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科長這次終於接上「地氣」了,然而你們卻說他退步了……

2021-02-19 影藝獨舌

  《山河故人》,是賈樟柯導演的最新一部長片,於10月30日全國上映。近日,獨舌受邀參與了由搜狐視頻舉辦的人文影展,在觀影之後與本片主創進行了一次深度的交流。對部分觀眾稱「科長退步了」的過激言論,我持保留意見。要說「退步」是苛刻了,這次的影片較賈樟柯前作是更為「接地氣」,但也稱不上「退步」一說。ps:以下涉及嚴重劇透和解析,請看完影片後再來看本篇文章。


科長以往的作品,以直面現實的灰暗、殘酷為賣點,作為創作者的他始終隱身於劇情中的人物、社會關係,在旁手持攝影機,不動聲色地做一個觀察者。現實的粗糲本身已經足夠給人猛烈的衝擊,然而這種一以貫之的套路,在《山河故人》中顯然被totally推翻。

因為,科長說,《山河故人》是一個講時間和情感關係的故事。

(以下正文內加粗字體均為賈樟柯自述)

│賈樟柯:

「從我個人的情感體驗出發,我想拍一個關於時間和情感關係的影片,《天註定》也許是一部針鋒相對的電影,《山河故人》對我來說是一個綿裡藏針的東西,因為人的情感是有溫度的、有彈性的,外界的變化、科技的改變原來對我們私密的情感空間產生了這麼大的影響,有很多東西它是能刺痛我們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它也是一部相當鋒利的作品。」


表達情感關係有很多方式,我採用近景和特寫來展現人物情緒的流動

由於此前坎城和上影節時已有不少觀眾提前看過《山河故人》,所以在10月30日全國上映前,網上的評價已經如潮水般。一如既往,這次科長的新作又引起了強烈的兩極分化。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科長堅持用1977年生的趙濤演一個20出頭的小姑娘,「皺紋都遮不住了」等等質疑甚囂塵上。

對此,導演表示辯證看待。原本他建議趙濤打瘦臉針,但趙濤怕演出來沒表情,之後是趙濤的御用化妝師解答了疑惑。他說:導演,如果人家真的只盯住你演員的眼角來看,你的電影就失敗了,觀眾是帶著情感進去的,除非真的不看故事,只看演員臉的人才會挑剔。

其實導演是這麼處理的。在拍攝趙濤和張譯等人年輕時,多用中景或者全景表現當時人物之間熱烈的情感交流,而即使是移到近景或特寫,幾位演員精湛的演技也能把年輕人那種天真爛漫的性格特點展現出來。

在拍攝2025年「忘年戀」的張到樂(董子健)和Mia(張艾嘉)時,導演就多處用了特寫。尤其是展現「年輕的好肉體」董子健,這一個青蔥的少年,導演甚至讓其用睫毛來演戲。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眉眼之間傳情達意。諸君應該都看過梁朝偉的「丸美」廣告,那雙深邃的眼睛、那種迷人的眼神,還沒去電影院觀看《山河故人》的讀者,可以以此為基準恰當聯想一下小董的表演。


說起這段「忘年戀」,除了意識大膽、「十分重口」之外,這一段,也就是2025年這一段,不管從畫面質感還是故事流暢度、配樂配合度,都是整部片三個段落中最適合大眾觀看的一段。據導演自述,他在這一段的鏡頭語言上也著實下了功夫。

│賈樟柯:

「有一些鏡頭是在移動過程中表現個人和群體之間的關係,或者從A到B這樣一個視點的流動的轉換,只不過過去我的電影中的長鏡頭著重的是人物在空間裡的流動,這次著重的是展現人物面部表情的變化。比如說小董和張姐床上的那場戲,就有很微妙的移動,一會兒小董變成張姐的前景,一會兒張姐變成小董的前景。他們各揣心事,彼此靠近。」

