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民營保險巨頭,泰康保險因未上市,得到的關注並不多,不過其仿效美國的「凱撒模式」卻常被人提及。而泰康的四處併購所沿用的即是「凱撒模式」,利用醫療機構醫療行為導入保險,不過在保險為主的公司文化下,對投資併購的醫療機構是雙贏還是向保險業務傾斜存在分歧。
12月8日,微泰醫療宣布完成新一輪融資,總額為5.75億元。本輪融資由泰康保險旗下泰康乾貞基金領投,騰訊和IDG資本聯合領投。
這不是泰康保險第一次在醫療行業的投資。早在2015年,泰康便布局醫院,期間投資了京都兒童醫院、安琪爾婦幼醫院、拜博口腔、和美醫療、百匯醫療、淮海醫療集團等醫療機構。
泰康保險之所以重金布局醫療行業,主要是受其「凱撒模式」推動。「凱撒模式」即利用醫療機構醫療行為導入保險的模式。泰康的四處併購所沿用的即是「凱撒模式」。通過大量併購醫院、醫療企業,為企業找到一個行之有效的業務模式。名義上雙方是雙贏,但背後對醫療機構倒流還是分流存在爭議。
「凱撒模式」下的泰康保險
凱撒醫療是以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健康維護組織)形式運營,HMO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閉環」,即凱撒醫療旗下既擁有保險公司,也擁有醫院。
而泰康保險在醫療行業的布局上一定程度借鑑了「凱撒模式」。
2015年9月,泰康戰略投資南京仙林鼓樓醫院,兩期項目佔地約400畝,總投資額50億元。兩年後,南京仙林鼓樓醫院成為南京東部地區唯一的大型三級醫院,並於2016年4月被納入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2017年6月,南京仙林鼓樓醫院正式更名為泰康仙林鼓樓醫院。這是泰康旗下首家大型綜合三甲醫院。
2018年6月,泰康正式向外宣布了戰略投資拜博口腔的消息,其斥資20.62億元,將拜博口腔51.56%的股權收入囊中。半年後,拜博口腔正式更名為泰康拜博口腔。
彼時,陳東升表示,雙方在資金、產品和客戶上有著天然的協同優勢,二者的結合是支付和服務的結合,實現醫療服務和保險支付的無縫對接,為保險客戶、口腔需求客戶打造一個閉環的一體化服務。
此外,泰康還布局了泰康同濟(武漢)醫院、泰康西南醫學中心、泰康前海國際醫院、泰康寧波國際醫院。
除了布局醫院,近幾年泰康還積極投資參股各類醫療機構,入股和美醫療、百匯醫療、淮海醫療集團等。
2016年11月16日,和美醫療發布公告稱,泰康保險將通過收購現有股東股權的方式,持有其26.44%股份。交易完成後,泰康將成為和美醫療第二大股東。據了解,和美醫療業務包括醫療投資、醫院管理、醫療品牌運營領域等,在北京、深圳、廣州、重慶等城市擁有多家醫院。
就在投資和美醫療前一周,11月11日,泰康保險和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上市醫療集團IHH醫療保健集團(以下簡稱「IHH」)共同宣布,泰康將投資逾10億元入股IHH旗下專注於發展中國業務的PCH Holding Pte. Ltd.(下稱「百匯中國」)。投資款將主要用於發展百匯中國在中國的醫院及診所業務,包括未來將在中國多個重點經濟圈新開設診所和醫院。
百匯中國是IHH旗下負責中國醫院和診所業務的全資子公司,百匯中國以「百匯醫療」品牌運營管理著位於上海、北京、蘇州等地的數家診所。
是戰投還是「野蠻人」
泰康效仿的凱撒模式是重資產的封閉式一體化醫療模式,這種模式對規模效應有很高的要求,特別是在拓展新的市場時面臨壓力。
事實上,凱撒醫療目前70%以上的市場份額集中在加州。在進入新的市場時,曾幾次因達不到盈虧平衡點而宣告退出。
對於泰康保險而言,收購醫療機構只是第一步,在後續的推進過程中仍會面臨諸多挑戰。目前公立醫院佔據中國醫療行業近90%的市場份額,醫療人才、技術力量、醫保報銷覆蓋高度集中在公立醫院系統內。
而泰康在醫療資源方面並無明顯優勢,所以只能選擇和有醫療資源優勢的醫院合作。比如,在武漢和同濟醫院合作建立泰康同濟國際醫院、在成都和華西醫院合作建立泰康華西國際醫院以及在廣州和南方醫科大學合作等。
與南京鼓樓醫院的合作無疑是先行探索。2015年9月,泰康斥資50億獲得南京仙林鼓樓醫院80%股權。不過受制於人才困境等問題,南京仙林鼓樓醫院很多科室依然沒有開放。「預計最快2018年初能正常運轉」,該院常務副院長李成輝2017年接受媒體專訪時稱。
泰康之所以重金布局醫療機構模式的邏輯在於一端通過醫療機構的經營獲利,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商業健康險滲透率,在支付端盈利,兩端協同實現整體盈利。
2018年整合拜博口腔可以看做是泰康應用「凱撒模式」的開端。其與國內大部分口腔醫療服務按項目收費不同,泰康拜博口腔推出按人按年付費的模式,同時發布了5款口腔保險產品。
由於拜博推出按年收費的模式,並且有相應的保險產品配套,這無形當中會讓旗下銷售人員以保險銷售為導向,業務收入向泰康集團傾斜,影響原機構的業務收入,或將形成「野蠻人效益」。
泰康的「野心」
泰康自1996年成立以來,發展經歷四個階段:1996-2005年深耕保險;2006-2008年,發力資管;2009-2014年戰略轉型,陳東升提出「從規模主導向價值主導轉型」,大力發展長期保險,開始布局養老地產;2015年至今打造健康產業閉環,重資產布局泰康之家、醫療、殯葬等板塊。
而陳東升最為看中的便是健康產業的閉環。
2015年10月,泰康之家首個項目燕園正式落成開業。泰康之家全國養老社區採用客戶會員制度,2012年推出的「幸福有約」保險計劃是國內首款將虛擬保險產品與醫養實體相結合的綜合養老計劃,由泰康人壽指定保險產品和泰康之家的《泰康人壽保險客戶入住養老社區確認函》共同組成。
客戶定位於「高知、高管、高幹」的高淨值人群,保費不低於200萬元。該計劃需要購買「幸福有約」保險計劃,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獲得免入門費入住泰康之家養老社區的資格。
盈利模式上,泰康之家採用的是「保單捆綁+押金」的長期持有型。截止目前,泰康之間全國已有6家社區開業運營。
陳東升曾表示:一個成熟的養老社區做到收支平衡需要6-8年,真正實現盈利要8-10年的時間。
而泰康之所以斥重金投入主要是其著力打造「養老險與養老社區、健康險與醫療體系、養老金與資管」的三大閉環。
在看似三大閉環的背後也隱藏著「痛點」:第一:泰康整合醫療機構質量不高,多為合作關係;第二,優質醫療資源多在體制內,降低醫療成本道阻且長;第三,養老機構重資產運營成本高、回收周期長。
不過這些似乎並不影泰康對未來的展望,在近日泰康人壽2020年TOP峰會上陳東升表示,泰康人壽要挺進「前三」。數據顯示,2019年泰康人壽保費收入1308億元,市場排名第七,距排名第三的太保壽險保費相差約815億元。
從數據來看,泰康人壽要挺進前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泰康集團的三大閉環能否走通目前仍未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