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翼殺手》,不斷崩毀的世界,人也可以有夢想嗎?

2020-08-22 要不然就這麼地吧

傳說,好萊塢在計劃開拍《銀翼殺手》時,菲利普·迪克就對劇組的改編感到非常不滿,覺得好萊塢在惡搞他的小說;但等到雷德利·斯科特接手這企劃,並讓菲利普·迪克看到劇本與毛片時,菲利普·迪克又感動得無話可說。

讀完菲利普·迪克的原著之後,我大概可以想像這是怎麼回事了。

本書的背景設定在核戰結束後,大部分的人類都移民到了火星,靠著大企業生產的「仿生人」來開荒闢野。然而,由於新型的仿生人太過聰明,8名仿生人不甘於被人類奴役、遭受非人道地對待,潛逃到了地球,隱姓埋名地混在人群當中。

故事主要描述專門獵殺這些逃亡仿生人的賞金獵人,裡克,從早上出門,接下了一個追捕六個逃亡仿生人的任務,然後到隔天早上回家。

本書就講這殺手的一天,但「一天」這小格局的情節,就足以讓菲利普·迪克問出一個最基本卻也最龐大的哲學問題:「『人』是什麼?」

跟不久前讀的威廉·吉布森《神經喚術士》相比,同樣是影響「賽博朋克」風格的科幻經典大作,《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顯然好讀許多。

一方面,菲利普·迪克的文風相當平易近人,且本書還有些輕鬆詼諧,就算不是很硬底子的科幻讀者,也能從那些性格鮮明的人物獨白或對話之中,了解書中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另一方面,本書格局雖小、故事較單純,但許多情節轉折、展開,卻能讓人感到樂趣十足,菲利普·迪克筆下那種疑神疑鬼、自我懷疑的詭譎氛圍,配上本書主角的一種「痞子」個性,即便只是一些內心小劇場的描寫都讓讀者看了不禁覺得有趣。

不管東方、西方,哲學家都在探問,到底是什麼讓人類如此的不一樣?人類與禽獸的差異何在?

菲利普·迪克用「科幻」的架構來提出假設:如果科技已經進步到,我們能製成生理結構完全無異於人類的「仿生人」,電腦程式已經可以模擬人腦的運作思考,那麼人類是否就不再特殊而神聖?

小說中的設定是,仿生人與人的差異在於,人有「同情心」、「感同身受」的情感,那是人造腦所缺乏的。(我們大可理解為西方古典主義所謂的「神性」、孔孟儒家所謂的「仁心」)

不過這種同情心,也在人類社會中鬧出不少笑話。像是在那動物都瀕臨滅絕的後核戰世界,為了滿足人類的「同情心」(以及虛榮心),飼養寵物變成了一種彰顯地位的時尚行為;沒錢的中產階級只好退而求其次,擺個電子動物在家裡做做樣子。而裡克就是因為受不了家裡只有買電子羊,整天鬱鬱寡歡,希望可以飼養真正的活物,不惜接下這份危險的任務。

另一個有意思的設定:默瑟教。基本上有些類似基督教信仰結合VR科技,透過「共感箱」,可以一起去體會聖者受難的當下,且所有連線的信眾將同喜同悲、相互陪伴;這默瑟教也因此擁有了種種「利他主義」的信條,大家都無條件去遵守,成了普世信仰。

如果說仿生人是理性到近乎冷血、沒有道德觀;那麼書中的默瑟教就揭示了人類感性卻盲目愚昧的本質。某種程度上,「宗教的慰藉「就和書中的廣播節目、情緒調節器一樣,只是人類逃避現實、放棄思考的方法之一。

畢竟現實世界是如此的糟糕、令人絕望,嚴重的核汙染、極端貧富差距、孤獨等,地球文明搖搖欲墜,窮人與低等人類只能在廢墟中等死。「有情感」的人類不如此麻痺自己,大概也過不下去。

老聖者默瑟的形象,基本上是受難的耶穌與不斷推大石的薛西佛斯的結合:默默承受惡人的攻擊,不斷地爬坡,即使每次都落入死亡的深淵,又一次次地重新往上爬。

「希望」,這是本書借「默瑟教」給出的另一個對「人類」的定義。當你明知萬物皆有所終、人都難逃一死,可是卻依然心有嚮往,夢想更好的生活與成就(或養一隻寵物),相信自己是有某種「現實以外」的意義與價值的,這種「超越」(或渴望超越)的精神,正是人類心靈偉大之處。即便宗教是場人為的騙局、它們的教義與信條都是謊言,但我們心中的感受與想像,對我們自己而言卻再真實不過。

各位可能注意到了,原文書名的問句「仿生人會夢想擁有電子羊嗎?」其實有雙重含義:一方面,這在諷刺男主角裡克(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與同情心,煞有介事地照顧著電子羊,這樣附庸風雅的荒唐行徑;另一方面,它也在問,沒有情感的仿生人,也會有夢想與渴望嗎?