然而這又不僅僅是「年輕人用特寫、中年人用中景」這樣的區別,對於不同角色設置不同的鏡頭語言,是因為他們處於不同的年代。1999年的趙濤和張譯,他們的情緒外露、性格直爽單純,即使身處人群中也倍感親近;2025年的董子健和張艾嘉,即使只有他們二人棲身於窄小的床上,兩顆心的距離卻仍然無比遙遠。

說到張艾嘉和董子健在片中這段「忘年戀」,10月25號那天全國小範圍點映後,各大媒體以及媒體同行的朋友圈,都像炸開了鍋。其實本來賈樟柯想的更誇張,他原來想讓「張到樂」跟一個外星人談戀愛。因為在他的預計中,到了2025年,以人類社會這種火箭般的發展速度,跟外星人談戀愛也沒什麼稀奇的了。

(內容引自公眾號「嚴肅八卦」)

弔詭的是,在點映當天,雖然朋友圈裡一片哀嚎「放映事故」什麼的,但他們哀嚎的「放映事故」,當然並不是稍顯重口的「母子船戲」,而是影片中刻意而為的畫幅變化,在全國絕大多數影院中並沒有得到體現。所以難免會出現有的劇情中字幕「飄」出熒幕外,有的劇情中連人臉都被砍了一半的「囧」事。

展現不同年代用不同攝像機、不同畫幅,這一招早被理察·林克萊特在《少年時代》中用過,然而空有這樣的設想,卻沒有匹配的影院可以實現這樣的設想,不得不說是一種尷尬。這正好又回到了賈樟柯所關懷的主題:中國那麼大,影視行業發展那麼快,影院都是新簇簇的,有幾家影院能真的從畫幅這一角度來體現這部電影呢?


背刀少年?陳逸飛油畫?文峰塔?——stop!別過度解讀,一切都是為了講故事的需要

每回科長的電影上映之時,總會有許多具有「迷影」情節的觀眾孜孜不倦地對片中許多細節進行深度解讀,比如黑子們會說片頭和片尾都出現的歌曲《Go West》是賈樟柯在向西方「示好」,而捧殺者們則會一臉崇拜地說,啊~連續給了片中一個背刀少年兩次鏡頭,這裡頭一定有深邃的政治隱喻!……面對這兩種觀點,科長的意思都是:不——可——取。

About 背刀少年

(前情提要:片中有一個路人甲背刀少年,在第一段也就是1999年的山西街頭出現過,在第二段的2014年也出現過)

│賈樟柯:

這個背刀少年是很多年前我在山西一個鬧市上看到的,一開始我看到也覺得很「超現實「,但是轉念一想卻會很感動。我覺得這個孩子要麼是學戲的,要麼是學武術的,因為我們那邊的孩子出來謀生特別早,家裡頭打發你去學個手藝,將來就要靠這個生活。這樣一個組合讓我看到之後特別的難忘。

在拍趙濤和張譯吵完架之後這一幕,原來我寫得很簡單,就是四個字:「人流如織」,但是真的拍的時候我突然想起這一幕,我覺得應該有一個視覺的焦點,於是就把這一幕拍下來,我認為,電影中所有的人,即使是沒有離開故鄉的「濤」,她也是漂泊的,因為她的情感在漂泊,這個背刀的孩子是中心人物之外的一個意象,帶給我們一種擴散性的感受,表達一種大家都在路上漂泊、都不容易的心情。

About 陳逸飛油畫《黃河頌》

(前情提要:張譯飾演的「暴發戶」張晉生在2014年因故被迫遠走澳大利亞,十年後他的豪宅裡掛著一幅陳逸飛的油畫《黃河頌》,鏡頭不斷給這幅油畫特寫,這幅油畫是陳逸飛革命現實主義作品)

│賈樟柯:

