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戀》:那些我們不太了解但深愛著的人,現在還好嗎?

2020-09-10 無物永駐

我們一說到美國電影,想必脫口而出的是特效大片,諸如以《阿凡達》《復仇者聯盟》系列為代表的科幻片;以《鐵達尼號》為代表的經典時代愛情;以《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為代表的人生救贖。特效,大製作,英雄主義這些詞彙常常佔據我們的腦海,讓我們覺得似乎美國電影理所當然就是宏觀的大製作、大場面。

不過,八九十年代的美國也曾拍過眾多鄉村題材的電影,一如它的鄉村音樂令人遐想。我很喜歡以小人物為主角,講述那些看似普通但令人動容的故事,因為我們能從此類電影上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人生並引發思考。

《大河戀》由美國著名導演兼演員的羅伯特·雷德福指導,改編自芝加哥大學文學教授諾曼.麥克林的自傳小說,匯聚了布拉德·皮特(飾演弟弟保羅)、克萊格·謝佛(飾演哥哥諾曼)、湯姆·斯凱(飾演父親)等主演的家庭劇情電影。講述了在如詩話般唯美的蒙大拿,性格迥異的兄弟兩人從小在河邊釣魚到走向不同人生的歷程。


如詩般的歲月,誰的年少不張揚

電影以年邁的諾曼口述展開,開頭就提及父親希望他長大後寫一部自傳,這樣就可以了解一切事情和緣由。其實,整部電影講述的是他與弟弟截然不同的人生,如其說是自傳不如說是為弟弟保羅立傳。

父親是位虔誠的牧師,每天念經祈禱,教兄弟倆寫作釣魚。他們最喜歡每天下午到傍晚的時分,因為這段時間父親將帶他們去大黑腳釣蹲魚。河水潺潺,樹影搖曳,滿是翠綠的山林只剩下他們專注的身影。

不過,弟弟保羅與哥哥性格截然不同。他有著強烈追求內心的意志與決心,會為不喜歡吃麥片拒絕吃飯,並為此抗爭一宿;在滿是妓女的樓下,對著她們跳舞;在哥哥受到欺凌後毫不猶豫地衝向前,加入戰鬥。

不得不說,年輕時的皮特真是演出了不羈與帥氣,難怪一舉成名。小夥伴一起長大了,保羅商量著去漂流。他們偷了一艘木船,沿著河岸奔跑,歡呼聲中保羅早已按捺不住那顆躍躍欲試的心。只是,當他站在船上,詢問一個個夥伴時,他們都退縮了。

湍急的河流,像是隨時能吞噬生命的漩渦,望不盡生命的輪廓。不過,當他詢問哥哥諾曼時,哥哥憐愛地看著弟弟,上了那艘船。諾曼是理性的,只是望著弟弟期盼的目光,並不想讓他失望。

這裡,他們上演了驚心動魄的漂流之旅。暗礁潛伏,大河洶湧,高低落差極大,沒過多久他們就順流而下,被激流淹沒了船隻。夥伴們奔跑著,擔憂地尋找兄弟倆,卻被河岸拐角處的保羅撲倒在河裡……

風景如畫,歲月如散文詩般唯美流淌,小提琴悠揚隨流水潺潺。只是,迎接他們的是父親的責罵,處罰。執拗的弟弟承擔一切的責任,並沒有放在心上。哥哥心情抑鬱,作為家中長子,他承擔著更多責任。他們打架了,在保羅非要他吃沙丁魚的時候,諾曼爆發了。哥哥隨父親,他希望自己能夠安分守己,當一個好兒子一個好哥哥。

為什麼他們打起來了呢,是長時間的壓抑還是矛盾的積累?哥哥一直盡力滿足守護著弟弟,只是他終究要長大,亦明白不能一生遷就弟弟。他們自小在教會的約束下,懂得手足間要相親相愛,只是彼此並不曾真正理解。

