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王陽明智擒寧王朱宸濠真相

2021-02-13 明倫書院

明弘治元年(1488年),江西布政使參議諸養和的千金小姐出嫁。拜堂之時,卻四處尋不見新郎。第二天早上,找到旌陽真君的鐵柱宮,發現新郎如泥胎一般,和一位道長學習打坐。


這位新郎就是王陽明,自幼讀書,常靜坐凝思,問塾師:「何為第一等事?」老師說:「讀書登第。」王陽明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父親聽了,笑問:「汝欲做聖賢耶?」

王陽明曾兩考未中。同學中有以不中舉為恥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反對太監劉瑾弄權,被廷杖四十,由兵部主事謫為貴州龍場驛驛丞。劉瑾派人一路尾隨其後。王陽明卷衣抱石投江,騙過刺客,逃過一劫。


龍場萬山叢棘,蛇虺魍魎,蠱毒瘴癘。王陽明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唯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乃為石礅自誓:「吾惟俟命而已!」端居澄默。忽中夜大悟,歡呼雀躍,從者皆驚。

十五年前,王陽明思朱熹「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對著竹子格物致知,一連七天七夜,沉思其理不得,大病一場。今日終於明白,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乃作詩云:「閒觀物態皆生意,靜悟天機入窅冥。道在險夷隨地樂,心忘魚鳥自流行。」

寧王朱宸濠自立為帝,起兵叛亂。殺江西巡撫孫燧、按察副使許逵,派人捉拿汀贛巡撫王陽明。王陽明潛入漁舟得脫。


王陽明偽造兵部文書,傳檄天下兵馬勤王。他把家人安置在吉安官舍,四周堆放柴草,以虞不測。

叛軍奪南康、九江,兵發南京。安慶都指揮楊銳,故意辱罵激怒朱宸濠,將其主力牽制於安慶城下。

王陽明領兵直取匪巢南昌,一鼓而下。朱宸濠忙回師。眾將見其來勢洶洶,皆意堅守待援。王陽明言「先人有奪人之氣」,令兵馬乘夜急進,迎頭而上。

官軍詐敗,將朱宸濠誘入十面埋伏,兩天兩勝。

朱宸濠調兵增援,厚賞勇士,於鄱陽湖上連舟以為方陣,拼死一搏。王陽明乃使小船載荻草縱火,恰如赤壁大戰。朱宸濠跳入一艘漁船逃命,殊不知王陽明神機妙算,漁翁為官軍所扮。


王陽明一如往常,坐衙中與士友講學論道,談笑風生。朱宸濠就擒,入南昌,望見遠近街衢行伍整肅,笑道:「此我家事,何勞王大人費心如此!」

明武宗自封「奉天徵討威武大將軍鎮國公」,率萬餘官兵南下「親徵」。到達涿州,聽說寧王被擒,氣得直跺腳。幸臣們建議將朱宸濠放回鄱陽湖裡,讓武宗活捉一次。

一時間,謠言四起。或雲王陽明與朱宸濠通謀,慮事不成乃起兵;或雲王陽明擁兵必反。武宗將信將疑:「以何驗反?」太監張忠說:「召必不至。」

王陽明見詔,即日啟程。行至蕪湖,張忠等恐言語敗露,復矯詔拒之。不得已,王陽明入九華山,每日宴坐草庵中。武宗遣人窺探,乃言:「王守仁學道人也,召之即至,安得反乎?」

大軍滯留江南一年之久,以剿滅寧王餘黨為名,禍害百姓。王陽明憂心忡忡:「一戰功成未足奇,親徵消息尚堪危。邊烽西北方傳警,民力東南已盡疲。」


王陽明福至心靈,重新報捷,把所有功勞全歸於聖明的「朱大將軍」及其身邊的一幹幸臣。武宗洋洋得意,凱旋。

經此朱宸濠之變,王陽明益信「良知」二字,真聖門正法眼藏,乃曰:「只此良知無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瀾淺瀨,無不如意,雖遇顛風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沒溺之患矣。」又曰:「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實千古聖聖相傳一點滴骨血也」。


《續汝帖》刻十六:王陽明《與鄭邦瑞尺牘》

徐渭說:「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守仁則以人掩其書。」王陽明之書遒邁衝逸,人稱「如宿世仙人生具靈氣,故其韻高冥合」。王陽明說:

