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集《一起去讀書——神學「向」神學》| 【第一卷:上帝論】第四章《上帝的位格》(五)

2021-02-19 ximeichurch

遁詞3:第二位格之所以被稱為子,是因為在救恩計劃中,祂同意披戴人的性情,為成就救贖之功,在肉身顯現,作為無形上帝的有形形像。

正確的回覆:(1)談及第一位格和第二位格,必然言及一種關係,因此不能主張三個毫無關聯實體的並存。為什麼稱第二位格為「子」,第一位格為「父」?在探討其中原因的時候,我們已經承認「父」與「子」這兩個詞隱含著一種關係,因此,我們從「父」與「子」這一關係性術語中得出我們的證明是順理成章的。我們必須承認,三位一體的三個位格存在於關係之中,也就是說,是作為父、子和聖靈而存在的,剩下的唯一的爭議就是:第一位格被稱為父,第二位格被稱為子,這樣稱謂的基礎和理由是什麼。聖經上說,這是由於「生出」和「受生」而形成的,並不是因為基督成為肉身、取了人性,因此就被稱為「子」,這種主張在上帝的聖言中並沒有任何的根據。(2)不能把基督在肉身中的顯現視為祂兒子身份的基礎,因為祂的道成肉身既沒有使第二位格成為上帝,也沒有使其成為上帝獨生、合法、首生的子;祂原本已經是子,是永恆之父的永恆之子了;祂已經在永恆中受生,這也就是說,在基督顯現於肉身之前就已經成就了的。祂必然已經是上帝之子,否則,祂就無法作為上帝之子取了人性,也不會親自在肉身中顯現。「沒有大水的泉源,我已生出」(箴8:24),因為那時祂已經是上帝生出的子,所以祂兒子的身份並不是從祂道成肉身的時候才開始的。雅基的兒子亞古珥,對於上帝之存在的不可思議倍感驚奇,就發出以下的問題:「祂名叫什麼?祂兒子名叫什麼?你知道嗎?」(箴30:4)。同樣,因為那時祂已經是上帝之子,所以,祂並不是藉著祂的道成肉身才成為兒子的,「上帝就差遣祂的兒子為女子所生」(加4:4)。既然是上帝差遣祂的兒子取了人性,祂必定是在被差派之前就已經是上帝的兒子了,並不是因為祂取了人性,然後才成為上帝的兒子。聖經上講到基督時說,「上帝在肉身顯現」(提前3:16),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是,基督在道成肉身之前就已經是上帝了,而且祂並不是因為在肉身顯現才成了上帝,這是沒有任何可疑之處的。既然聖經上說,子在肉身中顯現,是被差派而來的,並由女子所生,毫無疑問,這所表達的就是:在祂道成肉身之前,祂已經是上帝之子了,祂之所以是上帝之子,並不是祂道成肉身的結果。(3)在基督受洗的時候,聖靈仿佛鴿子降下(太3:16),在五旬節的那一天,聖靈以超乎尋常的方式澆灌下來,後來祂又賜下屬靈的恩賜,這樣,聖靈也在這個世界上彰顯了祂自己。即使在今天,聖靈仍然在祂天天恩惠的運行中彰顯他自己。但是,雖然如此,沒有人因此而主張聖靈就是上帝之子。所以,基督在這個世界的顯現並不是祂兒子身份的基礎。假如有人堅持說,聖靈並沒有道成肉身,我的回答是:必須放棄把「顯現」作為兒子身份的基礎。上述主張所隱含的另一個意思就是:三個位格中的一個,對他們而言,到底是父、子還是聖靈,並不是因為取了人性而成為上帝之子,難道是人性決定兒子的身份嗎?或者我們能說基督的人性就是無形上帝的形像嗎?難道基督不是在永世既為上帝之子,就有上帝的形像了嗎?難道基督在祂的神性中沒有彰顯聖父之位格的本像嗎? 