他們有了分歧,其實早在意料之中。即使他們一起生活了十幾年,但愈是熟悉的人愈是難以避免這種矛盾。弟弟保羅灑脫,追求自由;哥哥諾曼成熟懂事,顧全大局。其實他們誰也沒有錯,彼此間也關愛著對方,只是一個活在當下,一個憧憬未來。

再相愛的人也有彼此難以理解的一面,畢竟每個人的靈魂獨一無二。他們和好如初,誰也沒有談及那次打架事件。但在兩個人的心裡,都已明白過去的青春不再復返,他們終究走上不同的人生。


兩個不同的人生,大河只朝著一個方向

1919年秋諾曼去了離家三千裡遠的達瑪斯學院讀書,在那裡他逐漸如魚得水,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識。慢慢地,他發現自己喜歡教書,跟父親一樣,並萌生了教書育人的想法。哥哥諾曼步入正軌,是父母的驕傲,也是家鄉的驕傲。是的,他活成了父母希冀的模樣。

弟弟保羅因為熱愛釣魚,不願離開家鄉,不願離開大黑腳河,因而在當地的一間大學讀書。畢業後,保羅成了一名記者,仍舊放蕩不羈。保羅還是多年前的保羅,與夥伴嬉鬧,進賭場賭博,揭露礦場老闆的醜聞……

保羅無所畏懼地追尋自己,追尋自由,甚至不避諱地把自己的名字刊登在報社上,眾人皆知家族的姓氏讓父親覺得蒙羞。無疑,他與哥哥成了天壤之別。時隔多年,哥哥回來,榮歸故裡。只是,他與父母的關係顯得生疏。畢竟離家太久,他已成熟,父母再也不能把他當成孩子。

幸而,保羅並非無所追求,正如哥哥說「弟弟是內心的強悍,他知道自己比別人強」。他不顧當時社會的阻撓,執意地愛上了一個印第安女人,並且打破露露酒館不允許印第安人進入的規矩,肆意起舞。

因為有人辱罵自己的女友,保羅為此打架並送進了監獄。無論何時,保羅都讓自己的人生顯得自由灑脫。他是屬於大河的,屬於自然的,不為任何世俗雜念所幹擾的。

相反哥哥諾曼,就顯得無趣許多。第一次遇上喜歡的潔茜,就尬聊起來;在家裡打電話給潔茜還要躲著母親。不過縱使無趣,但他憑藉唯美的情詩和不可自拔的熱情打動了傑茜。

不久,哥哥諾曼接到芝加哥大學的聘用。是的,他要去當教授了。第一時間,他選擇與潔茜分享,並且深情地說:「因為你,我不想離開這裡。」潔茜留下了感動的淚水,由此他們陷入真正的熱戀。

得知哥哥陷入無可自拔的戀情,保羅並沒有顯得特別高興。對於他來說,哥哥諾曼開始失去了那些自由,也不再那麼親近。他們的性格決定了彼此不同的人生,但並不妨礙彼此真正的感情。

潔茜的哥哥尼歐從歐洲回來,即使荒唐無度卻受到全家人照顧。諾曼為了潔茜忽視了家人,而潔茜卻為了家人忽視了他。在諾曼詢問尼歐會不會釣魚的時候,全家爭先恐後的提及尼歐有釣魚竿,會釣魚。在潔茜家人的要求下,他答應和弟弟帶尼歐去黑腳河釣魚。

只是,到了約定的時間,尼歐姍姍來遲,醉的一塌糊塗。跟隨他而來,還有一個風塵女子,兄弟們都知道尼歐其實一點都不喜歡釣魚,一生執著釣魚的保羅對此很是不滿:「在蒙大拿我們從不遲到,不管是工作,教堂和釣魚。」

當弟弟保羅聽說哥哥獲得教授職位的時候,臉上露出酸楚的落寞,並非不高興,只是為自己現狀感到悲哀。他活不成哥哥的模樣,不能成為父母的驕傲,但諾曼又何嘗不羨慕保羅呢?

