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在京師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和三個好友一起講學論道

2020-12-18 情感大劈叉

王陽明一生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講學,傳播聖道。

王陽明講學

所以,無論是在江西、廣西、南京、京師,還是在老家山陰,如果能和好友和弟子們一起探討學問,那就是王陽明最開心的事情。

01湛若水

王陽明多年來一直堅持成為"聖賢"的夢想,也非常渴望能夠和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談論學問。

王陽明的很多朋友,都是他在一步步靠近聖賢的路上的良師益友,湛若水就是其中之一。湛若水在弘治十八年考中進士,被朝廷任命為翰林院庶吉士,有了和王陽明相識和長期接觸的機會。兩個人之前就已經有很深的了解,彼此對對方的學問、人品都非常敬仰,因此能夠經常見面談古論今,自然是人生一大樂事。

湛若水像

王陽明為了能夠方便和湛甘泉切磋學問,特意搬到他的住所附近。

02 黃綰

黃綰是經由著名學者、致仕戶部侍郎儲巏介紹和王陽明認識的。黃綰對於結識、接觸王陽明以及湛若水這兩位學術精深的人物,內心充滿了感激和興奮。

當然,這位黃綰年少輕狂,難免帶有誇大、炫耀的成分在裡面。當時王陽明被發配到貴州,內心悽苦,就寫詩抒發自己內心的苦悶,並將詩文寄給京師的友人們,其中就包括黃綰。

黃綰是王陽明的好友和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一生篤信和踐行王學。

陽明弟子黃綰

王陽明去世後,黃綰上疏錶王陽明四大功無人能及,王學三大要旨皆本先民之言,出自孔孟之論。

他還收留王陽明先生遺孤正億,並撫養成人,還把女兒許配給正億。可見綰對王陽明的尊敬和對王學的推崇。

03喬宇

戶部侍郎喬宇和王陽明兩個人在學問方面有很多共同之處,還經常在一起探討,喬宇對王陽明的觀點十分在意。王陽明覺得,在做學問的道路上有喬宇相伴,實為平生幸事。

王陽明認為,做學問應該貴在專、貴在精、貴在正。這些觀點都得到了喬宇的贊同。

喬宇在談到因為專心聖賢之道而不把下棋、文章等放在心上時,詢問王陽明這是否妥當,王陽明對此也表示了欣賞。

明代大臣喬宇

王陽明認為專於聖道才算是專,精於聖道才算是精。專心下棋而不專於聖道,這種專是沉湎;精於文章而不精於聖道,這種精是癖好。

聖道是既廣又大的,文章技能雖然也是從聖道中來,但是只賣弄文章和技能,這就離聖道太遠了。

所以非專便不能精,非精便不能明,非明便不能誠,所以古書說"惟精惟一"。精是精粹,專是專一。

精然後明,明然後誠,所以明是誠的體現,誠是精一的基礎。一,是天下最大的本體;精,是天下最大的功用。

聽了王陽明的這番見解,喬宇既佩服,又覺得有些氣餒,責怪自己為什麼沒有早點明白這個道理。王陽明怕他受了挫折,對他大加勉勵了一番。

王陽明

兩人的切磋有著共同的學術志趣,充滿了智慧和興奮,彼此都從中受益匪淺。而在大興隆寺的講學和談經論學,也吸引了全國很多讀書人,但凡有機會進京,比如進京趕考都希望能夠到這裡體悟一下這種治學氛圍。

當然,這種景象也讓王陽明更加開心,在京師講學是他人生最開心的事情。

備註:圖自網絡侵刪

如果喜歡,請點讚、轉發,分享給其他朋友。非常感謝!

