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廣義來看,人一直在「心靈成長」,一直在遇見「未知的自己」。
只不過有人還沒上升到意識,對痛苦並未覺知,一旦被覺知痛苦就降低,這是被精神分析反覆印證過的。
之前,你一直往火坑裡跳又不知為何,這是「雙重痛苦」,一邊忍受被火烤的炙熱,一邊又對「不知為何」苦惱不已。
當你知道因何一次次跳入火坑時,就知曉了「為什麼」,後者讓痛苦有了確認,一旦有了確認,把控力就會提升,你就不那麼害怕了,就會有「哦,原來如此」的通透感。
與此同時,你知道原因後,難道還會跳火坑跳得那麼頻繁麼?「火坑」含義很廣,無論關係裡的傷害、還是自身無力感、孤獨感、還是抑鬱強迫這些所謂的症狀。
「知道痛苦的原委」是心靈成長的首要任務。
這個「知道」卻不簡單,絕非某個權威給答案或建議,你認可了,然後就好了——這是幻想。
真正的「知道」要去「體驗」,要在真實場景或關係中重現並療愈,那才是知道,佛家稱為「頓悟」。
不斷頓悟的過程就是心靈成長的過程,就是療愈的過程,就是告別過去自我,迎接新生自我的過程。
本章節,我試圖與你分享其中的「坎」,只有不斷翻越這一道道坎,才最終獲得解放,這個「坎」我稱為「心靈成長的孤獨」。
我不按照步驟描述,而是單獨呈現,但你要清晰,它們都是混合在一起的,都會出現在其中任何一個階段。
02 第一種:現實的孤獨
「金錢」作為人類相互連結的手段,一定首當其衝。
貧困地區的心理問題一點都不少,只是,那裡的人們顧不上什麼心理成長,填飽肚子是首要任務。
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清晰呈現了這一點:一個不被滿足底層需求的人,無法進入上一層。
至今回老家,老鄉問我做什麼,我若說「心理」,他們則一臉愕然,若說「給孩子輔導作業」,他們就明白,「哦,當老師不錯」。
倘若告訴老鄉,需要花錢找個陌生人聊天,他一定覺得我瘋了,有這些錢還不如吃頓好吃的呢。
這就是基本需求,在很多人眼中「吃」才是王道,太多人窮怕了,吃好穿暖等幾乎同於「心理滿足」。
現如今,「食物」因為其易得性和可控性,依舊是有些人獲得心理滿足的首選。
我很支持那些公益的心理普及、心理治療。
因為除了錢,很多人缺乏「心理資源」,也是個現實問題。
痛苦無處傾訴如同牙疼找不到牙醫一樣難受,再沒幾個說心裡話的朋友,壓抑是必然的,在相對落後的農村,有人就是被這樣憋屈死、憋屈瘋的。
若收入尚可、思想尚可、資源也尚可,接下來的現實就是「不被理解」。
前幾天和一朋友喝茶,他電話響了,那邊說「我心裡很委屈,想找你說說話」,於是他們聊了半個多鐘頭。
這就是典型的「尋求理解」,一個人還有知己可以通宵聊天訴說心事,孤獨感一定降低,我常說「孤獨一旦被分享就沒那麼孤獨了」。
痛苦也是,一旦被分擔就沒那麼痛苦了。
但現實卻不如意,說心裡話的人越來越少,甚至越是「朋友」越隔離,很多的攀比、功利、羞恥心在起作用,每個人都在向對方展示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自然就被隱藏了。
有些來訪不能告訴家人朋友,他在接受心理諮詢。
告訴一個不理解自己的人,痛苦不是被分擔,而是被強化,這是「二次痛苦」。
太多走在心靈成長路上的人,一次次被家人用心靈成長作為攻擊的武器:「還學心理學呢,還做諮詢呢,還心靈成長呢,都不如不學,越學越犯渾了你!」
