略顯寒酸的地下室以及簡陋的錄音錄像設備,引發了人們對沈文裕近況的擔憂。
許多人認為,沈文裕此舉是在一步步「做空」自己的音樂前途,希望他立即停止這樣毫無意義的努力。
面對眾說紛紜的言論,沈文裕最終選擇了繼續自己最擅長的方式:用音樂屏蔽這一切。
「就把上傳演奏視頻當做是對這些年支持我的粉絲的回饋吧,這是我目前能回饋社會的唯一方式了。」沈文裕說,對於他的夢想,無論外界怎麼評論,他依舊會堅信、堅持:「因為,我永遠不會放棄我的鋼琴大師夢」。
掃一掃,關注 鋼琴課堂 微信公眾平臺,獲取更多資訊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