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始皇原名嬴政,也被稱為祖龍,是第一個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人們都記得他焚書坑儒,嫌自己的的房子太小大修阿房宮,他也到處尋求長生不老藥。但是這些事情並不能代表他的全部,他也有被歷史誤解的地方。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並且繼續實行商鞅變法來加強君主專制來削弱舊貴族的勢力。他勤政有為,歷史上記載他白天斷案晚上理書,每天批閱的奏摺有120石。在他統治的時期,農民百姓們沒有起義,沒有大量的饑民和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的現象。始皇統一六國時對百姓們一視同仁沒有屠過城,沒有誅殺六國遺族,也很善待功臣良將,大臣們也是直言進諫,他一直重用蒙恬、蒙毅等一些有功的忠臣,是一個很包容的皇帝。
據出土的裡耶秦簡記載,秦始皇時期實行的是「緩刑罰,薄賦斂」的政策,秦始皇時期的田賦祱是7%,8.5%,8.82%都沒有超過9%,平均稅賦是十二稅一,並不是董仲舒說的三分之二上繳以及班固在《漢書》中寫的泰半之賦。秦始皇採取的十二稅一,甚至比起孟子推崇的十稅一,張家山漢簡的十稅一還要低一些。《史記.李斯列傳》記載,輔助始皇帝有一條就是:「緩刑罰,薄賦斂,以遂主得眾之心」,這與出土秦簡也相佐證。
出土的睡虎地秦簡,秦時期服徭役是有工錢、管飯和按規定配發衣服的;一家不能同時徵調兩人服役,農忙時節即便是犯罪服刑的人員也有40天的假期回家務農;女性從事擅長的工作與男性同酬等等,與後世非秦說法不同。
秦始皇北擊匈奴築長城也並不是剛統一六國後就開始的,而是在休養生息後的始皇三十二年進行的,長城是蒙恬擊敗匈奴後率領將眾在原秦、趙、燕長城基礎上連接修築,大概5年時間,史記記載除了後來有違法的官吏被罰去修長城外,沒有大規模徵調百姓去修築長城的記錄。
統一後,在始皇二十八年遷百姓三萬戶到瑯琊臺居住,免除他們十二年的賦稅徭役;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賜每裡黔首六石米,二羊;三十三年,徵發典押、贅婿,商販去陸梁地區;三十五年修道路,遷三萬家到驪邑,五萬家到雲陽,都免除十年的賦稅徭役;三十五年因鹹陽人口多居住不下,選址修阿房宮,考古證明阿房宮到秦二世時期修建了夯土基;三十六年,遷三萬戶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區,每戶授爵位一級;秦始皇時期是國家建設和免除百姓徭役稅負,授爵政策相輔相成的進行。
他最後世最重要的貢獻就是郡縣制和「書同文,車同軌」了。郡縣制我們一直沿用到現在;」書同文,車同軌「統一了文字,車同軌也減少了交通事故,是人們出行更加方便安全。
其實我們看待這些歷史人物也要從兩個方面來看待,只去看他們做得不夠好的那一面是不能給這個人定性的,反之亦然。就像始皇帝,人們只記得他做得不好的那一面,但是他所做出的好的貢獻卻影響我們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