問題1:出生或顯現(或作彰顯),在聖經中都是同一個意思。既然人成為兒子是因著出生,或者說,這種彰顯就使人成為兒子。出生和彰顯是意義相同的概念,正如在以下經文中所見到的那樣:「弟兄為患難而生」(箴17:17);「不要為明日自誇,因為一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能知道。」(箴27:1);「你母親在那裡為你劬勞,生養你的在那裡……」(歌8:5)。 

正確的回覆:(1)「出生」(to be born)和「顯現」(to be revealed)並不是同義詞,因此它們不可以交換使用。我們不能把顯現的說成是出生,也不能把出生的說成是顯現,否則就會得出荒唐的結論。假如從這兩個詞中推出同樣的意思,就必定能夠在同樣的上下文中交換使用了,然而,實際上,這兩個詞並不是如此,這種論辯是無法支持所提出的結論的。(2)假如一個詞在某段經文中是從象徵或比喻的角度使用,這並不意味著在其他經文中,也要從象徵的角度理解這個詞。在目前探討的主題中,從來沒有人把「出生」和「彰顯」視為同義詞,這就使得這一主張歸於虛空。(3)當「彰顯」(manifestation)是用動詞 「出生」(to be born)的形式表達時,開啟這一彰顯的人絕不會被視為父,而彰顯出來的人也絕不會被視為子。所以,這一主張試圖從動詞「彰顯」(to manifest)來證明基督被稱為子是因為祂彰顯的緣故,是沒有什麼道理的,因此,不要隨隨便便地說「出生」與「彰顯」是同一個意思,因為你如果這樣主張的話,就必須證明啟動這一彰顯的人被稱為父,而被彰顯的人則被稱為子,只有作出這樣的證明,你才能主張基督之所以是子,是因為祂彰顯在肉身中的緣故。(4)我們來查考一下《箴言》17章17節的內容,「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患難並不是擔當弟兄角色之人的父,而忠心的朋友也不是患難的兒子,假如上述主張有效的話,就會得出此類的結論來。這節經文的意思是說,忠心的朋友不僅是在興盛的時候有愛心,特別是在患難的時候更是把愛心顯明出來。在興盛之時是朋友,而在患難之日則如弟兄。我們再來查考《箴言》27章1節的內容,「不要為明日自誇,因為一生要生何事,你尚且不能知道。」這節經文是指以下的事實:在一日之中,接下來會遭遇什麼事情,人無法曉得,人所遇到的並不是那一日之子,那一日也不是人所遭遇事情的兒子。「日」一詞是指時間,而不是指原因。最後,我們來查考《雅歌》8章5節,「你母親在那裡為你劬勞,生養你的在那裡為你劬勞……」。這節經文並不適用於以上主張,因為此處的「生養」(to bears)是指生出(bring forth),而不是顯明(reveal)。教會就像一位母親一樣,同教會中的牧者,通過傳講福音,不辭勞苦,辛勤作工,目的就在於使基督在人的心中成形,這就是教會為什麼被冠以「母親」之名的原因(加4:26)。忠心的牧者被稱作那些因其服事而歸正之人的父親(林前4:15);信徒被稱為教會的「孩子」,也被稱為牧者屬靈所生的孩子,他們在牧者的服事下悔改歸正(參亞9:9;路13:34),這種稱呼是因著屬靈的養育,故這節經文並不支持以上提出的主張。因為「生養」的同義詞是生出,這是母子關係的基礎,也是父子關係的基礎。 

(第6小點未完,本章待續)感謝你的收聽,願施恩的上帝賜福給你,我們明天再見!