「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後讀明道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來源:大河網)

明倫書院minglun366

讀書論道  遊歷天下

熱線電話:4008-389-366

國學網站:www.minglunshuyuan.cn

遊學網站:www.chongzousilu.com

相關焦點

  • 西莊三百勇士阻擊叛軍朱宸濠
    朱宸濠仍不死心,決定親自出馬前去勸說,見了葉景恩劈頭就問:「你跟著本王建功立業有何不好?」葉景恩怒目以對:「皇上隆恩浩蕩,小民理當赤心報國,豈能助紂為虐!」朱宸濠說:「難道不怕我殺了你?!」只怕到頭來皇上會讓你碎屍萬段,死無葬身之地!」朱宸濠惱羞成怒,命部下將他五花大綁關進大牢。葉景恩寧死不從,瘐死獄中。葉景恩死後,弟弟葉景允悲痛萬分,教育子侄勤耕苦讀,習練武功,隨時準備為國出力,為兄報仇。葉景允的兒子葉紹治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表示一定謹記父訓。
  • 王陽明的心學是怎樣的?如何用思想平定明朝的宸濠之亂?
    我們就通過王陽明平定藩王的叛亂,來看看「心學」的威力。在講述王陽明平定「宸濠之亂"之前,我們需要明白一個社會背景。 朱宸濠為什麼要發動叛亂? 第一,朱宸濠的祖先曾被明成祖朱棣欺騙,這讓朱宸濠內心不平衡。
  • 王陽明:別硬剛,他有的是辦法對付你!
    王陽明早年態度太過於強硬,以剛對小人,實乃下策年輕時候的王陽明一身正氣,他早年在刑部提牢時,一身正氣,看不得一點不公平。有一次他在巡牢的時候,發現囚犯各個面黃肌瘦,原本朝廷撥下來的口糧,硬是被獄卒剋扣下來餵豬,年底殺豬肉吃。而囚犯只得吃麵糠,導致一個個面黃肌瘦的。王陽明十分憤怒,跑到監獄長官的府上跟長官對峙。
  • 王陽明科考前夜,突現兩怪人,大聲說5字預言,27年後果然應驗
    朱宸濠自率水師號10萬,戰船千艘出鄱陽湖,效仿當年陳友諒進攻朱元璋的路線,蔽江東下,攻打安慶,劍指南京,欲取南京即帝位,和明武宗朱厚照南北對峙。當年,佔有優勢的陳友諒敗給了處於劣勢的朱元璋,而朱宸濠輸的更慘,10多萬大軍竟然敗給了王陽明的散兵遊勇,起兵僅43天就被活捉了。
  • 上得了刀山,下得了文海,傳奇風趣,帶你讀懂不一樣的王陽明
    朝廷久聞王陽明有軍事才能,於是剿匪的重擔便落在了王陽明身上。王陽明對此不急不緩,他心中早已想好了對敵之策,王陽明為了有效治理匪患還獨創了所謂的「十家牌法」並且訓練精兵。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起兵造反,欲取代朱厚照的皇位。聽到消息的王陽明立馬率軍前往平叛,王陽明和朱宸濠的軍事力量可謂對比懸殊,朱宸濠是王牌正規軍,而王陽明手中的士兵不過是當時剿匪主動投誠的農民軍而已。
  • 為何沒有人敢得罪王陽明?看看他的上中下三策,就明白其中的道理
    被稱為「聖人」的心學大師,王陽明,僅用了上中下三策,就將小人制服得非常服帖。早年態度,非常強硬:以剛對小人,實乃下策王陽明早年在刑部提牢時,非常正派,見不得不公平。有一次,他在巡牢的時候,發現犯人面黃肌瘦,原來是朝廷撥下來的口糧。被獄卒剋扣,留下來餵年底要殺的豬。王陽明十分生氣,就跑去跟長官對峙。
  • 王陽明有多牛:一人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卻鮮有人知
    同時,王陽明的思想也影響了海外的許多大佬。日本的東鄉平八郎在日俄戰爭中,身上就掛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一生俯首王陽明。可見王陽明的影響對後人影響之深,傳播之廣。04知行合一的王陽明公元1519年,朱宸濠在江西發動了叛亂,號稱聚集了7萬士兵。
  • 寧王被活捉朝臣高呼:放了他,王陽明送太監兩箱子,大家鬆了口氣
    正德十四年七月,寧王朱宸濠藉口皇帝朱厚照荒淫無道,趁機起兵叛亂,王陽明此時正在福建平叛,剛到豐城 (今屬江西)聽聞此消息,便赴吉安,會同知府伍文定商討方略。王陽明在得知寧王造反之後,《明史》上用了一個詞:「急趨」,「知善而為善,明責而承擔」,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之道。
  •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
    王陽明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人若復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人若果能完滿地致良知,完全復歸本心,那就能獲得天地間最大的樂,這種快樂周遍通達,暢於四肢。人胸中各有個聖人,良知,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只是有些人的良知被惡習、欲望遮蔽埋沒。
  • 湛若水與王陽明(微電影劇本)
