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活報以純真態度的先生們,反而不以名人美食家自居

2021-01-18 南邊文化藝術館

文丨趙珩

時下多興名人談吃,或言「食文化」,無論吃的、喝的,到了名人嘴裡,立時口吐蓮花,成了飲食文化。其實名人也是凡人,除了五穀雜糧之外,其他所吃的一切,與凡人也有著一樣的味覺,一樣的「五味神」所主。名人中倒是有一部分「饞人」,也與凡人中的「饞人」無異,好吃,會吃,甚至也能操刀下廚,弄出幾樣十分可口的菜來,夠水平,這就很不錯了。在大快朵頤之時,誰想到什麼「文化」?名人中的饞人大抵如此。而那些專談「文化」,專去發掘「文化」的人, 功夫在吃外,夠不上饞人,大多是些想當名人的凡人。

不過話又說回來,你說張三李四,人家不知道,引不起興趣,於是借重些大名人、小名人,趣聞軼事,提高了興致。清末北京廣安門內北半截胡同有家館子叫廣和居,專做名人的生意,買賣紅火得很,同時又以名人菜以廣招徠,什麼「潘魚」「江豆腐」「吳魚片」,號稱是豪宅家廚秘制之法。飯莊子這種「禮失求諸野」的精神頗為可取,但以名人效應取菜名, 還是為做廣告。

01

無論名人與凡人,居家過日子都要吃飯,因此都會有幾個拿手菜,但要做到如譚氏父子從好吃而創立「譚家菜」;周大文卸任市長而開館子的,卻實無幾人。近世不少「名人」「聞人」好吃,家裡菜好是出了名的,但並不見得自己動手下廚。湖南唐生明是個大吃家,一輩子沒虧了嘴, 可算吃遍大江南北,除了宴席上的美饌珍饈之外,家廚也極好。朱桂莘(啟鈐) 先生,家中廚藝也極講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在家中宴請過周恩來總理。

那時朱桂老已搬到東四八條,桂老的哲嗣朱海北先生與我的祖母同在政協學習,我家又住在東四二條,相隔不遠,往還頗多,朱海北的夫人亦善烹飪,常有飲食相貽,只是我彼時太小,吃過他家什麼東西,已經記不清了。

前不久開會時偶然與王暢安(世襄)先生、羅哲文先生同席,席間說起朱桂老家菜做得如何好,暢安先生與羅哲文先生又恰在朱桂老辦的「營造學社」供職,於是我就問二位是否在朱家吃過飯,兩位先生都說吃過,羅先生對飲食不太在意,記不清吃過些什麼,只說菜是極好的。暢安先生是美饌方家,能列舉出朱家好幾樣拿手菜來,特別舉出朱家的一味「炒蠶豆」,印象頗深,是用春季的蠶豆,去掉內外兩層皮, 僅留最裡面的豆瓣,和以大蔥清炒,不加醬油,僅用少許鹽、糖清炒,味道獨到。我說我家的「清炒蠶豆」也是如法炮製, 只是不加大蔥而已,為的是保留蠶豆的清香,不涉大蔥的濁氣,下次請暢老品嘗。

暢安先生是文物鑑定家和學者,曾自嘲為「玩家」,其實暢老的「玩」是一種很深的文化修養,除了文物鑑定的專業之外,他的詩、文、字,都具有很深的造詣。

最近北京有兩本書頗為暢銷,一是朱季黃(家溍)先生的《故宮退食錄》, 一是王暢安(世襄)先生的《錦灰堆》,這兩本書先後出版, 有異曲同工之妙。兩本書中都有不少文物專業方面的鑑賞、論述、考索文章,卻也有許多是居家、讀書、戲曲、飲食諸方面的雜文,這些方面的體會與見地,無一不與個人的文化修養有著密切的關係。

季黃老與暢安老是總角之交,兩人相差不到一歲,都是八十五六歲的人。從祖籍來說,一位是浙江蕭山,一位是福建閩侯,但都是生長在北京的。季老與暢老同是文物專家,但又都是上一輩的文化人,季老擅丹青, 深得元四家、文沈及四王的神韻,我還見過他臨摹的韓滉《五牛圖》,極見功力。暢老能詩,字也極富書卷氣,但他們都不以書畫名於當世,只是作為文化人必備的修養而自娛。他們在文物鑑定專業上的技能或許能夠得到後學者的繼承,而他們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綜合修養與素質,恐怕後人難以望其項背了。