他羨慕保羅與父母的親密交談,羨慕保羅在大黑腳河畔優美地舞動魚線,活成了一件藝術品。他們羨慕彼此的人生,卻又無力改變所追尋的嚮往。其實,我們何嘗不是呢?

一如《圍城》裡所說的:「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但無論我們活得怎麼樣,總有一個羨慕的對象,無關成就。活成自己想要的生活軌跡,像諾曼教書,像保羅釣魚才能成為別人羨慕的人生。

每個人都有權力去追求自己的人生,每個人亦有自己的生活軌道。我們會羨慕別人的人生,只是尚未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哪個不是別人羨慕的人生?


那些不被我們理解,

但深愛的人現在還好嗎?

諾曼不理解弟弟,潔茜不懂哥哥。保羅酗酒,染上了賭博,卻從來不要哥哥幫忙;尼歐荒唐墮落,醉生夢死,也終究離開了家人的庇護。無論是年少時獨自承擔責任,還是長大後欠下賭債拒絕所有人幫助。小時候的夢想,長大後的迷茫,保羅一直在追尋自己的價值。

保羅就像一件藝術品,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他違背父親的四拍釣魚法,自創出自己的節奏;他拒絕哥哥的魚餌,執拗地飛舞魚線。目光所及,只剩下大魚的身影,縱使急流漫過頭顱仍雙手緊握永不放棄。

保羅不懂事嗎?我不知道該給予怎樣的評價,只知曉我們的人生遠不如他精彩。他有藝術家的追求,只是釣魚似乎與藝術顯得格格不入,我時常想如果他追求的是音樂、畫畫是否能得到些許理解呢。

在父母看來,什麼才是成功呢?

杜魯門總統的母親或許給出了答案。記者採訪她時,問及是否為有個總統兒子感到驕傲,她回答的確如此。不過她說,另一個兒子也讓他感到驕傲。記者問,那他現在哪呢?他現在田裡幹活,母親自豪地說。

其實保羅也很優秀,他狂放不羈,有勇氣並敢於面對一切困難。他的一生是自由的,是與大河緊密相連的。只是,他不活在世俗的框架下,他活在藝術的殿堂裡。

潔茜的哥哥尼歐在釣魚期間,與風塵女子赤身裸體地睡在灌木叢一側。太陽把他們曬傷,潔茜一家很生氣因為諾曼沒有好好照顧他,幫助他。潔茜也曾生氣地質問:「為什麼不幫助我哥哥?為什麼明明最需要幫助的人卻拒絕幫助?」諾曼也不懂,正如他不懂弟弟為什麼拒絕自己的幫助。

尼歐走了,再也沒有回來;保羅被賭場的人打死,諾曼一家沉浸在悲痛中。他們最後的記憶停留在大河,停留在保羅捕到有史以來最大蹲魚的畫面。時光仿佛定格,定格在保羅那一剎那的滿足與笑容。

父親不得不承認保羅是蠅釣高手,是天恩的賞賜。當河水淹沒保羅,當視線所及只剩大魚,當夢想成真已無遺憾。我想,保羅做到了,實現了自己小時侯的夢想「職業蠅釣人」。我也明白,為什麼保羅拒絕和哥哥去芝加哥生活。縱然那裡有十幾家報社,滿大街的新聞;那裡有寬廣的河流,釣不完的大魚,只是它們都不屬於放蕩不羈的保羅。

保羅的父親作了最後一次的布道:「在我們的生命,有那樣一些最親近的人,通常是讓我們捉摸不透的。但我們仍然可以愛他,我們可以全心全意去愛我們不了解的人。」

諾曼也終於明白,弟弟一生都在追求藝術,像《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月亮」。藝術家一生都在追求完美,無論是哥哥諾曼還是父親深知沒有誰能拯救保羅。