——這些充滿「戾氣」的言語暴力活生生響在耳邊,力量弱的人很容易被灼傷,畢竟那些使用語言暴力的人打小沒學會寬容,說話又硬又生又冷,長滿了刺。
03 第二種:投射的孤獨
「投射」的概念經常被濫用,基本一點就是但凡覺得別人不好,就會被認為是投射,這是不公平的。
第二點是「世間萬物都是內心的投射」,人們信了這話,不是說這話不對,而是過度相信會扭曲認知,會增加自我攻擊的可能。
投射原本是潛意識的發生,當事人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是「把潛意識不接受的部分投在了他人(事)身上」,這是種防禦,是一種無意識的保護。畢竟,讓青春痘長在別人臉上會讓好受些。
你不必讓「投射」替他人背黑鍋。
任何關係,都絕不是其中一方的投射,而是複雜的心理過程,複雜到只有對彼此無意識相當清晰之人才能辨別。
「我覺得你討厭我」——究竟是你認為自己不值得被喜歡?還是你做了什麼讓對方討厭你?還是對方就是討厭你?——我想,唯有深刻而坦誠的關係才能大致區分。
「投射孤獨」的前提,是排除了對方的東西,只剩你本人的投射,比如上面的例子,「是你覺得自己不夠好」才會「覺得對方討厭你」,接下來才有可能去探索「為什麼?」
大量的「生活投射」讓人苦不堪言,最典型的就親子關係:「我知道要給孩子包容,但我就是很生氣,就忍不住吼他、罵他、揍他」。
太多人被這類投射折磨,然後愧疚,然後繼續重複。
「你小時候被暴力對待才會這樣對孩子」——這是幼稚的自以為是,把複雜情感總結成公式沒有任何意義。
這也帶有某種自戀,為何孩子需要你接納?憑什麼不給就更糟?自以為是不僅讓你本人苦惱,還剝奪了孩子的特質。
解決這個難題的第一步,就是去除「投射」,不要自怨自艾,不要認為是投射惹的禍,而是「分離」。
先要把「你」和「孩子」看做是2個人,而非「你」和「投射的自己」,後者其實是一個人。
既要探究「你」,也要探究「孩子」。那些不接受的互動姑且保留,並不是鼓勵你繼續打罵,而是「對打罵孩子的自己」進行理解。
一旦扭轉這個認知,投射就被意識化了,就不用拿原本保護我們的東西當做攻擊自身的藉口。
「我這樣做是可以被理解的」,而不是「我這樣做是不應該的、有罪的」,至於如何理解,就需要繼續探索了。
順便說句,一旦有專業人士說「你是投射,是把你的痛苦強加在孩子身上,因為你曾被你的父母這樣對待過」——的時候,無需自責。
你要確信:這個專業人士不專業,他正在用分析指責你,以此滿足他的分析需要。
04 第三種:反轉的孤獨
「反轉」是我命名的,它不是個詞彙,是個潛意識過程,唯有將此過程進行到底並實現某種渴望,才會獲得成長。
用諮訪關係舉例:
如果諮詢過程很順利,如果來訪是個「好來訪」,基本可斷定「他並沒足夠信任你」、他在用保護自己的方式與你諮詢。
用溫尼科特話來說就是「來訪者正在用其假自體與你工作」。
而暴力分析會強化他的假自體。他越會覺得你危險,越不能放開自己,就越不能談真實想法,諮詢就會中斷。
只有他的「真自體」和你互動時治療才開始,我把這個「真自體」稱為「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可不那麼好惹,他會脆弱、警惕,會憤怒、挑剔,會真像個孩子一樣陰晴不定、無所顧忌。
這樣的時候,你還能接住嗎?當這孩子哭鬧、抓破你臉的時候,你還會愛他嗎?