裡克追捕的那些仿生人,他們如此地想存活下去,不就已經證明了他們跟沒思想、沒自我的機器是有區別的嗎?還有仿生人想要站上舞臺唱歌劇、對藝術畫作心生喜歡;甚至因為對愛人感到生氣,而殺了一隻羊,這難道能說他們是沒有感覺的物品?相較之下,有些人類可以對仿生人極盡痛恨、鄙視之能,可以無期地將其蹂躪、姦殺,還依然心安理得,這又算人該有的樣子?當那些仿生人拼死求生時,受資本與娛樂給豢養著的、坐吃等死的「人類」又算什麼呢?

種種跡象,似乎都在告訴主角/我們,「生命」的定義,似乎也不如我們所想得那麼簡單。「人」與「非人」?這樣的問題或許當我們放下人類的狂妄自大後,就不再那麼重要了。

講到這裡,各位可能可以了解菲利普·迪克對於電影《銀翼殺手》的複雜感受了。因為電影憂鬱、沉悶的調性,與小說試圖營造的荒謬、幽默與嘲諷,相差甚遠。

可是就整體來看,雷利·史考特與他的團隊,又完美地呈現了戰後末世那種陰暗、破敗的城市景象,故事的核心也完美地抓住了菲利普·迪克在書中所探問的生命終極命題;且雷利與演員魯格·豪爾可說是用了更陰晦,卻更詩意的方式來重寫菲利普·迪克的故事。