相關焦點

  • 系統神學 卷一 聖道論 第肆章 基督教的宇宙觀
    (西一16-17)「他是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真像,常用他權能的命令託住萬有,」「原來那為萬物所屬、為萬物所本的,要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裡去,……」(來一3,二10)壹、宇宙萬物之本質關於宇宙萬物的本質,哲學家的主張,大率可分三派,一為唯物論,二為唯心論
  • 哲學|可以從「上帝」的定義,證明上帝存在嗎?
    本文章的論證(ontological argument)是一個嘗試從「上帝(God)」的定義出發去證明上帝存在的論證。另一方面,我們似乎沒有理由相信任何存有要擁有「貓奴」這個性質才是最偉大的,所以我們沒有理由相信上帝也是個貓奴。這樣的方法論被稱為「完美存有神學」,意即:根據上帝是最完美─可被想像的最偉大─存有的定義,推出上帝所擁有性質的神學。介紹了安瑟倫的完美存有神學,我們便可以輕鬆理解他的本體論論證。在《論述》的第二章中,安瑟倫將「存在」這個性質帶入F。
  • 第64集)41講上帝的啟示-傅瑞姆
    集)09講問題解答巴特-教義-本色化第17集)10講教義是必須的-教義的三要素第18集)10講問題解答-1教義的權柄-關鍵的教義-聖經無誤論第19集)10講問題解答-2信仰思潮辨析第20集)11講神學派別的專有名詞簡介第21集)12講-續前-神學派別的專有名詞簡介第22集)13講理性主義與自然神學
  • 唐崇榮牧師講道:人間正道,歸向上帝
    約翰福音8:42-55節經文,這一段是很嚴肅、很可怕的聖經,我常說約翰福音第八章決定了耶穌基督死路一條,因為第八章以後,耶穌基督一定要上十字架。所以從這一章,我們看出耶穌很勇敢地把把真正的事情講出來。他不殉人情,他不怕困難,他只討上帝的喜悅。
  • 【歸正之窗】世界基督教歷史故事:約翰·加爾文的神學思想
    第一節 預定和恩典論  加爾文的預定神學基礎在於上帝的絕對主權上(God`s sovereignty)。他排斥人類的任何可能性,強調只有依靠上帝的能力和旨意人類才可能得到救贖。  並且加爾文認為依據自然本性的人類精神裡有「可能認識神性」的一面,即與保羅在羅馬書中保羅的表達相似(《基督教要義》第一卷3章1節)。即使人類看不見在自然和歷史中表現出來的神的榮耀,達到對創造主的認識,但神已"在人類心裡播下了宗教的種子"(《基督教要義》第一卷5章1節)。
  • 《新版聖約神學系列講座》13-15講‖孫宏廣(內含音頻)
    三、什麼是「聖約神學」? 密西西比州傑克遜市第一長老會的主任牧師裡根.鄧肯博士如此定義: A.五、為什麼會有約?「聖約神學」提醒我們,神對待我們與世界的基礎是聖約。聖經的上帝以聖約和祂的受造物建立關係:自永恆之始(救贖之約),於創造之時(工作之約),在護理之中(保全之約)和救贖當中(恩典之約)。
  • 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
    儘管哲學界有亞里斯多德派或柏拉圖派,數學界卻沒有「歐幾裡德派」或「阿基米德派」(引自《數學與神學:一項歷史研究》[Mathematics and the Divine: A Historical Study]「萊布尼茨思想中的上帝與數學」一章,第485-498頁)。
  • 《新版聖約神學系列講座》4-6講‖孫宏廣(內含音頻)
    三、什麼是「聖約神學」? 密西西比州傑克遜市第一長老會的主任牧師裡根.鄧肯博士如此定義: A.五、為什麼會有約?「聖約神學」提醒我們,神對待我們與世界的基礎是聖約。聖經的上帝以聖約和祂的受造物建立關係:自永恆之始(救贖之約),於創造之時(工作之約),在護理之中(保全之約)和救贖當中(恩典之約)。
  • 簡易神學7:天使論
    天使的存在要研究天使論,我們首先須從他們的存在和受造開始。聖經記載很多有關天使存在的事實,從創世記起到啟示錄止,其中有34卷書曾描述有關天使存在之事,分別由多位作者在不同年代記載:舊約約有100次出現「天使」這字眼,新約有165次之多;而啟示錄記載的天使活動,是全本聖經66卷書中。次數佔最多的一卷(有65次)。
  • 認識聖約神學(巴刻)
    透過它們,從上帝而來的盟約養料就源源不斷流向那些相信的人。在福音裡所應許的榮耀盼望,是盟約關係的目標(啟廿一2-3),而基督徒的確據,就是把對這種盟約關係的內容與穩定性的知識,應用到個人身上(羅五1-11,八1-39)。
