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定的時期內,當我們為了一件事情而不擇手段的時候,究竟是錯還是對?在看完電影《驢得水》之後,我不禁對自己提出了這個問題。
電影《驢得水》是開心麻花繼《夏洛特煩惱》獲得高票房和好口碑之後的又一作品。在上線之前,因為有《夏洛特煩惱》作為鋪墊,所以大家對這部作品充滿了期待,上線以後,好多人也抱著滿滿的希冀去觀賞了這部電影,但很多人都表示——沒看懂。
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笑點和包袱也不是很密集。不少人表現出了失望,當然,大部分還是認為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良心作品。
該電影講述了民國時期的一個鄉村學校,由於嚴重缺水,校長將一頭驢虛報成英語老師,多得到一些補貼款,驢子還可以為學校挑水。原本一石二鳥的計劃,當面臨教育部特派員的檢查,大家決定讓一個銅匠臨時冒充這個叫「呂得水」的英語老師。萬萬沒想到特派員對這位「呂得水」老師相當欣賞,決定將他捧成教育家,以獲取美國慈善家的資助。
在經過一系列荒誕滑稽的事情後,其發展越來越超乎校長和老師們的預料。為了圓謊,校長不斷妥協讓步,而局勢卻越來越失控,直到最後當一切都浮出水面,美國慈善家得知真相時,無法抑制的發出了:「瘋狂的中國」的感慨。在最後,大家還是決定克服一切堅持當初的誓言。
在這部作品上映之後,有人說:麻花出品,必是精品。當我看完這部作品時,我被其中的故事精髓以及懸念叢生的人物關係而深深折服。最大的感受便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認為這件事情到了無法進行的地步時,影片總是峰迴路轉,讓劇情再次跌宕起伏。
《驢得水》所展示的黑色幽默和《夏洛特煩惱》的爆笑是完全不一樣的。故事主線圍繞著「呂得水」這位神秘的英語老師,觀眾也是充滿了好奇,卻沒想到,這個主角竟是一頭驢。
劇中的悲劇式人物張一曼,在影片的最後以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好多人都為之惋惜。可我在想,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劇中主人公的堅持是否存在意義?為了一個小錯誤,不斷地觸犯更多致命的錯誤來掩蓋。
全片中,只有張一曼犧牲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因為受辱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為了讓銅匠出氣,她被所有人辱罵,被剪去自己最愛的秀髮,最後還被拿著槍的特派員侵犯。追尋自由且開放的女性最終成為了犧牲品。一批在邊遠山區教書的有志青年,最後一個個淪為了劊子手,把屠刀狠狠地砍向無辜之人。
古語云:不破不立。在非常時期行非常手段似乎也無可厚非,但所有人都在爭取自己的利益,只有張一曼這個愛玩開放的年輕女子不斷被傷害。加害者變本加厲,而她只有默默承受,最後瘋掉,飲彈自盡。
《驢得水》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表達了這一理念。當我們初心不變之時,就是我們最強大的時候,這也許就是老子所謂的:「自勝者強」。一旦產生貪念,必定變質。《驢得水》是一部悲喜交融的佳作,用喜劇的方式展現了悲劇的含義。透過那些看似滑稽的行為,我們可以明白屬於那個時代的悲哀。願世間少一些「驢得水」,多一些「呂得水」。給你講個笑話,千萬別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