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時間:正德元年(1506年)
地點:京城翰林院
人物:湛若水、王陽明、劉存業(東莞人,翰林院任編修)
劉存業:若水,你可曾聽聞,最近京師有個叫王陽明的官員,他經常講學,無人能與之辯論。
湛若水:這個王陽明是什麼人?
劉存業:王陽明,名守仁,是浙江餘姚人,比你年少幾歲,不過早幾年已經中了進士,現在是兵部主事。聽聞他是百年難得一見之奇才,你想不想去會會他?
湛若水(很有興趣):好啊,請賢兄引見。
場景1王陽明講學(旁白:此時,王陽明也聽聞別人說,有個叫湛若水的官員,是儒者的典範。)
場景2湛王兩人討論(旁白:湛王一見定交,相約一起倡導聖人之學。)
湛若水:若水泛觀四方,未曾見過這樣的人物。
王陽明:我求友於天下,三十年來未曾見過這樣的人物。
場景3湛王兩人討論(旁白:兩人公開論學,一時名震京師。)
第二幕:
時間:正德元年(1506年)、正德二年(1507年)、
地點:湛王平時討論學問的小屋
人物:湛若水、王陽明、劉存業
場景1太監劉瑾看本該給皇帝的奏章(旁白:當時,太監劉瑾權傾朝野,殘害忠良。有一天,王陽明告訴湛若水要上疏救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湛若水大驚,他對劉瑾也是恨之入骨,只不過覺得時機還未到,不應該輕舉妄動。)
湛若水(壓低聲音):王兄,這樣做不行啊,現在劉瑾權傾朝野,你這樣做會危及自己。劉瑾多行不義必自斃,我們應該等待時機,到時打倒劉瑾還需要你的力量。
王陽明:湛兄無需勸我,應該有人發聲,讓我做先行者吧。
場景2京城郊外,湛若水送別王陽明(旁白:王陽明被廷杖四十,貶謫到貴州龍場驛當驛丞。正德二年正月初一,王陽明出發去貴州龍場驛,湛若水前去相送。當時劉瑾弄權,不少人都刻意疏遠落難的王陽明,湛若水對好友卻是不離不棄。湛若水清楚當時的形勢,覺得王陽明暫時離開京師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由於擔心劉瑾會派人在半路上加害王陽明,湛若水作了《九章贈別》,不僅表達對好友的鼓勵及情誼,還是要暗示王陽明在路上要以山水保護自己,提防劉瑾的加害。王陽明也以詩為答,表示已經明白好友的建議。)
劉存業:傳聞王陽明跳錢塘江自殺,之後又在武夷山出現。
湛若水(微微一笑):這是陽明「避世」之手段,不用擔心他。
第三幕:
時間:正德十四年(1519年)
地點:西樵山
人物:湛若水、王陽明、青年學生(幾名)
場景1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旁白: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消息傳到西樵山,丁憂期間正在辦學的湛若水得知消息。)
湛若水(淡定地):陽明在江西,他肯定會擒獲叛賊。
場景2王陽明帶兵與寧王叛軍激戰(旁白:王陽明帶兵在鄱陽湖與寧王叛軍經過三天激戰,最終擒獲寧王。)
場景3王陽明在軍營寫信(旁白:廣東興寧人王天與,曾經跟隨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立下不少功勞,並把平叛過程寫成《平寇錄》,後因捨身撲火犧牲。對於王天與的犧牲,王陽明非常悲傷。他知道王天與是廣東人,於是想起自己的摯友湛若水,就派人到西樵山,把《平寇錄》交給湛若水並請湛若水作序。)
學生:請問老師,陽明先生用兵制勝的秘訣是什麼?他是儒者,學過行軍打仗嗎?
湛若水:文武之道只有一個,古時候就這樣,只是如今人們把文武分開而已。軍隊的強大,根本是誠心;軍隊的建立,根本是道德。陽明的用兵,也是如此,這才是仁義之師!想想歷史,貪功、黷武,初心動搖,最後沒有好下場的將領還少嗎?
眾學生:這個道理要讓天下人知道啊。
湛若水:陽明並不貪圖名聲。不過,如今懂得儒學不只是讀幾本經典,懂得文武一道的人實在太少,怎能不說出來?就讓我在《平寇錄序》中介紹。
第四幕:
時間:嘉靖七年(1528年)
地點:增城湛若水舊居、南京湛若水府邸
人物:湛若水、王陽明、周衝(湛若水得意弟子)
場景1王陽明在湛若水舊居題詩(旁白:總督兩粵的王陽明到增城祭祀其祖的「忠孝祠」,還特意遊覽了增城鳳凰山上的崔菊坡遺蹟,探訪湛若水舊居。在湛若水舊居,王陽明作有《題甘泉居》、《書泉翁壁》兩詩表達對老朋友的思念。)
王陽明:我聞甘泉居,近連菊坡麓。十年勞夢思,今來快心目。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渴飲甘泉泉,飢餐菊坡菊。行看羅浮去,此心聊復足。
場景2王陽明帶兵剿匪(旁白:王陽明平定困擾大明多年的八寨、斷藤峽之亂。尚書桂萼希望借安南內亂的機會讓安南歸入大明版圖,風傳王陽明會攻取交阯,王陽明審時度勢推辭不應。朝廷官員對王陽明下一步的動向議論紛紛。)
周衝:老師,最近朝廷有不少陽明先生的流言蜚語。
湛若水:朝廷還沒有命令,讓陽明進退兩難。軍中勞累,陽明信中說他的身體狀況很差,實在讓人擔憂啊。
周衝:聽聞陽明先生在出徵之前留下「四句教」,還問對他的學生說,「我這病軀,大概難以回來」。
湛若水:陽明本來應該功成身退才是。然而,朝中有人好大喜功。兵馬未動,糧草現行,朝廷現時的情況,對安南用兵實在冒險。何況廣西已經動亂多年,安南比廣西更難治理,出兵攻打,即使攻下來,困難還在後邊。
周衝:老師有何良策?
湛若水:陽明總督兩廣,正是用懷柔政策,與當地百姓將心比心,才能解決叛亂。依我看來,解決安南問題也是一個道理。激發安南官吏及百姓與叛亂者抗爭,而後大明才出兵前往,宣揚大明只為懲治叛亂者、幫助安南恢復秩序而出兵,即可使安南誠心臣服。大明兵馬也不會有所損失。
場景3王陽明病逝(旁白: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陽明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舟中。數年後,兵部尚書毛伯溫正是用與湛若水相同的計策,不費一刀一劍臣服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