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2019年年末在鄭州培訓,同宿舍的女生晚上下課在書店一口氣看完了《82年生的金智英》。當時這本書挺火的,同期還有一部同名韓國電影。這些天我也很快讀完了這本書,書很薄,文字口語化,讀著比較流暢。「金智英」在韓國是個很大眾的名字,這本書就從她因產後抑鬱出現類似精神分裂的狀況寫起,回憶她作為一名普通韓國女性在成長路上遇到的很多已經習以為常的不平等待遇。這幾年國內外有關女性、有關「女權主義」的話題都比較熱,原因可能在于越來越多的女性終於有了話語權,能夠發聲,講述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不再隱沒於人群中沉默著,這當然是一種進步。 這本書中說:「一個女孩要經歷多少看不見的坎坷,才能跌跌撞撞地長大成人。」有很多地方其實對於我來說並沒有特別深刻的體會,因為在自己的生活環境成長背景裡並沒有太多強調性別的不同,由於獨生子女政策,在家裡就是「小皇帝」,沒有太多因性別而受到差別對待的遭遇(也有可能是沒有意識到)。隨著長大開始住校、完成學業走出校園,這種因性別而產生的差別對待越來越明顯,也發現很多人的觀念裡女性和男性的差別那麼大。當然不是說男性和女性必須是對立的、互相敵視的。書中引用艾瑪沃森的話:「女性主義從不等於厭惡男性,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義者」(Feminism is not about man hate, it's really not. If you believe in equality, you are a feminist)。之所以要倡導這種女性主義聲音,在於那些沉浸在重男輕女文化中的女性很多已經習慣了這種傳統,覺得天經地義,認為世界原本就是這樣的,絲毫察覺不到不公平之處。特別是東亞文化圈中的人,延續著這種傳統,認為女性理應在家庭中擔負更多的責任,有更多的犧牲和奉獻,最好能夠隱忍並緘默不語。
這樣一比較,其實在中國的城市裡重男輕女傳統觀念已經有很大改變。就比如我,在沒有接觸了解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學前覺得兩性差別只存在於上廁所時,家庭中母親也比較強勢擁有絕對話語權。像我這樣的家庭情況也很多。小時候很不喜歡獨生子女和母親強勢,現在倒覺得這樣其實也挺幸運。我們都身在自己的文化圈裡不自知,只有從對比中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擁有的和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