相關焦點

  • 酈波:五百年來王陽明(12)最愛是講學
    公元1511年,回到北京城的王陽明除了去吏部上班之外,就是醉心於講學。據記載,王陽明一生都致力於教化育人。王陽明的心學之所以能建立,其實跟一個三百多年前的天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那就是南宋哲學家陸九淵。王陽明的名聲越來越大,心學在京城也逐漸興起,可突然有一天,他的兩個學生吵了起來,還成了當時「文化圈」裡的大新聞。
  • 湛若水與王陽明(微電影劇本)
    第一幕:時間:正德元年(1506年)地點:京城翰林院人物:湛若水、王陽明、劉存業(東莞人,翰林院任編修)劉存業:若水,你可曾聽聞,最近京師有個叫王陽明的官員,他經常講學,無人能與之辯論。湛若水:這個王陽明是什麼人?
  • 陽明之智,便是光明之心——讀《王陽明》有感(三)
    這種智慧,既是他母親十四月懷胎上天所賜,也是由「陽明洞天」取號「陽明」的啟迪,還是他龍場悟道的獎賞,更是他在為官講學中對知行合一的提煉。簡而言之,王陽明因儒道釋三家精神的滋養從而擁有了收放自如、縱橫捭闔的陽明智慧。
  • 上得了刀山,下得了文海,傳奇風趣,帶你讀懂不一樣的王陽明
    到達京師之後,王華便為王陽明找了一個一流的學府和頂級的老師,王華給王陽明找的老師就是明朝赫赫有名的許璋。此人精通易理和熟悉兵法,把王陽明培養成為了一個十足的全才,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叫做綜合性人才。在離驛站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天然溶洞,非常適合居住,王陽明如獲至寶,拍手叫好遂帶領自己的三個僕人前往就此定居。在龍場驛的生活是非常艱辛的,每日三餐所需糧食需要自己耕種,王陽明和自己的僕人每天除了吃點野菜充飢,還要承受來自朝廷的壓力,劉瑾知道王陽明還活著,所以再次派人來暗害王陽明。
  • 王陽明的「英雄之旅」
    為了「格物窮理」,他和朋友二人便一起「格竹子」,希望從竹子裡面能夠悟得一些大道理,可惜格了七天,毫無所得,最後因勞累過度而病倒。他本來準備勤奮攻讀朱熹著作,一門深入,沒想到用力過猛,適得其反。此後,他放棄了格物之學,一直在儒釋道三家之中兜兜轉轉,一會儒,一會道,一會又轉為研習禪佛。其間有「五溺」之說: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
  • 千古奇人王陽明,他有多牛不是你隨便想像的
    王陽明之父王華為成化十七年,也就是在1481年高中狀元,官至吏部尚書,封新建伯。如此家庭背景自然對少年王陽明的人格塑造起到了重要的影響,所以王陽明打小就天資聰穎,才華橫溢。 王陽明12歲時正式拜師讀書,有一次,他突然向私塾先生發問:「何為人生第一等事?」先生答:「惟讀書登第耳!」
  • 王陽明得意弟子與妹夫,徐愛自傳,天妒英才
    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陽明築室會稽山陽明洞天,自號陽明子,靜坐行導引術,我去聽他論道。弘治十六年(1503年),我娶了龍山公的女兒,也就是會稽山陽明洞論道的那位王陽明的妹妹。龍山公是成化十五年的狀元,為什麼我能攀上狀元龍山公的親事?我家條件也不賴呀,具體我家有多闊綽我就不透露了。像我這種闊綽家庭的公子哥多得是,為何龍山公偏偏看中我呢,真正原因是一個字——我帥。
  • 王陽明心學核心是啥?無非要做好三個字,說著簡單做著難
    說起王陽明我們都會想到他的「知行合一」,其實在他自己眼中,另外三個字才標誌著陽明心學的終點,他說「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分量非常重。其實我們可以扭曲地設想一下,如果只有「知行合一」,如果一個念頭是殺人放火,那遵循著知行合一,豈不是胡作非為,因此需要「致良知」。
  • 王陽明的傳奇人生,百死千難中得來的陽明心學
    1486年,15歲的王陽明出居庸三關,考察邊患、察看地形、謀劃防務,跟北方少數民族學習騎馬射箭,刻苦勤練,箭術一流,可以做到「逐胡兒騎射,胡人不敢犯」。 王陽明憑弔古戰場,緬懷先輩于謙,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失蹤」一個多月後他風塵僕僕回到家裡,腰間配劍,一副仗劍天涯的俠客模樣。1487年,鄂豫陝交界地區發生流民暴動,建國號為「漢」,震動京師。
  • 王陽明:立志高遠做聖賢,萬古雲霄一陽明
    王陽明從青年時代就不同凡眾。他的祖父叫王倫,對他影響特別大。他父親叫王華,是個狀元。王陽明十幾歲歲時,祖父帶著他跟朋友一起去北京,過金山寺時朋友們聚會。酒過三巡,大伙兒提議就金山寺寫首詩,王陽明在旁邊張口就來,說道:「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這首詩的境界和氣魄非同尋常。「打破維揚水底天」,這是何等氣魄,大家都很驚訝。
  • 揭秘王陽明智擒寧王朱宸濠真相