△韓滉《五牛圖》局部,故宮博物院館藏

除此之外說到「玩」,季老擅粉墨紅毹,暢老能飼鴿畜蟲,「玩」到如此精緻,甚至令專業人員程門立雪、恭謹候教,恐怕也後無來者了。

說到吃,季老自稱是「饞人」,但在飲食方面並不講究。去年我曾請季老在家中吃飯,備了幾個家中的拿手菜,如蟹粉獅子頭、清炒鱔糊、淮揚蝦餅、幹炸響鈴、金腿蒸鱖魚等,季老大為讚賞,吃得十分高興。

暢老比季老技高一籌,不但好吃,且能親自烹製,他做的麵包蝦託、清煨蘆筍(龍鬚菜)、蝦子茭白等頗負盛名。有次我問暢老北京何處有賣蝦子的, 暢老立即告訴我現在很難買到,僅紅橋農貿市場地下一層有售,可見在原料方面,暢老也是事必躬親的。

朱季老在《故宮退食錄》中有「飲食雜說」二文,說的大多是他吃過和見過的東西,絕對沒有什麼「飲食文化」之類的探討,實實在在。說到朱家做黃燜魚翅的方法是向譚篆青(組任)家學來的,真可謂是正宗正派,就像季老學武生問業於楊小樓及他的傳人與合作者劉宗楊、錢寶森、王福山等,可謂「取法於上」了。

《故宮退食錄》

朱家溍 / 著紫禁城出版社

許多人家對飲食不一定十分講究,也不是人人能常吃山珍海味的,但不少人卻有一兩樣絕活兒,吃過以後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年不忘。

02

還有一樣食品,是多年來我沒有吃到過出乎其右的,那就是京劇女演員兼教育家華慧麟先生做的蝦油雞。

華慧麟自幼聰慧,早年成名於上海,後來拜在「通天教主」王瑤卿先生門下。她年輕時扮相清麗,功底紮實,能戲甚多,可惜中年以後嗓音失潤,且因其他緣故息影舞臺,在中國戲曲學院從事教學工作,門牆桃李均成氣候,如劉秀榮、謝銳青及後來的楊秋玲、李維康等人,都受到過她的教誨, 今天知道她的人已經不多了。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她與我的老祖母往來很多。有年盛夏,請我的老祖母吃飯,我也同去了。那時華先生生活頗為拮据,住在南城一個雜院中, 房子很小,又是夏天,於是桌子擺在院中樹蔭下,飯菜很普通,但很精緻,吃的什麼東西早已記不得了,但有一樣蝦油雞,味道極佳。

那蝦油雞是盛在小瓦缽中的,帶著凍子,哆哆嗦嗦的,凍子鮮美,入口即化。雞嫩且入味兒,吃到骨頭都帶著滷蝦油的味兒,甘美無比。後來我吃過不少人做的蝦油雞和館子裡做的蝦油雞,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另外有件事我至今想不通,彼時是盛夏,依華先生當時的生活條件, 是不可能有冰箱的,但那蝦油雞吃到口中卻是很涼,極爽口, 也許華先生在蝦油中加了瓊脂(即咭力),用冷水鎮過的緣故罷。華先生作古已有二十多年,物故人非,這已是四十年前的往事了。

……

說了不少名人與吃的故事,不免有「沾光」之嫌,其實, 以上談到的許多先生前輩都不以名人自居,也絕不說自己是美食家,更不談什麼「飲食文化」。

他們在各自的專業之外, 也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樣,有口腹之慾,喜歡美好的食品。史學家周一良先生患帕金森病後行動不便,偶爾奉貽些點心, 先生還特地來信垂詢何處有售?這些老先生們對生活的平實追求與熱愛,非常純真,遠不是某些浮躁「名人」標榜的什麼「飲食文化」。

