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何以不朽

2020-10-29 金臺資訊

文藝報

林杉是新中國第一代電影編劇之一,其代表作有《上甘嶺》和《黨的女兒》等。許多年了,每年的建黨節前後,許多電視臺都會播放《黨的女兒》;這段時間,《上甘嶺》又成了重放的鮮花,十分耀眼。關於《上甘嶺》的創作,林杉1957年在《中國電影》上,曾以《深入向生活學習,忠實於生活》為題,較詳盡地談了電影劇本的創作經過,其中的一些話題,我覺得,依舊有展開的必要。

這部電影問世至今60多年了,成為經典,其藝術魅力超越了時空。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上,有一個介紹優秀影片的展板,《上甘嶺》位列其中。在由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組織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優秀電影劇本和典型人物形象表彰大會上,《上甘嶺》位列榜首。電影文學劇本《上甘嶺》1955年創作完成,之後林杉由中央電影局劇本創作所調入長春電影製片廠,與沙蒙共同導演了該片。1957年4月全國公映。有評論說,「它與同時期世界各國戰爭名片相比並不遜色」,「它將中國戰爭片創作推向一個新高峰」。

在銀幕上表現上甘嶺戰役的念頭,起自1953年10月(上甘嶺戰役結束一年後),林杉以電影工作者的身份隨賀龍率領的第三屆慰問團赴朝鮮慰問志願軍。一天,他參觀志願軍出國作戰三周年紀念館,在上甘嶺戰役的龐大模型前,一位十八九歲年紀的戰士,以親身經歷講述了志願軍戰士們如何在坑道裡熬過了20多個晝夜,如何跟頭頂上的敵人作戰,如何戰勝饑渴的威脅,如何在敵人炸藥包、毒氣彈、火焰噴射器下生存。英雄們的事跡深深打動了他,使他產生要在銀幕上表現這些英雄的強烈欲望和衝動。回到北京後,他把創作的想法說給導演沙蒙聽,沙蒙聽了也很激動,兩人經時任電影局副局長陳荒煤同意,出國採風。1954年初,林杉與沙蒙一起以志願軍戰士的身份再次赴朝,在朝鮮深入體驗生活半年多。

對於戰爭、對於部隊生活,林杉並不陌生。抗日戰爭初期,他擔任山西犧盟會洪趙中心區組織部長,後以特派員身份被派往山西靈石縣,參加組建洪趙臨霍靈石五縣遊擊大隊,任遊擊大隊政治處主任。他熟悉遊擊戰乃至小規模運動戰,但對上甘嶺戰役這樣的現代化戰爭卻比較陌生。於是他與沙蒙等擬定了一個「學習計劃」——「上甘嶺戰役材料搜集項目」,閱讀研究了關於這個戰役幾乎全部檔案材料,掌握了這個龐大複雜戰役的各個方面。

在上甘嶺一帶,他們待了一個星期。他們爬上主峰陣地,當時,在陣地上隨便抓起一把土來,就能看到土裡夾雜著屍體的碎骨,切實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慘烈。他們在當年黃繼光烈士犧牲的地方佇立良久,想到這位青年英雄在幾次身負重傷以後是如何一步步向前突進,最後又如何以自己的胸膛擋住了火力點。 淚水模糊了雙眼。他們訪談了參加這一戰役並還在原部隊的全部57名英雄,接觸到了這些英雄的心靈,記下了25萬字的採訪筆記。這個過程是思想受洗禮、精神受震撼的過程,是熟悉這場戰爭、這次戰役和英雄戰士的過程。

如何藝術地表現這場戰役和戰役中的人。在與57位英雄深入接觸後,林杉曾經產生一種感覺:每一位英雄的材料都可寫成一個戲或一部電影。但他認為,此時還沒有達到可以開始動手寫的「火候」。他認為,這時開始創作將可能出現一種不正常的「早熟」狀態。他感到,早熟會使創作走彎路,甚至失敗。要克制創作衝動,再繼續深入下去。深入,就是對最激動心靈的人物進行再了解。指揮上甘嶺戰役的一位師長領來一位叫張繼發的虎將,當時已是營參謀長,上甘嶺戰役時是連長,立了一等功。張繼發與林杉他們吃住在一起 ,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這就是電影中八連長張忠發的原型。當時流傳在朝鮮戰場上的「一個蘋果的故事」就發生在他身上。黃繼光是上甘嶺戰役中最令人動容的英雄人物之一,林杉與他身邊的戰友交流,聽他的連長談了6個小時。他深切地感到,我們獲勝的最根本的因素是志願軍指戰員所表現的那種崇高而偉大的自我犧牲精神。這種精神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力量。「為了人類和平,視死如歸」最恰當地概括了志願軍的英雄氣概。