張晉生家裡的那幅畫,我覺得這個應該反映他的精神世界,其實特別是北方,山西這樣地方的人,他們在外漂流越久,越希望能夠回到本我的一個經驗,像張晉生在年輕時候很時髦,但是他反而到澳大利亞以後穿一個圓口布鞋,端一個老幹部一樣的茶杯,反而很強調他過去那個時代屬於他的某種身份。

對於一個山西人來說,他牆上應該是什麼?後來美術指導就說乾脆我們用陳逸飛的《黃河頌》吧,因為正好這三個年輕人無數次在黃河邊上佇立,看炸冰,凌汛到來的時候也有爆炸的場景,所以就選用了這幅畫,也是跟他這個年齡有可能關聯的精神世界。


About 文峰塔

(前情提要:文峰塔是三段劇情中都出現的汾陽當地地標)

│賈樟柯:

我覺得每個故鄉都會有一個不變的地標性的東西。二十多年來它就在觀看人們在底下來來往往,文峰塔在電影中就象徵著一個不變的東西。因為在整個故事中,把故事起點放在汾陽,因為它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故鄉的概念,一個恆定的概念,它見證了人的走、人的回,人來人往,通過它的恆定對比出了後段人物的離散。


About 歌曲《Go West》


(內容選自《大眾電影》)

其實,在《山河故人》中的「政治隱喻」,遠遠不止這些顯性的東西,道具本就是用來傳情達意的,是滿足某種講故事的需要,但劇情中隱含的細節,相信能看出深意的人很少。比如2025年這一段甫一開頭,就是已經垂垂老矣的張晉生跟幾個一塊「潛逃」到國外的老夥計聊天,言語中透露「國內還在反腐呢」,現在很少會有年輕人知道,當年的山西官場大地震傾覆了多少人,又有多少晉商在動蕩的命運中浮沉。這是賈樟柯一直關注的個人命運與家國動蕩之間的關係,這其中的深意,不是分析寥寥幾個物象就能囊括的。

自從在物象上找不到他們想要的「過度解讀」,看客們又開始從如何展現90年代的山西小城挖掘導演的用心。其實對於拍慣了現實主義題材的賈樟柯來說,如何還原距離現在相去甚遠年代的社會面貌並不是難事,只是在習慣了粗放主義的中國電影圈,這樣的「較真」勁兒反而讓他成了稀客。

│賈樟柯:

比如說語言,每個年代的年輕人的語言方法是有區別的,像今天可能有很多網絡用語,在90年代有一個很重要的語言方法就是調侃,當時正在流行王朔老師的小說,很多電視劇、電影都是那樣的模式,年輕人的確在現實生活中充滿了這種反諷、自嘲,比如說張晉生給自己的兒子起名為「到樂」,但是那個音是dollar(美元),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並不是真的想生這個兒子之後能發大財,並不完全是這樣的寄託,它只是一個調侃,自己跟自己開一個玩笑。

我們在山西搭了兩條街道,完全是按照那時候的資料來進行陳設。在拍趙濤和張譯在街上吵架那場戲的時候,我們安排了三百多個群眾演員在街上走動,突然有一個女士在鏡頭前晃過去,我心就跳了一下,因為她染了頭髮,我當時坐在監視器後面一直在想,1999年有沒有人染頭髮。

但是想要展現1999年的面貌,最難拍的是空氣。我希望能拍出那個時代沒有霧霾的那種空氣的潔淨,但是我們在2014年拍的時候真的很難遇到那樣的天氣,一開始我也硬拍,我以為可以在後期試著去調顏色、調用光來改變,結果發現攝影機拍下來之後跟我們肉眼看到的不一樣,霧霾的懸浮顆粒很清晰,甚至有一點那種微微的動感,你根本去除不了。


結語:與其計較《Go West》有沒有「司馬昭之心」,倒不如來聽一聽貫穿全片的主題曲,這首葉倩文的《珍重》。科長選歌的眼光的確很準,這首歌不管是在1999年的山西小城,還是在2025年的澳大利亞,都能讓人一秒勾起鄉愁。這個周末,去電影院欣賞這部在現實主義外衣下裹挾的情感故事《山河故人》吧。

【文/水兵月】

此篇文章為微信公眾號【影藝獨舌】的獨家原創稿件,版權均屬【影藝獨舌】及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評論,但如有其他媒體複製轉載,須徵得我們同意並註明出處及作者。(請回復「轉載」,了解具體要求!)

