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烏龍茶,學名青茶,又名「眶金墘」.是中國十大 名茶之一,特點是衝泡後葉緣有一紅邊,因而有「綠葉紅鑲邊」的美名。
烏龍茶,三分紅,七分綠,芬芳撲鼻,是一種半發酵茶。它包括水仙、鐵觀音、烏龍種、色種等多種,僅色種就又可分為黃旦、毛蟹、梅佔、奇蘭等數十種。
烏龍茶最先是漳州人創製的。明朝中晚期,有一支漳州人到江西落戶,輾轉遷徙到崇安,給武夷山區帶來了先進的烏龍茶製作技術。後來山上產茶最盛的水簾洞一帶,漸漸形成了閩南方言區,茶農自稱他們祖先是從閩南江西遷來的。
明末詩人阮旻錫有《武夷茶歌》云:「近時製法重清漳, 『漳芽』『漳片'標名異。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得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閒手敏工夫細。」說明烏龍茶的製作工藝是來自漳州。他的《安溪茶歌》也談到了 「邇來武夷漳人制」,「(安)溪茶遂仿巖茶樣」,證明漳州確是我國烏龍茶的發祥地。
烏龍茶的創製並不是偶然的,而是與漳州自古品茗成風有關。據《龍溪縣誌》記載,明末清初,當地繼承宋元鬥茶的遺風,鬥茶時必以「(時)大彬之罐」,「若深之杯」,「大壯之爐」,「琯溪之扇」,有其癖者不能自已,茶之費歲數千金。至於發明的年代可能在明正德年間(1506— 1521年),因正德以前漳州貢品無茶葉一項,而正德間貢品則有「茶葉三百七十八斤,茶芽五百斤」,與漳產烏龍茶 「漳片」、「漳芽」之名吻合,故可作如是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