如何結構電影,有多種意見。有不少人,甚至有的部門以正式的公函提出意見,要求把這部作品寫成像「攻克柏林」或「偉大的轉折」這樣的影片。他們提出,必須加強指揮所這條線,戲劇的重點是我軍指揮方,才能顯示出戰爭的規模;對敵方的描寫應出現高級指揮人員,否則將影響這部電影的「氣魄」。但林杉考慮到,這樣做的結果將是一部記錄片,這樣會妨礙集中力量去寫熟悉的人。林杉堅持要寫人,他確定這部電影集中精力寫一人——連長張忠發,一事——堅守陣地。關於戲劇矛盾的處理,主要矛盾是敵我雙方的鬥爭,多表現為飛機大炮的外部動作,在撤進坑道以後,這個矛盾的推進與展開很難。在這個主要矛盾下面,展開部隊之間人與人的性格上的矛盾。林杉認為,如果沒有人物關係性格上的描寫,電影大部分篇幅放在黑糊糊的坑道裡作戲,其結果是很難想像的。他確定,全劇的貫穿結構一句話「我們一定要堅守陣地」,七個字——接(接收陣地)、撤(撤進坑道)、留(堅決要求繼續留下作戰)、轉(主動出擊促戰略轉移)、出(為保護坑道小部隊出擊)、熬(為最後勝利必須熬下去)、反(大反擊)。節奏應是緊張,但要有起伏,要有快有慢,有緊有松,有動有靜。要把志願軍戰士在戰鬥中產生的痛苦、喜悅、苦悶、激憤、悲傷如實地表現出來。

60多年過去了,他的這些創作經驗我感到並未過時。

有電影史論者談到,《上甘嶺》這部「影片之所以具有動人心弦的長遠魅力,關鍵在於創作主體能夠將強烈的創作激情較好地實現在對戰鬥英雄真誠的頌讚之中」。我很認同這個判斷。其中的「強烈」與「真誠」尤為重要。我想,影片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有其內在原因的。就林杉而言,他的不平凡經歷和思想藝術上的積累,為他的創作做了思想準備、藝術準備、能力準備。林杉一生,無論工作還是創作,總是充滿著激情。他1930年16歲時就參加了革命,坐過5年國民黨的監獄,經受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洗禮,也蒙受過不白之冤,可謂九死一生,但他始終無怨無悔。1949年,他參加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後,調入中央電影局劇本創作所藝術委員會任秘書長,從此開始電影劇本創作。先後完成了《呂梁英雄》《上甘嶺》《黨的女兒》《風從東方來》等12部電影文學劇本,11部被搬上銀幕,其中10部完成於上世紀50年代。一年一部的速度,可見他當時的創作力是相當旺盛的。他的最後一部作品是表現他與戰友在國民黨監獄鬥爭生活的,取名《鳳凰涅槃》,但未及完成即去世。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林杉的創作都是在沉思與苦熬中臨盆的。

林杉的電影作品大多完成於上世紀50年代,帶有當時的印跡,不過,其中所飽含的革命激情是純真的,對於藝術創作的追求是純粹的,對於生活與人生的態度是純淨的,經得起時間的推移與檢驗。我以為,一部作品要臻不朽,其作者對於藝術追求的純粹性恐怕是基本的,否則,就可能是沙灘上一座又一座砂器,大浪撲來,無影無蹤。