    第一幕:時間:正德元年(1506年)地點:京城翰林院人物:湛若水、王陽明、劉存業(東莞人,翰林院任編修)劉存業:若水,你可曾聽聞,最近京師有個叫王陽明的官員,他經常講學,無人能與之辯論。湛若水:這個王陽明是什麼人?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在修身、立學、為文、武功方面均有大成的人,這一點似乎只有清代的曾國藩能與之相提並論。然而曾國藩在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卻「屢敗屢戰」,且兩次因為遭逢慘敗而急得想跳水自盡,其勝負之機、其為將風度又與王陽明四十二天內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相去甚遠。
  • 寧王朱宸濠——健壯的瘸子是怎樣發飆的
    但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就使人不得不佩服朱宸濠的政治手腕了。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劉瑾失勢,兵部收回了寧王的護衛。可到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朱宸濠靠著兵部尚書陸完等人的關係,神奇地再次恢復了護衛。 原來,早在陸完做江西按察司時,朱宸濠就與之交往甚密,還經常稱讚說:「陸先生他日必為公卿。」結果陸完果然於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被提拔為兵部尚書。
  • 王陽明:做到這2點,沒錢沒背景也可以成功,別等30歲才知道
    古今中外如果說修身養性,可能就要數王陽明先生了。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與孟子、孔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朝鮮、東南亞乃至全球都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王陽明對於為人處世和人生態度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明朝正德年間,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陽明率兵徵伐,一舉擒獲了朱宸濠為朝廷建立了大功。但是當時極其受寵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陽明的功績,認為是他搶走了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於是開始散播王陽明的謠言,說他與外敵勾結,但王陽明並沒有報復他的行為,反而是將功勞讓給他,覺得退一步海闊天空。
  • 王陽明為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如此受到推崇?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朝廷上下一片震動,兵部尚書王瓊卻說王守仁此時正在江西,定能平定叛亂。王守仁當時正準備前往福建,聽到寧王叛亂之後,迅速趕回間隙,募集義兵,發出檄文,出兵徵討。當時王守仁手中的兵符已經上交兵部,因此並沒有足夠的兵馬對付叛軍。但是他又深知,要是讓叛賊攻下留都南京,那麼叛軍在政治上就會佔據主動,對於平定叛亂更加困難。所以儘管手中無兵可用,他也必須阻止叛軍。
  • 王陽明對付小人兩招:1不讓小人摸清你的底牌,2永遠捏著一張王牌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有一天,贛南巡撫王陽明正在與下屬議事,突然,大宦官張忠來訪。王陽明心中一緊:「此人名為張忠,其實壞水很多。此來肯定是夜貓子進宅,沒好事!」果然,張忠來者不善!原來,不久前,寧王朱宸濠舉兵叛亂,很快被王陽明擒獲。
  • 此心不動,隨心而動,另一面的王陽明:明朝打仗最猛的文人
    於是,十五歲的王陽明就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足跡遍布大明邊關,從居庸關到山海關,塞外兩千裡風光讓王陽明憧憬自己的鴻鵠之志。 不過,王陽明雖然是神童,參加科舉卻老是落榜,直到二十八歲才考上進士。
  • 七劍十三俠:描寫王陽明最好的古典武俠小說,精彩紛呈真好看
    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所提倡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學說影響深遠。所以很多人把王陽明稱為「聖人」,民間還有「一生俯首拜陽明」的說法。 大家一般是通過典籍、哲學書籍、科普書籍等途徑了解到王陽明,其實在小說裡也能看到王陽明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