結果就是,其實原著小說竟比電影來的更好懂、更有娛樂性一點。

相關焦點

  • 《銀翼殺手》銀翼殺手與電子綿羊
    此文包含對電影《銀翼殺手》《銀翼殺手2049》以及書籍《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的劇透。的《銀翼殺手》也是第一部將賽博朋克世界完整地呈現在熒幕上的電影,其開創性不言而喻,後續的諸多優秀作品,如《黑客帝國》系列、《攻殼機動隊》系列、《賽博朋克2077》(波蘭蠢驢尚未發售的遊戲)也有對此作品有著諸多的致敬,如《攻殼機動隊》房中的木偶,《賽博朋克2077》中主角的飛空車等,我不是一個喜歡拿著放大鏡看電影的人,所以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 《銀翼殺手2049》真的有這麼不堪嗎?
    光讓我們看見世界,影讓我們看見靈魂!雲尹電影什麼是好電影?兩極分化嚴重的電影,可以稱其為好電影。《銀翼殺手2049》。不過《銀翼殺手2049》真的有這麼不堪嗎?真的像有些觀眾說得那麼無聊、裝、高冷?其實不然。《銀翼殺手2049》的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1988年出道。
  • 其實我也看不懂《銀翼殺手》.
    這麼多人拍掌叫好,我甚至有了想把前作也看了的衝動,可我很怕再睡著。這部電影被影評界大佬們舉旗吶喊的同時,它的評分也在各大評分網站持續走低。我看著一溜的「傻逼片」評論,有一點點難過。我回憶起一些尚記得的《銀翼殺手》片段,雖然沒有看到最後,好歹還算了解了故事的脈絡。我說我很喜歡他的街道,霧蒙蒙的,聽說主創真的是在北京找到的靈感。我很喜歡沙漠裡那些概念性的雕塑,和華萊士大樓的科技感,喜歡 K 的電子女友和他之間的互動。在 K 得知自己依然是一個複製人時的那種無助,讓我在影院直搖頭,還戲謔地說了句:「心態崩了崩了。」
  • 節奏極慢的《銀翼殺手2049》,為何令人顫慄不斷……
    (《銀翼殺手2049》片段,羅傑•迪金斯用鏡頭製造出神秘氛圍)而《銀翼殺手2049》及1982年版《銀翼殺手》的靈感來源,皆為美國科幻小說家菲利普·蒂克的作品《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他不斷在作品中懷疑真實與虛擬的邊界,而這正是《銀翼殺手2049》所懷疑的。
  • 《銀翼殺手2049》觀影指南,走入複製人的世界
    銀翼殺手第一部中有很多埋藏極深卻終未揭示的伏筆,在續作2049中可能都將被一一解開,同時2049中也將重新設立世界觀和故事線索。那麼,我們今天就和大家一起重溫經典之作——銀翼殺手系列。一、銀翼殺手第一部(一)末世的未來《銀翼殺手》英文名為Blade Runner,港臺地區譯作《刀鋒戰士》、《公元2020》,拍攝於1982年,電影關於未來的構想主旨借鑑了菲利普·迪克的小說《機器人會夢到電子羊嗎?》。
  • 從《銀翼殺手2019》到《銀翼殺手2049》
    隨著戴克身為銀翼殺手的獵人身份不斷瓦解,最終戴克在片尾那場「雨中之淚」的告白中被羅伊的人性光芒喚醒良知,帶著瑞秋遠走高飛。影片結束,自我覺醒的戴克也完成了身份與靈魂的雙重異化。《銀翼殺手》冷硬而頹美的後現代科幻對於當時的觀眾來說的確太超前了。而如果說看完全片給差評的觀眾是無法從《銀翼殺手》中獲得類型片的觀影快感,那麼,看了5分鐘就棄片的觀眾絕對是對影片的黑色美學有什麼誤會。然而,《銀翼殺手》作為一部不具備商業娛樂性的黑色電影,它的工業級別卻是向A級商業大片看齊的,可謂是一個吸金巨坑。
  • 《銀翼殺手2》的確不值高票房
    《銀翼殺手》票房撲街有錯嗎?《銀翼殺手2049》是導演維倫紐瓦與攝影師羅傑繼《囚徒》與《邊境殺手》之後第三次合作,在羅傑對光線、剪影的絕妙應用下,影片在冷暖色調間不斷轉換,藍黑色的雨夜,陰冷的街道,橙黃色的廢土世界,整個影片充滿著迷離感與末世恐慌,男主角高司令隻身一人
  • 關於《銀翼殺手2049》你只需要知道一件事
    總統夫人在《神奇女俠》中扮演的將軍安提奧佩,讓人驚呼霸氣炸了。《銀翼殺手2049》中,她將扮演中尉Joshi,從預告看也是位萬夫莫敵的主兒。此外,本片將是西爾維婭·侯克斯在好萊塢的首秀。她出演萊託的助理,在官方介紹中,這是個「天使有時也能致命」的角色。這個卡司是不是令人搓手?有演技的有演技,沒演技的有顏值,還有德藝雙馨身材好的。
  • 【酷評】《銀翼殺手2049》:與《銀翼殺手》相比終究還是差了
    《邊境殺手》回到《銀翼殺手2049》,這的確是一部對普通觀眾有一定門檻的電影,我在影院裡,不時聽到身後的一排觀眾中不斷地發出「what?」之類的鄙夷聲。有生命又能產生共情、移情之心的複製人能算人類嗎?還是簡單的造物主的「物」?複製人相對人類而言的合法性、對生命本質的哲學追問,是兩部《銀翼殺手》要探討的關鍵。《銀翼殺手2049》讓人讚嘆的是,還探討了複製人與AI的關係。虛擬的AI與複製人之間互相依靠的感情,之前《她》《機械姬》中都有探討。
  • 《銀翼殺手2019》推薦:銀翼殺手首部原創「正史」漫畫