微信ID:yingyidushe

對影像和藝人做最恰如其分的評價

相關焦點

  • 國產劇這次不再拿觀眾「當傻子」,普通人的房子終於接了回地氣!
    國產劇這次不再拿觀眾「當傻子」,普通人的房子終於接了回地氣!明明電視劇裡的人設窮得不行,但是觀眾朋友們卻可以看見他們背著上萬的包包或者是幾千塊一件的T恤。甚至還住在極其豪華的房子裡面,這實屬是扯淡,與現實生活偏差得也太遠了一點吧。
  • 影向標 《山河故人》竟然是不及格分,打死我也不信!
    影片系統地運用畫內向畫外、畫中向畫緣的言說,各種關鍵道具、音樂的多段落復沓變奏,在與宏觀時空、社會環境對話的同時,仍將關注焦點(凝視中心)放在具體的個人身上。縱橫的山河變遷由此凝聚於穿時越地的故人。此中的無奈遺憾酸楚等人生況味,由街上刀、雪中舞等景象形成了特異的視覺表達。在不時由重音(迪廳、爆炸)切割的敘事裡與音樂一起提示著流轉延綿。
  • 豆瓣7.9《山河故人》:淺析賈樟柯世界的感情:愛情、友情和親情
    《山河故人》亦是如此,故事發生在山西汾陽,這也是賈樟柯電影中的習慣定位。科長(賈樟柯)喜歡特寫鏡頭、時空穿梭來表達自己的寫實主義。《山河故人》是由趙濤、張譯、董子健和張艾嘉等主演的家庭寫實電影,豆瓣評分7.9。故事發生在賈樟柯導演的家鄉山西汾陽。主要是圍繞女主角濤(趙濤飾演)的愛情、親情和友情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 80後—偏愛「科長」的電影
    暌違了一年的電影《八佰》終於在2020年的暑期檔上映了,這部電影原定於去年在七月檔上映,後來因為「技術原因」取消了上映。賈科長還發了一篇微博,意思大家明白就成。導演作品《小武》,《站臺》,《三峽好人》,《山河故人》,《江湖兒女》等等。
  • 楊冪這次終於滿足了你們對霸道攻氣範兒的全部想像
    光是看預告和海報,編輯已經被變身攻氣女王的大冪冪震懾到。這氣場你們怕不怕?演過了太多動不動就會被虐的「受氣包」之後,這次wuli大冪冪在螢屏上要找到那個霸氣十足的自己啦。如果問你楊冪前一部古裝劇《三生三世》中哪個鏡頭讓你印象深刻?想必不少人都會提到是白淺向素錦討回眼睛的橋段。可見網友們對霸氣的楊冪是有多期待。
  • 被《山河故人》首映的好評刷屏了?觀影前你該了解的八件事!
    許多國內影迷知道他,還是通過街邊的盜版DVD。因為他拍過的電影,幾乎很少能在國內上映。而僅有的幾部能在國內上映的,加起來的票房還不到千萬。然而在國外,他甚至比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這些大咖更有名。九年之後,賈樟柯終於又將回到中國大銀幕上。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這可能是大家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看到「賈科長」的作品,所以在走進影院之前,我們可以先來「補補課」。
  • 【本周電影速遞】賈科長攜《山河故人》再度歸來 楊冪為《我是證人》貢獻最佳演技
    但與此相對應的,則是藝術電影一般的票房成績,連「科長」自己也違背不了這一市場規律,30萬的《三峽好人》、60萬票房的《海上傳奇》(當然《天XX》要是能上的話肯定會翻幾十倍)……這一次賈樟柯勢必要刷新自己的票房紀錄,只是這個值能放大到多少,仍是問號。《精靈旅社2》市場推薦指數:★★★