  • 雷思溫丨失控的無限性:無限他者的神學起源
    雖然這一工作的著力點乃在於對笛卡爾上帝學說的再解釋,然而如果我們追索這一問題的神學由來,會發現其真正的神學鼻祖非司各脫莫屬。正是在與亞里斯多德主義的對抗過程中,司各脫才努力促使神聖無限性徹底擺脫了希臘存在論的束縛。不但如此,面對這一無限性的神學來源,司各脫更是與列維納斯一同實現了從沉思科學向實踐科學的轉向。
  • 天與心的交往|音樂神學(下)
    由此可知,從第一個變奏到最後一個變奏中,合唱曲中的主聲部與卡農形式的編寫有所改變∶合唱曲中主聲部的旋律逐漸內化到卡農的聲部,直到與卡農的旋律合而為一。 除了樂曲編寫方式的改變,我們還可以見到曲風的轉換∶從卡農的嚴謹性到歌聲即興的自由性的過渡。客觀的來說,卡農的編寫方式無疑地是「固定的」,而歌聲的感受性卻可以隨著即興的情感與想像作出裝飾樂句或是裝飾音。
  • 逐格看未來:細看《末日救未來》的「信息」與「神學」
    老調二:萬神共融.獨斥上帝第二個「老調」,是電影大力宣揚諾斯底主義的「善惡二神論」和共濟會的「萬教歸一論」。這齣電影顯然傳遞了某種「有神論」,但是拉拉扯扯、閃閃縮縮,最後,一面「包融」了所有的「神」,一面又排斥了伶伶仃仃的一位「上帝」。
  • 「書摘」《宗教:如果沒有上帝》|理性主義者的上帝
    《宗教:如果沒有上帝》[波蘭] 萊謝克·柯拉柯夫斯基 著;副標題:論上帝·魔鬼·原罪以及所謂宗教哲學的其它種種憂慮楊德友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04。除了聖託馬斯的「五種方法」之外,許多論及基督教形上學的傳統手冊還列出大量其他論據;依作者之見,全部這些論據或者確定上帝的存在是不容爭辯的確證,或者使其成為一種高度可嘉的經驗論假設。全部這些論據都遭受到反覆的指責,或者是因為在邏輯上不健全,或者是因為包含了錯誤的經驗論臆測。
  • 基督教之七十一:19世紀新教神學思想1
    基督教之七十一:19世紀新教神學思想1 19世紀新教神學思想,同這一時期先後出現的思想潮流——浪漫主義、唯心主義、進化論十分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 No. 42 鄧紹光 | 莫爾特曼論虛無
    本文主要以黑格爾的思辨哲學和巴特的創造論為主要參照,系統論述了莫爾特曼針對「虛無」問題不同於兩者的獨立視角和論述,莫爾特曼認為,「虛無並非上帝神聖生命的一部分」,虛無的出現「只是附生於三一上帝的自限」。作者認為,在莫爾特曼的整個神學中,「虛無」一直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上帝的三一歷史就是與「虛無」交手的過程。本文對理解莫爾特曼的十字架神學和創造論而言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 神學爭議丨教會為什麼不經歷末七大災難
    約翰福音14章3節,耶穌應許門徒: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那裡,叫你們也在那裡。他們傻傻地定睛望天,忽然有兩個人身穿白衣的使者站在旁邊,對門徒說:「加利利人哪,你們為什麼站著望天呢?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
  • 天與心的交往|巴赫的音樂神學•上
    牧師與領唱者各佔一方,但兩人事實上共同完成一件工作∶在信徒參與的團體中宣告上帝的話語。前者站在講臺上,後者領著樂手與歌者,坐於管風琴前。兩個人物,兩個地方,卻完成同樣的一件儀式。宣告上帝的話語事實上是信徒生活的重心,正如聖保羅的名言∶「信仰出於報導。」路德重新發現聖保羅的中心思想,乃是創造新式禮儀的神學之鑰,同時推崇耳的感受性,而非其他感官,更遑論眼所見的圖象。
  • 小書摘:《伯克富系統神學》3
    舊約聖經稱之為「迴轉」,這個詞清楚地說明舊約聖經所謂的歸信,是指人轉離罪、歸向神,因為罪使神與人分離。這是歸信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元素。我們可以從浪子的話中看到這種表達方式,「我要起來,回到父親那裡去」(編按:路十五18,《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2.     新約聖經的用詞我們在這裡特別要考慮三個詞彙: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