羅伯特·雷德福一如既往地用平靜的敘述手法,聚焦於油畫般的鄉村風貌,體現日常生活的和諧融洽。導演是聰明的,沒有正面描述保羅被打死的場面,很好地克制了悲哀的情緒。誰願意看到一個陽光迷人的男孩被活生生打死,為追求藝術獻身呢?這未免也太殘忍了。

導演利用最後10分鐘,講述了保羅最終的歸宿,最後的結局。人的生命不就如此嗎?無常人生,不為我們了解的親人,無法改變的追求……我似乎懂了,懂得愛不是責備,而是捨不得責備。這不是一種溺愛,而是尊重保羅的藝術追求「世上沒有職業蠅釣手」,但有一個為夢想而活著的兒子保羅。

那些我們深愛著,卻又不了解的人。我們擔憂,我們不解,我們試圖努力把他們拉回到正軌。我們希冀於改變他們的人生,變得和我們一樣,一樣生活。只是,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他追求的方式,或平淡一生墨守成規,或放浪不羈打破規矩。

羅伯特·雷德福告訴我們有些東西難以改變,即使不被理解也深愛著彼此。我們渴望美好結局,但不得不接受難以改變的事實。電影《遇見你之前》的癱瘓男主雖然深愛著女主,但最終還是選擇安樂死。對他們來說,不是滲透了生死,只是深知人生總有一種追求遠比生命重要。

世上總有一類人,超脫了世俗的桎梏,一生都在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我們大多數人活不成藝術家,但絕不妨礙我們欣賞那些美好的作品。在心靈深處,慶幸著還有一顆柔軟的心。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每個人的答案不一。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心中都住著一個「保羅」,不被馴服地活著,在內心世界掙扎。未來會怎樣,誰知道呢?如果告訴你,明天是生命的盡頭,或許就能理解保羅的選擇:忠於自己,不悔今生。