  • 電影情報 《山河故人》多倫多首映 觀眾對英文對白頗有微詞
    影片之前宣布內地定檔10月3日,賈科長表示「我欠觀眾一個賈樟柯的大銀幕作品」,幾日前更有消息爆出《山河故人》已申請代表中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這也可以看出賈樟柯對他這部最新力作可謂十分自信。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先前亮相坎城時曾遭遇國內外觀眾的兩極化評論,有中國媒體表示該片有「哄外國人」的嫌疑,然而在國外媒體這邊,卻好評居多。坎城之後,《山河故人》又迎來了其北美首秀。
  • 《山河故人》的全部意義,藏在一首名詩中
    前不久看完《山河故人》,一肚子的話想說,也因此按下不表。不過這是【K電影】的傳統:總能完美地錯過熱點,把熱乎乎的話題熬成老梗。今天公眾號平臺邀請【K電影】使用原創保護功能,這意味著,只有500多個粉絲的【K電影】,可以標明原創,也可以使用評論功能了。與此同時,忽然工作也進入一個相對平穩期,於是,一把老骨頭的K老師,來了聊《山河故人》的勁兒。
  • 挖書|《農民自殺研究》:一部接「地氣」的著作
    我們所說的接「地氣」主要包含三個層次。其一,要接現實中國的「地氣」。這是最直接意義上的「接地氣」。它要求我們的社會學研究者、社會工作者有一種與「世界眼光」相結合的「草根精神」,本著這種精神,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草根、深入群眾,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了解他們的甘苦,反映他們的需求,代表他們的利益,解決他們的問題。
  • 2017開年職場喜劇,分享一個自帶bgm的無釐頭金科長
    上一次看南宮珉還是《Remember》裡令人毛骨悚然的變態殺人犯,這次他成了金黃頭髮屎黃西裝,中二滑稽又蠢萌的金科長,畫風切換毫無壓力。對於南宮珉的演技我是服氣的。男主金成龍是個賤兮兮的角色,玩世不恭,愛裝蒜又油腔滑調,到哪都想撈一筆。以前專門為貪汙點黑社會做假帳,以此積攢黑色收入,為了移民「全世界最清廉的國家」丹麥。
  • 這或許是理解《山河故人》最簡單的一條線索
    「對於過去,我覺得有個很尷尬的事情是,一見面就聽人對我說,我很喜歡你的電影,不過不好意思,我看的是盜版,他也尷尬,我也尷尬。」他幾乎是開玩笑般地講出了這份無奈,這就好像你喜歡一個畫家的畫作,然而總是無法近距離欣賞到那些細緻的筆觸和情感,對創作者來說,會替觀眾感到不甘。那麼,這次的新作《山河故人》,可能也將成全觀眾那份許久的期盼。
  • 電影 《山河故人》: 瑕疵明顯 感人至深
    《山河故人》與《聶隱娘》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電影,一個是現實主義的情感蔓延,一個是古典文化故事改編的大片巨製。而在氣質上,《山河故人》與黑澤清的《岸邊之旅》更相近,在內容上則與娜塔莉·波特曼的《愛與黑暗的故事》相類似。所以我們放在一起討論,而且大家不都喜歡美女導演嗎?  借用坎城場刊影評人的一句話,《山河故人》就是一部中國人的家庭史詩。