來源:文學

相關焦點

  • 石光華:文人美食家的川菜生活
    開宴之前,記者專訪了天府家宴的顧問之一石光華,這位文人美食家要給大家擺一擺自己對川菜的獨到見解。 嘉賓 石光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著名詩人、作家、美食家,自詡好詩、好酒、好吃。2004年,一本《我的川菜生活》受到讀者的追捧,多次加印,銷量破200萬冊。
  • 拍不完的續集《孤獨的美食家》成功的秘訣
    2012年1月,《孤獨的美食家》正式開播,每一集都會為觀眾介紹美食店的菜品,香脆可口的炸豬排、香噴噴的烤雞肉串、熱辣的擔擔麵……看著獨自享受美食的五郎,觀眾們的食慾也被帶動了起來。《孤獨的美食家》第1季播出後便吸引了眾多觀眾,之後逐漸成為美食劇的代表。
  • 名人的自嘲是幽默,凡人諷刺名人是冒犯
    凡人如我輩之流,做這文章,就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啦——這也是名人與凡人之不同,叫「名人的自嘲是幽默,凡人諷刺名人是冒犯」。  但這個遊戲挺有趣,王選遠沒有做完,順著他的思路,我學下舌吧——名人肥胖叫富態;凡人發福叫肥賊。名人慨嘆做人難;凡人叫喚日子苦。名人以文字談玄布道;凡人拿拳頭打抱不平。名人寫錯字叫「活用」;凡人亂寫,是沒文化。名人的批評是指導;凡人挑錯是羨慕嫉妒恨。名人寫作靠槍手;凡人靠手。名人寫文章叫作家;凡人叫作者。名人名字可以是一個地域或官職,如韓昌黎、杜工部;凡人名字可以是一個代號,如某甲某乙。名女人叫「先生」;凡女人叫娘們兒。名人幹活叫事業;凡人做事叫勾當。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隻蝸牛的生活態度
    字那麼小,那麼淡,能夠看到這裡還不撒手拋書的讀者,已經不在意那個書名了,也不驚詫於它的遲緩出現了。胡適先生在晚年的時候談到魯迅先生,他說,那是我們的人。有時候,我想,讀朱贏椿作品的,也是我們的人,是自己人。  第六個跨頁,蝸牛慢慢爬到一叢黃色雛菊,它說:「我走得很慢很慢,並不是因為我懶散,……」  第七個跨頁,蝸牛爬上了小坡頂,坡下小花爛漫,五彩繽紛。
  • 金實秋 | 汪曾祺與美食家
    用真實細膩的語言,表達了無限的生活熱情和雅致的韻味,是把口腹之慾和高雅文學拉得最近的人。」所以,雖然各個出版社的書名各異,選取不同;其總源也都是來自汪曾祺的美食文章;但仍然贏得圖書市場,獲得讀者的追捧與青睞,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汪曾祺美食文化的魅力與價值以及他在美食文苑中的地位和影響。而以下引述的一些美食家與汪先生的交往及其評論,則從另一角度也證實了上述結論。
  • 《孤獨的美食家 第四季》人世間的滋味
    很早就想寫篇評論給自己十分喜歡的這部《孤獨的美食家》,但是從第一季到現在第四季都已經完結了,還是沒有完成。覺得如果再不寫點兒什麼,真的愧對這部劇集給自己帶來的溫暖。是的,《孤獨的美食家》就是一部帶著暖暖心意的溫馨小品。
  • 陸文夫與他的小說《美食家》
    不出房錢,盡兩個義務:一是兼作朱自冶的守門人,二是要我的媽媽幫助朱自冶料理點家務。這兩個義務都很輕鬆,朱自冶早出晚歸,沒家沒務,從來也不要求我媽媽幫他幹什麼。倒是我的媽媽實在看不過去,要幫他拆洗被褥,掃掃灰塵,打開窗戶。他不僅不歡迎,反而覺得不勝其煩,多此一舉。因為家在他的概念中僅僅是一張床鋪,當他上鋪的時候已經酒足飯飽,靠上枕頭便打呼嚕。
  • 《孤獨的美食家》美食家養成攻略
    由松重豐主演的系列美食劇《孤獨的美食家》於4月30日在bilibili上線。這是bilibili繼該系列七季之後的再更新。第八季《孤獨的美食家》依舊用高品質內容和溫暖人心的治癒力得到站內9.9的評分,收穫了近150萬觀眾的在線追劇。
  • 王蒙:童慶炳先生:他是一個純真的人
    在童老師去世一周年之際,本公眾號將集中推送一期紀念小輯,所選文章均來自去年12月舉辦的「童慶炳先生學術思想座談會暨《童慶炳文集》首發式」上部分學者、作家的發言,每日兩篇,是為紀念。非常珍惜有這樣一個機會向友人、文友、摯友童慶炳先生來表達我的敬意和懷念。童先生這個人,想到他這個人,想到他的文章,想到他的很多論述,我腦子裡面不由得浮現出「修辭立誠」這樣一個說法。
  • 《孤獨的美食家》原作者久住昌之來上海啦!居然是為了見這個男人……