    第二天早上,找到旌陽真君的鐵柱宮,發現新郎如泥胎一般,和一位道長學習打坐。這位新郎就是王陽明,自幼讀書,常靜坐凝思,問塾師:「何為第一等事?」老師說:「讀書登第。」王陽明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父親聽了,笑問:「汝欲做聖賢耶?」王陽明曾兩考未中。同學中有以不中舉為恥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 王陽明:亦實亦虛的和諧生活,出世與入世的成功人生
    由此可見,王陽明的家世淵源,家境優渥,書香門弟,是個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好環境。有了家庭的關注和寬鬆的成長環境,王陽明才得以自由生長。從小,他就被給予厚望,但王陽明,顯然是一個相當與眾不同的孩童。五歲還不說話,把個父親急得不行。好在隔代親的祖父挺他,讀書的時候,總把他帶在身邊。
  • 王陽明告誡:人到50,人生過半,在3件事情上心狠,是積攢大愛
    在人生欲望這一方面,老顧最敬佩王陽明,王陽明的一生經歷起起落落,但是最終他成為了中國的聖人!成為了日本人的偶像,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告誡,其中一個就是對於年過50的人!王陽明告誡:人到50,人生過半,在3件事情上心狠,是積攢大愛1、狠心控制自己的欲望王陽明:人活到極致,是節制!
  • 王陽明告誡:為人處世做好「三不管」,往後餘生順風又順水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要端好「三碗面」,人面、情面和場面,想要在社會上混出一番作為,這3碗面不得不端好,那應該要怎麼做呢?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在為人處事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他曾提出人生掌握這3不管,就能在社會上順風順水。
  • 每天忙碌就是賺不到錢?王陽明的3個減法口訣:人生會減才能贏
    王陽明回答說:「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翻譯過來就是:做學問,要找到最本質的東西,然後從本質著手,循序漸進即可。這個道理是通用的,同樣適用於職場。職場中我們最關心的就是升職加薪了,但是我們往往發現,越著急,反而越無法升職加薪。
  • 話劇《王陽明下山》:從廟堂到江湖,追尋原本的王陽明
    由蘇州導演老譚編導的話劇《王陽明下山》,6月28日將在蘇州崑劇院進行本輪巡演的首場演出,此後,這部創作於2018年的話劇將陸續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巡演。作為近年來為數不多的商演話劇新作品,讓我們看到了原創話劇市場的發展。
  • 王陽明:把別人對你的誹謗,當作修行
    王陽明的學生問王陽明:「叔孫武叔毀仲尼,大聖人如何猶不免於毀謗?」王陽明的學生說的這個事情發生在孔子身上,在魯國。有一個人叫叔孫武叔,他特別看不慣孔子,三番幾次的在背後詆毀孔子,說孔子的壞話。後來過了幾千年之後,王陽明的學生想起來這件事,就和王陽明討論起來,王陽明就告訴他:「毀謗是來自他人和外界的,即使是聖人也免不了,人貴在自修,如果自己實實在在是個聖賢,別人刻意毀謗他,也影響不了他,也如同浮雲蔽日一樣,如何損壞日的光明呢。如果自己是一個外表恭敬,但內心虛偽的人,縱然沒有一個人說他,他隱藏在內心的煎熬,也會有一天暴露。
  • 王陽明獄中詩第7首《屋罅月》:你落魄和絕望過嗎?王陽明做法絕
    這一年的12月,35歲的王陽明上疏皇帝,仗義執言,被劉瑾假傳聖旨,廷杖四十後打入大牢。獄中的王陽明,落魄又絕望,作《獄中詩十四首》,現存8首。本文目的很簡單,從解釋、翻譯、引申三個角度,幫助大家讀懂這首詩。第七首 屋罅月幽室不知年,夜長晝苦短。但見屋罅月,清光自虧滿。佳人宴清夜,繁絲激哀管;朱閣出浮雲,高歌正悽婉。寧知幽室婦,中夜獨愁嘆!
  • 王陽明:朋友相交,重在彼此尊重、相互謙下
    人生若能得一兩個好朋友,那實在是一件快慰無比的事。但只要人和人相處,總是會因這樣那樣的問題,而產生一些矛盾,在好朋友之間依然不能避免。君不見兩個好友之間有時會為了一個小問題而各執己見爭得不可開交,甚至最後因此鬧得極不愉快,各自拂袖而去,且很長時間內都無法令本來融洽的關係癒合。
  • 王陽明有多牛:一人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卻鮮有人知
    改名之後,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在改名之後,王陽明果然就會說話了。王陽明的父親叫王華,在他十歲的時候,父親高中狀元,這是一件高興的好事。但是 過幾年之後,母親病逝。父親為他找了個後媽,後媽就是後媽,對王陽明非常不好,百般苛待。但是王陽明僅僅是用了一些小手段,後母再也沒敢虐待他,還將其視為親生兒子來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