相關焦點

  • 「只吹衝鋒號,不打退堂鼓」——上甘嶺精神在上甘嶺特功八連永續傳承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湧現出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上甘嶺特功八連就是他們中的一個。近日,記者走進了正在鄂北某地開展實戰化訓練的英雄連隊,感受到上甘嶺精神正在一代代官兵身上傳承弘揚。
  •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嶺戰役
    對上甘嶺和上甘嶺戰役,大多數人耳熟能詳,都能說點子醜寅卯,但這場戰役結局,何以讓美軍名將何以懊悔餘生?而我方一戰成名王牌軍卻平平地用了「普遍現象」這一簡單詞彙?前線戰役指揮官怎樣謳歌捨生忘死的戰士?他麾下的4名虎將,又有著怎樣的不同?從廣為人知到鮮為人知及彌足珍貴的影像,向你講述你所知道和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嶺。 關於上甘嶺,你知道多少?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圖:空降兵戰車方隊隊員將這面布滿彈孔的戰旗送上戰車 這面彈痕累累的戰旗 有一段不朽的歷史傳奇 它來自炮火連天的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
  • 電影《上甘嶺》:盪氣迴腸的歷史背後
    《上甘嶺》電影不止看過一次,每看一遍就能夠從中體會到不同的人生感悟。再把這部電影同其戰鬥故事片比較,感覺到這是一部最接近朝鮮戰場的原生態電影,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軍隊電影記者在上甘嶺拍攝的記錄影片。,之後又兩次到上甘嶺考察,並採訪了一百多位當年參加上甘嶺戰役的志願軍戰士,記錄的材料達到數十萬字。
  • 「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上甘嶺》《祝福》等十部經典電影精緻修復煥發新生
    影片《上甘嶺》精緻修復前後對比「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是「2020重燃·藝術之光」優秀國產藝術影片放映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計劃獲得了國家電影專項資金支持。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全國藝聯特別選擇了兩部反映抗美援朝歷史的經典影片《上甘嶺》和《英雄兒女》,以此向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向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致敬。《上甘嶺》充滿了昂揚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樂觀主義精神,而《英雄兒女》中男主角王成面向敵人喊出「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一幕亦成為中國電影作品中不朽的瞬間。
  • 精神高地上甘嶺
    597.9、537.7,68年前,上甘嶺戰役發生在這兩個高地。上甘嶺,聽到這個名字,就會讓人們想起炮火硝煙、艱苦鏖戰和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先烈。68年前的此時,正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上甘嶺浴血奮戰的時刻。走進「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現場,在「血戰上甘嶺」這一重點展區,人們駐足停留,細細觀看每一件展品。這裡有戰士在上甘嶺戰役前寫下的決心書,有功臣生前使用過的器具,還有為黃繼光、邱少雲、孫佔元記功的命令和立功獎狀。一面旗幟格外醒目,這是獎給第15軍第45師第134團8連炊事班的一等功獎旗。
  • 「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啟動,《上甘嶺》《祝福》等十部經典電影精緻修復煥發新生
    開幕式當晚放映了經過4K精緻修復的國產經典影片《上甘嶺》。影片放映前,本片的修復師王崢向在場觀眾介紹了影片修復過程。此次修復依託影片原始底片,王崢特別提及了根據桑弧導演的導演闡述,「尊重經典、修舊如舊」的修復原則。據介紹,一部普通片長的影片大約包含13萬幀鏡頭,每個修復師每天只能完成6000幀左右的修復工作,修復難度可見一斑。
  • 一代人的觀影記憶,64年前的電影《上甘嶺》憑啥8.0?
    記者看到,在豆瓣上,電影《上甘嶺》的條目下顯示有1.9萬人看過,打分高達8.0。 歷史上,上甘嶺戰役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 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
  • 一代人的觀影記憶,64年前的電影《上甘嶺》憑啥8.0?
    記者看到,在豆瓣上,電影《上甘嶺》的條目下顯示有1.9萬人看過,打分高達8.0。而志願軍戰士視死如歸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使得「上甘嶺」成為英勇頑強的代名詞,也從此成為了人民軍隊乃至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高地。1956年,以此次戰役為題材,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黑白故事片《上甘嶺》上映,這是我國第一部抗美援朝電影,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的故事。
  • 《上甘嶺》:演員八成都有過軍旅生活,女衛生員扮演者已移居美國