    The Screen Tones樂隊創作,本次舞臺劇有幸得到久住先生的允許,獲得了部分音樂的使用許可。好孤單,也好有儀式感作為一部最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劇,舞臺劇《孤獨的美食家》將為觀眾呈現 「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的生活態度:享受一個人尋找和享受美食的過程,即使獨來獨往,即使一個人吃飯
  • 《孤獨的美食家》玩轉美食 美食家養成攻略
    在bilibili我們可以找到豐富的美食類內容:比如《人生一串》《生活如沸》等美食類經典紀錄片,以及《東京大飯店》《孤獨的美食家》《深夜食堂》《絕味之路》等優質的電視劇作品,其中《孤獨的美食家》無疑是這一分區的佼佼者。  伴隨著《孤獨的美食家》第八季熱播,美食再次成為大眾話題中的高頻熱議詞,像敬漢卿、張曦福等人氣美食UP主也加入到美食復刻和電視劇安利的陣營。
  • 旅行文學讀的是一種生活態度
    每天二場的手作職人面對面活動,更是讓許多人流連忘返。八天的展覽期間,更舉辦獨具特色的轉轉派對、邀請朱亦兵大提琴樂團、時尚珠寶設計師、知名美食專家,舉辦音樂會、轉轉做菜、名人走秀等內容,將生活、藝術、時尚、音樂與傳統結合在一起。藝術應該進入生活,生活美學不是一種高調,而是在飲食起居、生活吟詠中與知交好友時相過從往來、在個人的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實現。
  • 重慶歷史名人劉子如先生紀事
    文/陳耿植 曹繼選 題記:讀者朋友,知曉劉子如先生嗎?2005年5月,重慶市人民政府第五十三次常務會議確定他為重慶歷史名人、著名企業家、慈善家和愛國知名人士。
  • 馬浚偉《緣來自咖啡》:明星名人自爆生活態度,傳遞正能量
    在節目中,馬浚偉分別邀請黎瑞恩、張玉珊、高永文、周秀娜、周慧敏、顧紀筠、劉心悠等人到來,品嘗他親手製作的手衝咖啡,分享人生經歷和做人態度,傳遞社會正能量。周慧敏從節目中,我們可以聽演藝圈明星及政商界名人說自己的故事。
  • 神一樣的餐桌美食家LIVE SHOW來知味中國味道論壇了!
    你會看到一場活生生的美食家Live Show! 我想把陳立老師家這個美好場景搬到現場,和觀眾們一起談天說地。 第二十一屆中國(杭州)美食節&第二屆中國(杭州)國際美食博覽會的知味中國·味道論壇這次我來張羅,很榮幸。這同時也是《神一樣的餐桌》論壇特別版。 這次論壇為什麼叫美食家Live Show呢?
  • 青島著名美食家老八竟然做出這種事!
    活久見世界1號記者貪慾發回來的消息:大家好,我是活久見世界1號記者貪慾,我經過千辛萬苦、苦不堪言、言歸正傳、轉不過來、跋山涉水、一帶一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之後終於來到了青島,採訪到了青島著名美食家老八。見到老八本人之後呢我感覺非常的榮幸,為什麼很榮幸呢?因為老八先生是青島著名美食家!
  • 豆瓣高分日劇《孤獨的美食家》,一人食,是從不孤獨的生活美學!
    比如燒雞,用醬油、糖、料酒調味的烤雞肉串;還有一端切開三刀,炸得捲起的八爪魚香腸;而主食則是不需要太多的,經典的梅子茶泡飯、跳躍著木魚花的貓飯,小小一碗即可。就像劇中失意的人在食物中得到安慰一樣,溫和不越界。
  • 《孤獨的美食家》不孤獨!五郎帶大家吃遍天下美食!
    一直喜歡看美食節目,像日本經典的《孤獨的美食家》,八季追下來真的過癮。井之頭五郎大叔將享用一餐試作初戀一般,其虔誠的態度和真誠的表情把觀眾口味都調動起來,口水肆虐。對食物充滿虔誠般的熱愛五郎不去追求檔次高的酒店,他認為真正的美味在平凡的小店中。是經營者在歲月中積累的誠心之作。
  • 這樣的《孤獨美食家》,你可能再也看不到了……
    對於我們而言,谷口先生最有名的作品是《孤獨的美食家》(負責作畫),但是他在繪製《孤獨的美食家之前,還有很多的作品。谷口治郎1947年出生於鳥取縣,25歲時候以短篇作品《嗄れた部屋》出道。這部作品是由漫畫家久住昌之原作,谷口治郎作畫(上文講到過,谷口先生絕大部分作品都是負責作畫),故事講述的是經營進口雜貨的井之頭五郎(我們親切的稱呼他為五叔),在工作間隙前往餐館當中吃飯的各種吃喝體驗。每期中出現的餐館都是真實餐館,這在當時是一種新穎的結合方式。2008年《孤獨的美食家》在《SPA!》
  • 他是美食家,所著《尋找美食家》一書,被稱為蘇州菜的葵花寶典
    儘管他本人不承認自己是美食家,但凡是認識他的人都一口咬定他是如假包換的美食家:「他不是美食家,天下還有誰能做美食家?」作者:沈嘉祿蔣洪的新著《尋找美食家》由上海書店出版社推出,短短兩三個月便售罄蔣洪主編的《水韻吳江》是我的枕邊書,即便翻爛了都捨不得扔掉,一本本疊起,空閒時隨手撿出閱覽,總會有意外收穫。