關係的傷害恰恰來自「孩子時刻」,若是「成人時刻」則很少會被攻擊到,因為防護無處不在。
只有來訪者變成了「孩子」,並用孩子的狀態與你打交道,你們有許多「孩子時刻」,才有機會碰觸真實需求,才有機會幫他「反轉」。
內在小孩任何的激惹都在表達「我這麼糟糕你還接受我嗎?」。
你一次次接住這孩子,他被一次次證實「原來我這樣是可以被另一個人所接受」的時候,他就不再用「糟糕」的方式表達了,就獲得了心靈成長。
同理,諮詢關係也可以延伸到親子關係、伴侶關係。考證一個人究竟愛不愛你就是在你不夠好、不夠順從的時候。
有了「我是值得被好好對待的」、「就算我不好也沒關係」的體驗,我就說你現實了「反轉」。
反轉之後,你才可以不「投射」給孩子,才能擁有良好親密關係。
很多人「反轉失敗了」,多次失望後開始懷疑「世上真有好人嗎,存在真愛嗎?」。
我來告訴你,世界上雖不存在無條件的愛,但的確存在真愛,的確有人願意接納你。
只是,你不必被狹小的圈子框住了思想。
05 第四種:緩慢與反覆
太多人不是沒能力獲得成長,而是太著急了。
我認為,這個社會本身就太著急了,人們剛吃飽飯沒幾天,就被鞭策著考第一,被逼著優秀,這催生了大量焦慮。
於是,一個人活著不再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被看見」。
被看見的籌碼就是「要優秀」、「成績要好」、「賺錢要多」、「房子車子要豪華」、「職位要高」、「孩子要同樣優秀」……
這個過程人是相當孤獨的,因為他失去了自己的全部或者一部分。
同時又不能承受緩慢,好像前面有個要求和目標:「只有快速解決了痛苦,我才足夠好」,這樣的心靈成長本身就是焦慮。
更別說什麼「反覆」了,「為何成長那麼久還是賺不來錢、處理不好關係?」,反覆之所以是常態,是因為習慣的模式不可能被全部清理。
潛意識認為:「完全清理掉痛苦就是背叛」,背叛的不是別人,恰恰是你自己——「你覺得過去的自己簡直白活了」。
故此,要尊重潛意識運行的規律,如同社會進程,絕非一下就從農耕社會跳到網絡社會,其中必然要經歷工業革命和現代科技發展階段,就算全球網絡化的今天,也會在某些區域依然保持農耕文化,甚至狩獵文化、原始文化。
它們不也都與科技文化共存嗎?
人格也如此:就算成長起效了,有時還是會被刺激「打回解放前」,這是正常的,而不是你失敗了。
我們的目標是攜帶過去一部分模式繼續前行,而不是大換血。接受緩慢與反覆,是人格成熟的標誌之一,「大躍進」只會帶來額外創傷。
06 第五種:失去的哀悼
我們不但要接受緩慢與反覆,還要哀悼失去的部分舊有模式。
就像一個農民站在被工廠佔領的田地旁潸然淚下。
他知道工業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財富與便利,但依舊捨不得莊稼地,因為那裡有他的汗水、他的歲月,難道不該為此哭泣嗎?不該懷念嗎?不該哀悼嗎?
如同你的順從與討好維繫了多年,它們曾讓你遠離危險和衝突,讓你得到了一部分重視,讓你還有用。現在,成長不代表你要攻擊所有人,你的不討好更不代表要殺死過去的自我。
你只是換了部分生存策略而已,就像那個農民,換了部分謀生的方式。
他可以偶爾租一小塊地種種菜,保留部分過去的模樣,如今,「城市小菜園」之所以如此時髦,就是滿足了父母那一代人的「喪失情結」,絕不僅僅是吃個新鮮菜那麼簡單。
記住,過去絕不可被抹殺,而是要哀悼和告別。
無論多麼難堪的舊模式都有當時存在的價值。
潛意識以為,離開了某種「熟悉之地」,一定會有諸多不適應、一定會悵然若失,也一定需要表達,才能真正「人格獨立」,如同剛離開父母外地求學的孩子,要一封一封寫家書、打視頻。
哀悼失去,就是成長本身。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下一篇孤獨見。
歡迎留言我就是做不到理解孩子,怎麼辦?
我就是無法「活在當下」,那又怎樣?
作為媽媽,你不需要太理性!
對你有啟發就點個再看,並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