    不過《銀翼殺手2019》真的很不錯,而且由於比較小眾很容易被忽視,甚至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作為銀翼殺手系列和賽博朋克的忠實粉絲,我是在忍不住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另外,《銀翼殺手2019》也並不是銀翼殺手的首部漫畫,之前曾有三部漫畫出版,包括:漫威漫畫1982年出版的《A Marvel Comics Super Special: Blade Runner》,為《銀翼殺手》電影劇情的改編;
  • 【福利】《銀翼殺手2019》贈書
    《銀翼殺手》改編自著名科幻大師菲利普·迪克1968年出版的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電影的名字借用了美國科幻作家艾倫·諾斯一部長篇小說中的「Bladerunner」一詞,於是那些追殺複製人的獵手就有了「銀翼殺手」這個響亮又簡潔的名字。 電影設定在一個近未來的時空中,2019年11月的洛杉磯。
  • 銀翼殺手 - 世界影史經典電影解析
    我喜歡科幻電影,今天,我們就來聊世界電影史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系列 - 《銀翼殺手》。,在這兩部充斥著高科技元素的偵探故事中,對與錯已經沒有了清晰的界限,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善惡並存的混亂的矛盾的世界,這個世界看起來陰冷而黑暗,令人震驚的已經不再是人類對於自身命運的思考,不是的,如果兩部影片的主題還停留在那個方面,那麼《銀翼殺手》系列最多也就是卓越而不是偉大,無論是82版還是17版,《銀翼殺手》的視角已經跳過了人類,所有的思考都是尋著複製人的角度展開的
  • 《銀翼殺手》讓觀眾昏昏欲睡,還算得上科幻經典嗎?
    而這種整體「向後看」的美學主張,正是《銀翼殺手》看的人昏昏欲睡的原因所在。人造光源的靈活運用讓陰影成為了放大角色主觀情緒的主要手段,再加上大量的固定鏡頭導致整部影片的視覺空間缺乏流動,放大到整部電影來看,《銀翼殺手》的鏡頭更多是通過凹造型來渲染未來世界的壓抑氛圍,其敘事功效被大大削弱。
  • 《銀翼殺手2049》
    《銀翼殺手2049》的優點突出,單說說電影的燈光攝影就應該進入影史經典,電影畫面的強烈的明暗對比,透視的人造光源,壓抑氛圍的營造,黑暗潮溼逼仄擁擠的街道,或廣袤空曠或昏黃模糊的視野,這樣對於未來世界不確定感官視角的超前思考。
  • 37年前電影《銀翼殺手》對當下的預測準確嗎?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2月19日報導,裡德利·斯科特1982年執導的電影《銀翼殺手》改編自菲利普·K·迪克1968年的小說《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該片講述了洛杉磯警察迪卡德追蹤並「回收」複製人的故事。複製人是指基因工程製造的、近乎人類的人造人,他們在地球上的存在是非法的。這聽起來與現實相去甚遠,但正如片頭字幕告訴我們的,這部電影描述的是2019年11月的洛杉磯。
  • 銀翼殺手,江湖契闊幾風煙
    但是,要是他們未曾有過生命,又何來死亡?如果他們不會死,那就會一直與我們相伴。可是,他們真的有靈魂嗎?或是,我們有靈魂嗎?」從小說原著到兩部電影,創作者的叩問可謂振聾發聵:當複製人比人類更具某種高貴情感時,人類是否也該反思下,我們正面臨著一場忘卻靈魂的危機?
  • 2020年的mother喚醒了52歲的電子羊,38歲的銀翼殺手
    和雷導的《銀翼殺手》講的是一個故事嗎?仿生人的設定——你喜歡優雅人形的蕾切爾款式、還是無視人形的那一款?老雷的電影世界是對科幻的延伸,還是個人性的「窄化」?一對仿生機器人經過特殊改造,在地球行將崩毀前帶著人類胚胎飛抵異星,想用堅定的無神論原則把孩子拉扯大。但,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的飛船相繼抵達,仿生人父母何去何從?根據我們自定的遊戲規則,這部劇沒有原著,所以,我們打了一個遠撞球,順著85歲名導雷德利·斯科特的電影譜系,追蹤到了菲利普·迪克 。
  • ​《銀翼殺手2》快來了,但你知道那部號稱「神片」的《銀翼殺手》嗎?
    撩妹達人「高司令」此番出演男主,擔當新一部中的「銀翼殺手」。  但是,考慮到小玩兒年事已高,時下年輕人可能還真有可能沒聽說過「銀翼殺手」是個什麼鬼,說不定在國產玄幻的薰染下,還會不自覺地腦補一些張著銀色巨翅的神獸啥啥不乾淨的畫面。
  • 《銀翼殺手》銀翼殺手2019
    0什麼是賽博朋克,銀翼殺手就是賽博朋克。1故事發生在一個平行世界的2019年的11月,在那個世界裡,由於核洩漏等諸多問題,地球已經不再適合生物的居住,大部分人類在外星球生活著,另外還有大量的「複製人」為他們服務著。
  • 《銀翼殺手》淚水湮沒在雨中
    ③科幻電影很重設定,這意味著先來後到的輩分很重要,雖然類似驚人密度的高樓大廈以及逼仄混亂總體幽暗的世界觀自史上第一部科幻片《大都會》起就已經有了雛形,但集前人之大成開後世之先河,真正地在影像上把賽博朋克的標杆立下來,還是要等55年後的這部銀翼殺手,而銀翼殺手之後的這35年,又不知道有多少科幻電影電子遊戲從中汲取養分甚至照搬設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