很高興與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歡迎關注自媒體:無物永駐,多平臺同名。

相關焦點

  • 海辰觀影|《大河戀》:我們完全可以去愛那些我們不了解的人
    就像電影中諾曼說的那樣:「那些最親近我們的人,往往是我們最捉摸不透的人。但我們仍然可以愛他們,我們完全可以去愛那些我們不了解的人。」人會誇大自己不擁有的東西的價值,對於保守的、穩重的、平靜的哥哥諾曼來說,聰明的、自由的、冒險的、不羈的弟弟保羅具有永遠的魅力。因為保羅是諾曼從心底渴望成為的樣子。
  • 《大河戀》:我們並不了解所愛的人
    就故事性來說,我覺得布拉德·皮特主演的電影版《大河戀》更精彩。大概看這部小說的人不多,所以在網上我沒有找到書評。我是文學的外行,下面所說的只能算一點感想。一、二十世紀初蒙大拿州人的優雅而質樸的生活蒙大拿州位於美國西北部,它沒有二十世紀初美國東部蓬勃的工商業,這裡主要以林業為主。
  • 我深愛的人,我想你了,你現在過得還好嗎?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可以回到我們相遇時,我依然會毫不猶豫地愛上你,愛你今生不悔;你雖然離開我,不在我身邊,但是你永遠在我內心最深處,成為我牽掛一生,思念一生的人。我知道,世上沒有如果,只有結果,結果就是我愛你卻不能和你在一起,就算我心有不幹,就算我心內愛火依然在熊熊燃燒,但是也改變不了我們不能在一起的事實,成為一對曾經相戀過的愛人。現實就是如此殘酷,逝去的愛,無論曾經多美好,永遠都不可能從頭再來;離開的人,無論有多思念,他永遠都不會回來。
  • 平淡如水的家庭電影,《大河戀》大氣但不招搖,90年代特有的味道
    大河戀》中的老牧師(湯姆.斯凱裡特),嚴謹,虔誠,含蓄,寬容的慈父。一個眼神就能知道他有多愛自己的孩子。電影中父親有句話很感人:「我們不了解我們最熟悉的人,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愛他。」好美的臺詞,好有韻味的故事,真像流水般清澈翻湧來,不喧譁也不造作。
  • 《大河戀》是一首關於叢林,流水,魚和勇敢的詩,你看懂了嗎
    然而生活不是藝術,太出色的青春是要被摧折的。希望這樣任性的孩子永遠不要長大,可以像小王子一樣無憂無慮的活在自己的星球上,肆意搭建著自己永不塌陷的童話城堡,守著自己獨一無二的玫瑰看一天24遍的落日。這電影凝結了濃濃的鄉愁。也許你已遠離家鄉,也許過了好久好久,也許你想盡辦法逃離,但是故鄉的雲、水、月、人依然是最熟悉的溫存。
  • 好久不見,很是想念,遠方的人、我深愛的你、你在他鄉還好嗎?
    好久不見,很是想念,遠方的人、我深愛的你、你在他鄉還好嗎?一輪彎月空中掛,一縷思緒心中來,殘缺的愛情,離別時的情形,傷感的離愁,再一次湧向心頭。一份深情,一份摯愛,被無情的歲月、世俗的羈絆,無奈的緣分阻止著,讓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深愛的我們不能同臺共舞,不能相親相愛,不能相依相守相伴到白頭!只能在思念中去尋找溫暖,在睡夢中去相擁相吻。
  • 看懂100部經典電影:《大河戀》
    只有到那時,你才會明白那些發生的事情以及它們的緣由。一輩子在芝加哥大學教授文學的諾曼一直不能寫。等到他72歲時,他才開始寫下這個故事第一句話:在我們家,宗教和飛釣之間是沒有明確界限的。這是電影《大河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的開頭。
  • 大河戀: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這篇文章中要介紹的電影《大河戀》同樣是家庭電影,不同於是枝裕和的社會視角,《大河戀》將焦點放在了個人的性格發展上面,這點在美國文化中是極為典型的。看完這部電影相信很多人熱淚盈眶,尤其是對於多子家庭,電影中的人物光影一定會喚起許多成年人對成長的回憶——有關於兄弟姐妹、有關於父母。
  • 詩畫電影《大河戀》:皮特演繹人生如河,靜謐或奔騰,重在經歷
    文|白茅如玉上一次,在寫了布拉德·皮特的經典之作——《燃情歲月》後,有不少人在評論區推薦了《大河戀》,那麼今天就來共賞一下這部電影。作為布拉德·皮特的人生三部曲之一,《大河戀》比《燃情歲月》出來得更早。
  • 詩畫電影《大河戀》:皮特演繹人生如河,靜謐或奔騰,重在經歷
    文|白茅如玉上一次,在寫了布拉德·皮特的經典之作——《燃情歲月》後,有不少人在評論區推薦了《大河戀》,那麼今天就來共賞一下這部電影。下面我們就從敘事風格、人物塑造、配樂與畫面以及現實意義等方面來詳細解讀《大河戀》。01 敘事風格:詩意敘事、文學性旁白將麥考連兄弟迥異的人生娓娓道來《大河戀》在敘事上主要講述了麥考連家的兄弟倆——諾曼和保羅之間的手足情深以及他們不同的人生經歷和結局。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偶像劇組合,現在還好嗎?
