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寫在開頭
天氣燥熱,七月難過。
八月暫時也沒有好一點。
我們的朋友狗哥有空就要給我們分享他在的「吃屎」經歷。
「建議你們都來聽一聽,我不能一個人吃,你們也要跟我一起感受一下人間煙火。」
這種行為,如同我們兒時走路看到一坨真正的狗屎後一定會氣不過地拍醒旁邊的朋友。
「你看那是啥子!」
這是他的理論,也是作為朋友和同事應有的擔當。
「這……拍的些什麼啊?」
「醜死了!什麼審美啊這是?」
「寫的些什麼狗屁不通還在那裡加裝文化人,汙染社會!」
我們背手站在他的身後,集體吃屎,簡單吐槽。
我想我得去洗下眼睛!
還好,這個世界還有給小孩子看的書可以治癒我。
趁女兒上山避暑,家裡終得清淨。
每天辣眼睛次數太多,我把她所有的繪本翻出來又看了一遍。
今天當然不是想談自己的陪讀心得、育兒心聲、啟蒙經驗。
我想聊一聊最近看的一本書——《好繪本如何好》。
一本討論「技藝」的書
為什麼想談這本書呢?
為人母后,我從大概一年前開始沉迷於親子共讀,搜集各種學習資料想要真正認識這個領域。但是之前看的大熱的指導書籍大都是「推薦類」「評論類」「如何進行親子共讀類」「閱讀經驗方法類」……真正就「繪本本身」聊「繪本」的書好像不算太多。
(畢竟,作為受眾,家長要比專業製作者多得多。)
這本書確實是給了我一個全新的切入點,我們且慢慢聊起。
郝廣才先生是來自臺灣的著名作家、出版人,關於他的資料一搜一大把,他的繪本大人小孩都可以看,我就不多說了,大家感興趣可以去搜一下。
在這本《好繪本如何好》中作者認為,我們的社會,文盲已幾乎消失,但社會如果圖盲充斥,拿要達到「美」的境界,就還有很深的鴻溝要跨越。
由於對圖的閱讀能力低,造成人們在討論繪本時,普遍只談論每本書的「意義」,而無從探討「技藝」。
但是要知道,沒有傑出的技藝,意義這個東西根本就無法傳遞出去。
可以說,這是一本探討「圖的閱讀能力」,且從「技藝」的角度來分析繪本的書。
這便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
首先,我們普遍缺乏讀圖的能力。
相信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家長,初入繪本時都發出過「沒幾個字,還賣這麼貴?」「為什麼畫成這樣?」的疑問。我們按照自己的「讀圖」方式去評判和共讀一本繪本,常常會遺漏大量的信息。用作者的話來說大人沒有「眼力」,也會讓小孩失去「眼力」。
第二,我們看東西太容易從感受出發而忽視技藝。
不妨還是用我自身不大成功的專業學習經歷舉例。
每一個有幸或者不幸進入該專業(影視類)的同學,哪怕真的毫無興趣,在大學的專業課程設置裡,也會開設一些「鑑賞」「通識」類課程帶領大家入門。
然而,這些年來,我漸漸發現從我自身,到後來的學生再到如今面對的實習生,當我們想要用專業進行自我表達時,呈現的東西難免顯得「幼稚」或者說「極度不專業」。
不但做不出好作品,也說不出個所以然,甚至連鑑賞都顯得很業餘。
私以為,這是我們的學習生涯,從「鑑賞」課程開始就和真正的「影視工業」相剝離相關。
從一開始,我們就沒有從 「技藝」的角度入門,哪怕從「看電影」開始都只重視「意義的表達」,所以上升到實操階段還是憑積累的感覺在走,亂扯淡當然在所難免。
(寫到這裡,我似乎梳理出了,我們在專業領域為什麼總是「吃屎」的某種原因。)
「點、線、面」
回到這本書中來。
在書中,作者首先提出了繪本是什麼;「繪本」大概是一本書,運用一組圖畫,去表達一個故事,或一個像故事的主題。
這個概念拋在這裡,我相信身邊很多給孩子讀過繪本,或者自己喜歡看繪本的朋友大概覺得有些老生常談。我們再來仔細看一遍這個概念——它是一本用圖畫來講述的故事(當然,大多數繪本也會有一定的文字,但也同樣存在很多無字的繪本)。
用圖畫說故事,那麼畫面的連貫和韻律的好壞,就決定了繪本的成敗。
換一個方向去理解,我們都看過電影。如果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接,從內容到技法上都有問題,那麼我們就很難看懂演員的表演、無法理解鏡頭傳遞的語言、更別說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
作者認為,欣賞繪本,要從「點、線、面」著手。
(點:繪本元素,線:形式技巧,面:內容手法)
這真的和專業的影視鑑賞方法是相似的。
簡單聊一聊郝先生提到的,看繪本的這條「線」。
他認為,讀者的眼睛需要被引導,就像上菜有序,才能使菜色彼此協調,互相烘託,就像我們吃壽司,如果入口順序錯誤,就嘗不到真正的美味,有了好的韻律,讀者就能跟著創作者的引導進入繪本的世界。
專業的繪本製作者,製作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要做「版面設計」,也就是一般說的「layout」,就像電影的分鏡表,把故事的情節一段段落實在layout上。同時,思考每一段該用什麼圖去表達,圖與圖之間的連貫,如何專責,如何製造高出和韻律。一本繪本的成敗,往往在做成layout的時候就幾乎決定了。
這段觀點和我們在拍攝時的想法是相同的,一部好的影視作品,一定是導演在引導觀眾去看什麼,同樣,專業的影視製作者一定在開始就做好紮實的分鏡設計,每一幀畫面的呈現和鏡頭轉換都必須有它的意義。
繪本的讀者(無論小孩還是大人)可能看不出畫面的韻律,影視作品的觀眾可能也說不明技術和手法,但讀者是否能進入作者安排的韻律,觀眾能不能引起共鳴,這是作者/導演,從一開始就應該用自己的「技藝」去設計的。
於我而言,這也是好作品稱之為「好」的關鍵。
嗯,堅持!
有人可能會說,我只是想給孩子讀繪本或者讓他自己怎麼開心怎麼看就好,你我都不是繪本專業作者,看個書不需要這樣上綱上線。
寫了這麼多,這甚至是我所有文章裡最枯燥的一篇。
這些技藝小孩當然不必了解不必學會。
但是他們想要挑選到一本好繪本,或者了解到一本好繪本真正的好,更完整地感受那些好書籍帶來的快樂和意義,現在,只能靠我們。
用心陪小孩讀書,我想,這是我們大人的義務。
我樂觀地認為我們的下一代的工作環境會好得多。
如果他們從小慢慢積累了視覺和語言的閱讀能力,慢慢積累了很多美的東西,至少,少吃很多「屎」是肯定的。
我們吃的「屎」真的太多了。
加油,堅持和小孩一起讀書,未來會好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