  • 《山河故人》: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實不相瞞,關於賈樟柯導演的作品,《山河故人》是我第一部真正意義上可以稱之為『看過』的影片。我感嘆於賈科長的真實,也感動於他的細膩。」1每每談及賈科長的影片,總是要想到趙濤的。2梁子照相的大合影裡,站著和他一樣為生活奔波的煤礦工人。這裡的鏡頭呈現一個由遠及近的狀態,他十年的時光,隨著旁人的散去而散去,留下他一個人松松垮垮地站在原地,一身的桀驁不馴被時光的洪流輕鬆卸去。
  • 這個違法科長為啥這麼受人歡迎?!
    金成龍以為自己終於脫離了黑社會,來到大企業盡情攬錢。然而他是才出狼窩,又入虎穴。TQ集團的樸會長是個比黑道老大更甚的無賴,因為他既要貪瀆,又想要美化形象。這也是個愛豆演員,在組合2PM裡擔任主唱,一直以來我都覺得他和野獸豆下午班並不是很搭,顯得很溫柔,而且也不是非常出彩。但是自從他開始演戲,才開始真的發光發亮,而這次飾演的角色,又是個我十分想點讚人設。
  • 《山河故人》:無地自容的尷尬
    然而,當它的導演是賈樟柯,簡單的故事也變得不簡單了。作為最受歐洲三大電影節青睞的中國導演之一,有沒有大師的功力不知,反正關注度上是先享受了大師級的待遇。透過放大鏡,熱捧者眼含熱淚,恨不得將其供奉於殿堂,而批評者則不屑一顧,連多踩一腳的興趣都沒有。其實,看電影何必搞那麼複雜,不能因為粉絲腦殘就禍及電影,更不能因為被歸入藝術電影就可以直接享有挨磚的豁免。
  • 非常劍 《山河故人》:上一秒含情脈脈,下一秒凍徹心肺
    我比較喜歡《山河故人》的一個鏡頭是:濤的父親去參加老朋友的生日會,在車站候車廳他似乎有點疲倦地睡著了,手機響起,他一動也不動,過了一會,他的頭歪了下來。這樣的死亡看上去是非常用力的輕描淡寫,某種程度上似乎生怕被人發現,而實際上又驚心動魄,下筆萬鈞。這裡有一種古怪的輕與重、鬆脫與緊握、無意與刻意的雜糅。《山河故人》好就好在這樣一種古怪的雜糅,似乎剛剛還是善良的面目,掉過頭去,就換作另一種猙獰的嘴臉。
  • 歸隱後賈樟柯仍褪不去《山河故人》的影子
    他所有作品不僅是捕捉時間的存與逝,也包括空間上的強烈流動,從《站臺》以蒙古烏蘭巴託承載對遠方的想像,到《天註定》跨越山​西、重慶、湖北、東莞,《山河故人》更從家鄉遷移到了世界。他透露自己就算寫劇本也從不在書房,總要開車出門一個月,白天走路看風景,晚上回旅館寫作,許多初稿都是在移動的過程中完成。50歲的賈樟柯,他說自己仍是不安份的。
  • 《山河故人》:山河仍在,故人難尋
    由李宇春獻唱的主題曲《山河故人》賈樟柯說:「春春的歌聲那樣沉靜、輕靈,這歌聲好像故人相逢的一笑。」一起來邊聽邊閱讀吧~正如他所說:「拍《天註定》,因為血未冷;拍《山河故人》,心仍未死。」好在,咱們能一起在國內遇見《山河故人》。《山河故人》倒計時海報:5個人,四段情,三角戀,兩個國,一把鑰匙
  • 電影《山河故人》:走出去的掙扎和回不去的困惑
    而賈樟柯之所以仍然就這一主題反覆吟唱,一方面是經年累月的新認識積累需要釋放,另一方面也可看作是固執的山西人的情感堅守和他對於膚淺的商業表達的一種略帶鄙夷的挑戰。  從敘事上講,《山河故人》像是一個發完火重新坐下來穩穩噹噹地講故事的人。舞蹈演員濤兒、礦工梁子和煤老闆晉生是三個兒時好友,作為生長在汾陽的小鎮青年,他們的命運被相互勾連著扔進時代裡重新鍛造,最終卻走向互無交集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