    棒棒堂成員包括敖犬 (莊濠全)、 王子(邱勝翊)、小煜(楊奇煜)、小傑 (廖俊傑)、 威廉(廖亦崟)及阿緯(劉俊緯),皆為臺灣綜藝節目《模范棒棒堂》選拔出來的,會唱會跳,六人在2006年出道。棒棒堂也算小有名氣,但相比前幾大組合,影響力就沒有那麼強大了。主要是因為棒棒堂成員比較年輕,而且無論是演出作品還是歌唱曲目,面向的受眾都是青少年(現在快30的我們)。
  • 寫給人到中年的70後,你現在過得還好嗎?
    很多以前玩得很好的朋友,太長時間不聯繫,也都失聯了。回想這一生,周明有很多的感慨。少年的時候總覺得,日子怎麼過得這麼慢。想著有一天自己能掙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時間走的飛快,那些曾經的願望都一一實現,也有很多遺憾永遠留在心中。少年時的理想,最終還是拗不過現實,或者是堅持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 電影《大河戀》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它也是一幅流動的油畫,很美
    唯有他們在一起釣魚時,所有的煩惱,所有的差異才都被河水帶走,剩下的只有歡愉和徹底的釋放還有那些關於童年的回憶。即使,這些都只存在那一刻。電影拍攝的很美,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不論是奔騰的河流,巍峨的高山與深邃的峽谷,還是閃光的森林和變化萬千的雲霧,都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瑰麗與神奇。而布拉德·皮特的出演似乎也成為了電影中的一道風景。
  • 豆瓣高分經典電影之大河戀丨附資源
    豆瓣評分8.5你可以不完全了解一個人
  • 美得像一件藝術品的《大河戀》
    《大河戀》美得像一件藝術品。節奏舒緩而悠揚,風光秀麗又平和、演員帥氣表演精湛,故事簡潔而動人……劇本也好,表演也好,鏡頭也好,都在全心全意地安靜地講一個美麗的故事,恰如影片中的畫外音。當我們老去時,回首昔日的時光,溫情與柔美成為主色調。
  • 影評 | 《大河戀》一部美成散文詩的電影
    當哥哥立刻戳穿,說這個職業根本不存在時,保羅有過一絲迷茫和無措。 兄弟二人從最初就註定了有不一樣的人生,踏踏實實的諾曼,不可能理解自由不羈的保羅。 最後一天的河灘午後,保羅在激流中用他獨創的釣法釣上了一條最大的鱒魚。喜悅爬滿保羅年輕的臉。似乎那一刻,他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夢。
  • 喜歡電影《大河戀》的幾個理由
    「在我們生命中,有那樣一些人,無論我們與他們有多親近,無論我們對他們有多關切,我們仍舊無能為力。可是後來,我開始明白,無論我們對他們有多麼地不了解,我們至少還可以愛他們。」喜歡這部影片是因為電影的主題是關於家庭和家鄉的故事。這類主題最容易讓人感動。誰都有父母,兄弟,朋友。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會有一些讓人難忘的人和光陰,獨屬於我們自己,無可替代。
  • 《大河戀》保羅和《燃情歲月》崔斯汀,同樣自由不羈,卻結局迥異
    文|白茅如玉看過電影《大河戀》和《燃情歲月》後,相信不少人會有一種感覺——保羅和崔斯汀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不只因為這兩個角色都是由年輕的布拉德·皮特出演,更因為這兩個人物身上有著同樣的自由不羈。保羅風趣幽默、堅強、勇敢、倔強、不默守陳規、不愛受拘束,喜歡追求刺激,勇於向規則和世俗偏見挑戰。小時候,為了拒絕吃麥片,他可以一個人在餐桌邊獨坐一夜;為了追求刺激,他帶著諾曼冒著生命危險一起挑戰大黑腳河的激流。長大後,因為印第安女友受到白人的偏見和不公平待遇,他為了她出頭,和對方理論甚至動手。
  • 我們一起追過的那些臺灣偶像組合,現在還好嗎?
    今天,小十君就從F4出發,來盤點那些曾經大熱的臺灣偶像組合,回顧下他們的出道作品,順便溫故一下曾經懵懂的青春期。 你塵封已久的少女心,準備好了嗎?PS:以下文章,搭配bgm食用更佳。說到臺灣偶像組合的開山鼻祖,那必然是鼎鼎大名的F4。
  • 我們如此深愛著我們的兒女 他們愛我們嗎
    我們如此深愛著我們的兒女  他們愛我們嗎隨著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