    》,它是中國電影舞臺上堪稱裡程碑式的不朽之作。《上甘嶺》作為中國第一部描寫抗美援朝戰鬥生活的影視作品,它對那個歷史環境下軍人的真實生活進行了充分的展現,一經播出便在全國各地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正是由於《上甘嶺》拍攝的真實,才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劇組人員對創作細節的苛刻要求,才成就了這部堪稱完美的影視佳作。
  • 蕭邦何以不朽?
    不妨思考一下,蕭邦之所以不朽的根本原因。按照藝術的通理,藝術家不朽,一定因為該藝術家有「絕活兒」——所謂「絕」,蓋指其成就之「獨特」乃至「奇特」,舉世罕見,甚至獨一無二,從而成為某一方面或某一範疇的精粹典範,並籍此彰顯令後人崇敬和仰慕的正面價值。
  • 上甘嶺精神與年輕人的對話
    庚子之秋,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迎接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話劇《上甘嶺》開啟了在國內多個城市的巡演。 上甘嶺的故事是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抗美援朝記憶,那部同名影片是鐫刻在一代代人心中的經典,主題曲《我的祖國》傳唱了半個多世紀,依然動人。
  • 看看《上甘嶺》的軍事顧問是怎麼幹的吧
    比如,電影《上甘嶺》的軍事顧問就是趙毛臣。就說上甘嶺戰役吧,沒有哪本兵書教我們應該怎樣打,我們不也打贏了嗎?」趙毛臣後來說:「在拍攝《上甘嶺》的時候,我狠狠地過了一把『將軍』癮,那種感覺真好,非常過癮!」
  • 《上甘嶺》:血的歷史,時光的經典,時間流逝,記憶永不會忘記
    電影《上甘嶺》無疑是如此經典。這部改編自電影是一部文學劇《二十四天》和一部黑白電影,於上世紀上映,至今已滲透到時光中,光芒四射。我們仍然要為我們之間的而感嘆山河--這是真正的經典。秋,韓戰進入了最關鍵的階段,板門店宣布無限期休戰後,美國侵略者襲擊了朝鮮中心區三八線,打算佔領上甘嶺和五聖山,增加談判桌上的籌碼。中國人民志願軍連長帶領全連戰士堅守上甘嶺,有一次,他們被切斷了後方的支持,他們缺少水、食物和彈藥,他們左右為難。
  • 上甘嶺的遺憾
    孫侃引子:我是上甘嶺戰役首戰師——中國人民志願軍3兵團15軍45師的一員。我曾見到黃繼光生前的形象;我目睹到上甘嶺戰役始發的情景;我曾親歷師機關參戰人員分別時悲壯場面!1952年12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祝賀上甘嶺前線我軍的偉大勝利」,概括戰役戰果:我軍在上甘嶺一個半月的戰鬥中,殲滅敵軍25000多名,繳獲和消耗敵人大批軍用物資......我是這場慘烈戰役的倖存者,在這場戰役中有喜悅,也有遺憾。
  • 美國的軍事研究者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嶺戰役美軍慘敗,上甘嶺為什麼...
    美國的軍事研究者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嶺為什麼會打不下來。他們用電腦模擬得出結論,憑藉美軍強大的機械化裝備,中國軍隊的兩個主力師無論如何是抵擋不住的。 一九五二年下半年,韓戰進入了相持階段。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彭德懷指著朝鮮地圖對十五軍軍長秦基偉說:「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
  • 氣壯山河的老電影《上甘嶺》
    《上甘嶺》是長影廠1956年攝製的,是中國最經典老電影之一。影片描寫了我志願軍一個連隊在上甘嶺戰役中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守坑道與美國鬼子作鬥爭的故事。該劇片林杉、沙蒙,導演沙蒙、林杉。作曲劉熾,作詞喬羽,演唱郭蘭英。演員有高寶成、徐林格、張亮、劉磊、白英寬、張健佑、劉玉茹、李樹楷、張鳳翔、張巨光、王楓、田烈。客串段斌、周森冠、張輝。該片的軍事顧問是趙毛臣。
  • 今天,我們來聊聊《上甘嶺》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195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推出的表現上甘嶺戰役的故事片《上甘嶺》。這部電影也被稱為抗美援朝題材文藝開端之作。如今,64年過去了,這部老片依然以動人的表演和精彩的故事,激蕩著每一名觀眾的心。「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歌聲,今天聽來依然讓人們熱淚盈眶,歌曲《我的祖國》成為愛國主義宣傳的文化經典。
  • 老片新映:硝煙瀰漫《上甘嶺》
    《上甘嶺》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56年出品的軍事題材電影,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時期,艱苦而意義非凡的上甘嶺拉鋸戰。上甘嶺主峰陣地東西方向長度不到500米,南北寬不到300米,是雙方爭奪的焦點,也是大本營五聖山前唯一的制高點。
  • 《上甘嶺》《英雄兒女》《奇襲》《三八線》等抗美援朝題材經典影視劇開播
    近日,《上甘嶺》《英雄兒女》《奇襲》《三八線》等一批抗美援朝題材經典影視劇作品將集中亮相上海螢屏,帶觀眾重溫「向我開炮」、「一條大河波浪寬」這些響亮臺詞、歌詞,背後的真摯的愛國情與偉大的自我犧牲精神。東方衛視將於10月23日晚22點檔播出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攝製的專題紀錄片《不朽的英雄讚歌》(1集45分鐘)。該片從上海角度出發,尋訪上海籍志願軍老兵和歷史親歷者,結合國內外抗美援朝的影像資料和檔案文獻,用故事的方式講述英雄的事跡,同時也將展現抗美援朝時期上海後方對前線的支援。該紀錄片還將於10月25日紀念日當天,在東方衛視、紀實人文頻道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